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尊师孔仲尼 > 第一百四十五章 经济殖民(4000字)

尊师孔仲尼 第一百四十五章 经济殖民(4000字)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1: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清晨的阳光升起,宰予从船舱出走出,耳边传来阵阵浪涛声。

他向左右的江面看去,竟发现了十数条载满了货品的船只。

这些船只有大有小,造型各异,大一些的大概有七八丈,小的则只有普通渔船大小。

他们载着的商品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载着白花花的齐盐,有的则载着成堆的农具,还有的则是一筐又一筐的粮食。

如此多的商旅,这等发达的水上运输,不用想也知道,他们距离齐都临淄已经不远了。

宰予舒展的伸了个懒腰,他抬头向二层的平台望去。

子贡和范蠡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起来了,二人此时正聊得火热。

范蠡道:“我读《管子》,主要有几点体悟。

要想经商致富,主要还是在于积贮货物。

钱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将它兑换成货物,才能产生价值。

做生意的首要之务,就是保证手中不能持有大量滞留的钱币。

不过花钱买进货物,也不能随意乱买,必须得精中选精,综合形势来考虑购入的货品种类。

像是那些容易**的货品,一定记得不能久藏,若是想要冒险囤积,以求高价卖出,多半是要赔本的。

做生意还是得仔细的研究市场上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以此来判断物价的涨跌。

物价贵到极点,百姓买不起,需求就会减少,那么它的价格就会下降。

物价贱到极点,百姓买得起,需求就会上升,那么它的价格就又会上升。

所以,做生意的时候,一定要赶在手中货物贵到极点前,及时卖出,视同粪土。

同时还要观察市场上的货物,看看哪种货物已经贱到了极点,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

货物与钱币的流通周转,必须要做到如同流水那样顺畅。

如此一来,大概就能致富了吧?”

子贡听完,赞赏道:“少伯,我也赞同你的观点。

商人们夏天购买裘皮,冬天购买葛布,旱天购买船只,雨季购买车子,就是这个低买高卖的道理啊!

不过我觉得,虽然做生意是为了谋取利益,但却不应谋取暴利。”

范蠡听了,饮了口酸浆问道:“您是怕被买家记恨吗?”

“那倒不是。”子贡道:“寻常吃进、卖出货物,如果能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已经很高了。

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那么就像是你刚才说的那样,你贩卖的货物一定是具有很高风险的商品。

要么是容易腐坏,要么是违禁物品,要么就是囤货居奇。

这三种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不能稳妥的获得经商收益,所以想要有所成就的商贾,是绝不会去博取十分之一以上利润的。”

范蠡听了,开口问道:“可如果遇上了灾年,哪怕是普通粮食的价格也不止十分之一的利润啊!你的观点,请恕我不能苟同。”

范蠡话音刚落,便听见宰予的声音悠悠传来。

“有的商品赚取十分之一以上的利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有的商品,是万万不能超过十分之一的。”

范蠡饶有兴致的问道:“此话何解呢?”

宰予懒洋洋的晃悠到他的身边坐下。

“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里会捕不到鱼呢,只不过第二年就没鱼捕了。

把森林烧光了去狩猎,哪能会抓不到野兽呢,只不过第二年就没野兽抓了。

做生意还是得讲究个细水长流,粮食这种东西,囤货居奇这种行为,实在不是君子和良贾应有的作为。

经商的根本在于民众能承担商品的价格,如果粮价居高不下,商贾又能从哪里获取利益呢?

所以说,薄利多销,以仁为本,有道行商,才是商贸的根本之道啊!”

范蠡闻言,先是一皱眉头,思索了片刻后,方才微微点头道。

“细细想来,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

不过很快,范蠡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可经商毕竟只能富足商贾,又如何能使得民众富裕起来呢?”

宰予笑了笑,说道:“要想使民众富足,要做到两点。”

“是哪两点呢?”

