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一百九十二章 讨虎檄文(为盟主小祖宗的小祖宗加更!1/10)

曲阜公宫,衣装华丽的齐国使者立于大殿之上,手捧竹简大声宣诵着齐国的宣战国书。

“从前周公与太公互相扶持,共同辅佐王室,劳心劳力协助成王。

成王感念他们的恩德,便派人慰问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说:齐鲁两国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

这个盟约在两国世代留存,藏于内府之中,由太史负责掌管。

我国的先君桓公在位时,夷狄侵入诸夏,桓公便运用这份盟约,以太公的名义联合诸侯。

贵国的先君庄公也随之响应,两国合力驱逐夷狄,解决诸夏之间的不睦,弥补他们的缺失,救援他们的灾难,自那以后四海都恢复了太平。

齐鲁两国山水相连,乃兄弟之邦。

两国百姓共沐济水之恩,同仰泰山之德。

如今鲁国境内陪臣为乱,以下凌上,欺压忠良,兴为富不仁之言,扬为仁不富之论。

如此败坏礼制,毁誉道德,抛却仁义,舍弃忠信,奴役百姓,残暴贪鄙。

寡人虽非鲁人,然为鲁之兄弟,亦能感怀。

今我伐鲁,非违旧日之盟,亦非逆成王之德,所以兴义师以救兄弟之国也。

如若寡人驱逐了阳虎,这不是寡人有德行,而是齐鲁之誓不可破除。

如若寡人没有驱逐阳虎,不是齐鲁之誓有所变更,而是寡人的修养不足。

寡人所愿,请周公、太公之灵于上天见证,请皇天后土之德为我昭示!”

使者念完了这份国书,曲阜朝堂顿时陷入一片死寂。

只不过这死寂的气氛中,却并不完全是源自于齐国的压迫感,更是含有一股微妙的尴尬。

大夫们有的正用着似是非是的目光望向阳虎,好像是都打算看他的笑话。

另外一部分则是低头盯着地板数蚂蚁,这倒不是他们不想去观察阳虎的表情,而是担心自己控制不住,真的会在朝堂上大笑出声。

至于阳虎的党羽们,则一个个面色铁青。

他们也没想到齐侯会突然来这么一手。

说好的进攻鲁国呢?

怎么突然变成清君侧了?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宰予,此时正维持着一副标准的扑克脸,这倒不是他不想笑,而是他还在回味着齐国国书中的韵味呢。

不得不说,齐国还是有不少能人的啊!

这份国书写的有点水平。

这不止把齐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了齐鲁两国与阳虎的矛盾,还趁机抢占了大义的名头,甚至把当年太公与周公的盟约都翻出来了。

这样一来,如果齐国战胜了鲁国,鲁国人不但不能斥责齐国不义,反而还得对他们感恩戴德。

如果没有战胜鲁国,那阳虎还得再被扣上一个亵渎先君盟誓的恶名。

这还真是有够损的。

宰予偷偷瞄了一眼在场众人的表情。

只见夫子和他一样面无表情。

阳虎则已经气得额前青筋暴起,整张脸都黑了下来。

而季孙斯则因为瞥见阳虎的神情,吓得满脸煞白。

孟孙何忌同样不动声色,而叔孙州仇则是微微有些诧异。

鲁侯听完了使者的汇报,也尴尬地有些下不来台。

难道使者说的情况他不了解吗?

鲁侯当然了解。

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他倒是想解决阳虎,可问题是他没那个能力啊!

再说了,解决了阳虎,国内还有三桓。

所以对鲁侯而言,驱不驱逐阳虎,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陪臣执国命这事在鲁国属于潜规则,私下里骂两句差不多得了,真摆在明面上谁脸上都不好看。

可今天把这事儿挑明的偏偏是齐国的使者。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属于最基本的礼仪。

所以他现在叫既没办法对使者动武给阳虎一个交代,也不能真的叫阳虎自裁。

鲁侯心中连连叫苦,他的视线接连扫过在场的大夫们,就差没把‘来个人帮我救场’的心情写在脸上了。

但鲁侯如此急切的想要求救,大夫们却一个个置若罔闻。

有的是在心里暗爽着呢,大部分则是不想卷入其中。

大家都是聪明人,谁都不傻,大夫们都知道,这道题答对了不一定能得分,答错了百分百扣分。

多说多错,不说无过。

正当大家都默不作声之际,阳虎突然站起身来,来到殿中央摘下帽子向鲁侯谢罪道。

“下臣阳虎没有德行,虽然竭尽智慧想要匡扶国家,但却引来了国人的误解与邻国的责难。

如果以我的死能够换取鲁国的安宁,平复大国的怒火,那么就请国君您下令赐我死罪吧。”

阳虎此言一出,在场的不少人都面露异色。

就连夫子也忍不住摇了摇头。

宰予则低声叹了句:“妙啊!”

