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来自赵氏的请求

尊师孔仲尼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来自赵氏的请求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菟裘乡校的小院中,公输班结束了一天的课业,此刻正挎着装满书本的小布包迈出门槛,准备回家吃晚饭。

谁知他刚刚出门,便看见门外停着一辆颇为眼熟的马车,马车的门帘被轻轻挑起,露出了赵毋恤兴奋的笑脸。

“班!我回来了!”

公输班看见了赵毋恤,也兴奋的颠着小布包冲了过去。

“夫子不是说你这一趟回去短时间内回不来吗?怎么这才几个月的时间,你就又回来了?”

赵毋恤在御者的搀扶下,下了马车。

“父亲说如今晋国国内局势多变,与其留在晋国不如将家中的子嗣分散开来。

这一次,除了我大哥伯鲁陪同父亲一起留守新绛以外,我其他及冠了的哥哥们也被分散到了各地。

不是帮助族内管领赵氏的采邑,就是前往各国游学。

而那些尚未及冠的,年过十岁的,都被送入了新绛泮宫学习。

但我的年纪尚小,不满足入学泮宫的条件,而且我父亲觉得,夫子的水平要远胜于泮宫里的师保。

所以在考察了我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后,便重新又将我送回来了。”

赵毋恤说到这里,还兴奋地四处张望着。

“夫子在哪里?父亲还托我给他带了些礼物回来。”

“夫子?”公输班回道:“夫子到曲阜去了。”

“去曲阜了?那什么时候回来?”

公输班闻言摇头道:“那我就不知道了。听长辈们说,曲阜好像出了什么变故。

夫子前几日动身前往曲阜的时候,是带着邑中甲士倾巢而出,看样子应当是要收拾谁?”

赵毋恤听到这话,小脸气得通红,他恼怒道:“我在新绛的时候都听说了,夫子在大野泽与阳州,先败高张,再退国夏,夫子两胜齐师。

他为鲁国立下这么大的功绩,鲁国难道还有什么人敢于同夫子作对的吗?”

公输班虽然年纪不大,但再怎么说,也能算是个老鲁国了。

他开口道:“这你就不明白了。夫子再厉害,那也只不过是夫子本人厉害。但一个人如何能够逆转鲁国的大局呢?

我们鲁国的三桓就好比是你们晋国的六卿,现在夫子之于鲁国,就好比是叔向之于晋国。

叔向活着的时候,的确可以与六卿抗衡一二。

但叔向一死,羊舌氏很快便被六卿连根拔起、至于族灭。”

赵毋恤听到这话,顿时急眼了,他开口道:“你怎么能将六卿和三桓进行比较呢?”

公输班问道:“为什么不能比较?”

赵毋恤道:“我父亲说过,赵氏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关键便在于仁厚二字。

夫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仁人君子的智慧足够治理天下,他的仁厚足以安抚人心,他的德政足以感化民众。

得到人心,天下就安定了。失去人心,天下就混乱。

上古的圣君夏天不让民众中暑,冬天不让他们挨饿受冻,紧急的时候不伤民力,缓和的时候不失时令,这样就会事业成就、功绩卓著,君臣上下都很富足,而百姓也都爱戴君主。

大家确实是赞赏他的仁厚,所以才决死战斗保卫他,以此来保养他的仁厚。

民众确实赞赏他的德行,所以为他雕制各种图案的器具、制作华丽的服饰,以此来保养他的德行。

所有人尊重他就像尊重上天一样,归附他就像水流入海,敬爱他就像敬爱父母一样,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所确定的政令良善,他处事的原则宽厚,他所取得的成就伟大,他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

我赵氏自先祖赵夙时始仕于晋,他率军攻灭霍、魏、耿三国,为晋国立下赫赫功勋。

于是先君献公便将耿地赐予了他,使得我赵氏族人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及至先祖赵成子一代,他舍弃爵禄,追随先君文公流亡天下一十九年,与文公同生共死、竭尽忠诚,数次游历于生死之际,这才使得文公得以回国继位。

