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一百七十章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3K8)

尊师孔仲尼 第一百七十章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3K8)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夕阳落幕,金黄的余晖洒满菟裘内外。

宰予站在府衙的高台上,目送着去往郑国的商队离开城门,朝着如血的残阳驶去。

冉求、高柴等人站在他的身边,望着宰予不知道该不该说话。

终于,还是和宰予关系亲近的高柴先开了口。

“子我……不,主君啊,我说……”

宰予打断道:“子羔,主君什么的就不用叫了。

你我都是同门学子,大家也都是治理百姓,无非是分工不同而已,何必为了一个称呼那么纠结呢。”

高柴回道:“这不是亲近与否的问题,这是尊卑失位的问题。”

宰予道:“那以后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你就叫主君吧,这里都是同学,你再叫主君就生分了。”

高柴知道辩不过他,于是也就先不和他纠结这些了。

而是直接问道:“子我,我说你这是等什么呢?”

“当然是等子贡回来了。”

宰予话音刚落,就见到子贡带着几个穿着便衣的甲士从巷子的拐角里钻了出来。

高柴看见他们,之前憋了许久的话终于问了出口:“我早就想问了,你安排子贡他们混入民众当中,率先出来站队,趁机引导民意,这是不是卑鄙了些?”

谁知高柴这话问完,不等宰予回答,冉求就率先反驳道。

“这怎么能说是卑鄙呢?你才憋了这么一会儿就受不了了,而同样的问题我在心里都憋了快三年了。

从前我想去和夫子请教,又担心被他老人家责骂。但从今天的结果来看,我的想法应该没错。”

宰予听到冉求的话,欣慰的点了点头。

看来我这次来菟裘上任,没有带错人啊!

宰予赴任时挑中的人选,如果从德行的角度来说,并非是孔门学子中最顶尖的那一批。

冉求、申枨、高柴,这三个人在图书馆的史料记载中,可都是存着黑历史的。

如果宰予没有横插一脚,历史按照原有轨迹推衍的话,冉求会成为季氏的家宰。

他为了帮季氏推行‘用田赋’改革,更是把夫子气的破口大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在《论语》中,晚年的夫子更是多次批驳冉求,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

而关于高柴最经典的故事,就是他与子路一起在卫国做官,后来卫国爆发动乱,高柴审时度势,觉得大势已去,于是就劝子路和他一起逃离卫国。

但子路在明知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返回国都作战,最终留下‘君子死,冠不免’的名言后结缨而死。

而高柴则顺利的逃出了卫国,保全了性命。

至于申枨,对他的记载虽然不多,但那三两句话也能看出他的性格。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说白了,大家都认为申枨刚强,但夫子觉得他私欲太多。所以一旦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吹进来,那这浓眉大眼的小子就有可能经受不住考验,随时会叛变革命,因此不能算作刚强。

不过,他们三个人的缺点在宰予看来,那都不是个事。

申枨不就是贪点财吗?

这都是人之常情,我反正也没打算让他用爱发电,宰子还养不起他是怎么了?

而冉求和高柴的缺点,在宰予看来甚至都不能叫缺点。

这两个人是明摆着的实用主义谋士,觉得能干成的事情,哪怕顶着夫子的骂和舆论指责,也一定要去完成。

觉得干不成的事情,那该跑则跑,不会去和对手硬碰硬。

而从冉求和高柴的简历上看,他们的实用主义显然是收到了极佳效果的。

冉求被孔子认定为孔门学子中政事科第一人,长期担任季氏家宰的职务。

后来夫子能被迎回鲁国,冉求也是出了大力的。

如果不是他经常在季康子身边吹耳旁风,夫子能否体体面面与三桓和解都得打个问号。

而高柴虽然没有冉求那么稳当,但他的简历同样很豪华。

高柴在鲁国做过费邑、郕邑和武城的邑宰,其中费邑和郕邑分别是季氏和孟氏的老巢,高柴能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做市长,他的才能可见一斑。

更别说高柴后来随夫子到了卫国后,居然还担当了卫国的士师,负责卫国都城帝丘的刑狱事务。

这样的有本事的人物,在夫子看来有道德瑕疵,所以都不如颜回贤能。

但在宰予看来,他们的瑕疵可真是瑕疵到了他的心坎儿里。

如果这次来菟裘带的不是他们,而是颜回、曾晳这样的,那他要是想玩点什么新花样,绝对得被处处掣肘。

如果再狠一点,说不定他干的那些事,已经被一杆子捅到国君和夫子那里去了。

高柴皱着眉头向冉求发问:“难道操纵民意还不能称作卑鄙吗?”

冉求摇头道:“这不是操纵。

这就像是想要教人脱下衣衫一样,只需要用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热了自然会脱去衣衫。

而如果去用凛冽的寒风吹掉他们身上的衣衫,那么寒风越大,他们也只会把衣衫抱得越紧。

民众心里本就对桑氏和方胜不满,所以只需要略微引导,他们自然会站到左边去。

而如果桑氏和方胜得到民众的爱戴,就算拎起民众的衣领,拖住他们的脚往左边走,就算最终可以让他们立于左首,可他们的心却还是站在右面的。

如果诸侯们不去思索为何民众一经引导就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反而去指责这样的手段卑鄙,这就好像医生看病看不好,却去责怪病人不该患上他不会治疗的疾病一样。

民众的学识不一、智慧的高低不同,所以容易受到奸人蒙蔽。

但他们却知道身上是冷是热,肚中有粮无粮,这些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

如果治理国家的政策公正合理,自身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那么只需要把事情挑明,像是方胜与桑氏这样作祟的小人自然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而敢于挑明真相,这难道不是陈述事实吗?

