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天文生 > 第180章 风流债

大明天文生 第180章 风流债

作者:李无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0: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经过一系列波折后,改历之事终于尘埃落定,朱祁钰已让人将样历送往经厂刊印,等待颁历大典之时颁行天下。

解决了这件事,朱祁钰将视线重新投向了良乡的瓦剌余孽。

如果战事顺利的话,虏贼进犯京师将以惨败而告终。

若也先在下月朔日前退出关外,皇帝朱祁钰首次向天下颁历,还能顺带将此事昭告天下,这绝对是他即位以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用一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来定义也不为过。

哒哒哒……

次日清晨,天边刚现出一丝鱼肚白,就有一匹快马奔向兵部。

此时上值的官吏并不多,见马上骑士一身甲胄,不停挥动马鞭抽打马匹,就知道是有十万火急的军情禀报。

在众人的注视下,这马行至兵部,骑士便一跃而下,对门口军士道:“快替本将军跟大司马通禀一声,就说石总兵有重要军情禀报!”

门口军士不敢耽搁,连忙进兵部去找于谦。

最近一些时日,于谦一直宿在兵部值房,便于第一时间掌握军情动向。

在军士通禀后,不到片刻于谦就风风火火走了出来。

“大司马,这是石总兵的军报。”

骑士躬身一礼,将手中军报呈上。

这个骑士于谦认识,他乃是负责守卫德胜门的守将张晏,现在亲自来送这份军报,足以说明此事之紧要。

快速将军报内容浏览了一遍,于谦心脏跟着怦怦直跳,一时间都分不清是激动还是担忧。

据明军侦骑探知,良乡瓦剌大营已空空如也,十有**是连夜去奇袭居庸关了!

早在两天前,薛瑞就提出了这个可能性,当时于谦也觉得有可能,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他不得不采取更为稳妥的办法,决定将黄儿庄的三万明军调去居庸关。

当时于谦跟石亨等人商议时,有不少人觉得此事过于荒唐,这良乡虏贼已是秋后蚂蚱,怎么敢冒这么大的凶险,去袭击天下第一雄关?

对于谦的担忧,石亨却深以为然,如今虏贼败势已现,恐怕撑不了多久,这次也先损失惨重,恐怕很不甘心,搞不好会紧急跳墙。

这个时候,必须采用最稳妥的办法,宁愿放瓦剌从紫荆关安然撤退,也不能大意丢了居庸关。

因此,总督京师防务的于谦和提督京营兵马总兵官石亨达成了一致,决定调遣黄儿庄埋伏的杨洪部三万兵马北上,进驻居庸关。

为了防止消息走漏,让也先有了防备,于谦对与会的官员将领都下了封口令,让杨洪隐藏行踪,沿长城一线前往居庸关。

到现在,杨洪部已经走了一天半。

虏贼虽以骑兵为主,但经历数次败仗,马匹损失不少,而且还有不少伤残部署,恐怕进军速度大大减缓。

这一增一减,杨洪部这三万步骑绝对比瓦剌更早到达居庸关!

“多亏了薛瑞,要不是他提醒,居庸关危矣!”

到此时,于谦也不得不佩服,薛瑞这半大少年竟然考虑的如此周详,也先所有的决策,几乎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事到如今,京师这边只能静待居庸关传来消息,虏贼余孽究竟会是什么下场,最迟明日便能见分晓。

将军报收入袖中,于谦当即让人备马,火速进宫将此事告知了朱祁钰。

于谦调三万兵马北上,这事朱祁钰自然得知,如今他的担忧果然应验,让朱祁钰不禁生出一种庆幸之感。

“于爱卿运筹帷幄,将那虏贼玩弄于股掌之中,实在令朕佩服!”朱祁钰放下军报,不由感慨道。

于谦苦笑道:“陛下言重了,此事多亏了薛瑞,要不是他提醒微臣,恐怕此事就要麻烦了。”

“这是文玉看出来的?”

朱祁钰不禁又是一惊,这少年三番四次帮朝廷出主意,而且次次都算的很准,虏贼落到这个境地,几乎有一半是因为他。

难道,他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成?

将这个想法压下,朱祁钰换了衮服,升座上朝。

等散朝后,朱祁钰转道向西,去了长乐宫。

长乐宫是朱祁钰生母吴氏的寝宫,在朱祁钰登基后,吴氏母凭子贵,和宣宗皇后孙氏并尊为皇太后,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朱祁钰每当有心事时,便会到吴太后这里来坐坐。

到了长乐宫,朱祁钰先请了安,这才坐到凤榻上和母后说话。

吴氏和儿子说了一会话,察觉到他心中藏了事,不由问道:“吾儿可是在担忧战事?”

