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二百六十七章 一鱼两吃

尊师孔仲尼 第二百六十七章 一鱼两吃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菟裘邑中的一处小宅院中。

自曲阜搬到此地居住的高张,正与高柴对弈。

高张落下一子,随后抬头望向坐在对首的高柴,开口问道:“柴啊!我听说你在菟裘大夫的手下做邑司寇。

但我到菟裘七天,你每日都要来同我弈棋,难道菟裘平时没有什么案件需要审理吗?”

高柴闻言,一面观察着棋盘上的局势,一面回应道:“叔父作为高氏之主,平时治理的都是临淄、即墨那样的大邑。

在齐国,仅临淄一城,仰高氏鼻息生存的便有五乡之民,您一句话,便可以左右数万人的命运。

做惯了大决定,您不了解菟裘这样小邑的情形倒也在情理之中。”

高张闻言来了兴趣:“喔?难道治理国家,还有大小之分吗?”

高柴笑道:“那是当然。治理小国,要讲人情。治理大国,要按法令。

讲人情,能够得到乡民的拥戴。用法令,能够获得贤士的效命。”

高张闻言不免诧异道:“我只听说过要用法令匡正国家的道义,纠正百姓的行为,却没有听说过用人情治理国家的。你的这个说法,是孔夫子教给你的吗?”

高柴摇头道:“非是夫子所言,而是我自己参悟出来的。”

“此话怎讲呢?”

高柴道:“强调法令的政令容易得到贤士的效劳,但却因此失去民众的依靠。

强调人情的政令容易令民众欢愉,然而贤士却因为不容易受到提拔,所以选择远离。

叔父身为齐之二守,位高而权重,日日思虑强大国家的方法,哪怕吃饭睡觉也不得半点安宁。

而我作为菟裘的邑司寇,却有时间陪您下棋。

这不是我比叔父更加贤能,而是我们所面临的情况不同罢了。

齐国乃千里之大国,生民众多,性情各异,城邑之间的情况也不相同。

同样的政令,放在临淄为良政,放在即墨就是恶政。

所以您用法令来治理国家,借此来收拢贤才,用他们的智慧帮助您进行治理,这是正确的做法。

但同样的做法,在菟裘却不适用。菟裘民寡而地少,民性忠厚而少奸计,遵周礼而鄙夷俗。

要想治理菟裘这样的小邑,只需摸清他们的性情,设立相适应的赏罚制度,再树立几个受人尊重的长者作为榜样。

民众的习俗与法令相符,他们所认为的对错与法令保持一致,人人家中又皆有多余的粮食与钱财。

如此一来,又有什么人愿意触发法令招致责罚,菟裘又哪里需要什么人来治理呢?”

高张闻言,总算明白了高柴的治理之道。

他不由感叹道:“鲁民忠厚,世人皆知。只可惜啊!如果我国的百姓也如同鲁人一样忠厚,又何至于这么难治理呢?”

高柴听到这里,只是笑着回道:“叔父这么说,未免也太贪心了。齐国虽然难以治理,但却因此而强大。鲁人虽然忠厚,但却因此而弱小。”

高张不解道:“什么叫做因为难以治理而强大呢?”

高柴回道:“当初伯禽与太公分别前往齐国与鲁国就藩。

伯禽三年后,才到镐京向周公汇报政绩。

而太公五个月就返回了。

周公问伯禽:‘为什么报政如此缓慢呢?’

伯禽回答:‘我在改变当地的风俗,变革当地的礼仪。寻常百姓父母死后也要服丧三年,所以到这时候才来报政。’

周公旦又问太公:‘为何如此迅速呢?’

太公说:‘我简化了礼法,顺应当地的风俗去做。任用贤才,推崇用功之士。’

周公听完二人的回答后,叹息说。

‘唉,鲁国的后代恐怕要北面为臣,事奉齐国了!政治不简约不平易,百姓就不会亲近。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归附。但齐国的后世,恐怕必定会出现行篡杀之举的臣子啊!’”

说到这里,高柴忽然住了嘴。

他这几日特地来陪高张,当然不是没活干,而是陪好高张,便是他这几天最重要的任务。

当初田氏撺掇齐侯以‘讨伐阳虎’为名攻打鲁国的仇,宰予可还没忘记呢。

有仇不报非君子,以前宰予不动手,那是没有能力。

现在抓住了机会,还不往死了整?

果不其然,高张听了这话,捻着棋子的手臂忽的垂下,他开口问道:“你说的是田氏吗?”

