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天文生 > 第168章 入宫觐见

大明天文生 第168章 入宫觐见

作者:李无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0: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好,实在是太好了,有了这些粮食,平抑粮价之事就简单多了!”

看着满仓的粮食,金濂激动的连拍薛瑞肩膀。

薛瑞被拍的龇牙咧嘴,却又不好意思躲避,只能咬牙强撑着。

这仓库中,只是赵家筹集粮食中的一部分,整整齐齐码在一起,犹如一座小山。

粮食到位,也让薛瑞也松了口气,看来赵瑾瑜还是靠谱的,并没有忽悠自己。

金濂激动过后,看向身后的仓库管事,高兴道:

“你家主人如此慷慨,真是天下商贾之典范,本官定会上奏朝廷为他请功,不知你家主人在何处,可否引本官一见?”

管事忙回道:“回大人的话,我家主人说了,为朝廷分忧是人之本分,她不敢居功,如果朝廷要嘉奖,请把功劳记在薛公子头上。”

“记在他头上?”

金濂看着薛瑞,直接怔住了。

在危急关头帮朝廷稳住京城局势,这可是泼天的功劳,说不定连天子都会另眼相看,这对身份低贱的商贾来说,可是扬名的好机会。

然而,对方做好事竟不图名利,反而要把功劳让给薛瑞,这让他很怀疑对方不求回报是否另有目的。

薛瑞看出金濂的疑惑,凑过去解释道:

“大司徒,现在城中多少人都盼着粮食涨价,好大赚一笔呢,这个节骨眼上,帮朝廷平抑粮价,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万一被联手打压,以后生意就难做了。”

“原来如此。”

金濂顿时恍然,对方不愿站出来,就是怕被京中粮商们记恨,他要大张旗鼓的表功,岂不是将人家架在火上烤?

既然对方不求名利,金濂也没有继续纠结,对旁边的于谦拱手道:

“于大人,这仓中粮食事关京城安危,我怕会有宵小惦记,若是方便的话,还请兵部派出兵丁来守卫,免得再出乱子坏了军国大事。”

“好,待我回去就调派兵马司士卒前来守卫,另外,户部也需派人来接管,免得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

于谦知道这些粮食的重要性,一口答应下来。

赵家筹集的这些粮食,只是第一批,剩下的部分还在继续筹措。

据赵瑾瑜派人传来的消息,十万石粮食要全部到位,起码得等到明天。

将这个情况告诉金濂后,金濂认为不能再拖了,最迟明日一早就得放粮,不然城中饿死了人,很容易引发民乱,到时候就麻烦了。

事到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回兵部后,金濂就召集本部大小官员,宣布粮食已筹集到,明日便要开仓放粮的消息。

听完后,户部官员们都震惊了,先前金濂给了他们任务,让他们各自去拜访京中那些有粮的商人和大地主,看能不能弄到粮食。

他们求爷爷告奶奶,豁出一张老脸去,也才筹到两千余石粮食,气的金濂大骂他们无能。

谁也没想到,金濂只出去了一个时辰,竟然不声不响的就筹到了十万石,要不是他身份摆在那,官员们都要以为金濂在跟他们开玩笑呢。

趁着金濂心情尚佳,官员们打听起了其中详情。

金濂有心帮薛瑞表功,倒也没有刻意隐瞒,把薛瑞说服京中豪绅相助的事讲了一遍。

“竟然是他!”

户部官员们大惊,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帮了这个大忙的人,竟然是刚拉了一批户部官员下马的薛瑞。

金濂乐呵呵道:“先前你们还说那薛小子目中无人,现在知道人家的本事了吧,要是你们能帮老夫筹到十万石粮食,也能像他那样走路时鼻孔朝天!”

