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407章 近代第一中医黑,余云岫三废中医

老邓头,听到后嘬牙花子,道:

“啧……那不对啊!”

“你外公当时还有好几个学生,现在都在京城呢。”

“就比如我就知道他大徒弟戚勇,就在卫生部直属的燕京医院做儿科的主任。”

“另外还有个林勇胜,也在积水潭医院中医内科当主任。”

“你们家就没联系?”

方言摇摇头:

“据我所知,我家应该是没有。”

“就这两人的名字,我也还是第一次听到。”

老邓头说道:

“那估计是和你家舅舅他们在联系吧?”

方言想了想感觉概率也不大,耸了耸肩说道:

“或许吧。”

老邓头继续问道:

“何休那总是你亲外公吧?”

方言哭笑不得:

“您这是什么话,当然是我亲外公了。”

老邓头就对着他说道:

“既然是亲外公,那怎么不给你们后辈留下点传承,你外公老何家往上数好几代,都是中医,徒弟都教出来那么多,怎么没给你们留下衣钵呢?”

方言摇摇头:

“他去世的突然,我那几个舅舅,没有一个人是继承了他衣钵的。”

“我妈更是学的西医,最多只是小时候当做启蒙看过几本中医书。”

“我1955年生,外公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我才两岁。”

“我这一身医术,早年是自学,后来是跟着我师父陆东华学,然后又在几个医学界长辈手下零零碎碎的学了一些。”

“我外公擅长的儿科,我是连一个医案都没看到过。”

听到这里,老邓头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然后摇摇头说道:

“可惜了可惜了,他当时确实走的太急,什么都没交待。”

“不过你现在也不赖,想必他在天之灵也很欣慰了。”

方言听后对着老爷子拱了拱手。

这一番闲聊后,方言看了一眼时间,发现也已经到十二点了,脱掉白大褂和店里众人告辞,还专门叮嘱了邓老回家路上小心,然后就骑车朝着家的方向而去。

刚才和老邓头聊了一会儿中西医之争,让方言也是感慨颇多。

其实要说争,方言感觉这个词用的并不准确。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中医一直就没有发动过进攻。

全都是在被动防守。

有些人是真的恨不得把中医除之而后快。

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近代多次提出废除中医的余云岫了。

大学的时候,每次老教授提到这个人,都是情绪复杂。

所以方言对这位的生平,印象也是相当深刻。

这位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普普通通,后来在1898年的时候,二十岁的余云岫考入苏州府学堂,第一次接触到了西医知识后,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当时的苏州府学堂,有一位日本留学归来的教师,经常向他们这些学生介绍日本的医学发展情况,这让余云岫对西医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1905年,余云岫得到了公费到日留学的机会,到日后先在日本体育会肆业,继入东京物理学校后再次肆业,并在1908年进入了大阪医科大学,开始系统性的学习西医,期间发现西医在手术和消毒方面确实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方面不如中医。

毕业回国后,1916年他在沪上开设诊所,开始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为病人治病,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两种医学体系,结合起来相当困难。

一年之后,也就是1917年的时候,余云岫出版了著名的中医黑《灵素商兑》一书,在里面以当时西方医学知识为基础,开始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诸多专题进行详细的批判。

包括了阴阳五行,五脏六腑,脏腑生理,十二经脉,经脉经络,望闻问切,病原,病变之类。

他提出中医起源巫术,将中医与巫术等量齐观,认为干支时节,色味,经络脏腑等观念纯属幻想,不足以成为精确学术的基础,对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驳。

并以西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来印证《黄帝内经》里的理论不过是穿凿附会,荒唐无稽,指出这本书不过是门外汉的想象之语。

然后在这本书中第次提出废医存药的观点痛批中医,甚至说出:

“不歼《黄帝内经》,无以绝其祸根”

“中医是杀人的祸首”

“如不消灭中医,不但妨碍民族的繁荣,民生的改良,而且不利于国际地位的迁善。”

言辞激烈,可见其对中医恨之入骨。

这本书一出现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称赞他敢于直面中医问题,也有人指责他否定传统中医文化。

