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当不成赘婿只好去做儒圣了 > 第二百二十九章辟谣

当不成赘婿只好去做儒圣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辟谣

作者:倚楼望明月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00: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小院,凉亭里。

宁月坐在石桌前,修长玉指拈着棋子,闲闲的下着棋。

身旁的茶壶在炭火上煮着水,咕噜咕噜地冒着烟。

“泾州炼丹案如今在京都发酵得更加厉害了,你当日一怒之下射杀五万黑水军,遭到了不少文人的抨击,其中有孔家大儒抨击你心如豺狼,毫无儒家仁义之心,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宁月表情清冷的闲谈道。

“泾州官员以百姓炼丹孔家那些人却一点声音也没有,我只要稍微做了什么就盯着我抨击,孔家那些人还真是恶心。”江寒冷笑道,他将棋子放回竹篾中。

原本他是想跟宁月再下盘五子棋一雪前耻的——之所以这么有信心赢是因为昨晚在开窍文宫中找到了五子棋的禁手。

结果宁月不想跟他下五子棋,只跟他下围棋。

对于围棋江寒通了九窍——一窍不通,下了片刻就大觉没有意思。

看了看江寒收棋的动作,宁月笑了笑,说道:“你应该学一学围棋,若你想学,我可以教你。”

“再说吧!”江寒兴趣缺缺,正经人谁下围棋啊,还不如斗兽棋。

江少爷的棋艺水平局限在五子棋,斗兽棋,飞行棋上面。

宁月慢慢收起棋盘上的棋子,悠悠说道:“想来你还不知今日朝会上发生的事情,今日群臣对于泾州炼丹案又有了不同的声音。”

“哦,什么不同的声音?”江寒虽然是驸马都尉,但还不够资格上朝,朝会上的事情也只能等大哥回家跟他说,又或者从秦奋,姬阙他们口中得知——他们当然也没资格上朝,但能从赵国公、燕国公口中听到。

宁月在朝中应该有眼线吧,这么快就知道朝会上发生了什么事……江寒心想。

“今日朝会上原本是诸公争论对你的处置,但左督御史张华却突然提出了一个法子,那便是将泾州炼丹案偷天换日,改为疟疾所致,以消除此案对大夏社稷的影响,既不对薛慕白进行批判,也不对你进行处罚,虽然有部分武将反对,但大部分文官却以稳定社稷为由,赞同此事。”

宁月笑了笑,笑容甚是讥讽:“毕竟在当权者看来,百姓的性命远远没有社稷稳固重要,倘若泾州炼丹案、屠城案曝光,朝廷颜面大损,毕竟夔国公乃大夏开国的大功臣,一位大夏功臣竟做出这等残暴不仁之事,只怕百姓会对朝廷出现信任危机,致使社稷不稳。”

江寒脸色一沉,沉声道:“怕此事曝光影响朝廷威严便掩饰此事,但难道堵得了泾州城活下来的百姓之口吗?”

宁月端起茶壶,冲泡了两杯茶,端起一杯吹开茶沫,浅浅饮着,道:“父皇沉默了,并没有作出决定便散朝了,但相信离决定已经不远了。在朝廷当权者看来,事情的对错并不是那么重要,大局的稳重才是重要的。”

江寒冷声道:“为了大局的稳重就可以罔顾事实,掩埋真相吗?那些被狗官残忍折磨的百姓就必须为了所谓的大局而牺牲?甚至连讨个公道都做不到?”

“是啊,将泾州发生的血案改为疟疾所致,改为天灾人祸,如此一来百姓就不会对朝廷失去信任,局势便依旧稳定是不是?对与错便不重要了?”

