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天文生 > 第102章 打死也不能说

大明天文生 第102章 打死也不能说

作者:李无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0: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薛瑞所说的日月食周期姓规律,并不是他自己发现的,而是由迦勒底人在公元前几百年发现的,在后世被称作为“沙罗周期”。

沙罗周期推算日食虽然无法精确到分秒,但用来验证日食是否发生极其便捷,只要有过往每次日食的记录,往前推固定的天数,就能确定当日会不会出现这种灾异天象。

胡中听了却不怎么信,瞟了薛瑞一眼后,失笑道:“天日乃人君之象,若发生日食,就意味上天示警,天子须修德自省,古往今来,这些灾异天象发生之日各不相同,何来规律之说?”

在古代,日食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的象征,为掌握日食规律,各朝都有专门的官方机构研究。

经过长期的观测推算,天文官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日食月食的规律,即:

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而月食一定出现在望日,即农历十五或十六。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的朔日都会发生日食,也不是所有的望日都会发生月食,这种不规律的日月交食,就需要天文官们密切关注。

因古代推算方式的落后,天文官对日月交食的推算经常会出现失误,在历朝历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中,都能找到关于日食一些“当食不食”、“食不可见”的记载。

这就是因推算方式误差导致的误报,或者当天确实有日食,但当地不可见的特殊情况。

为了弥补这些失误,天文官们通常会做出巧妙解释,比如当食不食这种情况,天文官就会解读说这是因为天子有德,勤政爱民,感动了上天,才没有发生日食,甚至还会请求天子允许百官上表庆贺。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日食发生在古代被认为是偶然事件,现在薛瑞说他发现了日食的规律,胡中自然不肯相信。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薛瑞翻开手中册子,对胡中道:“师公,我已经查过了,最近的一次日食发生在正统十二年八月初一,按我的算法往前推19756天的话,就是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您看,这是洪武二十六年七月的候簿,上面写的很清楚,七月甲辰(初一),日有食之!”

“果真?”

胡中听完瞪大了眼睛,忙接过候簿查看。

“这……我要亲自算算,或许是巧合也说不定。”

看完,胡中满脸的震撼,他这一辈子都在从事天文研究,一直认为日食规律无迹可寻,现在薛瑞突然告诉他,日食会在固定的周期重复出现,这让他的认知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见胡中提起笔,开始推算日食,薛瑞忙帮着研墨。

正统年间几次日食,发生时间胡中记得一清二楚,这次他选的是正统九年十月初一这天的日食,往前推算的话,就是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初一。

因时间久远,胡中也忘了这天是否有日食,忙对薛瑞道:“你快去档房,把洪武年间的候簿全部找来。”

洪武前二十几年的候簿足有半人高,薛瑞将其抱至胡中值房,累的差点喘不过气来。

房中,胡中已按薛瑞的算法,把正统年间几次日食对应日期全部推算完毕。

在一摞候簿中,胡中找到洪武二十三年八月的那本,上面写着:九月更寅(初一),朔日,日有食之!

“这……怎么会?!”

胡中面色极其震惊,忙翻看了另外几次日食的对应记录,果不其然,对应日期上都标注着日食发生的状况。

看完后,胡中缓缓坐倒在椅子上,目光陷入了呆滞。

“师公,您没事吧?”

薛瑞被吓了一跳,忙倒了一杯茶水端到胡中面前。

好半天,胡中才醒过神来。

他推开茶盏,苦笑道:“老夫研究了一辈子天象,却不曾想到这日食竟然会在固定时间重复出现,那岂不是说,以后咱们钦天监就不用推算日食了?”

薛瑞补充道:“何止日食,就连月食也能按此法推算,依我所想,咱们知道的所有灾异天象,恐怕都有其规彳……”

“慎言!”

这番话让胡中突然想到了什么,忙低喝一声打断了薛瑞。

“师公,怎么了?”

薛瑞有点困惑,他发现的日食月食周期规律,可以极大减轻官生推算的工作量,完全是好事,怎么胡中却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

起身朝值房外看了一眼,胡中这才关上门,回头严肃的叮嘱道:“关于这个发现,你绝对不能往外透露半个字,除了极亲近之人,打死也不能说!”

“师公觉得会有麻烦?”

薛瑞隐约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可具体是不是还不能确定。

胡中思索片刻,才叹道:“咱们钦天监官生数百人,都是靠研究天文历算的本事吃饭,若是你将这个发现公开,那大伙还有什么研究下去的意义?

到时候,监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开革,更主要的是,这些灾异天象,是朝臣们平衡君权的重要手段,若是皇帝知道这些灾异天象会在固定日期发生,并不是因自己失德导致的上天示警,那朝臣们还如何约束皇帝的行为,那对江山社稷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懂了吗?”

自董仲舒创出“天人感应”学说,发展至明朝,君权天授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就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天子失德,会有天象警示,所以每有灾异天象,朱元璋都会修身自省,平息上天怒火。

举个简单的例子,洪武十三年五月,皇宫谨身殿遭雷击,朱元璋召钦天监监正奏对,解释此现象是因朱元璋诛除胡惟庸党羽时杀戮过重,惹的上天震怒,才降下雷霆。

对于这个解释,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对诸多劝谏众官员称:“朕思愚昧,乃得罪于人神,从今修省。”

经此一事,朱元璋才停止了清洗,宣布大赦余党,无数人因此逃过一劫。

由此可见,古代这些灾异天象,对统治者有多么强力的约束力。

若按薛瑞的说法,这谨身殿被雷击中是因为修的太高大,修建时又没有做好避雷措施,以致尖端部分引来了雷电。

用这个毫无噱头的说辞,怎么能让朱元璋停止杀戮?

