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唐律凶猛 > 第131章 到底嫁不嫁

唐律凶猛 第131章 到底嫁不嫁

作者:王望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2: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再说李力看了禀贴,恍然大悟,唐师爷真厉害!

他心里称赞,面子上不表露出来,帖子上写着:“唐贞观十八年无甲子年,乃为甲辰年。”

真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李力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又去查老黄历,看看历史书所记载的情况,上面写着:

“李世民当了23年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上,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为帝,公元649年驾崩,一共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无甲子年。”

李力一看,明白过来,果然在李世民贞观之治期间,无甲子年。他马上明白过来,原来那墓碑是伪造的,是假的。

李力勃然大怒,继续升堂审问,斥责钱员外:“你还是一位乡绅呢!竟然做出这样卑鄙无耻下流的事情,公然作假,欺瞒本官,藐视朝廷命官,岂有此理!该当何罪?你还不速速招来,免得皮肉筋骨受苦。如果你胆敢负隅顽抗,拒不认罪,小心,墙上的刑具你一一过目,并非摆设墙挂好看的,你要亲自尝一尝,才知道厉害!只要你愿意尝试,本官就一一满足你,让你吃饱吃好,吃到尽兴,怎么样?”

钱员外一听,这不是要动大刑了吗?皮肉受苦,脸面尽失,如何在乡间混呢?

“大人,这,这个,这个,这......”钱员外言道,声音小了不少。

他只觉得脊背阵阵发凉,像是沾了冰的鞭子抽打在后背上,不知道如何是好!

“啪——”

一本厚重的书扔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像是后脑被人打了一闷棍。

“你自己看,你还想狡辩吗?你睁开你的老眼看看,大唐贞观无甲子年,你当本官是三岁小孩吗?愚弄别人习惯了是吧?刹不住车了吗?还想继续愚弄本官?你看看,你做得对不对?”

“哎——”钱员外长叹一声,不再言语,灰溜溜的,他说:“都怪我治家无方,疏于管教,酿成这个后果,真不应该!悔不当初从小严加管教,长大了再纠正就来不及。看来,只有抱希望在孙子重孙子身上了。”

“你收起你的小算盘,家有万贯家财,不如仔细培养儿女成才成器,不要比财富,要比教育。家里教育好了,自然就是成功。光有钱还是不行。钱是身外之物,是流动的,想要抓住很多钱,不让钱流失,就是痴人说梦,也是异想天开。不如脚踏实地,好好教育子女,子女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李力言道。

“大人说得对,说得对,以后小心谨慎。”钱员外言道。

“这次就不打你了,下次如果你再欺瞒本官,小心你的皮。”李力言道。

“多谢大人开恩。”钱员外千恩万谢地说,然后暗自神伤。

李力宣布退堂,书隶让所有人签字画押,然后一一离开公堂散去不提。

李力暗自佩服唐师爷,这个家伙真是不显山不露水,就将钱员外给修理了。钱员外吃了暗亏,还不知道,还要感谢唐师爷。

唐律知道李家遭此磨难,就将一千两银子给了李家,作为助学。因为李家作清官,两袖清风,孩子读书花钱,需要支持。朝廷俸禄有限,不够支持读书费用,为了让李家子孙安心读书,就给这些钱,算是没赚。唐律这么想,却让李家非常感动,哪怕不是同姓也是一样的。

这样,李家越发出名,钱家自取其辱。

唐师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最近有人来请唐师爷帮忙。

来的人是一位年轻女人。陪同来的是她的母亲。年轻女人姓武。

武姑娘说:“唐师爷,我本姓武,嫁给了文家。我妈在这里,她可以说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唐律问道。

“我女儿长到十六岁,要嫁人了,就托人介绍,都不太满意,就是这一个女儿,谁都想让她找个好人家,找来找去没合适的,听说文家的公子不错。人品不错,家道殷实,是原生家庭,一夫一妻,生下兄弟俩,大的就是文强,的就是文盛。亲家公也勤劳朴实,干活就像一头牛,亲家母为人善良,待人慷慨大方,文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咳嗽的病。小时候得的,一直不好,就是天气突变的时候,咳嗽得厉害,平时倒也好。没什么问题。就是这个文强,已经十八,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媒人也跑断了腿,就是没合适的给她,不是他不愿意,就是人家不愿意,我们的独生女儿,也是这样,谁知道该是姻缘,任何人都拆不开,这事就这样成了。”武姑娘的妈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没问题啊!”唐师爷言道。

“后来有了问题。谁知道文强不结婚还好,一结婚,就发病,以前还是冬天发病,结婚以后一年四季都发病,咳嗽治不好,找遍了各地名医,还是没有好转。过了一年,文强就一命呜呼了。家里只剩下文盛。再就是文强的父母。”武姑娘的妈说。

“这可真惨!”唐师爷言道。

“是的,本来挑来选去要给女儿找个人托付终身,没想到害了女儿。这让我们无地自容,要知道当初就不要这么干涉了。”武母说。

“那么说,武姑娘出嫁之前就有意中人了?”唐律问道。

“是的。”

“什么人?”

“就是她从小一起玩大的。只是家贫,不想让女儿去他家受苦,就不顾女儿的反对,嫁给了文强。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结果还是让女儿吃苦。”武姑娘的妈言道。

“也就是说,武姑娘有青梅竹马的伙伴,感情很好,是你们硬生生地拆散了他们,让武姑娘嫁给了她并不爱的文强?”唐师爷问。

“是的,都怪我们老眼昏花,有眼无珠,看不清未来,没想到看好的文强不能和女儿到白头,没看好的反倒活着很精神。看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武姑娘的妈说。

“是的。”唐师爷言道,他停顿了一下,看看武姑娘,一脸的哀怨和无辜,觉得她真的受了委屈。“那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大人,后来的事,她自己清楚。”

“武姑娘,你说说看。”唐师爷言道。

“老爷,说起来难为情,可是,事已至此,不说也不行。文强去世,文强的父亲还强壮,文盛也是血气方刚的,他还没相亲,也没对象,也没结婚的打算。看样子,是要看小女子的表现了。”武姑娘言道。

“什么表现?”

