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二百四十八章 望其项背(4K4)

尊师孔仲尼 第二百四十八章 望其项背(4K4)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鲁侯听了孔子的言论,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松了些。

他放眼望向远方的平原,终于发现了远方的原野上出现了大片扬尘,紧接着便看见无数小黑点正高举赤红色的旌旗向曲阜奔来。

鲁侯欣喜道:“是宰子的旗帜!果真如夫子所说,宰子得胜归来!”

语罢,他也不等众人回话,便急忙带着大伙儿一齐走下城头,来到曲阜城前迎接宰予的凯旋之师。

岂料大军刚刚抵达,战车将将停稳,宰予便叹了口气,旋即走下马车,来到鲁侯面前摘下头盔俯首谢罪。

“下臣无能,虽然遭遇了阳虎的败军,不仅未能将其截留,反倒让他奔逃出境了。”

“啊,这……”

鲁侯原以为宰予此番归来,必定会献上阳虎首级。

此时听到宰予的答复,也不免有些失望。

但失望只是暂时的,鲁侯之所以对宰予抱有这么高的期待,主要还是因为他彪炳的战绩。

毕竟菟裘大夫可是能够大破齐军、俘获上卿高张的人物。

就连精锐尽出的齐人宰予都能战胜,那讨伐区区一个阳虎,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头脑冷静下来以后,鲁侯也很快接受了事实。

宰予没抓到阳虎,对于鲁侯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要他本人没有受伤或是殒命,那就已经达到了鲁侯的最低心理预期了。

毕竟这个年头,类似宰予这样,愿意匡君辅国、扶助公室、且能力不俗的大夫,那简直就是子羔的身高——实属罕见。

所以哪怕宰予主动向鲁侯请罪,但鲁侯又怎么可能愿意治他的罪呢?

治他,不就等于治鲁侯自己吗?

鲁侯温和的笑着上前搀扶宰予起身道。

“宰子何至于此啊?倘若不是你冒着兵败身死的危险,救国家于水火,扶社稷于危难。

此时阳虎怕早就已经端坐于庙堂之上,屠戮百姓,虐杀万民了。

于公,您居功至伟。于私,您克己躬行。

您带着不足一旅的人马前去追击阳虎,能够拥有这份勇气,就足以让寡人对您褒赏称赞了。

更遑论,您还有大功在前。

现在,寡人如果不封赏您作为忠臣贤士所建立的盛大功业,反倒追究您因为急于为国家除害而未能达成细小的枝节。

如果这件事传到民众的耳朵里,岂不是会寒了他们的心吗?

您的功业已经足够抵消您的过失,至于多出来的部分,寡人应当对您额外再做封赏。”

鲁侯的话说的得体自然,落在众人的耳朵里,只让他们觉得鲁侯的身上都散发着名为‘贤君’的光芒。

鲁侯一再请求宰予起身,然而宰予却迟迟不愿起来。

这倒不是他忽然‘跪瘾’发作,而是他要借着请罪把阳关的讨伐权给拿下来。

至于鲁侯口中的所谓封赏,宰予更是完全提不起兴致。

因为他作为鲁国的大夫,爵位上已经到达了上大夫的高位,职务上也已经领受了大行人的官职。

而有三桓挡在前面,鲁侯就算再怎么给他加官进爵,也无非是将他升为下卿。

职务再怎么提拔,也最多是在大司寇、大宗伯和太宰之间选择一个。

大司徒、大司空与大司马这三个大权在握的上卿之位,宰予连想都不要想。

大司徒作为主管教育、山林资源、税赋收取以及人事调度的重要官职,一直由季氏所把持。

而负责营造宫室、修建城池,负责统帅工匠等手工业者的大司空,则一直是由孟氏的宗主担任。

至于鲁国的军事委员会的一把手,掌管道路稽查和修补,负担着保卫公宫以及护卫国君责任的大司马,则一直都是叔孙氏的禁脔。

这就相当于,季氏拿下了鲁国的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商务部、组织部和农业部。

孟氏拿下了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业部。

叔孙氏拿下了交通运输部、国防部、国家安全部。

这些重要部门全都被三桓包了圆,剩下的那些部门,唯一还能吸引宰予的,就是掌管着司法和外交权力的大司寇了。

但问题是,鲁国的外交也不光是大司寇说了算,三桓不插手那是压根不可能的。

但凡遇到结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必然还是得与三桓协商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至于鲁国的司法,说白了就是周礼。

而三桓遵不遵守周礼,这是瞎子都能看出来的事。

夫子当年骂季平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氏都敢在家里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了,你和宰予说我大鲁以礼治国,宰予听了都想笑。

后人们常常误会‘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是刑罚不用于士大夫阶层。

但宰予必须在此隆重声明,刑罚算个球,他们礼都不要了!