所以说,天象作为君权象征的同时,也对君权有一定的约束力,为了让皇帝相信,官员们还会根据政治需求,对各种异象进行包装,使之增添一层神秘色彩,便于吓唬统治者。

而钦天监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如果薛瑞将这个发现公布出去,先不考虑监中官生有多少人失业的问题,光是朝堂上的那些官员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弄死他。

胡中说的很直白,薛瑞也不是傻子,自然听明白了其中厉害。

同时,他心里生出了一些庆幸,还好先来跟师公商议了一下,否则他就要创出弥天大祸了!

“那我就把这个秘密烂在肚子里好了,唉。”

熄了邀功的心思,薛瑞深深叹了口气。。

这么重大的天文规律,要是能被当代天文研究学者们知晓,将会更有利于推动这个时代天文学的发展,可惜身在这个封建时代,他空有理论却无处施展,实在憋得慌。

对于徒孙的专研精神,胡中还是非常的认可,有史以来,中国古代天文学者研究日食月食几千年之久,可从没人发现这个周期规律。

不成想,薛瑞进钦天监才一个多月,就有了如此重大发现,这足以说明他在天文学上有很高的天赋,这让胡中觉得自己后继有人了。

“行了,你这个发现虽然不能对外公布,可不代表无法发挥作用,以后监中推算日月交食,你就能用这个方法去验证,咱们钦天监自创建以来,能次次算准日食的人几乎没有,你有了这本事,日后何愁不能得个官身?”

接受了这个颠覆三观的重大发现,胡中反而安慰起失落的徒孙来。

“那倒也是。”

听说这个规律还有用武之地,薛瑞再次兴奋起来,父亲将要任职五官保章正,虽说不用负责推算日月交食,但若是监官们推算失误,他就能及时提醒改正,这无疑是大功一件,以后升官还不是手到擒来?

……

事实证明,没有薛瑞的推算方法,在监中官生日以继夜的推算下,还是在次日排除了近期发生灾异天象的可能。

至于天气晴雨方面,暂时只能推测出九月初二是个好天气,初六则需要进一步观测。

将这些结果上报礼部后,礼部官员就紧锣密鼓开始筹划大典事宜,而朝臣们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郕王府。

自从太后懿旨下达,百官们已经两次去郕王府拜见朱祁钰,请他登基即皇帝位,可两次劝进都被朱祁钰拒绝。

今日晌午,以于谦为首的官员第三次劝进,不出所料,郕王朱祁钰终于答应登基继位。

同时,朱祁钰和大臣们商议,将登基大典定在九月初二。

消息传出后,全城沸腾。

朱祁钰登基即位,这就意味着正统皇帝朱祁镇将成为过去式,这个丢尽无数臣民脸面的废物将不再重要。

听到这个消息后,薛瑞略有些惊讶,他依稀记得史书上有写,孙太后下达懿旨后,朱祁钰很不情愿做这个皇帝,大臣连番劝进都没有成功,后来被逼急了才勉为其难答应。

那时候,九月都过了好几天,登基大典只好定在初六举行,不成想,现在登基大典却提前了四天。

经过分析后,薛瑞觉得这个重大改变,是因为前两天成敬深夜登门问话,他们父子和师公的积极态度,打消了朱祁钰的疑虑,所以他才这么痛快答应做皇帝。

目前看来,这处历史细节的改变,对京师保卫战还算有积极意义,毕竟朱祁钰早登基一日,朝廷就能多一分准备,给京师臣民更多的信心。

九月初二,皇帝朱祁钰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这天,钦天监官生集体出动,随礼部官员前去主持大典。

作为钦天监不可或缺的人物,薛瑞自然也被分配了非常重要的任务——留守钦天监!

没办法,档房都是些刚入监的世业生,还不属于朝廷公务员,自然没资格参加这么重要的庆典,所以只能留在监中学习。

作为档房掌事,薛瑞虽然强烈要求参加大典,可依旧被许惇等堂官拒绝,还美其名曰,钦天监乃是机要重地,其中多有隐秘,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各种突发事件,须老成持重之人在监中掌控全局,而薛瑞正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才将这个重任交给他。

这话倒不是推脱之言,如今钦天监官员空缺不少,实在没人可用,就连七十多岁的胡中都要前往圜丘(天坛)主持祭祀活动,这钦天监天文生中可堪大用之人,除了薛瑞还真难再找出一个。

无奈之下,薛瑞只得领命,搬了张凳子坐在大门口,当起了门神。

登基大典一直持续到下午,完毕后监中官生陆续返回。

虽然仪式枯燥乏味,还要站大半天,可参加完大典的世业生们却都是龙精活虎的模样,看上去没有一丝疲惫,听刘晋等人说起那恢弘场面时,薛瑞也不禁心向往之,暗恨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碍事的掌事。

监中官员回来,也带来了朱祁钰的即位诏书抄本,内容基本和薛瑞前世看过的一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师。比因虏寇犯边……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特命眇躬君临天下。

会有使自虏中还者,口宣大兄皇帝诏旨:‘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继统,以奉祭祀。’顾痛恨之方殷,岂遵承之遽忍?

虽避让再三,而俞允莫获。仰惟付托之至重,敢以凉薄而固辞。于九月初二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遣使诣虏问安,上大兄皇帝尊号为太上皇帝,徐图迎复。为政之道,必先正始,其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咸与维新。一切合行事宜,条示于后。”

随着这道诏书颁行天下,就意味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臣民百姓在庆贺的时候,更希望大明在新君的带领下,能一扫颓势,驱逐鞑虏,免于亡国之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