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662章 新需求的出现

京城,某个机构内,一些同志正在辛苦工作。

这个机构是内经部的下属机构,负责国内经济的统计和分析,一来可以掌握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现状,二来验证各项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效果,为政策、措施的调整完善提供数据基础。

在1960年以前,这个工作是极为缓慢的,经济数据这种东西,如果打电话慢慢念的话,那他们就什么事情都别干了,天天坐在电话机前听别人念数字吧。

这很不现实,既浪费时间,而且出错的概率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还得是用带宽最大的传输方式:用交通工具把纸质表格逐级上送,各级自行统计各自辖区内的数据,最后送到国家级的机构里汇总。

到1960年以后,情况有了一些改观,至少在省一级,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存储、处理数据了,别的不说,至少要运送的数据载体,从一本本的纸质材料变成了一盘盘的磁带,一盘磁带可是能装下好多本数据表的。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慢,但是至少数据出错的概率要小很多,计算机的好处在于,一旦数据输入进去,那在处理过程中,这些原始数据出问题的概率就小多了,因为都是计算机自动处理,不是人工誊抄汇总。

人工誊抄,小数点左移一位或者右移一位,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至于他们慢到什么程度?他们在四季度,还在统计汇总二季度的数据,还别说慢,其实这已经是效率非常高的表现了,要是没有计算机,时间不一定拉更长,但是投入的人力肯定更多,出错的概率也更大。

好在这个时候的经济数据,比几十年后简单得多,别的不说,项目、分类就少一大截子,要不然,还更慢。

更重要的是,从省级往上,不再使用人力乘坐交通工具上报的方式了,而是直接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传送。

省级往下就没办法了,还得人力上送,DJS-60D还是贵了一些,一般的地区级行局还是不见得能用得上这玩意,下面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玩得转这个东西。

各地区倒是大部分都搞了计算机中心,配备了一些DJS-60D,方便没有计算机的各行局在必要的时候,申请使用计算机,但是对于统计机构来说,这种方式不那么方便,而且也不见得能抢得到机时。

统计机构的同志,在计算机上紧张的操作着,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计算机他们是有的,而且还委托相关部属院校,写了一些程序,用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一边操作,几个人还在交流。

“有了这个,统计起来果然快了不少。”

“是啊,虽然结果做出来之后,还要把类目、名称这些重新匹配回去,但是至少统计分析的过程快了不少,省了不少事儿。”

部属院校的计算机实力还是有限,很多功能处于堪堪能用的地步,有些功能实现不了,至于易用性和人机界面的友好性,那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由于他们没法把字符数据和数值数据放到一个文件里,所以数据表里全是数值数据,各种分类、名称这些字符数据,全部都是用数字代替,在输出结果之后,还要用另外一个程序,把这些数据读出来,根据不同的数字重新匹配原始的类目、名称等,并且把统计结果数据转换成字符,统一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才能使用。

而这个文本文件里的数据如果要再次用于统计分析,要么得用中间结果,要么得重新转换,总之就是,数据和结果、应用之间,是割裂的。

“要是能把数据之间的关系能自动管理起来就好了,现在这个还是有些不方便,需要人工干预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这个,但凡有一点点变化,都要改软件,挺不方便的。”

“别不知足了,大学那边已经尽力了。至少比以前的好用,省了很多事情。”

“这倒也是……要我看啊,这些软件最大的问题还是数据通用性不好,能在这几个软件里通用,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前不久外商部拿了我们一些数据过去,因为读不出来,最后没办法,还是用我们的软件打印出来,照着纸质资料重输入了一遍才能用起来。”

“他们算是运气不错的了,外商部的数据少,种类、数量都很简单,只要不涉及国内数据,他们比我们轻松得多。”

说到这里,有同志突发奇想:“诶,头儿,你说能不能这样,我们和外商部联合起来做个软件,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外商部应该没这么大需求吧?他们数据少,处理起来轻松。”

“头儿,有些问题和数据量大不大没关系,比如数据不通用的问题。而且,现在他们数据量小,不等一辈子数据量都小啊。再说了,他们好像和搞计算机的同志关系很好。”

在这个时候的人看来,“搞计算机”=“搞软件”,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不说是毫无关系吧,至少也是泾渭分明。

其实就算是几十年后,持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

实际上找码农修电脑,大概率不如找垃圾佬或者网吧网管来得可靠。

至于“电脑修得好,单身直到老”,那就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头儿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有点意思。

“嗯,我回头找部里的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试试,没准儿能行。听说又要配发更好的计算机了,现在这个,好用是好用,总觉得差点儿意思,有点浪费。”

防工委和十二机部已经联合起来,开始用DJS-61替代各单位的DJS59/60D,风声已经传遍了。

主要是DJS-61的产量和价格,哪怕1274没有针对它爆产能,实际上也比DJS-60D这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用氪金游戏来做比喻,如果说DJS-60D之前的晶体管计算机,是靠收集碎片拼出一台电脑的话,那DJS-61就恰好反过来,是把一个装备拆开,每一枚碎片都是一台电脑。

高振东并不知道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已经有人在自动催生出新的需求,他现在正在和搞雷达的同志开小会,就在三分厂的会客室里。

就是搞战斗机雷达的刘总他们。

项目早已启动,刘总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完整的前期方案出来,甚至动用计算机对一些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

好消息:行波管造出来了,效果很好。

坏消息:天线差点儿意思,表现不佳。

“高总工,你设计的这个行波管,比起现在我们用的磁控管来说,的确是增益增大不少,而且频率控制精准,我们测试过,作为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功率放大器件,的确是比磁控管强出太多。”

“能用就好,如此一来,信号源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你们做的是70dB还是40dB?”

“70dB,40dB增益小了一些。虽然70体积重量都比40的大,但是综合下来还是值得的。”

高振东想了想:“把你们现在的雷达信号放大系统框图给我看看。”

刘总不知道高振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起来好像是对70dB不太满意?

他把方案翻到雷达信号放大系统部分,递给了高振东。

他们的方案,是把信号产生出来之后,先过功分器,再过均衡和调节器,最后通过增益70dB的行波管进行放大。

高振东仔细在心里啊算了算,提了意见。

“暂停70dB的,先搞40dB。”

这个意见把刘总给整懵了,增益自然是越大越好,你搞个40的肯定干不过70的啊,用两个40连起来的,又会增加系统复杂度,而且总重和体积都比70的大。

“高总工,40是不是小了点儿?”刘总试探着问道。

高振东摇了摇头:“用两个,分两级放大!我知道你们在顾虑什么,从体积重量开销和增益收益之间比值来看,两个40的确比一个70差,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信噪比。”

“信噪比?行波管对于信号和噪音,增益是同样大小的,不会怎么改变信噪比吧?”

高振东一边在黑板上写公式计算,一边道:“不,我的意见是信号先经过一个40dB的行波管放大,经过功分器、均衡器、调节器的损耗后,再进第二个40dB行波管放大,从公式计算就知道,两者信噪比差距很大。”

看着高振东在黑板上算完,刘总他们眼睛都直了,这还真不一样。

“不会吧?高总工,信噪比能差差不多20个dB?!”

20个dB,这个数据非常惊人。

高振东笑道:“反直觉吧?哈哈。这和行波管的输出噪声公式有关,你们不熟悉很正常,这东西你们以前没接触过。不信你们自己算算。”

刘总不信邪,真就自己照着公式算了一遍,的确是差不多这个数。

“高总,你这神了啊,简简单单把行波管一拆二,就大幅度提高了信噪比参数!”

对于高振东,刘总一直是很服气的,只是没想到高振东能让他次次都更加服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