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405章 广东中医世家,邓铁涛(精品达成感恩加更)

老邓头听到方言的回答,知道是自己自言自语被人方言听了过去。

顿时有些尴尬的咳嗽了几声,然后装作无事的岔开话题道:

“我都听店里的人说了,你这手段都是跟着朱良春江苏那帮人学的。”

“除了朱良春是个江湖派医生,其他都是学院派的。”

“看来学院派搞研究的,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听到老头的评论,方言对着他说道:

“您自己不也是学院派的吗?”

老邓头说道:

“那不一样,我是学中药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按部就班规规矩矩,以前是什么样,现在就应该是什么样。”

“老祖宗已经把路走出来了,我就只用死记硬背就行。”

“要是像乡村野医生那种,用什么死猫死狗或者没见过的东西入药,那就是拿着病人的生命开玩笑,所以中药还是学院派的好。”

“但是中医不一样,中医江湖派的实战多,比在学校研究室里指上谈兵的人可要有经验多了,所以中医还是江湖派的好。”

听到这里,方言说道:

“我倒是觉得不应该分什么江湖派学院派,毕竟患者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他们的想法很淳朴,只要够治疗他们病症的医生,那就是好医生,分那么多只能增加中医自己的内斗。”

“现在西医已经起来了,要是咱们中医自己还内斗,那后面可就有苦日子过了。”

听到方言突然给话题上价值,老邓头却也不争辩,反倒是眼前一亮,说道:

“嚯,小伙子,你这觉悟很高嘛!”

然后说道:

“你说的不错,西医出现后,既视中医为旧文化,严斥中医的阴阳五行运气理论是封建迷信,更认为新、旧文化绝不能同行,故极力否定中医,宣扬独信科学西医,中西医很快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不平衡态势,中、西医虽已并存于世,却实际上毫无互相融会、互为促进之可能,而只是各走各路,各自独立发展,比之中医内的派别之争,这才是最要紧的事儿。”

方言没想到老邓头还真听进去了。

不过想到他是广东人,方言也一下释然了,后世全国也就只有广东这边让中医有较为宽容的发展环境。

于是方言对老邓头拱了拱手:

“您老高见!”

这还是方言今天第一次夸老头子,老邓头感觉颇有几分顺耳。

对着这小子观感也好了很多。

接着方言在一旁治病,他就在一旁观看,一直到了中午十一点四十,病人终于看完,老邓头才发现这来的人,还真不管是什么病症,方言都能搞定。

属实让他刷新了认知。

本来想着这小子以后会是家里后辈的竞争对手,还对他有些提防,但是刚才方言那一句话,又让他感觉确实不该有门户之见,毕竟这西医眼看着做大,中医来斗来斗去,有个什么意思?

方言这边写完了医案,然后就准备收拾下班。

害怕老邓头不知道,于是走之前就先告诉了他,自己就上半天班。

老邓头对着方言说道:

“这规矩我当然知道,上午看病,下午看书嘛。”

方言恍然,点头道:

“那是我多嘴。”

方言对着他说道:

“对了,您是广东哪里人?”

“开平县,听过没?”老邓头说道。

方言立马来了兴趣问道:

“那写《新编中医学概要》《中医诊断学讲义》的邓铁涛老师您认识不?”

邓老一怔,然后说道:

“认识啊!他该叫我叔。”

方言听到后,忙拱手:

“呀,失敬,原来是名门之后。”

邓铁涛后世被认为是广东中医的领军人物。

对中医界的贡献和影响力深远。

1990年,上级计划精简机构,邓铁涛于8月联合全国名中医“八老上书”,请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只能加强和完善,而不是乘此机会把它撤并掉”。

10月9日得到答复:同意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全国中医药工作职能。

1998年,全国刮起了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邓铁涛再次挺身而出,第二次联合全国名中医“八老上书”,中西医院校合并风被紧急叫停。

2000年,在全国中医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时,邓铁涛号召全国名老中医打破门户之见,集中到GD省中医院带徒,全力打造一个“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关心学子成长,支持青年发展,早在1992年就于广州中医学院设立“邓铁涛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

在2003年,再次出资80余万元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基金,资助中医科研课题研究。

2003年的时候疫情,他提供了中医方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当时在医院里取得了患者“零转院”“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优异战绩。

其后抗击经验被推广到全国,也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即便在病榻弥留之际,他仍以中医药事业为念,将所获岐黄奖100万元奖金捐赠给学校资助科学研究。

所以方言对邓铁涛邓老那也是打心底的崇拜的。

现在没想到居然还遇到一位邓老的族叔。

老邓头当然不知道方言在想什么,摆摆手说道:

“嗐,我们老邓家虽然是中医世家,但也不算是名门,你这就有些乱夸了啊。”

“要说名门朱良春家那才算名门,朱熹公的后人谁不知道?”

方言说道:

“那不一样,我听过广东那边中医卧虎藏龙,并且也是最先和西医争雄的地方,那边的中医世家,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邓老说道:

“你这话倒是不错,我们家乡那边最先受到西医的冲击,1835年西医就是在广东登陆的,那会儿全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就是广州新豆栏街上的“眼科医局”。”

方言知道这个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医院。

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已有很多外国人到广州经商做贸易,传教士也来了不少,为了给这些洋人看病,一个有着医学博士头衔的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看到行医既可有利,又能方便接近中国民众而益于传教,便在广州开设了这家“眼科医局”。

这个西化的“眼科医局”,其生意很不错,三个月间,便接待了925名患者。大概其疗效也不错,因而名声大噪,随着其发展扩大,便改名为“博济医院”。

1866年,“博济医院”又开设了华夏第一家医学学校“博济医学校”,后改名南华医学校,1904年再改称为“华南医学院”,这便是今天的“中山医科大学”之前身。

国父中山先生,也曾于1886年到这间学校学习医学。

百余年以来的中、西医争雄史,也由此拉开序幕。

PS:精品徽章拿到手了。

为了庆祝,今天更新不扣更新量了。

目前欠大家的12000字翻倍,成24000字,感谢大家的支持助老凤一路从600多首订到精品,谢谢兄弟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