既然是陈述事实,又怎么能说是卑鄙呢?”

宰予听完了冉求的话,自己心里都有些发虚。

这话也就冉求能帮他说,如果让他自己来,宰予多半是说不出的。

虽然方胜的确作恶多端,但投票这种事,除了讲良心以外,用利益也是可以收买的。

他安排子贡下去带头,又让维护秩序的甲士们把各家大族安排在最后,就是为了上双保险。

人都有从众心理,再坏的人也不可能一点道德良知都没有。

收了黑心钱,心里肯定不踏实。

如果这时候再看见大多数人都站在道德良知的一边,这种道德罪恶感就更加深重了。

不过宰予心里明白这一点就行了,他也没有去特意点破冉求话语中的漏洞。

原因嘛,自然是冉求说的好听了。

毕竟大家都喜欢看到伟光正的一面,伟光正的学说也可以摆在明面上宣传,而那些黑深残的部分就藏在心里折磨自己吧。

宰予心中低声叹了句:“罪过啊!”

不过他转念一想,方胜来菟裘这一趟,倒也不是完全负作用。

至少把他除去后,菟裘百姓的荣辱道德感已经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毕竟审判桑氏和方胜的决定,是由菟裘的百姓一起做出的,每个人都出了力。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站队,但却将正义的关辉洒到了每个人的身上。

从刚刚散场时,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能看出,每个人好似都觉得自己成了惩奸除恶的君子。

宰予不用想都知道,方胜的案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定会成为菟裘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么想来……

好像民气可用啊!

宰予忽然眼睛一转,忽的抬头望向天边的夕阳:“方胜宣扬的虽然是邪辟之说,但这件事对我还是有所启发的。”

申枨问道:“什么启发?”

宰予道:“你们还记得《书》里说的吗?

从前蚩尤开始作乱,波及到平民百姓。

蚩尤死后,他的部众依然四处寇掠贼害,内外作乱,争抢窃盗,欺诈强取。

这些人不遵守政令,于是就制定了五种酷刑作为法律,并以此来降伏这些罪犯。

但到了后来,刑罚的范围就慢慢波及到那些无罪的人了,劓、刖、椓、黥这样的肉刑也开始被滥用。

法令诛杀无罪之人,民众互相欺诈,社会变得混乱不堪,没有公平正义,誓约也不再可信。

许多遭受冤屈的无辜百姓向昊天上帝申诉,昊天了解实情后,发现天下没有芬芳的德政,刑法所发散的只有腥气。

上帝怜惜那些无辜受罚的百姓,就降下神威处置施行虐刑的暴君,制止和消灭行虐的罪犯,使他们没有后嗣留在世间。

又命令重神和黎神,禁止下地之民和上天之神相互感通,从此神和民再也不能升降往来了。

由此可见,肉刑的滥用是上天所厌弃的,而无辜之人蒙受冤屈是上天所憎恶的。

虽然愚叟的案件最终得到了解决,但谁能知道下一个愚叟什么时候出现呢?

等到那个时候,难道还要召集全城的百姓,耽误他们种田谋生的时间,才能为他伸张正义吗?”

高柴还以为宰予是在责备他工作不力。

他摘下冠帽,就准备向宰予请罪。

“主君,高柴无能,请……”

宰予看到他这个架势,连连摇头道:“子羔,我不是在责怪你。

我听说上古贤王每每遇到不能判决的案件时,都要召集百姓与他们共同商讨。

但这样一来,也太过打扰百姓了。

所以我打算简化贤王们留下的制度,每逢案件审理时,都要从菟裘的民户中随机抽取九人,作为陪审团,让他们一同参与判决。

虽然这些百姓未必懂得礼法,但总归是明白伦理道德的。

有了他们监督,也可以防止官吏贪赃枉法,清正菟裘风气,你觉得这方法可行吗?”

高柴本来是不大乐意的,因为这等于从他的手里分权。

可他想了想愚叟的事儿,又觉得被方胜这样的讼棍恶心的不行。

在犹豫片刻后,高柴还是在权力和公正之间选择了公正。

“这么做的话,虽然于礼不合……

但如果是上古贤王们留下的制度,那就是可以讨论的。

不过突然提出这样的举措,还是过于突兀了。

还请您容我回去以后,翻阅典籍,具体看看上古先贤们,到底是如何运用的。

过两天我把所有典籍整理好了后,会呈交府衙案前。”

高柴没把话说透,但宰予懂他的意思。

陪审团可以搞,但他得回去先找找立法的依据,看看能不能往三皇五帝身上靠一靠。

只要能绑中其中一个,那就算国君问起来,菟裘最起码也可以有话说,不至于冷不丁被扣一个违礼的帽子。

但宰予可不怕这个,不就是违礼嘛?

现如今的鲁国,除了夫子以外,哪个公卿大夫还不违个礼啊!

更重要的是,曲阜那边好像已经有人窃取了造纸技术。

这些人眼红印刷行业的暴利,进展快的甚至已经加入对于纸质书市场的争夺。

从渡口回城的路上,申枨就一直在念叨着说,曲阜的市集已经出现了部分粗制滥造的《诗》《书》。

有了《诗》《书》,《礼》还会远吗?

等到我的《礼》成了市面上的通行版本,到时候谁才是违礼,那还说不明白呢!

因此,宰予不甚在意的对高柴说道:“武王伐纣时,向上天起誓: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我虽比不上武王的德行,但同样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如果国君追查,我也可以同样在此起誓: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题外话------

写书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月票,激不起美丽的浪花。

——节选自《宰予日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