文公感激成子的功劳,三次想要任命先祖为上卿,担任中军将,执掌国事。

然而,成子却先后三次让贤。

第一次,成子让贤于郤縠,并向先君文公举荐了栾枝、先轸与胥臣,这才有了之后城濮之战中晋国对楚国的大捷。

郤縠死后,先轸接任中军将执掌国政,文公又想让成子接任空缺的卿位,然而成子又向文公举荐了狐偃。

上军将狐毛死后,文公想让成子接任上军将的职务,然而成子却又向文公推荐了先且居、箕郑父、胥婴、先都等人。

文公说:‘赵衰三次辞让,他所推让的对象,后来都成了国家的贤臣良将。让赵衰废除辞让,便等于是让他废除德行。但若是不对他的贤能加以赏赐,寡人今后又如何治理泱泱晋国呢?’

于是,文公便在清原举行阅兵,把原来的三军扩充为五军。

并任命成子为新上军将,箕郑为新上军佐,胥婴为新下军将,先都为新下军佐。

至此,我赵氏才终于成为晋国的卿族。

而鲁之三桓,其先祖皆为鲁桓公之后,公子季友、公子庆父、公子叔牙。

季氏之祖季友,毒杀其弟叔牙,逼死其兄庆父。

孟氏之祖庆父,与兄长鲁庄公之妻哀姜私通,独揽朝政,杀害原本应该继承君位的公子般,而另立鲁闵公,后又杀害鲁闵公意图自立。而事情败露后,又逃亡莒国,后畏罪自杀。

至于叔牙,则收受兄长庆父的贿赂,意图废除鲁庄公之遗命,拥立庆父为君,更因此而死于非命。

这样的三桓,又如何与我国的六卿相提并论呢?”

公输班听到赵毋恤滔滔不绝的陈述着三桓与六卿的迥异之处,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他。

虽然他们俩都是受了宰予的教导,但论起辩论风格,则各自继承了宰予的一部分。

公输班之论辩,长于机巧变动,擅于钻他人的逻辑漏洞。

而赵毋恤则胜在博闻强识,长于滔滔雄辩,各种典故源流信手拈来。

说白了,他们俩讨论问题,如果是落在精小细微之处,则公输班十胜无败。

而如果像是这种涉及到知识面的议题,则公输班九死无生。

他正发愁应当该如何反驳赵毋恤呢,忽然看见街角出现了几辆载满甲士的兵车。

他刚看见鲜红的旌旗,便想也不想的大喊道:“夫子!”

果不其然,他这喊声刚刚出口,原本准备朝着府衙驶去的兵车便停了下来。

宰予握着剑下了车,走上前来,刚想说话呢,便看见了一旁的赵毋恤。

宰予的眉毛跳了两跳:“毋恤,你怎么回来了?”

赵毋恤发觉宰予的情绪似乎不太高涨,还以为宰予是对他心中不喜,颇有些委屈的问道。

“夫子不希望见到我吗?”

“这……我倒不是不希望见到你。学生前来求学,我自然是开心的,只不过嘛……”

宰予捂着前额,想起了昨天阳虎离开鲁国时那张洋溢着开怀笑容的国字大脸,以及他赠送给阳虎的那柄佩剑……

虎子,我不是成心想要坑你的。

我也没料到赵鞅会把赵毋恤再派来菟裘啊!

他赶忙冲着身后的冉求吩咐道:“快!赶紧修书一封,给我火速送往新绛赵氏下宫。”

宰予话音刚落,便听见为赵毋恤驾车的御者开口道:“宰子有何事需要告知主君的,我返回晋国后,可以代为转达。”

宰予闻言,连忙问道:“不知壮士如何称呼?”

御者开口道:“下臣,虎会。”

宰予道:“还请您转达赵子,不久之后,将会有一位的客人带着作为信物的佩剑,前往晋国拜会赵氏。

这位客人,如今走投无路,而我又不方便容留,还请您转达赵子,希望他能够替我照拂一二。”

虎会闻言,开口问道:“那把作为信物的剑上,是否有什么标识可以辨认?”

宰予道:“剑柄处上书‘菟裘大夫宰予自作用’。”

虎会又问:“那位客人,与您又是什么关系呢?”

宰予听到这话,忽然感觉有些不方便回答,他琢磨半天,终于开口道。

“为我故交,乳名‘虎子’。”

“虎子?”