江寒忽然觉得这种做法很眼熟,如果有一件事可能导致朝廷出现信任危机时,那么不管这件事是对是错,朝廷都会尽力掩饰,牺牲少部分人也在所不惜。

“陛下会怎么做?”江寒问道。

宁月望着江寒,说道:“对于当权者而言,帝国的稳定最为重要。牺牲少部分人,维持帝国稳定的局势,有何不可呢?为什么朝中文臣都沉默了,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这件事曝光的弊端,而这个弊端会损害更多的利益。”

江寒笑了,笑有很多种,这种笑是冷笑。

“这件事已经闹得这么大,朝廷还想怎么掩饰?朝廷掩饰得了吗?别忘了,泾州城的百姓都是经过这件血案的,多少人因为炼丹案丧妻丧子,他们又如何堵得住这些人的口?”江寒满脸都是冷意。

宁月轻轻叹息了一声,说道:“依我看来,等父皇点头后,朝廷下一步便会发表报纸,澄清此事为谣言,再对部分人许于承诺,进行封口,裹挟大势,将此事彻底变为谣言。”

“也许短时间内有人质疑,但几个月后,质疑的声音就会减少,半年过后,提及这件事时大多数人都会摇头嗤笑,认为不过是谣言罢了。一年过后,就没人再想起这件事了。想起的,不过是那些经历丧妻丧子之痛的无辜百姓罢了,但那些人又能做什么呢?”

江寒久久沉默。

宁月低声道:“这件事已不是你能改变的了,在滚滚洪流中,一个人是挡不住的,甚至只想抵挡,便会被洪流冲得粉碎。”

江寒明白宁月这是在提醒自己,这件事朝廷最后会选择掩饰,如果自己妄想曝光,就会成为朝中大部分人的敌人,到时候不管他是对是错,都会被当作阻碍大局而处理掉。

就算是父亲,可能也保不了自己。

因为到那时,朝中诸公都是他的敌人。

江寒长长吐出一口气。

事实上,这一切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不是更好吗?

自己不用被问罪,也不必丢失了爵位。

自己一个人,又如何阻得了那汹涌的大势?

反正,薛慕白已经死了,黑水军已经灭了,是不是讨个公道,还有重要性吗?

只是,想起泾州那些送行自己的百姓,江寒却觉得心中如此的沉重。

如果他们发现黑白被颠倒,罪犯变成了功臣,该如何的绝望啊?

……

……

诚如宁月所预料的那样,这件事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次日朝会上,赞同掩饰这件事的大臣越来越多,连最开始坚持要为百姓讨公道的那些人也动摇了。

薛慕白都死了,黑水军也被江寒射杀了,泾州百姓的仇也报了,确定薛慕白的罪名,为泾州百姓讨公道还有这个必要吗?

若坚持为百姓讨公道,除了使局势动荡,社稷不稳还有什么好处?

别忘了南蛮,北妖都在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侵犯大夏国土,这时候曝光了这么一件事,只怕朝廷稳固多年的局势便要从此动荡。

反之,若以疟疾定义此事,虽然泾州百姓会有怨言,但朝廷却不会出现信任危机,处理得当的话,这件事很快就能平息下去。

毕竟,百姓再重,能重得过朝廷的颜面,能重得过江山社稷吗?

随着更多的官员动摇,即便是少部分人觉得该为百姓讨个公道,但也于事无补。

朝会上,夏启帝沉默许久,还是作出了决定:“掩饰泾州案,封锁信息,回收已然发表的报纸,由《大夏日报》发表报纸,辟谣此事!”

皇帝的旨意下到了《大夏日报》,主编楚靖之久久沉默,文人的风骨告诉他不应篡改此事,但忠君爱国的思想却告诉他皇帝的命令最重要。

天地君亲师,君王的地位只排在天地之后。

身旁,儒官左戚低声道:“楚大儒,当真要如此撰写文章登报吗?”

左戚本是翰林院学士,但在《大夏日报》创建后,他就被调到此处作为一名编修学士。

泾州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左戚自然知道此案内情如何,但如今朝廷的旨意却是要他们扭曲事实,掩盖真相。

楚靖之叹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舍生而为大义,忠孝义节,忠排在最前。”

左戚沉默的低头,他知道楚靖之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去编纂这份报纸。

儒家以人为本,但自孔圣之后,忠君思想上升到一个极高的高度。

哪怕是大儒,也被这种思想所禁锢。

这不是人的局限,而是时代的局限。

就在《大夏日报》准备撰写辟谣文章的同时,国子监的周祭酒也是被皇帝召见。

在御书房里跟夏启帝下了一盘棋,喝了一会茶后,周鸿雁走出御书房,回到国子监,叫来了程万里,沉声道:“万里,替为师书写一篇公告。”

“老师,要写什么?”程万里兴致勃勃道。

老师向来嫌弃他的字写得丑,没想到今日竟然要他执笔,看来是自己最近的表现让老师甚是满意。

当即,程万里来到案前,铺平宣纸,执笔在手。

周鸿雁道:“一篇辟谣公告,泾州之案,并非坊间传闻之炼丹案,而是天降疟疾所致。国公屠城之事,实属坊间谣言。”

程万里抬起头来,满脸都是茫然失措的神色:“老师,你在说什么?”