高柴只是笑着:“侄儿说的是周公与太公。”

高张道:“田乞小斗进大斗出的做法,虽然的确有收买民心的嫌疑,但那最起码也是为了接济民众。

国君有时做事本就荒唐,如果再下令禁止田氏借粮的行为,只怕会激起民众的不满。

况且借粮的事也不光是田氏在做,晏子不也时常接济贫民吗?这怎么能说是谋逆呢?”

高柴笑着摇了摇头:“那柴请问叔父,晏子借粮,难道会用自己的名义借出吗?”

“当然不会。”高张道:“晏子分发粮食,从来都是先向国君申请,之后再用国君的名义分发自家的粮食。”

高张道:“我从前听夫子说,当初他在齐国作客时。

有一次晏子完成出使,返回齐国,来到公宫时,看见成群的国人在为国君修筑享乐用的高台。

当时天气寒冷,淄水结了冰,筑台的工作也不允许停止,挨饿受冻的人,临淄二十一乡中每一乡都有。

晏子到公宫汇报完出使情况后,景公就请他入坐饮酒取乐。

晏子说:‘君主赐臣坐下,我请求为君主唱支歌。’

歌词这样说:‘平民百姓唱道:冰冻的雨水浇洗我,怎奈何!上天糜烂散乱我,怎奈何!’

歌唱完毕,晏子感慨叹息而伤心流泪。

景公见到,赶紧走下来道歉:‘夫子何必如此呢?您大概是为了建造高台的劳工吧?寡人马上派人停止它。’

晏子再次拜谢。

随后,走出公宫一言不发,直奔高台,拾起地上的小木棍鞭挞不干活的人,说:‘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都有房屋居住,以避开炎热潮湿,君主想要一个大台而为何不赶快为他建好,为什么?’

附近的国人看见了,都抱怨说:‘晏子帮助上天虐待我们。’

晏子听见了,就坐着马车离开了,还没到家,国君停止筑台的命令就下达了。

传令的车急驰而过,国人都因为国君的命令而感到高兴。

夫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说:‘古代善于做臣子的人,好的名声归于国君,祸害灾情归于自身,入仕就帮助国君改正失误,出朝就推崇国君的规律仁爱和最佳行为方式。

因此,虽然侍奉的是懒惰怠懈的国君,也能使国君垂衣治国,使诸侯朝拜,不敢自夸自己的功绩。能承担这种道义的人,就是晏子了。’

我是个愚笨的人。我以为,自古以来,真正忠心于公室的臣子,应当都是晏子这样做的。

请问叔父,田氏有像晏子这样做事吗?”

高张闻言沉默不语。

良久,方才叹了口气:“其实,你也不是第一个说这种话的人了。

我国的晏子、吴国的延陵季子、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子产以及你的老师孔子,都是这么认为的。

只不过,我始终认为,齐国有国子,有我,有晏子,田氏就算有心篡逆,也不可能得逞。

再者说,自古以来,篡逆之徒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如果他们真敢这么做,田氏动手之时,便是他们族灭之际。

他们想要代齐,还得先问过我们国高之族,问过临淄二十一乡四万两千猛士,问过齐国有志于道义的士人君子同不同意!

天子赐我为齐之二守。

齐姜在,则国高在!

齐姜灭,则国高灭!

当初陈国灭亡,田氏的先祖公子完逃亡我国,桓公宽厚,所以才收留了他。

齐国于田氏有大恩,他们怎么敢不知恩图报呢?”

高柴只是摇头道:“田氏懂不懂知恩图报,我不知晓,但我知道,如果叔父如果有朝一日需要帮助。那么您只需要送出一份书信,侄儿,必定有所回应。”

高张听得哈哈大笑:“柴啊!你倒是有心了。只不过,如果有朝一日我都需要向你寻求帮助了,恐怕遇到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你所能解决的了。”

高柴倒也没有觉得高张是在看轻他,因为从双方现有的实力来看,高张愿意与他平等对话,这就已经是看得起他了。

毕竟齐国高氏可是能与晋国六卿平起平坐的家族,鲁国能和高氏对标的,也就只有一个季氏。

宰氏的实力放在齐国,不止落后于国、高、田三族,也不如鲍、晏、阚等大夫之族。

如果齐国真的内乱,有能力去平定的,恐怕也就只剩下晋国与风头正盛的吴国了。

高张道:“你如果真是为了齐国和宗族考虑,那就应该去游说菟裘大夫。一直将我滞留在鲁国,我又如何能回去钳制田氏呢?”

