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苏联教父 > 第二百四十一章 昂纳克辞职

苏联教父 第二百四十一章 昂纳克辞职

作者:虫草田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26:07 来源:蚂蚁文学

自从匈牙利和奥地利同意开放边界之后,活跃在东德的一些偷渡组织就找到了一条绝对安全的偷渡通道,就是接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逃亡到西德。从那以后,东德人民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逃亡行动。很多家庭甚至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柏林,大批的住房空置了下来,变成了无主之物。很多青年男女也因此堂而皇之的住了进去,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爱巢。

这个世界变化的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德国统一社会党都来不及适应,长期担任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的埃里希昂纳克从英明领袖到人民公敌仅仅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因为昂纳克同志在发生了人口大规模逃亡的事件之后,采取了限制出国和新闻管制的政策,这两项政策却让本就处于爆发边缘的民众们彻底的不干了,他们纷纷上街,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东德人民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富裕程度是首屈一指的,他们反抗政府并非因为物质上的不满,归根结底在于两德之间割舍不断的亲情。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住在柏林墙对面的亲人,而本来要面临着生命危险才能偷渡到对岸的行为现在一下子被匈牙利给打开了,在想要封住这个口子就要面临百倍的压力。

反对的声浪并不仅仅来自于民间,在德国统一社会党内部,对于昂纳克长期占据第一书记位置不满的干部们大有人在。尤其是昂纳克下令取消与邻国捷克斯洛伐克互免签证,以及禁止西德人进入东德的政策。这两项政策是爆发大规模民众抗议的导火索。作为执政党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必须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平息人民的怒火。在这个问题上,昂纳克同志绝对不能够置身事外。

在危急情况之下,昂纳克同志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讨对策。可惜昂纳克现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即使在政治局内部,公开指责昂纳克的委员们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来自军方的埃里希米尔克大将。他当着所有政治局委员的面痛陈昂纳克的重重罪状,声称如果昂纳克不辞职就要让他名誉扫地。

正是因为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昂纳克只能称病宣布辞职。他的继任者埃贡克伦茨只是埃里希米尔克为首的反对派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而已。幸苦了一辈子的昂纳克同志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告别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到家中颐养天年。

不过埃贡克伦茨还是顺应民意做出了一些改变,他首先宣布赦免了逃往西德的东德公民,以及那些参加游行示威的人。并且尝试着接受民众的要求和西德政府正式进行接触。看到东德抛过来的橄榄枝,西德政府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们已经从东欧各国一系列的变化当中看到了苏联对东欧各国控制力的减弱。如果苏联不再过多的过问东德的内政,那么西德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和东德改善关系呢?这个想法实在是非常的诱人。

事情发生的实在是太快了,刚刚才解决了波兰和匈牙利二十万撤军安置问题的谢廖沙现在不得不提前准备应对一波更大的撤军潮。而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现在则正在忙着年底和美国总统布什在马耳他的会晤。戈尔巴乔夫迫切的希望和美国改善关系,期望提高对美贸易能够让苏联的经济摆脱困境。波兰和匈牙利现在的都贸易待遇简直让戈尔巴乔夫垂涎三尺。谢廖沙相信,戈尔巴乔夫已经被美国人的糖衣炮弹迷晕了双眼。

谢廖沙现在对瓦文萨过河拆桥的举动非常的不满,他决定要给瓦文萨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知道到底谁才是老大。所以在和安然公司签署了十年期的天然气供应合同之后,谢廖沙通知波兰外经贸部,从下个月起输送到波兰的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将会提高到和西德一样的水平。因为波兰现在已经不算是苏联的盟友了,自然不能够在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待。

谢廖沙的命令下达之后,波兰方面提出了抗议,并且怒斥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二战时期对波兰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谢廖沙懒得理他们,他直接切断了通往波兰的输气管道,和石油管道。甚至扣留了一切通往波兰的列车。在谢廖沙的要求下,高尔基兄弟会也停止了和波兰的粮食贸易,谢廖沙要让瓦文萨好好尝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现在谢廖沙在波兰的天然气码头已经开始供货,关闭对波兰的天然气供应并不影响对其他西欧国家的贸易。因为天然气既可以通过海运,也可以通过途径乌克兰的输气管道运往欧洲,是小小的波兰还没有可以威胁苏联的地方。

波兰方面对谢廖沙的贸易禁运措施感到非常的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现在由美国做靠山了。瓦文萨甚至当众声称和苏联切断贸易联系是向波兰苦难的历史做告别。谢廖沙倒是没做回应,他现在还在组织国内的企业加紧生产更多的板建房,用来安置那些即将归国的东欧撤军。

谢廖沙已经向国防部了解过了,如果驻扎在东欧各国的苏联红军全都撤回到国内的话,估计会一下子多出上百万的失业人口。这些人的住房和工作问题现在都压在谢廖沙的肩头,沉甸甸的叫人喘不过气来。如何能够一下子创造出来一百多万个就业岗位,现在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已经到了容纳的极限了,根本就不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安置上百万的东欧撤军。

谢廖沙左思右想,觉得现在这种情况除了继续发展苏联擅长的重工业之外别无他路。谢廖沙知道苏联缺乏轻工业,需要大规模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可是苏联农业的低效率可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反倒是大力发展私营的规模工业是一个可以安置大量失业人口的好路子。想想未来的富士康,几乎一家工厂就可以容纳十几万的员工。不过富士康那种制造业可不适合苏联,苏联人更适合的是冶金,石油等资源类的工业。

调整了思路之后,谢廖沙决心效仿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建设,在国内资源丰厚的地区新建若干个工业基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