“就是小女子另外出嫁。”武姑娘言道。

“另外出嫁?难道他们答应?”唐师爷问。

“不可能。小女子还没提呢,就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说尸骨未寒,就开始谈婚论嫁,成何体统?简直是伤风败俗,丢人现眼,啥话难听就说啥话。简直让人忍无可忍。小女子只好回娘家躲避躲避,他们太坏了,明明想要小女子留在文家,又不肯明说,当小女子有了嫁人的想法,他们就开始无端指责和谩骂,简直让人忍无可忍。”武姑娘言道。

“那后来他们答应了吗?”

“没有。”

“你还想不想嫁?”

“想。”

“好!这事可以这样办。”

唐律突然想到,在风俗习惯上,寡妇就不该改嫁,而是安身立命,为亡夫守孝。如果守孝期满,可以另外嫁人,但是,要是出嫁,还是要嫁给自己的亲戚。也就是常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肥水就是现有的资源,这个外人田,就是外人占到了便宜。就像辛苦继承了亡夫的遗产,然后改嫁,财产也随之而去,那么,对死者的亲戚就是不公平的对待。

这个女子还年轻,长期和公公和叔叔在一起生活,恐怕有问题。如果要说名节,到底名节重要,还是武姑娘一生的幸福重要呢?

唐师爷绞尽脑汁,总算想到一条万全之策。针对公公和叔叔的竭力反对,唐师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的很清楚。意思就是说,为求幸福保持名节事情概括:小女子十六周岁嫁给了文强。十七岁的时候,文强死了。年纪轻轻就开始守活寡。看来天命不可违。她要嫁人,而且是青梅竹马的好人,就该成全。本来想过安稳日子,古佛青灯,过完一生,如果有缘,再修来世,结为秦晋之好。无奈公公身体强壮,婆婆行将就木,小叔子正值青春年少,身体壮如山,至今尚未婚配。小女在这样的家庭中恐难以得体相处。如果事事都顺从他们,可能就会乱来,因为小女事事必然顺从,肯定不敢说话,不敢违抗命令。他们想让小女做什么,小女就必须做什么。如果稍有违背,就是对公公不孝,对小叔子不敬。顺也难,违也难,真是进退两难。为了不乱来,也为了不影响小女子的幸福,所以写此信给大老爷,请大老爷作主。

这封信其实很有水平,看似是轻描淡写,但是的确有道理,可以推理,事实部分就是这样,推理部分也是环节想连紧密,滴水不漏。明明是姑娘想改嫁,要冲破传统习俗的羁绊和网罗,冲破所谓名节的桎梏,为了保全名节,明着是保全,暗地里冲破,明摆着是姑娘要守名节,但是落笔的时候,写道姑娘意欲守护名节,就要想办法请县衙加以保护。

李力收到这封信,看了好几遍,觉得唐师爷写得好,真是有理有利有节,各方面都已经照顾了。他也担心风俗习惯不能破坏,同时,也不能发生乱来之事,如果发生,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很快全国都知道了,那么乌纱帽肯定要掉的。

李力看到这个后果,就批复了官文,就是让武姑娘离开夫家回转娘家。回转娘家之后所做的,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做。

武姑娘得到了批文,正大光明地离开了文家,公公和小叔子竭力挽留,婆婆也说尽好话,但是武姑娘去意已决,他们无济于事,知道武姑娘有官方批文,也不敢动武,不能对她怎么样。就让武姑娘去了,也没有扣留她的嫁妆,这个倒让武姑娘感到意外。

原来当地有风俗,别人女人用过的东西,有晦气,谁用谁倒霉。加之文盛还没结婚,一旦结婚,新娘会问这些嫁妆,知道是前嫂子留下的,心里就有些不爽。毕竟前嫂子有一些说法的,担心影响自己的幸福。因为前嫂子可能被人说成是克夫,才结婚一年,就克死了丈夫,不知道下一个男人在哪里,会不会死,因为娶了一个克夫的妻子。

武姑娘算是交了好运,遇到了李力,让她有了归宿,避免尴尬的生活。李力也算是解决了一个隐患,避免家庭伦理问题,真是一箭双雕。

过了几年。

李力还在襄阳任职。

突然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

田地收成大减,米面价格也跟着上涨,襄阳居民个个饿得皮包骨头,走路浑身无力,腿脚浮肿,一按一个窝。

李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然后采取行动,拿出自己的薪酬银子周济灾民,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只有动员下属们尽力捐助。

下属只是口头答应,谁都不干,嘴上说老百姓好,真正要真金白银的时候,要现过现的时候,往往退缩不干了。

理由就是家里也遭遇经济困难,快要揭不开锅了,家里没吃的了,有心帮助别人,可是能力有限,家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里没有隔夜之粮,结果,弄了好半天,竟然没有一人捐钱,没有收到一文钱用来周济灾民。

李力有些着急,不过,想一想卜慧书给的一些建议,还有问问唐师爷,都给了一些说法。上面有人撑腰,下面有人出谋划策,李力就不用发愁没有办法对付他们了。

他想了一个方案,觉得还行,就要开始实施。

于是命人起草一份告示,然后张贴在县衙门口,告示说,三日后要率领所有属下设坛求雨,这这三日之内一定要杜绝荤腥,必须洁净,沐浴,以表示对苍天的真诚敬畏之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