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231煎饼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231煎饼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推磨是个枯燥无味的活,不少小脑不够发达的人推上几圈就会晕头转向。

早前的地主家都用牛马推磨,唐植桐家一直不富裕,用不起牛马,所以唐植桐这次亲自上阵,体验了一把牛马的感觉,还成,比几十年后给资本家扛活的福报要轻松不少。

石磨当时买的规格小了一点,所以推的时候要增加负重,比如将盛玉米碎的盆压在上面,这样能将玉米碎推的更细腻一些,摊出来的煎饼口感更好。

“妈,这里面掺米面了?”随着石磨的旋转,小米特有的清香味淡淡散发出来,唐植桐嗅嗅,问道。

“嗯,你不是说米面的好吃吗?这次放了不少。”一个石磨上能拴两根推磨的木棍,唐植桐负责一个,张桂芳负责另一个,并时不时的往磨眼里舀一勺泡发好的原料。

“敢情您还记得呢?”唐植桐有些诧异,距离自己说这话至少已经有十年时间。

早年间粮食还没有两统,为了省钱,唐奶奶都是从集市上购买毛粮,然后自己加工,其中又以玉米、小米为主。

玉米能用来蒸窝头,小米大多是煮粥,偶尔唐奶奶也会做煎饼,玉米碎不够了就会掺上些小米,唐植桐吃着纯玉米的口感发酸且硬,而有小米的更甜更软,所以称赞过两回。

“记着呢。现在轻易不做,做就做你爱吃的。”张桂芳理所当然的说道,粮食统筹后,粮店的价格实惠而且都是加工好的,更省时省力,所以一家人吃毛粮的机会就少了。

“那明天我回来做点菜,咱卷煎饼吃。”一听这面糊里掺了小米,唐植桐的馋虫被勾了起来。

都说齐鲁人吃卷饼卷大葱,这是对贫困年代齐鲁人的刻板印象,穷的时候确实有吃,但卷的不是大葱,而是一种小香葱。

以“人没葱高”而闻名的章丘大葱大概是90年代的产物,然而这种大葱刚上市时并不受普通民众欢迎。

那时生活条件已经改善,普通民众买葱大多是为了炒菜,但炒菜才用多少葱?因为冰箱没有普及,一棵章丘大葱还没等用完就已经干巴了,所以当时的章丘大葱大多销往菜馆、包子铺。

尤其是包子铺,特别喜欢章丘大葱,一棵葱一斤多,比扒小葱省时省力,章丘大葱的葱白还多,各种葱的价格差不多,所以都紧着大的买。

菜农也不傻,同样是伺候一季田,章丘大葱的产量要比老品种高很多,所以就越来越流行,然而本地需求有限,加上那时物流还不怎么发达,运费奇高,一拥而上的种植也曾导致滞销。

说到这就得感谢一下国家基建和绿通,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菜篮子问题,就不感谢三桶油了,人家辛辛苦苦干一年,利润大多给了油桶。

说来也奇怪,按朴素的消费观来说,老百姓享受的高价油中应该包含油桶的价格,但三桶油从来不给司机油桶,那油桶都去哪了?

在张桂芳开口吩咐唐植桐推磨的时候,王静文没出口反驳,但唐植桐累了一天,她心疼,就存了推一把的心思。

当王静文看唐植桐走神时,还以为他累了,过去替下了唐植桐。

王静文推磨不头晕,她是学芭蕾出身的。

唐植桐记得第一次与王静文见面看的芭蕾舞有個桥段,转圈转圈不停地转圈,相信小王同学之前也练过。

那个桥段都算轻的,有学舞蹈的人能转好几个小时都不带头晕的,只能说这平衡能力不去争取一下飞行员,可惜了了。

唐植桐坐在旁边,看着推磨的婆媳俩,脑子里已经开始琢磨明天晚上做什么菜了。

煎饼卷大葱吗?时下确实有很多人吃不上,但吃葱的话,嘴里那股糊浓味,晚上咋交流学习?刷牙都够呛能压下去。

那就学一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的吃法吧!

