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582章 儿科难治,被老东家治坏掉的姑娘

“她这体温每天早上最高,在39~39.5度,午后稍微要低一些,在38~38.5度。”

“晚上睡觉时全身会出汗。脖子和头上尤其多。”

“高烧的时候其他地方都很热,但是四肢发凉。”

“我们之前在卫生部直属的燕京医院儿科的戚勇主任那里治疗,他是专门学儿科的,但是也没治好……”

患者的家属对着方言说着孩子的情况,同时还提起了之前他们治疗的医院。

方言一听到这个戚勇立马就想到了老邓头说过的话,他说自己外公的大徒弟就叫戚勇,而且也在这个医院做儿科主任。(见407章)

如果他们说的不错的话,眼前这孩子应该就是在自己外公大徒弟手下没治好,然后送到自己这里来的人。

儿科在中医里是一个高难度的科目。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同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脏器娇嫩,形气未充。

这意味着他们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气血津液等各方面,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尚未达到成人的成熟完善的程度。

比如说小儿的脾胃功能就相对较弱,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远远不如成年人,他们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积食的问题。

而且小孩子的肌肤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生病。

所以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其机体功能不完善,抵抗力较弱,一旦受到外界邪气侵袭干扰,遇上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就容易引发疾病。

而且病情发展变化速度相当快,在疾病过程中易出现寒热虚实的转化。

比如小孩子感冒若是不及时正确的处理,可能迅速发展成肺炎,咳嗽等更为严重的病症。

所以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小儿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

实证易迅速转变为虚证,寒证也可能很快转化为热证。

除了他们的体质,在疾病面前变化相当快以外,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在表达自身症状沟通病情的时候也是一个大难题。

不能说话的孩子通常只能通过哭闹来表现。

如果不是专门学习过儿科方面知识的医生,很难直接获取患者正确的关键信息。

而且小孩子在四诊的时候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小儿诊脉,寸关尺三部相当短,而且脉搏跳动快,很难像成年人那样准确分辨脉象的细微变化,而且小孩子在就诊的时候往往哭闹不安,就会导致脉象更加紊乱,干扰医生对真实脉象的判断。

另外还有些孩子配合度极低,就像上次老陈头那个极品孙子一样,完全不配合,还吐口水,想要观察他们的舌质舌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在家长高度关注孩子病情的时候,都希望快速治愈。

所以一般的儿科医生需要面对哭闹的孩子和极度焦虑的家长,那压力可想而知。

儿科也是医患纠纷重点科室之一。

最后还有小孩子体重身高差异大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各年龄段不可能和成年人那样用同样的剂量,需要医生精细权衡。

在治疗前方言就尽可能的和患者的家属沟通。

打听更多更详细的的情况,和上一位医生,也就是自己外公那位大徒弟治疗的一些细节。

在了解沟通完这些细节过后。

方言才将目光落在了孩子身上。

这个孩子目前已经折腾了一个月,早就没有了哭闹的精神,整个人蔫哒哒的精神萎靡,面部皮肤暗沉呈现一种缺乏健康的颜色,偏黄发暗如同笼罩了一层阴霾,给方言的感觉就像是失去了水分的枯萎植物,显得毫无生机与活力。

方言轻声细语,让小姑娘伸出舌头。

她稍微愣了一下,然后居然老老实实的照做了。

她将舌头给吐了出来,方言看到舌苔薄净,边缘有齿痕,舌质淡红潮润。

方言检查完过后,对着她说道:

“好孩子!我再给你把把脉。”

小姑娘很配合伸出了手。

然后方言又给小姑娘把脉,孩子的脉搏可不好判断,方言用了比以前更久的时间,终于确定脉息数少力。

随后方言又想起来,询问孩子大小便是否正常。

家长回答一切正常。

然后,方言脑子里快速的思考了起来。

按照成年人的情况推断,正常舌苔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紧贴舌面,揩之不去。

薄净的舌苔意味着舌苔较薄,能够隐隐看到舌质,这通常是胃气正常的表现。

说明人体的脾胃功能基本正常,能够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使得胃气上蒸于舌面形成正常的舌苔。

在没有其他明显病症的情况下,薄净舌苔是身体健康或病情较轻的一个信号。

但现在这孩子和正常完全搭不上一点关系。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由脾虚、水湿内停所致。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进而使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出现齿痕。

