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无情逍遥剑 > 第112章 神道设教徒自欺,大事封祀皆闹剧

当年,宰相李沆健在的时候,王旦只是个参政,西北边境正与西夏征战不休,忙起来整日顾不上吃饭。王旦异常感慨地说道,“不知何日才能安定,要是能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就好了!”李沆听了,却颇不以为然地说道,“以我看,还是有点儿事好,事情多了,可以让人不生倦怠和懒惰之情。如果四方宁定,朝廷内部未必也能安宁。”王旦听了无法辩驳,心中却并不完全赞同。后来与西夏、契丹和好,边境安静了好些年,朝廷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商议,大臣们无所事事,终日闲散,王旦记着当初李沆所言,便向他说道,“如今这种局面不是很好吗?”李沆仍不以为然地说道,“眼下倒是不错,边境也暂时安定了,只怕皇帝会越来越追求奢侈安逸,难免骄矜。”王旦听了不知可否,终是觉得李沆不免杞人忧天。

从此之后,李沆时常把四方州县的旱涝贼寇等事,呈报上来,一桩桩一件件的奏明真宗皇帝。王旦见了难以理解,向李沆说道,“此等琐碎之事,难道也值得麻烦圣上吗?”李沆答道,“你这就不懂了吧!圣上现在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精力旺盛。非常有必要让他知道天下百姓生活的不易,使得他心里面有所牵挂。否则,太过舒适安逸,精力又非常旺盛,你想结果会怎样?他不免会沉迷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工程,更有甚者,便是四处征伐,又或是求仙拜佛,装神弄鬼,这样更让人忧心。我已年迈,恐怕天不假年,不能眼见,而参政适当其时,只怕这事必成为你的心腹之患!”

确实,李沆颇有远见,事实证明他的担忧不是多余的。澶渊之盟以后,真宗皇帝果然迷上了“祷神弄鬼”,他倾全国之力,封泰山,祭后土,祷神祭鬼,极是劳民伤财,使大宋政治经济状况日益恶化起来。

真宗皇帝贬逐了寇准之后,仍然很不开心,一天到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王钦若察颜观色、揣度圣意,向他说道,“陛下为何闷闷不乐,难道还在生寇准的气吗?”“哎!爱卿不知,朕是在生自己的气啊!”王钦若装作不懂的问道,“不知陛下何出此言?”真宗皇帝答道,“澶州城下签订城下之盟,契丹人一定以为朕怕了他们,不知道背后如何耻笑朕呢!”说完了,停顿了一会儿,真宗皇帝又恨恨地说道,“朕一定要报仇雪恨,以雪前耻!爱卿可有什么良法妙策,速速说与朕知道。”王钦若善于阿谀逢迎,善于揣摸他的心意,知道真宗皇帝害怕打仗,故意向他说道,“此事何难!陛下当再启御驾,亲率三军,往讨契丹,一举灭了辽国,夺回我幽州,直如探囊取物,颇为易于。”王钦若一番话讲得慷慨激昂,英雄豪迈,真宗皇帝听了却心虚胆寒,浑身打颤。

真宗皇帝顿时如临澶州,仿佛身畔响起了胡马的嘶鸣声,眼前又浮现出了士兵战死沙场的惨状。真宗皇帝沉思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向王钦若说道,“如今河朔初定,百姓安居乐业,安宁日子刚过了没几天,朕怎能如此狠心,让他们再陷深渊。爱卿可有他法?”王钦若听了,愈发心知肚明,向真宗皇帝说道,“天下百姓,崇尚祭祀,无不敬服鬼神。祭祀诸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封禅,陛下不如行封禅大礼,必定能使四海臣服,八方安宁,周围各国亦必会心生仰慕之情。”真宗皇帝听了此言,觉得深合己意,顿时心中一亮,大感快慰。

所谓封禅,就是封泰山为最高的神,这是一种古老的山川之祭。后世多借此祭天,与祭坛一样,是一种祭祀活动。社首是泰山下的小山,禅社首就是在社首祭后土,此二者合称封禅。

但是封禅与祭天祀地又有非常大的区别。按照传统,只有德行泽被天下的君主才有资格进行封禅的大礼。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路途中为风雨所阻,未能成此大礼,反贻笑后世。反过来说,不管事实怎样,凡是行了封禅之礼的皇帝,便表明了他是有道的明君了。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无不看重此事。封禅之时必要刻石记功,流传后世。若不是天下太平统一,朝廷不够富足,没人敢行此大礼。