虎子算是把以退为进这一招给学明白了。

阳虎的手中掌握着上军,如果鲁侯真的下令处死他,那以阳虎的脾气,恐怕当场就会发动叛乱。

所以国君是必然不敢处死他的。

而在场的众人虽然都知道阳虎说的百分百不是真心话,但鲁国的百姓可未必这么认为。

这段话一出口,阳虎就算是把自己从鲁国的对立面给抢救回来了。

不止如此,他还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愿意为国家肝脑涂地地形象。

在这段话之前,下令处死阳虎是替天行道。

在这段话之后,下令处死阳虎就变成了对齐国的妥协,是无能的投降主义。

对于这样的情况,鲁侯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正在他尴尬之际,叔孙州仇忽然出列,冲着使者问道。

“请问使者是从何处听闻了我国陪臣执国命的说法?我只知道鲁国的执政卿乃是季孙斯。

至于阳虎,他乃是季氏的家宰,而非鲁国的世卿。

而阳虎代替季孙斯处理国政,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精力不济,阳虎代他多分担一些罢了。

身为家宰,为主君尽忠,难道这样的事,在齐国便是违礼了吗?”

说到这里,叔孙州仇又向国君请求道:“现如今,天下最知礼的人,莫过于孔丘。下臣请您向他发问,这样的情况,难道可以算作是违礼吗?”

鲁侯闻言,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他连忙向孔子问道:“孔夫子,请问这合乎周礼吗?”

孔子沉默了片刻,出列回道:“如果是如叔孙州仇所说的那种情况,并不能算作违礼。”

宰予看到这里,知道不能把阳虎逼得太狠,现在也没到扳倒阳虎的合适时机。

于是,便趁着气氛合适,站出来向鲁侯进言道。

“当年晋楚交战,晋国的军队被击败。

主帅荀林父回国后请求被处死,晋景公准备应允。

但士贞子却劝谏说:‘不可以这么做。当年城濮之战时,晋国击败了子玉率领的楚军,然而先君文公还有忧虑的神色,说:只要楚国的子玉还话着,那我的忧虑就不会消失。被围困的野兽尚且还要拼斗,何况是一个国家的相国呢?

等到楚国杀了子玉,文公终于高兴了起来,脸上也现出了神采。

他说:从此之后,没有人再能危害晋国了。

现在我军战败,也许是老天在警告晋国。

再说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上对君王尽忠,离开朝廷就想补救自己的过失。

他是国家的干城,怎么能杀了他呢?

他的战败,就如同日月之蚀,这只是一瞬之间的灰暗,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呢?’

景公采纳了士贞子的建议,于是就下令让荀林父继续掌握兵权。

这才有了后来荀林父慑服郑国,攻灭赤狄潞氏,为晋国开辟疆土数百里的功绩。

荀林父身为败军之将,尚且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杀戮他。

而如今齐鲁即将交战,又怎么能听信他们的妄言,在战前处死我国的领军大将呢?

况且,即便阳虎真的有罪过,那么现如今也应当让他戴罪立功。

如果他的功绩不足以抵消他的罪过,那么也应该由您亲自去审判他的罪行。

又怎么能任由齐人插手我国的政务,凭借他们的言辞去定夺鲁国百姓的命运呢?

宰予请求您立即下令驱逐齐国的使者,命令阳虎率军迎击齐国的军队。

如若取胜,请您表彰他的功绩。

如若不胜,请您追究他的罪责。”

说完,宰予便拜倒在鲁侯的面前。

阳虎见状,忍不住嘴唇颤了一颤:“子我……”

而周遭的卿大夫们也恍然醒悟,好像现在并非是互相怄气的时候。

于是也纷纷上前请愿道:“请您下令迎击齐军。”

鲁侯闻言,微微点头,拍案起身道。

“好!宰子所言极是!两国交战,岂有斩将之理?

荀林父为晋之干城,阳子为鲁之干城。

寡人怎能听信齐人的一面之词,便否定了他过往的功绩呢?

齐使请回吧!既然齐侯执意要侵入鲁国,不愿与我国和睦相处。

那么,你便回去告诉他,让他尽管来讨伐我吧!”

齐使见状,只是哈哈大笑:“既然您不愿直纾心意,寡君也可以体谅您的苦处。我国将于辛卯日正式出兵,还望您做好准备。”

语罢,他又冲着阳虎拜道:“战场之上,我田书随时恭候阳子……”

随后他的眼神为之一转,目光中闪过一丝狡黠:“也恭候宰子的到来。”

------题外话------

喜欢的月票就要得到,得不到的月票就劝读者把它毁掉。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