“这到没有,那虏贼倒行逆施,已是死路一条,儿臣并不担忧。”朱祁钰勉强笑了起来。

“那你为何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跟娘说话也吞吞吐吐的?”吴氏略有些好奇的看着朱祁钰。

“母后勿怪,儿臣只是心里有一事,不知该如何处置……”

“若是涉及政事,那娘就不能置喙了。”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吴氏虽是太后之尊,却也不想向孙氏一样,落得个干预政事的名声。

朱祁钰摇摇头:“倒不是政事,儿臣为难的是,有臣子立下了泼天的功劳,儿臣却不知该如何嘉奖,若是不赏的话,又恐寒了臣子之心,是以多日来一直为此事劳神。”

“吾儿说的可是那薛瑞?”

吴氏心中有了猜测,当即问了出来。

“母后怎么知道是他?”

朱祁钰真是被惊到了,他可从来没跟任何人说起此事,就连身边最信任的成敬都没说过,吴氏深居内宫,也很少打听朝堂之事,不成想她竟一语中的,实在太令他不敢置信。

“为娘身在宫中,又不是聋子,那薛瑞所作所为,这宫中早已传遍了,为娘岂能不知?”

吴氏微笑道:“以为娘所想,他立下这么多功劳,又因身份和年龄限制,吾儿又无法向其他官员一样施恩,所以心中才会如此忧虑,对也不对?”

“确如母后所言。”

朱祁钰苦笑道:“那薛瑞如今才十四岁,土木堡以来立下的军功就足以封侯,其他大大小小的功劳,就算让他做个四五品官都没问题,可难就难在,太祖定下规矩,命钦天监官生不得转迁他职,而钦天监监正才正五品,总不能直接拔擢他为监正吧?”

“这倒也是,以十四岁之龄执掌一部,这恐怕是国朝近百年来未有之事,吾儿要是开此先例,恐怕朝野上下都不会答应,再者,封爵也不符合祖宗定下的规矩,若不然,将他的功劳记下,等日后再酬其功?”吴氏说出了自己想法。

“这恐怕不妥。”

朱祁钰略一思考,还是摇头道:“如今薛瑞之功,恐怕朝野上下都知道,若儿臣不予以重赏,非但会寒了有功之士的心,更会让天下人以为儿臣刻薄寡恩,非明君之相。”

吴氏闻言,一时也没有好主意,便让人传膳,先让儿子填饱肚子再说。

吃过午膳,吴氏亲自冲泡了一盏清茶,递到朱祁钰手中。

朱祁钰想这事,端着茶杯在鼻尖轻嗅。

嗅着嗅着,朱祁钰的注意力被盏中茶水吸引。

“母后,这莫非是六安瓜片?”

朱祁钰抿了一口茶水,略有些好奇的问道。

吴氏点点头,笑道:“不错,这正是极品六安瓜片,宫外敬献的。”

“宫外?”

迎着窗外照射进来的日光,朱祁钰晃荡着盏中茶汤,发现这茶水清冽,闻起来带着一股清香,确实是极品的六安瓜片。

不过,这六安瓜片产量极少,只有在清明节前后才会由安徽地方官进贡,专供皇帝和太后、皇后所用。

到这寒冬时节,宫中的六安瓜片几乎消耗殆尽,剩下的少许以因保存条件有限,变成了失去原本味道的陈茶。

可吴氏刚冲破的这一杯,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茶汤清冽澄澈,漂浮的茶叶新嫩鲜活,和刚采摘制成时的性状一般无二。

这让朱祁钰不禁有些惊讶,下意识问道:“娘,这天寒地冻的,难道还有新茶产出不成?”

“吾儿想差了,这茶也是清明时炒制的,只不过有人用了特殊的保存方法,才能避免这茶变味。”吴氏解释道。

“这人还真是奇才,娘且说说他姓甚名谁,家住何处,儿臣稍后就让兴安去讨了这秘方,以后地方敬献的贡茶,便不担心无法保存了。”

朱祁钰不禁高兴道。

吴氏犹豫道:“这恐怕有些不妥……”

“这有何不妥,大不了儿臣厚赐于他,想必那人也是愿意的。”

朱祁钰不以为意道。

可等了半天,吴氏却没有开口,朱祁钰意识到其中有些问题,好奇道:“母后在想什么?”

迎着儿子探寻的目光,吴氏幽幽道:“罢了,罢了,有些事情也该让你知道了。”

说完,便起身走到墙边的柜子处,从中取出一封信来。

接过母亲手中的信,朱祁钰一目十行看去。

这信里只说了两件事,一件就是敬献六安瓜片之事,另一件,是关于一女子婚配之事。

“母后,这女子究竟是谁,她家要嫁女,为何求您做主?”

朱祁钰满头雾水,越看越觉得奇怪。

“唉……”

吴氏轻叹一声,哀怨道:“还不是你父皇欠下的风流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