听了王钦若之言,真宗皇帝当即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正想一口答应下来,却又听王钦若言道,“不过,还有一事。”王钦若惯耍机谋,真宗皇帝听了又是不解又是担心,只怕他所言之事难以办到,便向他问道,“不知爱卿所指何事?”王钦若慢条斯理地说道,“自古以来,若要封禅,必得天降祥瑞以昭示方能可行。”“这,这如何是好?”真宗皇帝听了颇感为难,不由得愣起了神。

原来,这祥瑞是指河出图、洛出书、醴泉涌、甘露降、芝草生、佳谷见等等各种奇闻异事,人们传说,这是上天有意识地降下这些征兆,以此表示天下的太平安定、吉祥如意。不过这些也仅仅只是传闻而已,是以真宗皇帝甚感为难。王钦若见了他的神色,心里颇为得意,抢先说道,“谁也无法预知上天何时方能降下祥瑞。所以,为了封禅,古人不免刻意去制造祥瑞,而如此做法也难免为人所知,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对它深信不疑,倍加推崇,并把它昭告天下,使天下百姓都以为真有其事,这事就是真的了。比如河图洛书,陛下难道真地认为象《易经》中所说的那样,有龙马从黄河水中背负出一幅图、神龟从洛水中驮出一部书来吗?其实,压根就没有这么一回事。为什么此事被传的神乎其神呢,这只不过是圣人借助于神道来教育后人而已,也就是所谓的以神道设教罢了。”

真宗皇帝听了,沉吟不语,仔细琢磨王钦若说的话,觉得确实是如此。真宗皇帝又记起《礼记》中也有“以神道设教”的话,此言的确出自圣人之口,心中方感喜慰,却又想起以自己帝王之尊,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毕竟理不直气亦不壮,觉得很是不妥,心中发虚,却又不肯罢休。他沉思默想了一会儿,犹犹豫豫地向王钦若说道,“如此做法,即使欺瞒得了天下的百姓,又怎能瞒得过其他的宰相王臣?他们一定能答应吗?”王钦若不以为意地答道,“这有何难?陛下尽管放心,臣告诉众人,这是陛下的旨意,岂有人敢站出来反对?”真宗皇帝不无不可地点了点头。

宰相王旦向来唯唯诺诺,王钦若早已看透了他的为人。王旦知道了此事,果然是很不满意,却不敢明确表示反对,倒是真宗皇帝自己心中仍然颇为犹豫,始终难决。

一天,真宗皇帝闲来无事,来到了秘阁,恰好直学士杜镐在秘阁当值,真宗皇帝觉得他这位老儒生终究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便向他问道,“古人所说河出图、洛出书究竟慢怎么一回事?”杜镐年事已高,脑筋亦不大灵光了,见皇帝突然问起此事,难解其意,只能随口就事论事地答道,“此事终是传闻,以老臣愚见,只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已。”真宗皇帝见他也是如此说法,心道王钦若所说果然不假,看来圣人亦会撒谎,既然如此,朕又何必太过拘泥于细节呢!想通了此节,真宗皇帝于是心中暗暗下定了去泰山封禅的决心。

真宗皇帝虽然下了决心,他仍然担心王旦出面反对,便召王旦入宫,给他赐宴,一同钦酒。他们君臣二人,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直喝得酣畅淋漓,甚是痛快。