高柴听出了对方的弦外之音。

叔父大概已经知道了我是子我派来的说客了。

他当初能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猜到阳虎注定败亡,没理由猜不到自己就快要被放回去了。

高柴于是起身道:“那我便告辞了。”

“请便。”

高柴走出小院后,穿过街道,拐过两个街角,直奔菟裘府衙。

他刚刚来到府衙前,还未走上台阶,便看见宰予和子贡一边说着话,一边走了下来。

“宋国到底什么情况?乐祁都死了,他们还打算忍气吞声,这帮家伙,有没有继承半点商汤、武丁的武德?!”

“人虽然死了,但乐祁的尸首还捏在范鞅的手上,他们就算想要叛晋,也得先得把乐祁的灵柩迎回来啊!”

“那宋国派人去迎灵柩了没有?”

“晋国告知宋国,在迎回灵柩的同时,希望两国能够再次盟誓。”

“说的比唱的好听!还希望,这不就是要挟吗?”

“范鞅办事,你还指望他能办的多体面?”

“那宋国决定好出使人选了没有?”

“子牛昨日来信,里面说,宋公本来想派乐大心出使,并且迎接乐祁的灵柩。但乐大心借口染病,推辞了宋公的委任。”

“乐大心倒是个聪明人,不愧为屹立宋国三十年不倒的常青树。

晋国能弄死乐祁,他要是去了晋国,如果有什么地方让范鞅不顺心。说不定,也得被扣在晋国。”

“但问题来了呀!乐大心不去,所以宋公又打算派子牛的大哥,宋国左师向巢出使。

子牛知道你和晋国赵氏关系不错,所以就想问问你,知不知道晋国内部现在到底什么情况。

如果他大哥出使的话,存不存在什么危险。”

宰予听到这里,眼珠子一转,突然停住了脚步。

“问我的意见?”

子贡一看他这表情就知道没好事:“你……不会想坑子牛吧?再怎么说,那也是同窗,你可别动什么歪心思。”

“我什么时候说要坑子牛了?”宰予道:“但现在去晋国,的确不明智,不是吗?”

宰予话音刚落,子贡略一寻思,立马明白了他想干什么。

晋国想要与宋国重新盟誓,像这种高规格的会议,宋国有资格作为主使出使的,本就不多。

现在乐大心已经明确表示不愿出使了,如果向氏再不出人,难道让宋公亲自跑一趟吗?

且不说,君主亲自去迎接臣子的灵柩合不合礼,宋公有没有胆量去也是个问题。

如果宋公也不乐意去,又或者派了个低级别的大夫出使,那晋国就等于受到了宋国的外交侮辱。

这样一来,两国牢不可破的同盟,可就……

“嘶……你这的确不是坑子牛,你这是打算坑宋国啊!”

宰予道:“背叛晋国,本来就得付出代价。如果有宋国在前面帮我们分担一点,鲁国的压力不就小了吗?我这也是为了国家考虑啊!在鲁言鲁,岂可言宋?”

子贡道:“只是……就算你告诉子牛,晋国不安全。万一宋国还是没有胆量背叛晋国,那该怎么办?”

“说的也是,毕竟乐祁都已经是死人了。真正铁了心背叛晋国的,估计只有他的族人,至于其他人,还得我帮他们鼓鼓劲啊……”

宰予琢磨着,忽然开口问道:“咱们手里攒一攒,能挤出多少财货?”

子贡倒也坦荡,径直问道:“说吧,你打算去贿赂谁?财货好弄,但如果你打算收买向氏这样的大族,恐怕不是一些财货就能打动的。咱们最少也得拿出‘谗鼎’那样的宝器。”

“宝器……”

宰予听到这两个字,脑袋都大了。

宝器这种东西,基本都是国家级的宝物,通常都被收藏在公宫之内。

早知道要用上这些东西,当初阳虎叛乱时,他就顺手从公宫‘借’两件了。

现在临时要用,他上哪儿找宝器去?

正当宰予为难之际,高柴走上前来问道:“子我,你们聊什么呢?”

宰予一看见高柴,脑内灵光一闪。

他大喜过望地拍在高柴的肩膀上,开口道:“我没有宝器,齐侯那儿肯定有啊!”

高柴被他吓了一跳:“子我,你想干什么?”

而子贡,则有些明白过来了。

“这……子我,还是别了吧……齐侯那里,咱们连上回的账都还没结呢,而且你在大野泽把齐军打的那么惨。

如果这时候你再去找他,就不怕齐侯一怒之下,也学范鞅,把你当乐祁给办了?”

宰予哈哈一笑:“别担心,我有一个一鱼两吃的妙法。”

------题外话------

哪里有什么大神,我是把别人写书的工夫都用在求月票上。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