舌质淡红,表明气血调和。正常人体的气血充盈,运行通畅,反映在舌质上就是淡红的颜色。

潮润则说明舌体的津液充足,这得益于人体津液代谢的平衡,即脾胃运化水液正常,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等功能协调,共同维持着舌体的润泽。

舌苔的状况提示可能存在脾虚或水湿内停的潜在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近期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或因生活环境潮湿,外湿入侵人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所致。

另外脉象搏动次数较快,但力量不足。

数脉一般主热证,然而结合少力来看,并非实热证,而是虚热的表现。

这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虚热内生,鼓动气血运行,故而脉象数而无力。

例如,过度劳累、久病伤阴等,都可能导致阴虚内热,出现这种脉象。

综合舌象与脉象,舌象中舌质淡红潮润、舌苔薄净,本是相对正常的表现,但舌边缘有齿痕,提示脾虚。

加上她高烧一月的症状。

如果按照一个成年人的情况来治的话,方言绝对会认为是邪盛导致的病症。

但是经过刚才和孩子家长的对话后,知道之前外公的大徒弟也是这么治的。

所以方言立马就排除了这个可能性。

转而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不能把它当做成年人的病症来看,应该结合小孩子稚阴稚阳的体质。

如果这样的话,方言脑海里立马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判断。

那就是她是营虚不能内守,卫虚失于外护,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这才是这孩子长期发烧之根本所在。

治病必先治其本,虽然这孩子长期高烧,但只是表现出来的假象,根本还是要从调和营卫入手,佐以益气潜阳,以防其阳越无制,卒至暴脱。

也就是说这个病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根据小孩子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记载: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意思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体阳气若不能致密,就无法固护阴气,导致阴液外泄,阴阳平衡被打破。

《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将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生命的重要性,若阳气不能致密,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引发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如果人体的卫阳虚弱,那么肌肤腠理就无法致密坚实,津液就会向外泄漏,阳气也会随着阴液的流失而损耗。当虚阳浮越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时,就会出现阴阳气竭、相互脱失的危急情况。

这个孩子因高烧长期不退,但四肢并没有热起来,加上面色晦暗,身形消瘦,这些都是气阳不足的表现。

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家长也说过,他在睡觉的时候汗会自然从脖子和头上流出来,这是营阴失守的状况。

高烧发热是阴不潜阳,舌质潮润,可见阴伤未甚,所以方言判断,她是气虚阳衰,营卫不和,属真寒假热证,应该采用热因热用之反治法。

方言虽然想的很多,但是外界时间却只过去了十几秒。

就在孩子家长想要询问方言是否有头绪的时候,方言已经开始写起了方子。

这次方言选了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调和阴阳,潜镇摄纳的经典方剂桂枝龙骨牡蛎汤,重用黄芪,另外加熟附子,人参须。

方言在方子上写了,炙桂枝5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煅龙牡30克,制黄芪20克,生姜两片,红枣5枚,熟附子10克,人参须10克。

说着方言将方子递给了一旁的助手,并说道:

“安排住院,这个药方服用五剂,每天一剂,分次喂服。”

说罢,他对着患者家属说道:

“另外目前吃的所有药都不吃了。”

患者家属问道:

“退烧药也不吃了吗?”

方言说道:

“停止其他一切治疗,相信我就可以了。”

患者家属正正的看着方言大概愣了有两三秒,接着被他的眼神打动了,连连点头:

“好好!”

方言转过头,对着后面的人招呼道:

“下一位。”

话音刚落就上来了一个20多岁的姑娘,她没有说话,而是直接拿了个本子在上面快速的写着:

“三天前我左侧下颌臼齿疼痛,伴随着恶寒发热,去附近的诊所找中医治病,被诊断为阳明实热,那个中医给我开了这个方子,按照那个方子吃了药过后,我的嘴就张不开了,为了吃饭,最多只能张开一指开,且非常疼痛不能咀嚼,只能喝些流食。”

说完姑娘拿了一张药方单子放到了方言面前。

然后方言第一眼,就看到了单子上同仁堂三个大红字。

这一眼,顿时让方言头皮一紧。

他实在是没想到自己才离开没多久,这同仁堂的两个老爷子,就整了个大的。

仔细一看,药方上面有大剂量的石膏和生地。

方言实在有些难以理解,就这点东西,怎么能把这姑娘的嘴给治得张不开?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稍后还有加更。

另外问一下,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种描写稍微详细一点的治病过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