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612【三阳线决战论】

民国之文豪崛起 612【三阳线决战论】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14:22 来源:蚂蚁文学

就在向哲浚前来拜访之际,周赫煊在家中见到了蒋百里。

蒋百里前两年因唐生智案得罪老蒋,刚开始被关在监狱,后来又被囚禁于西湖蒋庄。长期的牢狱和幽禁生涯,使得蒋百里的身体状况严重恶化,甚至生出了许多白头发。

周赫煊突然想起两个月前见到的钱学森,那是蒋百里的未来女婿啊。蒋家和钱家是世交,由于钱家没有女儿,蒋百里很小就把女儿蒋英寄养的钱家,蒋英甚至一度叫做“钱学英”。

所以说,钱学森、蒋英夫妇属于青梅竹马的“兄妹”,钱学森经常戏称蒋英是他的“童养媳”。

“明诚,你这阵子够风光的啊。”蒋百里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周赫煊苦笑道:“不知得罪了哪路宵小,我现在头疼着呢。”

蒋百里突然说出一个名字:“汪兆铭。”

“汪兆铭?”周赫煊愕然。

蒋百里点头道:“《中央日报》的社长程中行,是我的晚辈。我打电话问了一下,批评你的那篇社论,是汪兆铭的秘书指示的。”

周赫煊皱眉说:“我跟汪兆铭之间,好像没有过不去的恩怨吧?”

“和与战的分歧,”蒋百里分析说,“我仔细翻阅了最近的报纸,公开写文章诋毁你的那些文人,超过八成属于‘主和派’。你的《非攻》杂志每期销量超过15万份,还是中国唯一能够合法发行的主战刊物,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汪兆铭是‘主和派’的领袖,他对你的恨意,甚至超过了对共党的恨。”

“原来如此。”周赫煊气得发笑。

汪兆铭可是公器私用的老手,通过《中央日报》来批评周赫煊太正常了。

你看常凯申被《申报》骂了多少回,都不敢直接下令查封《申报》,害怕引起更加负面的社会舆论。

老蒋还是很爱惜羽毛的,他再怎么独裁,也要装出一副民主的样子。

而汪兆铭呢?

就在两个月前,成舍我的《民生报》刊发一条新闻,揭露汪兆铭的下属彭学沛收受贿赂、私盖别墅。

这件事搞得汪兆铭灰头土脸,但他还是忍了。直到几天前,《民生报》又刊发了一条关于军事的新闻,同时得罪常凯申和汪兆铭。汪兆铭立即逮到机会,跑去老蒋那里告了一状,然后指使宪兵逮捕成舍我。

成舍我比周赫煊还倒霉,此时仍关在监狱里。

汪兆铭已经派人去监狱传话,直接威胁说:“一个新闻记者,要和一个行政院长碰,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你自己看着办吧。”

成舍我的回答是:“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

《民生报》现在已经被迫停刊,汪兆铭依旧不愿放人,他向成舍我提出了一个条件:想要出狱可以,但不许再办《民生报》。

周赫煊郁闷得想吐血,他再怎么牛逼,也肯定搞不过汪兆铭。

顶多,也就搞一搞汪兆铭的心腹走狗。

“算了,不谈这些烦心事,”周赫煊丧气地转开话题,“听说百里先生刚从日本回来?”

蒋百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我正是为了此事而来!这几个月,我拜访了许多日本的军政界人物,还考察了日本社会和工商界的情况。情况非常危急!日本从上到下,从民间到内阁,都在叫嚣着吞并中国。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大量的工厂转向军工生产,许多企业悄悄囤积相关原材料,日本政府也在加紧向美国进口战略物资。我猜测,不出五年,不,最多三年,日本就要开始全面侵华!”

“预料之中的事,”周赫煊摇头感慨,“可叹国内居然还有那么多‘主和派’,呼吁什么中日友好,一厢情愿得有些过分了。”

蒋百里拿出一沓稿件,说道:“明诚,这是我写的应对策略,你看看有什么需要纠正和补充的。”

周赫煊立即翻开,蒋百里的这套应对策略,叫做“三阳线决战轮”。

“三阳线”即连接洛阳、襄阳、衡阳而划出的一条线,蒋百里认为,中国地广而弱,日本地狭而强,这是中日两国最关键的国情。中日两国一旦开战,“彼利急,我利缓;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说白了就是要打持久战、消耗战、全面战,用空间换时间,把日本活活拖死。

因此,蒋百里把洛阳、襄阳和衡阳画成一条线,这是关乎中国生死存亡的国防线。这条线以东的地区,中国应利用空间换时间,消耗和疲惫敌人,同时积蓄自身力量,加强战略后方。这条线以西的地区,资源丰富,幅员辽阔,中国必须借此来进行持久抗战。

蒋百里还认为,一旦两国爆发战争,沿海一带首当其中,应该早点把那些地方的工业内迁。如果打起仗来临时搬迁,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搬迁过去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恢复生产力。中国的工业应该提早布局,要着眼于后方山岳地带,以利于防空和长期抗战。

蒋百里还认为,湖南是中国抗战的关键,这里是中国的心脏,这里粮产量丰富,这里地形复杂,这里人力资源充足,必须提早大力开发和建设湖南。

国士啊!

周赫煊惊讶地看着蒋百里,对这位先生的战略眼光佩服之极。

历史的走向完全就在蒋百里的预料当中,日军对于中国的占领,打得最胶着的正是湖南地区,光是长沙会战就打了好几次。

事实上,蒋百里的“三阳线决战论”,对老蒋的影响非常大,几乎就是国民政府在中后期抗战的指导思想。

“有三点。”周赫煊伸出三根指头。

蒋百里道:“请讲。”

周赫煊说:“第一,现在就工业内迁,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内陆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也落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所以那些资本家、企业主们不可能听话。没有切肤之痛,日本人不兵临城下,是没有人愿意把产业内迁的。即便是蒋委员长亲自下令,也无法指挥那些资本家。所以,你的这份应对策略,应该改为建议政府把新的军工产业设在内陆。”

“有道理。”蒋百里点头说。

“第二,”周赫煊继续道,“你忽略了内陆地区的交通情况,内陆地区铁路稀少,战时难以支撑兵力和物资运输任务。而且中国急需国际支援,所以还要尽快增修西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

蒋百里想了想说:“是我疏忽了。”

周赫煊又说:“第三,你忽视了四川,我认为四川才是真正的大后方……唉,这个不提也罢,等南京政府平定了四川军阀再说。”

蒋百里笑道:“幸好来找了明诚,你的建议我会写进策略当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