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农家母 > 第2章 长生面

重生农家母 第2章 长生面

作者:麻辣香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丫回来时,催妆锣鼓已经歇了,凑热闹的人也都散去了。冯玉姜正在数粿子。钟家的日子在村里算是殷实的,村里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钟家一般都会去随礼。再说丈夫钟继鹏在乡里供销社工作,村子里的人时不时会用得着他。所以,今晚收到的粿子挺多,堆满了一张小方桌。

“妈,一共收了一百零六包,有四包是饼干,两包白糖,两包水果糖疙瘩。剩下的都是粿子。”冯玉姜数完,对钟母说。

钟母说:“不少。前阵子周老四家闺女出门子,统共才收了六十几包馃子。那糖疙瘩是我三妹的媳妇送来的。谁家给的白糖?”

“南庄五姑给的。”冯玉姜回答。

“她倒是有心。”钟母说,“应该够用了。留下三十包粿子,其他的都给大丫带上。”钟母说着,眼梢扫到大丫进来了,便问道:“大丫,你看够不够?”

大丫看看堆放桌上的粿子,一盒盒码得整整齐齐,散发出一股股甜香。她随手拿起一包,打开来递给旁边眼巴巴的刚子,才说:“奶,你安排吧,先得留够家里用的。”

刚子抓起一颗粿子就往嘴里塞,冯玉姜抢过粿子盒,用手指戳了下刚子的头,说:“就知道吃,谗死你。”她把粿子捧到钟母跟前,说:“妈,你先尝尝。”

钟母捏起一颗馃子送进嘴里,嚼了几下说:“是好粿子,炸得酥,糖裹得也不少。刚子,拿去跟你哥他们分着吃吧!”她说着把粿子递给刚子,刚子接过去,飞快地跑了。

“她婆家那头户门大,本家近房多,粿子用的肯定多,先尽着大丫带。咱家留三十盒,四天瞧亲用八盒,六天叫亲用八盒。明早上待客喝茶再用个四五盒,剩下的酬谢锣鼓家什和送亲婆子,够了。”

户门大,就是说本家宗族多,是大姓。在农村,户门大就意味着人多力量大,不会像单门独户的人家容易被欺负。

娘家收到的馃子,会给新媳妇带去婆家,婆家用这些馃子来招待亲朋,所以当地参加别人的婚礼又叫“吃喜馃子”。婆家户门大,需要的馃子就多,娘家给带的太少了,会被婆婆看轻的。

钟母安排完,抬手捶了捶肩膀,说:“哎呦这一天操忙的。”

冯玉姜忙说:“妈,你尽早歇着吧,我去装箱子。”

“你先去给大丫烧水洗头,洗澡。大丫去把长生面擀好,记住面条切宽宽的,宽心面嘛!都忙完了再装箱子。”

钟母吩咐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把硬币,递给冯玉姜说:“给你装箱子用,规矩都知道吧?”

“知道的,妈。”冯玉姜接过那一把二分、五分的硬币,钟母又掀起衣襟,从贴身的口袋掏出三张十块的钱,拉着大丫塞到她手里。

“大丫,家里也不富,这是给你的压腰礼。”

所谓压腰礼,其实就是娘家除了嫁妆之外给姑娘的钱,嫁过去以后,这就是小夫妻的私房钱了,按说非到不得已,婆家是不该过问这钱的。别小看这三十块钱,那时候,街上的大菜包子才五分钱一个呢!

******************

冯玉姜麻利地烧好了一大锅水,旁边大丫还在擀长生面。冯玉姜顺手摸了个小木凳,坐下来看着她擀面。

这长生面,又叫“过路面”,是当地结婚必须有的风俗,面条要新媳妇在头天晚上亲手擀好,切得宽宽长长的,拿红纸条裹上,配着两个龙凤碗、两双红筷子,还有两个鸡蛋,两棵小葱,一并放在簸箩里,到婆家新娘子一进门,便有新郎的弟弟或族弟端了去厨房,请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全福人”给煮了,端去给新郎新娘一起吃。

不过这面只是放在开水里稍稍打个滚,鸡蛋、小葱都是下锅就出来,说穿了就是一碗生的面。

新郎新娘对坐吃面,周围看热闹的亲友便会起哄地问:“生不生?”新娘恐怕早已羞红了脸,新郎则会应一声:“生。”众人再追问:“生几个?”新郎也就红了脸溜出去了,留下满屋子笑闹的亲友。

冯玉姜目光落在大丫转动的擀面杖上,渐渐出神了。她还在想,是不是再眨几下眼,梦就醒了,她仍旧气若游丝地躺在病床上?

“妈,你去歇会儿吧,累都累垮了。”大丫看着她说。

“傻闺女,妈今晚哪里还有觉睡?你先洗头、洗澡,妈去给你装箱子。”冯玉姜起身走出锅屋,扶着门框顿了顿,忍不住转过头去看。大丫专心擀面,只看得到乌黑的头发,两条大辫子几乎垂到面案上,晃呀晃的。

大丫擀好了面条,托在手上,拿到西屋来。她默不吭声地剪了一段红纸条,仔细把面条拦腰裹上,摆在簸箩里,便又转身出去。等她擦着湿漉漉的头发回来,冯玉姜已经把箱子装好了。

“大丫,你过来看着。那三屉桌的抽屉里,每个都有两盒粿子,这两包糖疙瘩,也锁在抽屉里,明天晚上拿出一包来打发闹房的。其他粿子都搁在这两口木箱里。那两包白糖,给你放在箱子角落了,过门第二天早晨给你公婆端茶,记得拿出来用上。”

大丫“嗯”了一声,依旧专心擦拭头发,眉眼都没抬。冯玉姜顿了顿,没再说话。她拿了洗脚盆,去锅屋看了下,锅里果然还剩几瓢水,热乎乎的正好。她便舀了半盆水,端去东厢房。

东堂屋一直是婆婆住,他们两口子本来住西堂屋的,大丫出嫁在东厢房不体面,便暂时换到西堂屋去住了。冯玉姜进了东厢房,看到山子和刚子已经躺在床上睡了,丈夫钟继鹏还坐在灯下拿着今天的账本算账。冯玉姜放下洗脚水,说:

“洗了脚睡吧!”