当时著名中医学家恽铁樵,在其著作《群经见智录》中专门撰文批判了余云岫的观点。

王玉川教授的老师,陆渊雷也不甘示弱,在报纸上与其针锋相对。

这一次,余云岫开始在反中医战线上崭露头角。

这事儿因为他影响力不够,宣告破产。

随后他又像是转了性子。

1925年,余云岫受邀参加远东热带病学会议。

在会上,他以实际案例证明中医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指出,唐代医书《崔氏别录》中关于瘰疬与肺痨的记载,比西方医学早了一千多年,这一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

这时候他像是重新认可的中医。

但是在同年,中国教育界先后在长沙、太原召开会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

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余云岫却突然杀出,联合多人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

当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科体系的要求。

中医界多年努力功亏一篑,此后中西医界之关系迅速恶化,两大阵营间水火之势渐成。

真正让他为众人所熟知的,是在几年后的一次会议上。

民国十八年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在会议前,余云岫就起草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障碍案》。

余云岫对废止中医之理由、原则及具体办法作了明确规定,他认为中医在卫生行政上毫无地位,应当立即废止。

其举出四条废止的理由,这四条理由余氏之结论为:“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大会上当时在场讨论了这一议题,除医学外行次长和两个参事抱有怀疑态度外,其余人员更是满场一致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上没有一个中医人士参加。

随后在2月26号沪上《新闻报》首先将此事公之于众,几天后,余云岫主编的《社会医报》出版中央卫生委员会特刊公布。

此案一出,各界震动。

当时全国中医人士哗然而起,群情激愤。

无数南北中医世家,众多中医馆医师,或走上街头抗议,或来到报社前静坐。

有名的中医,还有社会各界人士,都开始陆续在报纸上为中医发声。

中医界开始在沪上《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上发表在沪上召开全国医药团体大会之通告、通电。

这些报社也陆续发表社评,跟踪报道中医界抗议集会动向,并给予舆论支持。

有了舆论界之支持和响应,中医界举行的各种抗议集会及反对废止中医案的文电接连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形成了声势浩大之舆论攻势。

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对中医存废问题意见并不统一。

其中以汪精卫、褚民谊为代表之部分政要主张废止中医,而以谭延闿、于右任、林森、陈果夫、焦易堂等国民党政要,则主张保存中医。

中医界掀起的全国性抗争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影响着社会安定与政府威信,刚刚统一全国之南京国民政府,不愿意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而引起社会较大动荡。

加上支援中医界的人实在太多了。

于是,当中医界掀起大规模抗争后,出于政府统治稳定的考虑,国民党多数政要对西医界利用中央卫生会议废止中医案这一举动公开表达了不满。

至此,顺理成章,废止中医案以失败告终。

为庆祝这次胜利,从1929年起,3月17日被定为“中国国医节”。

国家成立了国医馆,WH市设立了分馆。

第二次,余云岫的计划,也就这样再次胎死腹中。

此事过后,余云岫又再次偃旗息鼓,他开始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改革,编写了一系列新型教材,他主张在保留中医精华的同时,吸收西医的科学方法。

这期间他培养了一批被他灌输思想的学生。

接着就是第三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在首都中山堂隆重召开。

会议第三天上午,轮到余云岫发言,当时72岁的他站在主席台上,再次当着全国卫生工作者的面,提出了废除中医的议案。

一时间再次震惊全场。

他阐述了三点理由:第一,中医理论缺乏科学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封建迷信;第二,中医教育缺乏规范,师徒传承模式落后;第三,中医诊断方法主观性强,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此言论一出,当即在会场引发轩然大波,一些西医当场表示认同。

而中医则是群情激愤,想起了这位前两次的“光荣历史”,实在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又蹦出来老调重弹了。

不过当时担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和王斌,对余云岫的提案表示了支持。

贺诚在讨论中指出,苏联医疗体系完全采用西医,取得了显著成效。

接着王斌则提议参照苏联模式,逐步淘汰旧医。

随后卫生部接受余云岫的思想,规定中医必须通过西医考试才能执业。

事已至此,余云岫几乎成功。

不过随后,邓铁涛带头发文做出了反击。

其余随之纷纷响应,一时间声势再起。

消息很快传到教员耳中。

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老人家立即召开会议,讨论此事。

随后更是明确指出中医是传统文化遗产,不能轻视。

举例延安中央医院在抗生素极度缺乏的战争年代,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日,贺、王两位副部长被免职。

余云岫他第三次废除中医的计划,再次失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