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331【纪念】

民国之文豪崛起 331【纪念】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14:22 来源:蚂蚁文学

陈英的笑意中带着股悲凉,他问:“你知道努瓦耶勒小镇外的那个华工营,除了工棚、厕所、厨房、医院和监狱外,还有什么建筑吗?”

“什么建筑?”周赫煊道。

“疯人四方院。”陈英回答。

周赫煊不解问:“疯人四方院?”

“就是疯人院啊,跟营地一样建得四四方方。那是英国人专门为华工修的建筑,里面住着数不清的疯子,哈哈哈哈哈……”陈英大笑,笑得都快流眼泪了,“被英官歧视毒打都不算什么,德国飞机还总是过来轰炸。一颗炮弹落下来,就是十几、二十条华工的性命。咱们顶着炮弹轰炸修铁路、修工事、挖战壕,还被枪逼着用身体去趟雷。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稍微偷懒就要被毒打,好多兄弟都他妈被逼疯了。”

周赫煊想起穿越前看过的某篇文章,上面记载,战后一条从法国前往青岛的运输船,船上三分之一的华工都患有精神疾病。

“你怎么没回国?”周赫煊问。

陈英摇头苦笑:“回去干嘛?我爹妈都死了。法国这边如果不打仗,其实生活还挺安乐的,不像国内那么乱。而且,大部分法国人都还算善良。我前两年,去努瓦耶勒小镇看了看,给死在那里的兄弟上香。镇上的居民知道我是援法华工,都对我很尊敬和同情。当地人还给华工取了称号,叫‘天之子’(法语fils_du_ciel,天空的儿子),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但我不喜欢另一个称号,有的当地人出于同情,把我们叫做‘受尽苦难的战争奴隶’。”

周赫煊面容严肃地说:“你们不是天之子,也不是奴隶,你们是英雄。有了你们的牺牲,中国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欧战的战胜国。”周赫煊突然起身举杯,“敬所有死去的、活着的华工!”

李石曾也站起来说:“敬华工!”

周围聆听陈英讲述遭遇的留学生,或激愤、或悲恸、或感伤,此时都集体起立:“敬华工!”

陈英的双眼突然变得通红,抹着泪说:“谢谢,谢谢你们。”

周赫煊扭头对李石曾说:“石曾先生,我想为援法华工修一座陵园和纪念碑,你能帮忙联系驻法使馆和法国政府吗?”

“没问题,这个包在我身上!”李石曾拍胸脯道。

陈英突然推开凳子,噗通一声跪下说:“周先生,我代死去的弟兄,感谢你的大恩大德!他们死了以后,好多都随便埋在小镇外,连块墓碑都没有,别说魂归故土,在法国都只能当孤魂野鬼啊!”

“快起来。”周赫煊连忙将陈英扶起。

当天下午,周赫煊哪儿都没去,就留在这家饭馆里,跟李石曾、陈英一起商量着修华工陵园的事。

由于时隔多年,而且连墓碑都没留下,很难查清每个人的情况。

周赫煊能够做的,只能是在当年的华工大营处修建陵园,将散落四处的尸骨集中安葬。然后找法国和英国的相关机构,查询当年的华工阵亡名单,给那些尸体没有运回国的华工立碑。再修一座纪念碑,镌刻上华工当年的事迹。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周赫煊此举纯属多余。有那点闲钱,还不如用来赈济国内的百姓。但周赫煊却认为,某些人、某些事,是必须被世人铭记的。

周赫煊问道:“关于援法华工的信息,哪里能够找到最完整的资料?”

李石曾想了想说:“这个恐怕要问李骏,他以前是北洋政府任命的驻法公使馆秘书,同时担任驻法华工监督。”

“此人现在何处?”周赫煊问。

李石曾说:“他如今是驻加拿大领事馆副领事(刚刚升任为总领事,由于信息不通畅,李石曾不知道)。”

周赫煊又问:“现在的驻法公使是谁?”

李石曾笑道:“高鲁,他跟我是老朋友,肯定愿意帮我这个忙。”

周赫煊仔细询问,才知道现任驻法公使高鲁,是个纯粹的学术性官僚。

你绝对猜不到,驻法公使这么重要的外交职务,居然让一个天文学家来担任。

高鲁此人,乃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紫金山天文台就是他发起筹建,并参与选址的,还亲自测算出天文台的经纬度。紫金山天文台还没建成,高鲁就被派来法国担任驻法公使。

对了,高鲁还是一位发明家。就在半年前,他发明出“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提高了少许的中文打字效率。

第二天早晨。

李石曾带着周赫煊前往驻法公使馆,正式拜访驻法公使高鲁。

高鲁的造型很别扭,他面容清癯,戴着一副黑色圆框眼镜,花白的山羊胡子长及领口。如果换上一身长衫的话,活脱脱的前清大儒形象,但他此时却穿着西装,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李石曾笑道:“曙青兄,我又来麻烦你了。”

“石曾兄!”高鲁与李石曾握手,又看向周赫煊,“这位就是周先生吧。”

周赫煊笑着问候:“叔钦先生好。”

高鲁微笑点头:“果然一表人才,年少有为,我在国内常听老朋友提起你。”

高鲁是去年才来法国当外交官,他跟蔡元培、李石曾等人都是好朋友。清政府灭亡后,钦天监被改为中央气象台,高鲁就是在蔡元培的推荐下,担任的中央气象台第一任台长。

严格说来,高鲁属于留英美派,是蔡元培那一帮的。但派系斗争归派系斗争,并不影响高鲁和李石曾的私人交情。

李石曾说明来意:“明诚想为赴法华工修建陵园和纪念碑,希望驻法公使馆能够帮忙。”

“这是好事啊,我一定竭力奔走。”高鲁正色道。

周赫煊高兴道:“有劳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有高鲁帮忙,很快就联系到法国政府。

但法国政府貌似对此不上心,虽然愿意帮忙查找华工信息,却一直磨磨蹭蹭,完全没把这当成一件正事来办。

12月15日,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颁奖,跟周赫煊没啥关系。跟他有关系的是龚古尔文学奖,法国佬经过反复讨论商量,终于决定把法国小说的最高荣誉授予周赫煊。

周赫煊专门找人订做了一套衣服,帆布劳工装,廉价筒靴,还带着一顶劳工帽,扛着把铁锹就去领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