钟继鹏拧着眉头算账,没理她。冯玉姜说道:“温乎的水,别给凉了。”并随手拿了擦脚布放在旁边木凳上,转身回到西屋。她把压箱子的花布、鞋袜整理好,在每只鞋子里塞了两个硬币,小心放进箱子里。

“大丫,把那花生拿给我。还有那枣子。”

大丫默默从床头端出一个小筐子,筐里装着早准备好的红枣和栗子,还有染的红红绿绿的花生。冯玉姜接过来颠了颠,抓了一把,配上两个硬币,塞进陪嫁的棉被角里。两床被子,是娘家该有的嫁妆。不过,日子实在紧巴的人家,有的就只陪送两床被子了。

冯玉姜一个一个被角挨着放,渐渐听到东厢房传出的呼噜声。钟继鹏的呼噜也算是一个传奇,老远都能听到。冯玉姜把被子叠好,抱去放在箱子上,又把两个枕头里同样塞上干果和硬币,才靠着床沿坐下。

大丫坐在给她陪嫁的新椅子上,微低着头,素白的脸上看不出在想什么。这孩子,一向木讷,寡言少语的。母女俩就这么对坐着,老半天,冯玉姜的口中逸出一声轻短的叹息。

“大丫,你……不如跟东子走吧!”

大丫猛抬起头,惊惶地望着自己的妈,一脸的震惊。

“妈,你……你瞎说啥呢?”

“妈说,你不如跟东子走吧。你以为妈不知道?我寻思,今晚你去河边是见东子吧?你看看你,哪有个要嫁人的样子!”

大丫低了头,老半天呐呐地说:“妈,私奔这条路,哪是那么好走的?”

“这样心里憋屈地嫁去吴家,就是好路了?”

大丫咬着嘴唇,终于没忍住涌出来的泪花。她抽了一下鼻子,说:“往哪儿走?我要真走了,我爸还不得一顿打死你?往哪儿走?”

“大丫,你相信妈,这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过,这社会要变了。你们随便走到哪儿,只要不懒不坏,总活得下去。——至于你爸,他有本事打死我,他没本事把你弟弟妹妹养大,无非闹一闹就过去了。”

“妈,哪是你说得那么轻快?舌头板子压死人,这一大家子还要在村里生活,我哪里敢那么想?东子家里还有个病歪歪的老奶,他能丢的下吗?哪里又能有我们立脚的地方!”

大丫说着,眼泪扑哧扑哧地往下掉。

那年月,在这村子里,私奔绝对是一件天大的丑事,是要让全家抬不起头的。何况,婚礼就在明天了。

大丫是家里的老大,一向懂事老成,手勤脚快,却十足是个蔫性子,真不像个十七岁的闺女孩。冯玉姜知道大丫跟东子从小就好,虽说不会像几十年后社会上年轻人谈恋爱那么热乎,可两人心底都有那一层意思。只是这东子父亲早早病死了,他妈改嫁了,跟着一个病怏怏的老奶,家里几乎揭不开锅,哪里能入得了钟继鹏和婆婆的眼?

吴家的确殷实,又是独子,负担轻,家底子厚,媒人上门时,钟继鹏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当然,也没跟她娘俩商量。这个家里,钟继鹏就是皇帝,没什么需要跟谁商量的。吴家送来两块灯芯绒,一块的确良,一块花呢子,就把这亲事定下了。

冯玉姜看着大丫掉眼泪,心里忍不住发酸,干脆转身出去了。她站在院子里,望着天上半轮月亮发愣。吴家没啥不好,可大女婿是独子,打小惯坏了,好吃懒做,夫妻两个没有三天不吵闹的,直到大女婿突然出了那事儿,叫大女儿顶着羞耻,年纪轻轻就守寡……

老天爷,早不来晚不来,你叫我这个时候回来干什么!

******************

新媳妇出门子,照例是要哭一哭的。只是大丫哭得凶了些。不过倒也没有人介意,老辈们说,一滴眼泪一个金豆子,新媳妇哭得凶,那是婆家要发达的吉兆。

本地的规矩是新媳妇要赶早,晚了不吉利,天还没大亮,吴家接新媳妇的人就来到了。大丫是山子从屋里背出来的,仍旧梳着两条长辫子,穿着大红的棉袄棉裤,出来给父母和奶奶磕头。

红棉袄红棉裤,都是婆家婚礼前送来的,一定要做的厚实,寓意嫁过去之后日子“厚实”,所以虽说是深秋时节,这厚实的棉袄棉裤新媳妇还是必须要穿的。

大丫呜呜哭着坐上了新郎吴双贵的自行车。吴双贵也没怎么说话,很腼腆的骑上车先走了,抬嫁妆的一队人和送女婆子跟在后面步行。

“他姐夫,你骑洋车子快,到村口停下来等着,等抬嫁妆的到齐了一起再进村。”钟继鹏跟在自行车后面交代,吴双贵连声答应着走远了。

闺女嫁人,当妈的照例也是要哭一哭的,表示舍不得女儿,在家里百般疼爱的女儿,这一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冯玉姜心里百感交集,自然忍不住泪水。她哭了会儿,擦干净眼泪,进了西屋坐着发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