“泾州之案,并非坊间传闻之炼丹案,而是天降疟疾所致?国公屠城实属谣言?”

“老师,你在说什么啊?我去过泾州,到过郭县,那根本不是谣言!”

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头一次对老师的话提出了质疑。

周鸿雁冷冷道:“朝廷需要它是谣言,它就是谣言。”

程万里张了张口,毛笔从手中脱落,砸在了宣纸上面。

“谣言?难道泾州城百姓的死也是谣言吗?难道郭县地底囚禁百姓的炼丹地也是谣言吗?”

“老师,我们是国子监啊!我们说出去的话会影响到天下一大部分的儒生,就连我们也扭曲事实的话,天下还有是非吗?”

周鸿雁叹息一声,说道:“国子监先是陛下的国子监,然后才是儒生的国子监。为了社稷稳固,一些事的是非并不重要。”

程万里沉默不语。

……

太学府后山。

钟府君站在山巅,俯瞰着山下的光景,轻轻叹息:“终究是为了稳固社稷而选择掩埋泾州案吗?”

这个结局,钟离猜到了。

让江寒前往泾州查案,是他的布局,借机逼薛慕白现身,也是他的布局。

过程中唯一出错的是,薛慕白的屠城出乎了他的意料。

而最后这个结果,似乎也在钟离的猜测当中。

“江寒,你可以改变这个结果吗?”

钟府君望着山下,望着京都方向,目光悠远。

忠君报国的思想局限着大夏的读书人,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被这个思想所禁锢。

唯一一个没被禁锢的,或许只有一个人。

在钟府君眼中看到的江寒不是一个忠君的人,而是一个忠于百姓的人。

若说有谁能改变这件事,或许只有不受思想禁锢的江寒。

但,这件事还是太难了些。

毕竟,在朝廷看来,什么都不如社稷稳固重要。

而若想改变这件事,就必须改变朝廷,改变那位的看法。

……

忽然之间,坊间又多出了一种说法。

那就是泾州案并没有屠城一说,也没有所谓的炼丹,事实上,泾州之所以死去那么多人,是因为疟疾引起的。

夏日伤暑,秋必病疟。

在这个世界上,疟疾每一次出现,都必将夺走无数人的性命。

这个说法的出现,瞬间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

“胡说!明明就是泾州官员拿百姓炼丹,什么疟疾才是谣言!”

“简直胡说八道!数日前《大夏日报》还说泾州出现炼丹案,谁在这里胡说八道?”

不过有一些人则是相信了这个说法。

“什么炼丹案也太过胡扯了点,动动你们的脑子想想,大夏怎么可能出现那种事?明明就是疟疾导致。”

“疟疾的可信度才高,据我了解,南方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疟疾。”

就在坊间因为这件事而争辩不休时,朝廷也即将发表辟谣公告,由工部,户部,太医署三个部门联合发布。

工部管全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户部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等等。

而太医署则是掌医政。

都是权威部门。

三个部门的官员聚在一起商议过后,便决定一起发表公告,声明此事。

三个权威部门一起声明,不由得百姓不信。

之后再配合《大夏日报》,向大夏百姓昭示此事。

为迅速降低影响,在拟定公文后,工部尚书便拿着公告,前往京都最热闹的东门,准备张贴告示,澄清泾州之事。

而与此同时,《大夏日报》的办公处,楚靖之看着手中的报纸,久久沉默。

他知道,这份报纸扭曲了事实,一旦印发全国,将掩盖住泾州的血案,掩盖出薛慕白,泾州官员的罪行!

或许今后再无人知道,泾州血案的真实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