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烟冥望阡陌 > 第二三一章 阴阳·南北分明

烟冥望阡陌 第二三一章 阴阳·南北分明

作者:蒙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07: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宣太和六年四月,蒙琰在成都召开大朝会,宣布对大楚用兵,命令为平定南境,以吴国公、猛虎军主帅余赓为主帅,由宝庆南下,以建宁县公、万象军主帅景逸为右路军兵出容桂,以襄阳侯、长沙大将军邓昂为左路军兵出庐陵,以衡南伯郑希为先锋军,先下衡阳,中原哗然。

大宁靖和四年八月,萧彧在金陵宣布对西陵用兵,以燕王权熙为北军袭扰晋南,以新晋鲁国公滕寒为南路军进军晋南,同时遣使至成都与大宣修好。

九月初,大宣南征将领全部汇集在宝庆城誓师,而后大宣衡南伯郑希先锋大军一路直扑衡阳,大楚衡阳守将卓洵一路节节败退,至九月十八日,衡阳周边郡县全部陷落,卓洵南下不得,于九月二十一日退至庐陵境内。

九月初九,大宣左路军统帅邓昂至豫章,于九月十二向抚州棠远发起进攻,棠远坚守抚州死战不退,江右战事陷入僵持。

九月十四日,大宣右路军主帅景逸以夜陵侯宋季为先锋出黔南玉屏直扑宜州,九月十五日,景逸遣开南伯夏侯信出富宁直奔郁林,直至九月底,宋季占领宜州全境,夏侯信迫近邕州,十月初七,景逸大军抵达邕州最西所属县城思林县。

仲柔兰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熙国公宋俭携南归的向氏兄弟抵达邕州,宋俭到任后急命向煦进驻桂州,同时以棠远为镇北大将军,棠遥为庐陵都督,防御北线,以鄱阳王仲凡领兵进驻少南关进行防御。

大宣南征战事由此进入僵持阶段,不过大宣皇帝在太和六年十一月初向南增兵,意图明显,就是要进一步压缩大楚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大宁对西陵的用兵进展不顺,燕王权熙多次骚扰晋南都被龙庭飞挡了回去,而鲁国公滕寒也数次被击退。

靖和四年十一月,大宁燕王权熙与鲁国公滕寒汇兵一处,两军在常山定计,十二月初,北方初降雪,大宁两路大军横穿晋中地带直奔绥德,陵军防范不足,绥德一线全面崩溃。

大陵女帝急召李庆雀前去督战,至靖和五年二月,两军在洛川形成对峙局面。

至此大宣的南征和大宁的西征保持着基本共同步调,第一阶段战事结束。

大宣与大宁半年来的军事行动直接将大楚和大陵逼到死角,大宣太和七年五月,大宣以神鹰军参帅、开封大将军、宝庆公主驸马、夏侯周策为主与大宁安庆郡王萧寒在永城会盟,双方签订互不侵犯约定以及互助约定。

同年九月,大宣秦王蒙焕率十万白衣军出汉中袭扰关内,十月大宁于庆武退出江右地带,让出饶州和婺州,大宣楚郡侯霍幼疾立即入驻两州,十一月大宣让出开封以北地带以当饶、婺两州的谢礼。

大宣太和八年四月,南征大军再次全面出征,吴国公余赓亲临少南关,四月十六日双方在关下交战,鄱阳王仲凡被重伤,宣军于四月二十一日破少南关,仲凡不知所踪。

同年五月三日,大宣宋季转道南下,翻越大明山直奔邕州,屯集思林县城的景逸立即动作,至五月十九日,两军汇合在邕州城下,邕州危机。

五月六日,大宣襄阳侯邓昂联合楚郡侯霍幼疾再次出兵抚州,棠远坚守不出,五月十四日,楚郡侯霍幼疾绕道宜黄,抚州被围,棠远在坚守五日之后不得以退出闽越境内,五月二十二日霍幼疾返回豫章,邓昂大军迫近庐陵。

直至六月六日,大楚熙国公宋俭退出邕州,令人意外的是宋俭没有向北汇合向煦,而是向南进入钦州境内,令人难以捉摸,不过很快大宣南征的消息就被李庆雀的被斩杀而掩盖了。

大宁靖和六年五月中旬,滕寒突袭洛川,李庆雀准备不及匆匆应战,而后滕寒大军杀出,一路掩杀至黄帝陵,李庆雀被分割合围,力战被滕寒亲斩于马下,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直到接替李庆雀指挥的沐易抵达时滕寒已经占领了白水城,而大宁燕王权熙也毫不客气,至九月底拿下延绥五州全境,逼得大陵薛彻只得采取保守态势。

至此大宣南征与大宁西征第二阶段战事结束。

大宣太和九年三月,蒙琰同时召开第四次大朝会和第二次民情代表大会,确定了南征的国策,同时确定大朝会和民情大表大会五年一次,共同召开。

四月,“两会”结束,大宣皇帝蒙琰宣布第三阶段战事开启,大宣衡南伯郑希领兵向西支援,至六月十九日与宋季围困桂州城,向煦逃跑不及,被郑希生擒,而后押赴成都受审,向煦在袁州的血债到了偿还的时候了。

而后郑希受晋封桂林郡侯,余赓下令宋季、郑希两军合为一军,大军在容桂境内横扫一片,五月攻陷柳州,六月初吞并梧州,六月底容州不战而降,至此大楚在容桂只余钦州一地,宋俭与向烈死守钦州,宣军久攻不下,成都传来诏令暂缓对钦州的进攻,郑宋军进驻容州,景逸进驻邕州,暂时施行军管,待政务官入职后交接政务。