饮了一会儿,真宗皇帝向王旦问道,“王爱卿可知今日所饮何酒?“当然是御酒了。”王旦醉眼朦胧,随口答道。真宗皇帝听了哈哈大笑,“你这等于没说,不论朕拿什么酒来喝,都是御酒,如此简单的道理,朕何必问你?朕是问你,知不知道此酒的来历?”“哦,原来陛下是在考校微臣。此酒来历,微臣倒也略知一二。此酒原名为蒲中酒,是蒲州所产。太祖皇帝即位前,深爱此酒,即位后便将此酒作了宫中的御酒。”真宗皇帝见他说出了此酒的来历,微微点了点头,很是满意地向他说道,“爱卿以为此酒味道如何?”王旦咋了咋舌头,赞不绝口地说道,“此酒真乃酒中极品,入口平和醇厚,酒香沁人心脾,微臣已不胜酒力了,只怕今日要醉倒宫中,大大地出丑了!”真宗皇帝听闻哈哈哈笑道,“爱卿所言极是,蒲中民谣说道‘蒲中酒,快闭口。’就是说饮酒之人要懂得珍惜它的香味,莫要叫它从口中溜走了。须只从鼻中缓缓呼出,醇香缕缕,熏熏醉人,真如飘浮在云里雾里一样。”真宗皇帝一边说一边作陶醉之态,接着向王旦说道,“爱卿既然喜欢,尽管放开量畅饮就是,醉倒了,朕送你回府,另有好酒相送,爱卿可以与家人一起细细品尝。只是切记莫从口中漏了酒的真味,否则与村酿尚有何区别。切记,切记!”真宗皇帝别有深意地说道。

王旦听了,连忙叩头谢恩,回府之时,真宗皇帝果然没有食言,送了王旦一坛御酒,并命人给他送了回去。回到家里,王旦迫不及待地打开坛中封泥,却发现里面是满坛的珍珠。这些珍珠,大小均匀,皆如小指肚般大小,颜色如一,晶莹剔透,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王旦见了,先是一喜,随即不禁目瞪口呆,弄不明白,怎么御酒变作了满坛的珍珠。随后,王旦想起宴会期间,真宗皇帝屡屡提及闭口酒、闭口香等语,顿时全都明白了。原来,皇上的话另有深意,这是在贿赂他啊,显然是要他免开尊口。王旦既已明了,哪能不明哲保身,从那之后,王旦对于朝廷上的各种事情一概不发表任何意见。王旦闭口不言,其他人更不多事。张笑川见了,却按捺不住,想起寇准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所做的努力,想起龙在天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忠大义。张笑川虽然明知真宗皇帝对自己颇为忌恨,刻意疏远自己,奈何道义在肩,责任为重,张笑川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去见真宗皇帝。

到了朝堂之上,张笑川朗然向真宗皇帝说道,“前时,澶渊结盟,大宋许给了辽人三十万岁币,再加上连年征战,民生凋敝,百姓负担日益加重,封禅之事,请陛下缓行!”众大臣听了,一个个面面相觑,心中惴惴不安。真宗皇帝听了,早已勃然变色,极是不满地说道,“朕心已决,此事休要再提!”张笑川欲要再谏,真宗皇帝当即说道,“封禅之事,若再有人谏阻,杀无赦!”张笑川张口结舌,不复能言,愣了一会儿神方退了回去。

到了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真宗皇帝在崇政殿西侧召见王钦若、王旦等大臣,他情绪激动,略显兴奋地向众人说道,“朕的寝殿之中,帘幕账幔皆是青絁所制,即便是在白天,没有灯火和蜡烛的照明,亦是难辨各种颜色,看起来,非常模糊。去年十一月十七日,夜半时分,朕正要上床就寝,突然室中光亮四起,灯火通明。朕讶异莫名,待起身看时,只见一位神仙,头戴星冠,身着绛袍,对朕言道,‘速在正殿建一黄箓道场并做一月法事,便会为你降下天书三篇,名为《大中祥符》,天机不可泄露。’朕正要答话,那神仙已倏忽不见。朕连忙提笔将他的话记了下来。从十二月一日开始,朕每天不再进食荤腥的食物,并在朝元殿设了黄箓道场,搭起了九层彩坛,用上好的木材雕了轿子,镶上金银宝器,专盼神仙有所赐与,也好抬将回来。朕祈盼了一个多月,心里不免忧急起来,但是仍然不敢撤走。朕正盼地焦急,突然皇城司急急来报,说在左承天门南房角上有一条黄色丝帛,上端恰巧挂在房屋的鸱吻口之上,朕急忙让中使前往观看。不一会儿,中使回来奏报说‘那丝帛大约有两丈多长,中间系着一物,好似书卷一样,上面缠着三道青丝缕,打结的地方还有泥封加在上面,里面的字迹微微可辨。’朕不知这到底是何吉祥之物,诸位爱卿一同参详一番如何?”