“我等不能为部堂分忧,实在惭愧。”

众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薛瑞那么高傲,确实有那个资本,他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

次日一早,户部就在城中张贴了放粮告示。

在告示上,金濂特意让人夸大了放粮的数量,说是会陆续放出五十万石,要将粮价打回土木堡之变以前的价格。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

京中百姓们得知后,顿时喜极而泣,要是粮食再不降价,他们手中那点积蓄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如今户部放出这么多粮食,他们日子就能好过许多了。

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家中缺粮的百姓们就提着布袋,朝户部指定的放粮地点快速聚集。

到了地方,放粮地点外已经排起了长队。

百姓们跟买到粮的人打听,得知户部放出的这些粮食,售价竟然比京师戒严前还要便宜,只比土木堡之变前高了三成,跟昨日粮行定的售价比,更是不到十分之一!

“朝廷没有忘了我们,皇上也没有忘了我们。”

买到粮食的人喜极而泣,不少人开始对着皇城方向叩头,表达对朝廷平抑粮价的感激与肯定。

然而,有人高兴,就有人失望。

前些天,大火烧了四十万石粮食,京城没有受到波及的大小粮商们敏锐的察觉到了商机。

虽说朝廷采取了一些列举措打压粮商们囤货居奇的行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粮商们暗地里商议,既然朝廷不让他们高价卖,那就直接关门歇业,让缺粮的老百姓都喝西北风去,到时候饿死了人,看朝廷还敢不敢这么强硬。

于是,不少粮行都很默契的选择了关张。

这也直接造成粮价暴涨,百姓们怨声载道的情形。

而后,京中就传出了朝廷要拿官仓粮食平抑粮价的消息。

商人们通过特殊渠道,得知朝廷只能拿出十万石粮食,都认为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等这些粮食放完,朝廷就会黔驴技穷。

是以,粮商们觉得按兵不动,等户部粮食售尽,就该到他们发财的时候了。

等到傍晚,粮商们又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户部在薛瑞的牵线下,从京中豪绅那弄到了十万石粮食,再加上英国公府名下几个粮行配合朝廷举措主动降价,朝廷能动用的粮食足有二十余万石!

这个消息,顿时让许多粮商坐不住了。

根据他们估算,朝廷十万石粮食,根本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但再多卖出十几万石,百姓们短期内就不会再缺粮,他们手中的粮食起码要在一个月后,才能有机会卖得出去。

粮商们私下商量的时候,纷纷表示不能降价,否则一旦粮价雪崩,想涨上来可就不容易了。

然而,在粮商们散场后,几乎所有粮行都开始降价。

现在他们想要减少损失,只能趁百姓们要长时间排队才能购买到户部粮的情况下,尽量高价卖掉手头粮食,越晚就会越亏!

……

咕咕——

无名山上,一只白鸽扑棱着翅膀,落到了竹屋的木桌上。

朱禹锳听到声响,放下手中的书籍站起身,抓住鸽子取下密信。

看完翻译后的内容,朱禹锳脸色变得铁青,浑身都气的颤抖起来。

啪!

朱禹锳狠狠在桌上拍了一掌,怒道:

“好好好,三番四次坏孤的大事,既然你嫌命长,那孤就成全你!”

略一思索,他提起笔,写下一封密信,再由信鸽送入城中。

很快,这封密信就被藏身在城中某废弃道观的祝洪拿到。

看完内容后,祝洪当即前往大殿,去找许韦昌。

此时,许韦昌正跪在三清祖师像前,口中喃喃说着什么。

祝洪走进破败的大殿中,戏谑道:“许员外如此虔诚,可是在为自己祈福?”

许韦昌闻言,对三清祖师像行了一礼,这才起身看向祝洪,面无表情道:

“许某多行不义,害死诸多百姓,念一段《随愿往生经》,也好超度这些无辜受难的亡灵,至于许某自己,将来定是死无葬生之地的下场,无须祈福。”

“你……”

祝洪顿时脸色铁青,许韦昌说自己没什么好下场,就等同再说他也没有好下场,毕竟许韦昌做的坏事都是他指使,更是罪大恶极。

深吸一口气,祝洪冷声道:“许员外这经念的早了些,那些狗官又筹措到了一批粮食,补上了先前大火烧掉的亏空,如今粮价暴跌,暂时饿不死人了。”

许韦昌眼前一亮,激动道:“此话当真?”