所以与其跑到大司寇的位置上受气,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大行人呢。

至少做大行人还能名正言顺的前往各国聘问,多与各国的卿大夫家族拉拉关系、混个脸熟,万一以后啥时候出了事,那还得指望他们发力。

阳虎就是宰予的前车之鉴,这家伙平时不积德,把周边各国都得罪了个遍。

要不是我给他找门路,他逃出鲁国也得挨收拾,这就是现世报。

大司寇都这样了,剩下的太宰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

其实在早期,太宰才是六卿之首。

因为太宰的职责便是主管内朝和鲁侯的家务事,所以在早期公室强盛时,太宰在鲁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是实打实的摄相事。

因此,太宰又可以被称之为‘宰相’,这也正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只不过后来公室衰微了,太宰渐渐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到了今日,更是可以用一个大内总管来概括他的权力与职责。

现在的太宰,和后世的大内总管,唯一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噶了,一个没噶。

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那就是掌管祭祀和礼仪的。

虽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那说的是太平年间。

乱世一到,戎马显然要比祭祀重要的多。

况且作为一个守孝三年都不乐意干的前卫派孝子,你让他把国家祭祀和各项礼仪梳理清楚,那属实有些难为人了。

回头祭典来临,如果硬要宰予上台主礼,那他也只能小头一低,这活他的确干不明白。

这不是宰予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术业有专攻嘛!

祭祀这事儿,没点厚实的底子,你还真整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安排。

三个下卿的位置宰予都瞧不上,而从鲁侯的手中再继续扣点土地和民户出来,宰予也觉得不好意思。

公室现在都这熊样儿了,鲁侯就算咬咬牙,难道还能从牙缝里给他挤出四菜一汤来?

所以说,与其指望鲁侯封疆,不如开辟新思路,开创新打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只要能把阳关拿下来,那比什么都强。

阳关是齐国归还给鲁国的,而在那之后,阳虎又将阳关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现在阳虎走了,阳关从名义上来说,应该交给公室管理。

但那只是名义上,实际上,谁先啃下来,那阳关就是谁的。

鲁侯现在这么上道,都愿意给他加官进爵了,难道还不懂得做个顺水人情吗?

宰予想到这里,俯身拜道:“即便您打算封赏下臣,下臣又怎么能接受呢?”

鲁侯闻言,还以为宰予是在按照礼仪谦虚辞让,于是便继续劝道。

“您有功于国家,有功者受赏,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宰予听了,只是摇头,他回道。

“有功者应当受赏,这虽是治理国家的至理。

但我身受国家的恩德已经足够隆重了,从您那里所得到的封赏,也已经足够让我的家人远离贫穷了。

况且,我听说,当初齐国的晏子正在家里吃饭,齐侯派了一位使者前来探问。

晏子与使者寒暄后,得知他还未吃饭,于是便将自己的饭食分了一半给使者。

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者见晏子身为受百姓敬仰的君子,得到君王重用的贤臣,然而却连接待宾客的饭食都没有,感到很惊讶。

于是他便将此事报告给了齐侯。

齐侯听闻后,也颇感惊诧。

他感慨道:‘唉!夫子如此贫穷,寡人竟然不知道,这真是寡人的过错啊!’

于是,齐侯便让人拿上千金与租契要赐给晏子。

然而,晏子却推辞不受。

齐侯再三坚持,晏子才很郑重地向齐侯拜了两拜,辞谢道。

‘下臣的家里并不穷。臣将国君的恩赐福泽父、母、妻三族,又延及交往的志士,救济了许多百姓,您的赏赐实在是太厚重了,哪里会显得淡薄呢?