王旦听了真宗皇帝这番言语,更想起了王钦若的话与那一坛珍珠,顿时明白了其中的缘故。王旦马上率先说道,“陛下自即位以来,奉祖宗至尊至孝,奉天地至诚至敬。恭己爱人,治理天下,孜孜不倦,以致四方邻国,皆来修好,溪洞诸蛮,请求归顺。如今干戈止息,岁岁五谷丰登,都是陛下辛苦治理的结果。臣等早私下议论说道,‘天道不远,对陛下功绩必有回报!’这黄帛书卷,必是上天所降,以证陛下乃明德之人,臣等向陛下道喜了。”众大臣听他说完,一起山呼万岁,叩头拜舞。前时,众大臣知道王旦对封禅之事尚有微词,不知他怎么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心中惊诧,后悔、暗恨自己行动晚了。

真宗皇帝正要率众人前往承天门奉迎天书,有人奏道,“不知天书所言何事,若众人同去,恐怕天机泄露,不如众人暂且回避,陛下率一二大臣前往即可!”真宗皇帝淡然说道,“天书中若是有指责朝廷政事之言语,朕当与众爱卿一起恭聆教诲,反思悔改;如若只是责备朕一人过失,众爱卿应当督促朕纠正,这些都应该让大家知晓才是啊!为何反要掩盖起来呢?”众大臣一听,有的暗挑大拇指,“真是一个深明道理的君主啊!”有的人更大呼出来,“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只有王钦若与王旦心里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不过王钦若善会掩饰,他面色恭谨严肃,行若无事;王旦却是一脸的不自在,心里有愧亦有苦,不能言说。

到了承天门,众大臣和真宗皇帝一同烧香祭拜苍天。随后,命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爬上屋顶,取下天书,交给了王旦。王旦跪倒在地,接了天书,手捧过顶,敬献给真宗皇帝。真宗皇帝再祭拜苍天,方接过天书,放置在那顶用珍珠宝器装饰的木轿之中,与宰相王旦一起步行为前导,引导天书前行,连平时那柄不离身侧的黄盖伞也不用了,其他的一些礼节也尽皆免去。

众人一直把天书接引到了朝元殿摆下的黄箓道场中,由知枢密院陈尧叟亲自启封。众人则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黄帛卷轴,难以猜测其中是什么东西。如果说众人都相信天书的话,那未免太小看天下众多的人士了。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相信这些的。只是见天子、宰相、知枢密院事都一本正经,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众大臣混迹官场日久,见风使舵的本事原是基本修为,有谁敢去戳这个马蜂窝,自找苦吃,甚或是自寻死路。贤良方正之士亦要审时度势,才好说话。若于此时出言谏阻,让真宗皇帝下不了台,岂不是徒自取祸、自寻死路。所以,朝中大臣哪个不是十分恭谨,明哲保身,默不作声。张笑川早已对真宗皇帝所为失望透顶,心中忍不住“嘿嘿”冷笑,也只能冷眼旁观,看着一幕幕闹剧上演。

陈尧叟小心翼翼地将黄帛从书卷上解下,又除去泥封、丝结,高高举起,献给了真宗皇帝。只见黄帛上有数行文字,写的内容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大意是说:赵匡胤受命于上天,在宋城兴起,做了皇帝,如今正传位于赵恒手中(真宗皇帝即位后新改的名字),赵恒居守皇帝神器,正道行事,并能世代相传,共七百世,九九大位(皇帝之位)不会颠覆。

真宗皇帝跪在了地上,双手郑重其事地接过了书卷,命右谏大夫、翰林学士晁迥宣读。晁迥这个人也极有个性和胆量,他跪在了地上,向真宗皇帝启奏到,“请陛下恕罪,臣识字有限,人世间的书都没有读完,又岂能识得天书?还是请陛下另择高明吧!”在这种时刻,竟然站出来一个不怕死的,众人不禁暗暗佩服晁迥的勇气,张笑川也暗自偷笑,真宗皇帝却早已被气得咬牙切齿。只是在今天这种日子,实在不便发火,只好强自忍住,仍由陈尧叟宣读天书罢了。

