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农家母 > 第40章 鲜歪汤

重生农家母 第40章 鲜歪汤

作者:麻辣香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好日子饭铺里还有一样叫人吃了回头念叨的特色菜,那就是鲜歪汤。

当地人把河蚌、河蚬都叫做“歪”。全国各地的人都吃河蚌汤,咱当地这个“鲜歪汤”别有特色,特就特在,大河蚌并非是好的,最地道的鲜歪汤,专捡那种小小的河蚬,不怕它小,越小越好,小的它可比大的鲜嫩多了。

菜花黄,河歪鲜。春暖花开时候,河里边那新生的小歪一把就能摸到好几个,大的也就手指头那么大,小的还比不过小指甲盖。混在浅水的沙子里,太小了,没法子一个一个用手捏,这时候就用上了长把的铁丝笊篱。

那时候环境好啊,还没污染成如今这个鬼样子,河水清清的,浅水看得见一粒粒沙子,沙子整天被清水刷洗着,一点浑泥都没有。

小歪混在沙子里,一笊篱下去,连沙带小歪,全捞起来了,顺手就在水里筛筛晃晃,把细小的沙子漏掉,只剩下小歪跟大的粗砂粒,你再把小歪挑出来就行了。就像刚子这样的小孩,半天工夫也能捞满一篮子。

春水清凌凌,芦苇才开始冒出黄绿的芽,这时候的小歪,最干净最鲜嫩,吃着正当时。

下河去捞小歪,是个顶顶好玩的活儿,等那鲜歪汤做出来,就更加好吃得不能行了。

这么小的小歪,指甲盖大,这怎么吃呢?没法子一个一个把肉挑出来的。这时候,铁丝笊篱又出场了。捞来的小歪,放清水里养上一两天,直接进锅煮,水一开,小歪就都张开了壳,小小的歪肉都下来了,拿铁丝笊篱搅一搅,捞一捞,壳捞走了,肉却好好的留在锅里。

花生油烧热,连汤带肉倒进去,加入姜片和胡椒粉,再烧一个开,锅开了加盐,撒入开春最鲜嫩的头刀韭菜,一大锅鲜歪汤烧好了。

那个鲜味儿,老远闻着你就忍不住深呼吸。

鲜歪汤也可以加入搅散的鸡蛋,芫荽、粉条,就更加鲜香醇厚了。春天的小歪一点也不腥,有的只是鲜味,因为小,肉就嫩嫩的,嫩得你都舍不得把牙齿咬下去。

吃鲜歪汤,最好用那大大的白瓷碗,连肉带菜,一大碗下肚,从嘴巴一直鲜到肚子里,那真是美得不轻。

入了伏以后,那布满河底的小歪神奇地都不见了,偶尔在沙子里找到一个,也不方便吃了,这时候烧鲜歪汤,用的是大歪,也就是河蚌。

小孩子们最喜欢下河摸歪了,说是“摸”,其实更多时候是用脚踩,软软的细沙里忽然踩到一个滑不溜秋的硬东西,伸手摸出来,十有八.九是个大歪。

用大歪烧鲜歪汤,做起来要比小歪复杂很多。春季里大歪、小歪肚子里都是空的,非常干净。其他季节里,大歪吃了食物,肚子里是不太干净的。

摸回来的大歪,清水养两天,吐干净泥沙。剖开壳后,先要清理掉鳃跟肚肠,用盐搓上一搓,冲洗干净,靠歪壳的边肉还要用刀背敲敲松,块儿大的歪肉切成小块,就可以下锅炖了。炖的时候,加点姜片、料酒、白醋,不光解腥,还能让歪肉炖得更酥软。炖得差不多了,放进去一把粉条,起锅时不要忘了撒一点胡椒粉。就这一点胡椒粉,就能将鲜香相融相连,味道更进一层。

大歪做汤,鲜嫩比不上小歪,但肉质比小歪筋道,多了几分嚼头。

冯玉姜做的这一道鲜歪汤,因为原材料就取自清泉河里,方便易得,好吃不贵,很快也就成了客人进店必点的招牌菜。

好日子饭铺渐渐成了这条大公路上的一个好去处,当然也给冯玉姜带来了丰厚的回馈。起码来说,她再也不会为着孩子的学费发愁了。

******************

八四年,供销社的几间土房拆了,建起了一幢三层的水泥大楼,这可是当地第一个真正的“楼”,在周围茅草屋小瓦房的衬托下,简直就是一只立在鸡群里的白鹤。这座大楼一建成就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十里八村的老百姓携儿带女争相来看,“大楼”成了供销社的代名词,到大楼里买东西成了一种档次,四乡里给儿子相亲的人家,带着人家姑娘买东西,是一定要到大楼来的,不然你就掉了架。

甚至于二三十年后,“老大楼”仍旧是当地一个标志性地名。全国各地,像这样的“老大楼”大概很多地方都有,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号。

钟继鹏美滋滋喜洋洋地跟着供销社搬进了大楼,似乎走起路来都精神了几分。回到家里,就跟冯玉姜商量起盖房子的事情。

村里好多人家盖起了新房,真正叫做“瓦房”的还少,都是那种石头墙、茅草屋顶的,屋檐上用了两排或者四排青瓦,立刻就显出了一番大气来。虽然不是大瓦房,但比起原先的土坯茅草房,强了不知多少了。钟继鹏看着眼热,便也想凑个热闹。

“旁人家盖了新房,咱家是不是也得盖?咱两个儿子,没个像样的房子,赶明儿不好说媳妇。”

冯玉姜说:“盖啊,盖什么样的?”

