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农家母 > 第1章 催妆鼓

重生农家母 第1章 催妆鼓

作者:麻辣香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9: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冯玉姜活了六十八岁。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冯玉姜没少叫儿女犯难。

老了,脑子好几年不清醒了,夜半三更的怎么就乱跑出去,在大门外头又哭又笑,老头子追上来,狠狠踹了她一脚,右腿骨头摔断了,在床上半死不活地躺了两个月,咳嗽的力气都没有了,儿女们把她抬到医院,医生说好几样病,准备后事吧。

她记得小儿媳守在她身边,给她擦身子,洗脸,擦屎刮尿,把牛奶含在自己嘴里,用一截输液的软管子一口口喂她。冯玉姜看着小儿媳泛红的眼睛,心中就一阵阵发暖。小儿媳一向最孝顺。别的儿子媳妇都不敢上前,她这睡床不起两个多月,屋里哪还有一点好气味?

她还知道,两个女儿在隔壁屋里给自己做寿衣。当地有个说法,临死前要看一眼自己的寿衣,认得出来,才能带到那边去。不认得自己的寿衣,就得光着身子赤着脚上路。

面对死亡,冯玉姜很坦然。人哪有不死的,老了还不死,那不成妖怪了?

她听到院子里又吵吵了起来,不用问,大儿媳和二儿媳又是为着买棺木出钱的事闹上了。她打针要花钱,送殡要花钱,像她这样等死偏就不死,还要花钱,难怪让儿女们厌烦!

冯玉姜缓缓吐出一口气,竟然有种轻松的感觉。

她的意识停留在一片哭喊声中。她感觉到小儿媳握着她的手,在大声喊着什么,两个女儿扑上来大哭,儿孙们都围过来了,老头子那张门神脸凑到她眼前,伸手试了试她的鼻息,吩咐着:

“咽气了吗?趁着刚死还有点热乎,抓紧把寿衣给她换上。等僵了就不好换了。”

儿媳妇们开始大声嚎哭,向四周的村民邻居报丧。大儿子找来几张火纸,拿糨子糊了个钱褡裢,在冯玉姜灵床前烧了,便开始专心烧纸钱。黄泉路上,总得把路费给备足了。从现在起,他就是大孝子,除了烧纸哭灵,别的事儿是一概不问的。

小儿媳妇抽泣着去锅屋烧米汤,人死三天内,还带着对人间的留恋,魂魄不会去阴间,会在城隍庙暂住,要赶紧去村头的城隍庙送汤,让亡灵暖暖和和的上路。

嚎哭声很快惊动了小小的村子,本家近邻收到了讯息,陆续来到冯玉姜的灵床前,哭个几声,便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丧事。每一处农村都有各自的风俗,送殡,自然也有村民们熟知的那一套风俗和程序。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没有什么不好接受的。

******************

“妈,妈,你快起来,我奶喊你了。”

“妈,你咋打盹了?我奶让你赶紧出去。”

冯玉姜模模糊糊地睁开眼,恍惚中看到了一盏煤油灯。感觉是有人推醒了她,已经跑出去了,留下一个小小的背影。

冯玉姜发现自己靠着床沿坐在地上,她扶着床站起来,惊奇地环顾四周。这是——

这是她熟悉的小院子,院子西边有一颗大槐树,东墙外不远就是清泉河。这三间茅草房,她记得早在一九八六年大儿子结婚时,就拆掉建了瓦房。

冯玉姜听着外面的锣鼓声声,坐在屋里发愣。床上、地上摆满了东西。搪瓷脸盆、茶壶、暖瓶……靠西墙放着两口木箱,新的,还散发着油漆的味道。北侧放着一张三屉桌,还有两把木椅,同样红亮的新油漆。挨着三屉桌摆着一台缝纫机,上面罩着块防尘的红花布。这是大女儿的嫁妆,想当初这嫁妆在这贫穷偏远的小村子里算是一等一的了。

这竟是她大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

冯玉姜记得自己生在46年,十六岁嫁到钟家,第二年生了大女儿,大女儿十七岁出的嫁,那该是一九八零年,她三十四岁。

那年小儿子还没出生呢!

屋子小,这样摆满了东西,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冯玉姜端起地上的竹簸箩放到三屉桌上,目光落在簸箩里的东西上。那都是按风俗给大女儿置办的,红双喜的龙凤碗、红筷子、梳子、篦子,还有——镜子。她拿起镜子,凑到煤油灯下端详,那是一张三十几岁的农妇的脸。

人活一辈子哪那么容易,她竟然回到了三十四岁!老天爷这是可怜她,还是嫌她受的罪不够?

“妈,你快点来吧,我都忙不过来了。”

冯玉姜抬起头,看到大儿子山子扶着门框叫她。十五岁的山子长得像根细面条,一件旧军装挂在瘦小的身体上晃荡着。

“妈,外面来人添箱了,你快出去吧!”