众大臣听着陈尧叟念那天书,语气像是《诗经》中的《洪范》篇,又像是老子所作《道德经》,并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只不过是一些歌功颂德、满篇吹捧真宗皇帝的华丽词藻而已。陈尧叟宣读完毕,真宗皇帝仍跪着接过书卷,用丝帛包好,放入金匮之中。众大臣由王旦率领在崇政殿祝贺,接着真宗皇帝设宴招待群臣,祭告天地、社稷、宗庙;大赦天下、给群臣加官进爵,各有赏赐;把当年年号改为“大中祥符”;自二月一日起,京城百姓,赐酺五日;又将发现天书的左承门改名承天祥符;朝中特设了天书仪卫扶持使的官号等等,轰轰烈烈地封禅准备活动忙活了好一阵子。

在这期间,百姓得以聚众饮酒,不加罪责;官府、军营、手工业作坊工人停工休假,教坊乐队和京城钧容值班的艺人当街演出节目。大费周章之后,“天降祥瑞”这台大戏,在王钦若与真宗皇帝的联手导演下,终告成功。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此后,普天下的地方官皆争相向朝廷报告祥瑞。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亦不乏胆大之人。龙图阁侍制孙呎又是其一,他对真宗皇帝言道,“孔夫子说:天何言哉,日月行焉,四时序焉。果然天是不会说道的,它以日月运行,四季交替,来体现它的意志。话都不会说,当然更不会写书,怎么会有天书出现呢?”真宗皇帝听了哑口无言,不能作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事已至此,真宗皇帝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自欺并欺人。

在王钦若等人的授意下,当年十月,兖州地方绅耆父老,一千二百八十七人,来到京城,联名请求封禅。接着,各地赴京应试的举子,又在兖州进士孔谓的倡议之下,组织了八百六十四人恳切上书,请求封禅。王旦更率领文武百官、诸军将校,以及州县官员、蕃落头人等共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先后五次上书请奏,请真宗皇帝行封禅大礼。

真宗皇帝简选官员,分派任务,确定路线,修桥铺路,训练仪仗,封禅的准备工作大规模开展起来。土木工程、制造仪仗、器物、随从食用、犒赏,以及各种祭祀,每一项都有很大的一笔开支。所以,自古以来的有识之士都反对封禅,认为这是一项极其劳民伤财、荒诞不经的活动。荒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劳民伤财,增加百姓各方面的负担。

假装以示体恤百姓,真宗皇帝下令沿途不许建行宫,这当然只是官家说的面子话而已。真若不建行宫,真宗皇帝又住在哪里?再说了,这么大的活动,岂能少了阿谀逢迎之人。关于行宫,州县当然照建不误。建行宫须用筒瓦,转运使请求由京城运给。真宗皇帝批示道,“运送筒瓦太过麻烦,一律改用普通的板瓦。”即使用板瓦修建,亦是从京城运来,相隔千里之远。每隔三五十里修建一座行宫,可想费用如何。地方官员当然乐此不疲,怎不趁此机会大捞特捞一把。他们以建行宫为由,占用民田、林木,奴役百姓。此外还有祭坛、祠庙等建筑,花费也令人瞠目结舌。

一切准备就绪,真宗皇帝从京都启程赶往泰山。这一日,天还没有亮,随行大臣和抬天书的仪仗队都在乾元门外排队等候,由特定的官员把“天书”从宫中请出来,到了乾元门前放入玉辂之中。黄麾仗、前后鼓吹以及道士组成的仪仗队有数千人之多,他们列着整齐的队伍,行到了乾元殿前,随行大臣拜请御驾启程。

不一会儿,真宗皇帝从殿内走了出来。只见他头戴通天冠,衣穿绛纱袍,威风凛凛,好不认真。真宗皇帝登上了特制的大辇之后,仪仗队吹吹打打,出宫而去。御街两旁围观的百姓早已人山人海,他们虽然生长在皇城根下,何曾见过如此大的排场,这比看一台大戏有趣多了。

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前进发,一路之上,王钦若等人更是不断地上报各种吉祥的兆头。一会儿说泰山芝草丛生,一会儿说黄河上游雨多而不泛滥,泰山顶上更是涌起了五彩的祥云。真宗皇帝明明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却仍然喜不自胜。