“哼,与其替那些泥腿子高兴,还不如多想想你那宝贝儿子吧,他可盼着你和你团聚呢。”祝洪玩味笑道。

听他提起儿子,许韦昌脸色逐渐沉了下去,问道:

“如今粮价暴跌,你们的计划怕是又要受阻了吧,你特意告诉我此事,定是有事让我去做,对也不对?”

祝洪不由感慨:“许员外还真是聪明,可惜不能死心塌地效忠于殿下,要不然,将来封你做个一品大官也是没问题的,实话与你说吧,殿下刚传来命令,让你联络招募的那些死士,把那个姓薛的小子做掉!”

“姓薛的小子,你是说那个钦天监的薛瑞?”许韦昌皱眉道。

“不错,这小子屡次坏我等大事,殿下怕节外生枝,这才暂时没有理会他,最近几天,殿下正打算趁京中粮价不稳,看能不能制造一场混乱。

结果,姓薛的小子不知道从哪弄来一批粮食,帮朝廷把粮价给压了下来,让殿下的盘算再次落空,这样一个不知死活的蠢货,再让他蹦跶下去,咱们恐怕都要死在他手上!”

祝洪眼中闪过一丝恨意,要不是殿下交代他谨慎行事,他早就想办法去弄死薛瑞了。

听说粮价下跌是薛瑞的功劳,许韦昌对他很是感激,这就相当于挽回了许多无辜百姓的性命,间接减轻了他的罪业。

想到祝洪要让他派人去刺杀薛瑞,许韦昌自然很抗拒,便推脱道:

“前些天刚动用了那些死士,现在不能再联络他们了,否则会有暴露的风险。

再说,那些人拿了大笔银子,恐怕不会再做刀口舔血的营生,想在光天化日下截杀薛家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是请殿下再考虑考虑吧。”

“如果你怕暴露,不如将联络死士的方法告诉我,这事就不用你劳神了,如何?”

祝洪用商量的语气道。

“恕我无可奉告!”

闻言,许韦昌冷声回道。

那些死士是他费了很大功夫才笼络的,联系方法也是他现在唯一的筹码,如果被祝洪知道了,他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恐怕离死也不远了。

“老东西,迟早弄死你!”

祝洪心中怒骂了一句,威胁道:

“这个薛瑞殿下杀定了,如果他不死,那你儿子就得死,你敢说出半个不字,我就先弄死你,再禀报殿下,让你们爷俩去地下团聚!”

“你……”

许韦昌指着祝洪,怒火中烧,好半天,他才颓然的放下手,涩声道:“什么时候动手?”

“算你识趣。”

祝洪轻蔑一笑,交代道:“那姓薛的小子每日都要去衙门当值,你派人去跟着他,摸清他的行动路线,在他回府的路上动手,务必一击必杀,另外,不要留下什么手尾,免得查到咱们身上。”

“不用你说。”

许韦昌冷冷瞥了祝洪一眼,乔装打扮了一番,就离开道观去了城中。

……

朝廷低价放粮后,短短两日时间,就卖出了五万石粮食。

这期间,京中粮商们多方证实,得知户部仓中粮米充足,意识到大势已去,连忙跟着降价。

恐慌性抛售下,粮米市价也在逐步下降,虽然还没有跌到户部定下的价格,但已经可以预见,粮价降到战前并非难事。

在这两天里,薛瑞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随着京师戒严日久,逃难进城的百姓愈发穷困,他们吃光了携带的粮米,只得去粮铺购粮维持生计。

但因粮价两次暴涨,逃难百姓手头本就不多的积蓄很快又用光,为了果腹,他们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放下尊严去沿街乞讨。

薛瑞前后两世,都没见过这种场面。

在散尽了囊中的银钱,又被一对夫妇哀求买下年仅六岁的幼子后,他深深的被触动了。

这个世界的百姓,活着真不容易!

思考良久后,薛瑞去思成坊跟外公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再出售永和粮铺剩余的粮食,打算以柳家的名义开设个粥厂赈济难民,给这些穷途末路的可怜人一条活路。

就在薛瑞筹划开设粥厂时,一名内官火急火燎找到他,说朱祁钰命他即刻入宫觐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