臣听说,从君王那里厚取,又厚施于百姓,以君之惠,争君之民,这是代君治民,忠臣不会如此行事。

从君王那里厚取,却不肯施于民,这是私藏己用,仁者不会如此行事。

进取于君,退不济士,身亡后将财产留给他人,如同家臣为主子藏财,不能让财产利用,智者不会如此行事。

而一个人只要有十尺布、一箪食,就足以免于饥寒了。’

齐侯听了,仍然希望晏子接受。

于是便继续劝道:‘昔日先君桓公,把书社五百(二十五户为一书社)赐给管仲,管仲没有辞让就接受了,夫子您又何必拒绝寡人的好意呢?’

晏子道:‘臣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或许管仲当初之失,就是臣今日之一得吧?’

说完晏子再拜,而始终不肯接受。

又有一次,梁丘据到晏子家,发现晏子吃的是只经过简单脱壳的粝米,佐餐的是很简单的苔菜,桌上基本见不到肉食荤腥。

于是梁丘据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齐侯。

齐侯听了感到很自责,于是第二天便要将台邑和无盐两座城池封给晏子。

晏子拒而不受,说:‘富贵而不骄者,下臣未曾听说。贫穷而能无怨,下臣尚且还可以做到。

下臣之所以能身处贫困而无怨恨,是因为以贫为师,所以才可以安于贫困,心思不被外物所沾染。

现在您将台邑和无盐转封给臣,这虽然是出于怜惜臣子的好意。

但却等于是改变下臣的老师,如果下臣看轻师长而重视封赏,一定会使自己被外物所惑,丧己于物,所以下臣才不敢接受啊!’”

宰予说到这里,又冲着鲁侯拜道。

“论起对国家的贡献,百姓对他的爱戴,下臣之于鲁国,定然比不上晏子之于齐国。

谈起士人君子的品德操守,下臣的修养也远远不及为天下人所称誉的晏子。

现在,以晏子的功绩,尚且不敢接受君王的封赏。

以晏子的德行,尚且要以贫贱为师,时刻提醒修养自己。

现在,我的功绩和德行都不如晏子。然而,我却已经能够餐餐食肉,秋冬所穿的常服也备有三套。

我的富贵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然而我的品行却不足以让我像是晏子那样坚定而不动摇。

现在,参与平定阳虎叛乱的将士与国人多不胜数,他们有的依旧处于无法使家人吃饱穿暖的状态,而您唯独要先加深我的富贵。

下臣得到的福泽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畴,虽然您是一片好意,但下臣又怎么敢不吐露自己的心声,述说自己的忧惧呢?”

孔子听到宰予的这段话,免不了露出一丝宽厚的笑容,他微微的点了点头,似是在对学生表示激赏。

而鲁侯听完这段话,则是忍不住一边摇头,一边笑着长叹道。

“齐有晏子,鲁有宰子。有此二子,国家甚幸,齐鲁甚幸啊!”

他朝着宰予郑重还礼道:“宰子不愿接受封赏,那您有什么需要寡人帮忙的地方吗?即便是一点小事,寡人也希望您能够让我起到一点作用。”

宰予等的就是鲁侯的这句话。

他起身道:“如果说一定有什么要请求君上的话。那就是请求您命令我去讨取阳关了。

如今阳虎虽去,但从属于他的讙邑、阳关依旧由他的党羽和族人盘踞。

倘若不能尽快攻破这两处地方,等到齐军攻来,此二邑必定再度落入齐人之手。

为保我鲁人疆土,还望您能够下令允我调遣部队,平复叛乱,安定社稷。”

鲁侯听到这里,更是禁不住赞叹道:“从前我向孔夫子求教对于大禹的看法。

夫子告诉我: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侍奉鬼神。衣服简朴,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对于禹,我对他确实没什么更多的意见了。

现在看来,您辞让赏赐,然而却能秉持一片公心为国家出力。

这样的行为,就算比不上大禹的德行,也可以说得上是接近了吧?”

鲁侯这一顿吹,把宰予都给吹得不好意思了。

他厚着个脸皮,赶忙推辞道:“禹的德行,又哪里是我可以触及的呢?我只愿保持克己奉公的理念一路前行,如果在生命结束前,能够望到夫子与晏子的脖子和后背,那我大概也就满足了吧?”

------题外话------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