到了泰山,车辇太过沉重,亲随士兵前拖后顶,一涌而上,人多力量大,簇拥着把真宗皇帝抬上山去。真宗皇帝带着大队人马到了山顶,换上了平时穿的靴袍,改乘步辇。只带着少数几个人上山而去。从山根到山顶,每两步一个士兵,长达几十里的登山道路更被装饰成了华丽的彩绣长街。

先是在山顶的祭坛上祭昊天上帝,并用太祖、太宗的灵位配合祭祀。仪卫使手捧天书,站立在上帝牌位的左方。真宗皇帝身穿兖服,戴冕旒,祭奠礼。由摄中书侍郎周起宣读玉牒、玉册上的文字。读毕,真宗皇帝喝了福酒。然后,摄中书令王旦下拜祈祷说:“上天赐给圣上统一大计,周而复始,永远延续。”祭罢,将玉册、玉牒各放入玉匮、金匮之中,封妥。再由王旦放入石匣之中,太尉冯拯抱到坛下,由将作监官员率领工役把它埋好。

真宗皇帝看着他们完成,回到山上的临时住所,早有司天监来报,说有祥云绕坛,宰相王旦亲率大臣前来祝贺,山上和山下的人员一起齐声欢呼,声音响彻山谷,真是气势非凡。接下来,又在社首山祭了土地神皇地祇,仪式与祭昊上帝相同。社首山并不甚高,真宗皇帝身穿袍靴,步行上山。臣僚们一再请求真宗皇帝乘坐步辇。真宗皇帝执意不肯,向众人说道,“祭祀是要去拜见神灵,前方不远就要与神灵会面,朕怎能再装模作样地乘辇而行?”众人听了才不再恳求,真宗皇帝也不过是说得冠冕堂皇而已,他难道装模作样还少吗?

祭祀完毕,命人将盛装玉牒、玉册的石匣掩埋好,司天监又报说,有紫气绕坛,黄气绕天书,不一而足。随后,又命人在山下释放了各地方贡献的珍禽异兽,真宗皇帝才回去休憩。

接下来,真宗皇帝开始接受随从和群臣的朝贺。不仅文武百官,还有皇亲国戚,四方使臣,蕃客父老,僧尼道士等各界人士都前来祝贺。真宗皇帝当即宣布大赦和赏例:即使一般大赦都不会赦免的重刑罪犯,也一律赦免;文武百官都加官晋级获得封赏;又免了一些夏秋税和屋税。准备启程回到都城,从那一天起,真宗皇帝恢复了日常的饮食,不再像祭祀和封禅时那样吃斋饭了。真宗皇帝召见了王旦等随从大臣,一面发给他们紫花绒袍等衣物,一面抚谕道,“自出京以来,众爱卿与朕一起吃素斋,异常辛苦。如今祭祀已毕,大家可以尽情享用荤腥了。”王旦等人一边口中唯唯诺诺地应着,一边跪倒拜谢。只有知枢密院事马知节秉性粗直,不肯和他们一样去附和,他在一旁说道,“陛下不必如此挂念臣等,吃素斋的只有陛下一人而已。臣等来时都带了不少牛肉、猪肉,一起吃了素斋,私下里再吃肉食,吃素斋不过是做做样子!”“啊!”真宗皇帝听了颇为吃惊,众大臣既惊且惧,深怕真宗皇帝大发雷霆之怒,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果真如此吗?”真宗皇帝向众人问道,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张笑川点了点头,心里觉得实在可笑,又不能真笑出来,强自忍住。王旦等人见没有办法抵赖,只好招认了。真宗皇帝又好气又好笑,用手指了指众人,想发火却没有发出来。此事既欺骗了君主,又怠慢了神灵,按照律例的条款,应当把众人斩首示众。可是,真宗皇帝自己不是也偷偷开荤戒吗?身为皇帝,他原以为做得聪明、隐蔽,把群臣都瞒住了。谁知道群臣也都和他存了一样的心思。幸好,大家都在互相欺骗,好在谁也没有吃亏。真宗皇帝又怎舍得把众大臣一一杀头,那样一来,还有谁陪着他做这些欺天瞒地的荒唐之事。真宗皇帝苦笑着摇了摇头,只能和众大臣一笑置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