冯玉姜连忙应了一声,说:“叫你二妹一起去接馃子。”

“二妹她太小,有些添箱的人她认不到,没法子记账。”山子说完,扭头跑了。

馃子,是苏鲁一带一种用面粉和糖炸制的小食品,当地大闺女出门子,亲戚朋友来“添箱”,两包馃子是必备的。

冯玉姜放下镜子,连忙转身出去。大门外面,热闹的锣鼓震天响,这叫“催妆鼓”。村里各家各户听到锣鼓声,便知道村里有人家闺女出门子,循着锣鼓声来瞧热闹,有来往的便带着粿子来添箱,交情好的会送些枕套、毛巾之类的物件,有的还会封几块钱的礼金。

村里谁家来了,送了什么,必须要拿账册子记得清清楚楚,改天人家有喜事,也要去随礼,马虎不得的。二丫年纪小,才十二岁吧,应付不了这么大的事情。

冯玉姜走出大门,借着月光,影影绰绰看到好多人凑在门外,热闹的很。山子和二丫都站在门旁,见到有人托着两盒粿子走过来,山子连忙接过粿子,同时一把拉住那人往屋里走。

“六婶子,叫你花钱了。快屋里坐。”

冯玉姜迎上去,亲热地拉住客人,说:“她六婶,叫你花钱了。”冯玉姜认出这是村南王六家的,算算她才不过二十几岁,年轻得有些眼生。冯玉姜还是习惯她几十年后满脸褶子的样子。

“嫂子说的什么话,大侄女出门子,我还不应该来的?”两人说着进了堂屋,王六家的拉着冯玉姜的手,把一张展开的票子放在她手上,说:“给大丫买点东西。”

冯玉姜一看,两块钱。那时候日子穷,两块钱在村里算是拿得出手的礼金了。冯玉姜连忙客气道:“她六婶,你来了我就高兴,还送了粿子,这礼钱可不能再收了。”

“嫂子看你说的,我是给大丫的,又不是给你。”王六家的说着,把那两块钱塞回冯玉姜手里。冯玉姜客气了一下,便拿去交给自己的婆婆。

“妈,您记下,她六叔家给的,两盒粿子,两块钱。”

村里谁不知道,冯玉姜一辈子不当家,攥在婆婆和男人手心里。这钱,她是不敢多拿一会子的。

钟母这时也就六十岁不到,头发白了一半了,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了个圆髻。她接过那两块钱,转身端了个板凳。

“她六婶,你坐。”

“不坐了。我去看看大侄女的嫁妆,听说备办的可好了。大娘你真疼大孙女子,陪送的嫁妆真舍得。”

钟母漾出满脸的笑:“疼老大,惯老小。我们家大丫的嫁妆,都是用最好的木料,请最好的木匠打的。就连盆呀壶呀,我都是挑好的买。反正她爸在供销社呢,咱不愁买不到。缝纫机咱这乡下虽说不兴,咬咬牙也给她买了。”

“那是。大丫多好的福气呀!听说婆家也是一等一的人家呢,公公当着生产队队长,日子过得厚实,女婿更是俊巴巴的!”王六家的拍着钟母的胳膊,连声附和。

“嗨,还行吧!不穷就是了。”钟母脸上很是满意。

王六家的去到西屋,看了大丫的嫁妆,夸了半天才走了。冯玉姜送她出去,见到山子和二丫来回迎客人接馃子,忙得很,便问道:

“你大姐呢?”

“不知道。大姐出门子,她自己却躲一边清闲。”说话的是二丫,这丫头一向要强,脾气也倔强,随她爸。

冯玉姜默默站了站,说:“你两个做弟弟妹妹的,给姐姐忙喜事应该的,把客人招待好了。”说着她转身进了院子,心里思量着,西屋没有,堂屋也没有,东厢房里她爸正在跟几个本家叔伯安排明天的喜事,大丫肯定不会在里边,这丫头哪儿去了?她隐约想起来什么,忽然心里一动,便去堂屋叫出八岁的二儿子,悄悄地吩咐他:

“刚子,你去东河边转转,看你大姐在没在。”

刚子答应一声,扭头就想跑,冯玉姜一把拉住他,说:“悄悄的,别乱喊乱叫的啊!”

看着刚子穿过门口看热闹的人跑远,冯玉姜暗暗叹口气,转身进了西屋。她找出剪子,拿起竹簸箩里的红纸,开始剪喜花。给大丫陪嫁的这些东西,都要放上红纸剪成的喜花,图个喜兴吉祥。

冯玉姜把大张红纸折叠成合适的方块,握住剪子灵巧地剪下去,再一层层展开,便剪成了一张并蒂莲花纹的大团花,中间嵌着双喜。她把剪纸放在脸盆里,大小正合适。接下来,她需要剪两个小的团花,放在水壶和暖瓶上。

刚把红纸折好,刚子跑了进来。

“妈,大姐在河北边石墩上坐着玩呢!叫我先走,说歇歇就回来。”

“就她自己?”

“嗯,没有旁人。”

“哦,你去玩吧。”冯玉姜叮嘱道:“别跟你爸说。”

“为什么?”

“哪有为什么!你大姐要出嫁了,害羞呢!”冯玉姜说着,手中又剪出一张喜花,她拿起水壶盖,放上喜花,再把盖子盖上。盖子压住了喜花,闪出一圈石榴花纹样,红色喜花衬着银亮的水壶,十分喜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