“叫我说,咱一定要用四排瓦,比那两排瓦的有面子。”

冯玉姜说:“你去找乡里,给咱在这路边上批一块宅基地,咱就盖。”

钟继鹏见冯玉姜一口就答应了,十分高兴,他当然知道,要盖房子,必须得冯玉姜愿情,这几年冯玉姜到底挣了多少钱,盖不盖得起,他还真拿不准。

那时候地皮远没有像现在这样金贵,乡里的干部甚至巴不得谁家来公路边上盖房子,你想啊,公路边上好多的新房,也能给当地抓点面子不是?钟继鹏很快要到了四间屋的宅基地,冯玉姜一把手把四千块钱拍在他手里,说:

“后边盖四间住房,前头盖四间店面,盖好了把饭铺也搬过去。咱要盖,不用茅草了,全都用瓦,青瓦也行,红瓦更好,地基到一米线,就用石头,一米以上,都用青砖好看。你那供销社反正离得近,盖房子的事你多操忙吧,我反正不能整天去看着。”

钟继鹏捧着那四千块钱,惊得差点没掉到地上去。即使在供销社里干,他也没有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

“用得了这么多吗?多找几个相熟的本家近房来帮工,就买点料子,三千估计就够了。”钟继鹏把钱数了两遍说。

冯玉姜说:“还是尽量雇人,找人帮工,那都是功夫换功夫,今天人家来给你帮工,另天你也能去给人家帮工?另外,富余出来的钱,把里里外外好好规整一下子。”

两个月后,冯玉姜搬了新家,同时搬了新店面,新铺子里头宽敞明亮多了,墙上挂了大幅的山水画,桌椅板凳都换了新的。为了配上新店面,饭铺又换了一次牌子,跟原先牌子没怎么变样,只是变大多了。

单就这新房子,虽然比不上大楼轰动,也足以让十里八村震惊的了。

冯玉姜有一回问二丫:“这房子,是不是太冒尖了?”

二丫说:“妈你管它冒尖不冒尖,咱自己盖的,又不是偷来抢来的。”

搬新家,照乡间的习俗要“温锅”,至近亲戚要来随礼的。孙老太家照例使唤了孙老二来“温锅”,孙老二照例赶了马车来,带着鱼、肉、大米、白面这四样东西。

“妹子,你也算是熬出来了,等明年山子考上大学,二丫考上高中,你这日子就更舒心了。”

这两年,孙家老太身体倒还硬朗,孙老头却生起了不大不小的病,冯玉姜去看过几回,身体大不如前了,不过好在儿子多,混得好,家家愿情出钱给治。不说那时候的农村,即便就是现如今,农村人有病有灾,叫儿女扔下了不给治的也不少见。经济条件是一说,另一说,啥人没有呢!

搬了新店面,饭铺里除了冯玉姜自己,就还有原先找来帮忙的姜嫂,眼看着早就忙不过来了。本来冯玉姜早有再找个服务员的打算,叫她专管端菜、招待客人啥的,自己跟姜嫂,都是厨房里的熟手,就专管做饭炒菜。现在搬了新地方,冯玉姜便决定,干脆一伙儿找两个服务员算了。

冯玉姜叫二丫在饭铺门上写了个招服务员的红纸,工资就比照姜嫂的来,姜嫂刚来时,是拿20块钱工资,这年把,冯玉姜看着她好用,便给她涨到了25块钱。冯玉姜于是在红纸里说,服务员的工资,就是一个月20块钱,干好了再给涨。

农村人手多,收入少,很快就有好几个来报名的。冯玉姜一个个见过了,挑了两个模样周正、看着干净利索,再念过几年书能识字,有点文化的,一个叫张小梅,还一个叫金彩霞。

两个姑娘到铺子里一上工,看着说话、干活儿都不错。

哪知道,就为这两个服务员的事,闹了一场想不到的风波。

两个服务员刚上工两天,傍黑天时候,钟老大来了。冯玉姜见钟老大一脚跨进饭铺,心里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钟老大每回子来,总不会白来的。他们搬了新家,钟家那边没人来温锅,这会子空空两手来又要做什么?

“他四婶子,你店里雇人了?”

冯玉姜说:“是找了两个服务员,大哥你关心这事儿?”

钟老大往店里大大咧咧一坐,说:“你赶紧把那两个人撵了。”

冯玉姜好得一惊,就问:“为什么?”

钟老大转着头打量着新房屋里的摆设,眼睛里满满都是贼一样的亮光,嘴里说:

“你把这两个人撵了,叫你侄女跟小王庄你外甥女来给你干,不是比外人好上一百色?你拿着钱找旁人,怎么就不先尽着自家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