虎会听到这话,不由笑道:“想不到这人的名字和我还有相近之处啊!他若来奔赵氏,我当为大夫设宴款待。”

宰予闻言,行礼拜道:“有劳您了。”

语罢,虎会又从怀中摸出一封书信呈交宰予面前。

“这是主君托我给您带的话,说是请您当面亲启,阅后即焚。”

宰予接过书信打开来微微扫了一眼,很快便提炼出了其中的关键信息。

赵鞅在信中出了日常感谢他对赵毋恤的教导与照拂外,还以私人身份对宰予对赵氏的指点表示了感谢。

除此之外,赵鞅还透露出了一个相当不妙的消息。

当初成何、涉佗在盟会上羞辱卫侯,并导致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遭到了执政卿范鞅的极力攻讦。

范鞅要求极力惩处成何、涉佗,以肃正晋国法纪。

但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成何、涉佗皆是效忠于赵氏的公族大夫,而派他们前去缔结盟约的也是赵鞅本人,革除二人的职务,收回他们的封地,实际上就是打击赵氏。

而赵鞅面对这个局面,自然不可能抛弃成何、涉佗。

且不说二人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行为,其中就包含了他的部分默许。

就算赵鞅没有放纵他二人,在这个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如果他不能发动力量,保下他俩,那以后晋国的大夫们谁还敢投奔赵氏?

毕竟你想要大家伙帮你卖命,你就得能帮大家伙扛事。

啥事都扛不了,关键时刻还想大家顶上,那是不可能的。

赵鞅的威望本就因为乐祁事情遭到了打击,如果成何、涉佗这里再处置不当,那基本就相当于赵氏近十年内不要想着压过范氏与中行氏。

而范鞅或许是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最近对于赵氏的打压也愈发疯狂了起来。

以致于与赵氏一向亲近的魏氏与韩氏也不敢在这事上帮赵鞅站台。

因为这件事,不论是于情,还是于理,赵鞅‘宽恕成何、涉佗’的请求都站不住跟脚。

不过在最后关头,赵鞅还是以‘战事将起,可使二人戴罪立功’为由,暂时把事情给拖住了。

可现如今,成何、涉佗的确是‘戴罪’了,但如果他们不能立功,赵鞅还容易把自己也一起搭进去。

所以,为了能够击败齐国与卫国组成的联军,赵鞅请求宰予能够发挥他在鲁国朝堂的影响力,力劝鲁国出兵援助晋国。

但赵鞅的要求,宰予是收到了。

可具体答不答应,他还真有些为难。

他之所以费劲巴拉的扳倒阳虎,就是因为不想再和齐国打下去了。

因为对鲁国来说,和齐国打仗实在没什么好处可以捞。

鲁国的国力弱于齐国,就算拿下了齐国的城池,转过头来也得给人家送回去。

而且两国又挨得这么近,商贸往来也十分密切,光是鲁齐开打这半年多的时间,宰予和子贡在齐国的生意就黄了一大半。

最重要的是,鲁国帮晋国人打仗,能落得什么好呢?

削弱齐国?

难不成这一仗还能直接把齐国干的躺在地上起不来了?

君不见吴国攻楚一战,伍子胥和孙武带兵一路打到汉水,楚国领土沦丧超过半数,境内再无成建制的军队。

然而,在四年后的今天,楚国的疆域已经恢复了大半。

吴国人实际上吞下的领土,能够掌控的城邑,也就是原先吴楚边境的那十来座。

所以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说到底比拼的是综合国力。

想要靠着一仗打崩一个大国,吞并一个比自身强大的国家,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倘若晋国没打崩齐国,那还好说。

如果真打崩了齐国,那最蛋疼的恐怕还不是齐国,而是宰予了。

因为他用屁股想都知道,齐国一崩,捞着干饭的绝对是晋国的六卿,鲁国的三桓连口稀的都喝不上。

至于他这个还不如三桓的菟裘大夫,就只有喝西北风的份了。

而在此之后,他还得面对一个远比齐国更强大的晋国。

这不是纯粹给自己添堵吗?

------题外话------

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隐藏于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