那时的大葱只是配角,非必选项,可卷的还有一些其他菜,以大荤为佳。

想到大荤,唐植桐决定再从“工地领导”那“预支”点肉,家里这个月的肉票已全部买成了腊肉,那个耐存储,留着慢慢吃。

唐植桐休息了一会,替下张桂芳,和小王同学围着石磨转起了圈圈,这一转就是半个多点,直到盆中空空如也。

此时还不算结束,得先把磨盘中的面糊刮到下方的大盆里,然后一边推动石磨一边从磨眼里往里慢慢倒水,将磨臼中剩余的粮食冲洗出来。

待以上都完成后,还得抬起上盘,用清水将磨臼冲洗干净,垫上木楔,使其风干。

至此,推磨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要将接出来的面糊和水搅拌均匀,盖上盖帘,静置发酵一晚,为上鏊子加工做准备。

第二天,张桂芳起了个大早,拎出好久没用的鏊子、篪子和油搭子,在正房与围墙的夹缝里准备摊煎饼。

为了这次摊煎饼,张桂芳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前阵子芒种,小麦收割,张桂芳专门往东跑了好几里地,就为了跟农户买点麦秆。

摊煎饼不仅需要专用的工具,对火候也有要求,火太大不行,火小了也不行,麦秆、玉米秸秆才是理想的燃烧材料,然而东边在十年前开始大建设,成为工业用地,农用地一再东移,想买点合适的燃料变难了,所以家里摊煎饼的工具才收起来,转而做窝头、馒头吃。

家里的这口鏊子还是唐奶奶传下来的,比唐植桐年龄都大,去年若不是唐植桐提前备下了废铁,估计这玩意就“做贡献”了。

篪子,有的地方也叫劈子、耙子,绝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用来把舀在鏊子上的面糊均匀摊开。

油搭子,有的地方叫油擦子,是用多层布缝制成黑板擦形状的东西,上面渗着食用油,用来擦鏊子,防止煎饼与鏊子粘连以便揭取。

张桂芳摊煎饼的技能是跟婆婆学的,早年前唐家曾一度以煎饼为主食,所以她的技术很好。

等唐植桐和王静文起床的时候,张桂芳已经快将煎饼摊完了。

凤珍对煎饼有印象,小时候她咬不动,张桂芳就把煎饼泡软了再给闺女吃,食用泡煎饼容易反酸,她对这玩意没好印象。

凤芝则是一脸新奇,她出生晚,基本没吃过。

唐植桐洗了把脸,急匆匆的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手里已经多了几块精挑细选的白薯,细长条状。

“妈,一会摊完把白薯煨上吧。”唐植桐将手里的地瓜放在张桂芳旁边。

“哪来的?”张桂芳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一边问道。

麦秆火力适中,但灰烬容易受空气影响上扬,张桂芳为避免把头发弄脏,特意包了块头巾,这也是早年间养成的习惯。

“朋友在地窖里存的,离咱家不远,我过去要了两块。”唐植桐编瞎话,自己能搞到食物的事得让家人慢慢接受,为今后几年打基础。

“那你可得给人家还礼。”张桂芳没拒绝,儿子从小就好这一口,不过那时候大多是春冬季节,容易能买到白薯。

“您放心吧,忘不了。”用摊煎饼的灰烬煨熟,味道那叫一个地道!唐植桐想跟小王同学和妹妹们分享自己童年为数不多的乐趣。

煎饼摊好,还不算完,得趁热乎尽快叠起来,然后从中间一刀切为两段,储存在木箱子或纸箱子中,防止水分过快蒸发。

至此,一整套摊煎饼的流程才算结束。

操作繁琐,加上种种外部条件限制,所以唐家才会好几年没有做这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