八月邓昂趁江右河水暴涨,亲率五万精兵快速穿插至闽越,棠远反应不及,一路南退,截止至九月雨水停,闽越十七州只剩下四州还在抵抗。

连续征战南撤让棠远心力交瘁,十月十三日棠远病逝福州,十二月底大楚庐陵都督主动与大宣会谈,大宣太和十年上元节前一日大楚庐陵都督棠遥及卓洵宣布归附大宣,江右之战结束。

大宣十年三月,余下的闽越四州全部归降大宣,于四月底,大宣皇帝蒙琰宣布第三阶段战事结束。

大宁靖和七年五月,滕寒再次动兵,但在薛彻和沐易的坚持下,战事持续至靖和八年二月,大半年的功夫,双方互有胜负,在滕寒被刺伤后结束战斗,萧彧于靖和八年三月宣布第三阶段战事结束。

大宣太和十年八月,大楚女帝仲柔兰秘密遣使慕容长沣至成都会谈,慕容长沣于太和十年十一月返回辰京,而后大楚女帝整兵经钦州南下,逼迫仲柔萱、仲柔凝南撤海上,于太和十年底平定南越之地。

太和十一年仲柔兰宣布迁都碧海城,同时命宋岩为辰京留守,向烈为辰京将军。

太和十一年,大宣吴国公余赓亲率大军进驻辰京以北地区,并于大楚划定以西至钦州,东至辰京为宣楚界限,至此大宣南征宣告结束,大楚在中原地带仅剩钦州和辰京两大城府,南境基本平定,同年底蒙琰宣布来年改元元盛。

而大宁方面滕寒回金陵养病以后,萧彧征调于庆武和甘铭二将连同燕王权熙经营西征战事,于靖和九年十月攻破西京,切断陇右与关内的联系,而后大宣秦王发起北征,直至元盛元年十月初平定陇右,薛彻北窜北慕草原,厉靖逃回洛辰,耿超一直坚守西域直至大宣太子到达后耿超含泪宣布归附大宣,陇右战事结束。

大宁靖和九年底宣布西征结束,次年萧彧在金陵改元天威元年,至此大陵所属地带仅剩晋南和洛北地带,众人以不再称其为一国,而称为洛辰势力。

大宣元盛元年,大宁天威元年,两国在开封会谈,商定双方势力范围,此次事件被后世记载为“开封划界”,又称“南北初立”。

双方以陇右、汉中、开封、两湖及闽北为界限,南北并立,互相承认对方的统治,不得以正统之名互相攻讦,双方开通商道,以熙州为水路商道,以亳州、颍州为陆路商道。

同时定下双方可互相派遣学子游学,大宣开放两院,大宁开放水师督练营。

世人皆称“南北朝”时期开启,十年内,双方互无战事,大宁朝注重重点城池发展,十年间在大宁境内形成六大城池,从西到东分别是西京、太原、幽都、济南、金陵以及余杭。

而大宣更注重民生,在大宣境内形成了区域发展,十年稳定修养,逐渐形成以成都、阆中、建宁、夜陵为中心中心区域圈;以南郑、陈仓、金城为中心西部区域圈;以南阳、开封、许昌为中心的北部区域圈;以江夏、夷陵、襄阳、长沙、岳州、宝庆、衡阳为中心的两湖区域圈;以桂州、邕州、容州、夜陵为中心的南部区域圈;以豫章、九江、庐陵、福州为中心的东部区域圈。

与此同时两国商贸、人文、学术往来繁密,形成一片繁荣的景象,双方通好第六年中原的发展已经恢复至大陵最为鼎盛时期,人口增长更是出现了大规模扩充的景象。

繁荣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两国朝臣的尽心尽力,当然生老病死的事情也是难免的,大宁还好,经过上一次“秦淮血夜”以后大多老一代人几乎损失殆尽,十年来只有陈硕因病而亡。

反观大宣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元盛三年,湘王卢崇宗病逝,追封湘孝王,其次蒙靖烨承继湘王位。

元盛四年客院中堂为万州县公薛震病逝于成都,次子薛宸承继爵位,递减为万州郡侯;客院中堂一职由将作司尚书永昌侯景颇接任,将作司尚书一职由内阁行走、将作司侍郎闽宁侯杜衡接任。

元盛五年步军大都督南阳郡公达奚谦弼,骑兵大都督锦屏县公佟严接连病逝,步军、骑兵大都督由越嶲伯王渊、永昌伯马炯分别接任,庐陵郡侯棠遥接任万象军辅帅、康山侯虞山接任万象军辅帅。

元盛七年白泽军辅帅、内卫大将军渝侯安粲病逝,南川县公世子言阙接掌安粲旧职,庆阳伯桓固任白泽军参帅,纳雍县公靳辅转调神鹰军督帅,万州郡侯薛震接任白泽军督帅。

元盛九年,巴郡大将军江津伯独孤弼剿匪被刺身亡,调向塘伯杜俊接任巴郡大将军。

元盛十年,神鹰军辅帅兼领江夏大将军北川郡公、国舅顾希风病逝在成都,宣帝蒙琰、宣后顾清风悲伤不已,赐长子顾城宇承继北川郡公爵,庶子中选顾瀚宇晋位南江伯,而神鹰军辅帅和江夏大将军一职由雍王暂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