“其一,便是提高民众的生产能力,假使一名农夫耕作百亩田地,可以获得百石粮食的收益。

若是百亩田地的收益能提升至两百石,那么他每年就能多出百石的粮食去换取其他商品。”

范蠡听到这里,不由问道:“您说的不错,可问题是,如何才能让田地的岁产翻倍呢?”

宰予道:“田地的收成不止受到土地肥力的影响,也会受到水患、干旱的影响。

如果可以沿河道附近修建堰渠、深挖沟壑池塘,那么丰水时,可以用它们来蓄积河水,防止洪灾肆虐。

而当干旱降临时,也可以利用它们积蓄的水源灌既农田。

平时,又能用它们来养育鱼虾,增加鱼获收入。

这难道不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吗?”

范蠡听了大感惊奇:“这……倒的确是个好法子,只不过,单凭商贾的力量,恐怕无法完成如此繁杂庞大的工作吧?”

宰予点头道:“所以说,此时又要配合运用第二种方法。”

“那么第二种方法是什么呢?”

“修建大型工程,必须要得到来自国君的支持。但国君有的贤明,有的则显得昏庸。

因此,即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些人也分辨不清。

所以,也要根据君主的喜好,采用不同的办法游说他们。

有的要用利益引诱,有的要用道义说服,有的则要用恐惧慑服。”

子贡听了,忍不住小心脏一紧,可片刻之后,他又放松了下来。

这也就是不在曲阜,要是夫子听见这段话,还不得把子我这小子吊起来打?

而范蠡闻言,则是忍不住大感惊奇:“用恐惧慑服君王?”

他只听说过国君用刑罚慑服臣民的,还从未听说过商贾能够反过来恫吓国君的。

“宰子,此话怎讲啊?”

宰予道:“少伯,你觉得,对于国君来说,是农人更重要呢?还是商贾更重要呢?”

范蠡毫不犹豫道:“当然是农人更重要。”

“那你觉得为什么农人更重要呢?”

范蠡道:“世人皆知,农桑乃国家根本大事,没有农人务农,哪里来的粮食呢?

没有粮食,国家还如何存续呢?”

宰予听了只是笑着摇头:“那你久居越地,应当熟知附近东夷的生活习性,他们难道也是以农桑为本吗?”

范蠡听了,忽的一愣,他皱眉思索了一阵子,方才开口道。

“东夷多以渔猎获取食粮,对于耕地务农并不特别看重。”

宰予又问道:“那你知道西戎和北狄的习性又是如何吗?”

范蠡听到这里,半张着嘴,已经说不出话来。

他好像明白了宰予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宰予话语里潜藏的含义已经完全颠覆了他过往的认知,以致于他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宰予见他不开口,于是便替他回答了。

“《礼》中说:住在南方的蛮人,他们额头上刺着花纹,走路时两脚拇趾相对而行,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西方的叫戎人,他们披散着头发,用兽皮做衣服,其中有不以五谷为食人。

住在北方叫狄人,他们用羽毛连缀成衣,住在洞穴中,其中有不以五谷为食人。

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人民,都有安逸的住处,偏爱的口味,舒适的服饰,便利的工具,完备的器物。

由此可见,国家并非一定要依仗农桑才能存续。

《礼》中还规定了天子颁布的九种税法,诸夏国家也大多遵守这个准则收取税赋。

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

其中前六种都是田税,第七位才轮到关市的税法,第八位是山泽的税法,第九是公用剩余财物的回收法。

无错

所以说,诸夏之所以重视农桑,并不是因为农桑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诸夏国家的财税收入大多源于田税。

所以国君们才不得不重视农人的意见。

而如果有哪个国家的关市收入或山泽收入与田税旗鼓相当时,那么商贾的意见就会被同样重视起来。

而如果关市与山泽收入占据国家财税收入的大半时,商贾的意见便会等同于国君的意见,商贾的仇人便等同于国君的仇人,商贾的利益也等同于国君的利益了。

这也是有别于诸夏的蛮夷戎狄并不重视农桑的原因。

因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是农桑提供的,而是蓄养的牛羊所出产的,捕鱼狩猎所获得的啊!”

范蠡和子贡听完了宰予的这段论述,只觉得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他这番话,乍一听起来骇人听闻,可细细回想却觉得颇有道理。

子贡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个方桉的可行性,忽的问道。

“子我,可你的这番论述,恐怕只能在小国进行实践吧?

方圆五百里乃至千里的大国,怎么可能单靠商贾提供的收入去养活全国的百姓呢?”

范蠡也点头认同道:“而且过于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不注重农桑之务,这岂不是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他国的手中吗?”

宰予听到他俩的质疑,心中暗赞一句。

真不愧是两个经商奇才。

一眼就看破了这套思路的弊端。

在人均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时期,大国一味地强调商业发展,的确是取死之道。

但他既然提出这个想法,自然就不是给大国准备的。

可不要忘了,他宰子的封地菟裘旁边,就有两个规模合适的国家可以进行实践。

一个是黄帝后裔建立的铸国,一个是大禹后裔建立的杞国。

宰予自从知道要到菟裘就任以后,一早就在图书馆把这俩国家的老底翻了个干净。

杞国境内出产生铁、煤炭还有磷矿(燧石)。

而铸国就更妙了,那里不止有铁、煤,甚至还有大量铜矿和诸夏少有的天然硫磺矿,甚至还有岩盐。

铁煤铜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有了硫磺和磷矿,简单煅烧后,就可以用来做磷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至于岩盐,埋藏的深度在百米左右,虽然这个深度现阶段暂时无法触及,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幻想,如果找准了位置,努努力还是有点机会的。

铸国与杞国的国力本就弱小,如果略施小计,用大肆收购这些矿产的方式,逐渐掌握住他们国内的经济命脉……

那以后,宰子说什么,那还不得就是什么吗?

夫子反对无义战争,那就尽量不打仗,毕竟万一打起来,可是得死上不少人的。

菟裘的民众,那都是宰予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为了菟裘的人口增长,他可是操碎了心,怎么能把人拿出去打仗送死呢?

这不合乎周公的原版周礼,也不合乎夫子的改良版周礼,更不符合宰予的新时代特色周礼。

宰予一想到这些事,就忍不住连声发笑。

子贡望着他这副模样,禁不住哆嗦了一下。

范蠡则一脸担心的望着他,衝着身边的子贡问道:“宰子这是怎么了?”

“按照我对他的了解,一般他露出这种笑容,指定没什么好事。”

二人正说着话呢,忽然听见船头的棹手们喊道:“范子,前面就是临淄城了!”

众人闻言,连忙扶着围栏向前眺望。

只见天际线上,一座巍峨大气的万丈雄城逐渐展露在他们的面前。

众多来采买售卖的商伍行走在沿河的宽广周道上。

耕地以临淄城为中心,如同蛛网般蔓延开来,农人们挥汗如雨,齐地的方言此起彼伏。

还未进入临淄,便能看见行人人头攒动、商队络绎不绝的盛况,这让宰予顿时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新鲜感。

早在到来之前,他便查阅过临淄的相关资料,这座先秦古城占地超过八万鲁制公亩,如果按后世单位换算,大约16平方公里,足有两千多个足球场的大小。

不过虽然宰予早就在图书馆资料中得知了临淄的雄伟,但当他第一次见到这座华夏雄城时,还是忍不住感叹。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便是大国上邦的恢弘气度吗?”

------题外话------

求票的时间就要到了,我向佛祖许愿

佛说: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

我对佛说:那就让我所有的读者给我投票。

佛说:只能四天。

我说: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佛说,不行,只能三天。

我说,那就昨天,今天,明天。

佛说:不行,两天。

我说:那就白天,黑天。

佛说:只能一天

我说:行。

佛茫然的看着我说:哪一天。

我说:每一天。

听懂掌声。

——节选自《宰予日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