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重生之再许芳华 > 第两百九十三章 恩册郡主,各人心情

和瑞园正房东次间里,气氛也正凝固。

黄氏端坐炕上,看了一眼垂眸立于一侧,闷不吭声地庶女三娘,眉心终于堆积起一拢不耐,手里滑着茶面的盖钟便是一顿,轻轻放在炕几上,只落入瓷托时并不响亮的一场脆响,还是惊得三娘心头一颤,脚尖不由自主地往后一蹭。

黄氏慢慢抬起眼睑,眼睛里倒也风平浪静,语气也一如往常般温和,甚至略带了一声叹息:“我知道你心里还有不甘,但那事的确不容肖想,你父亲原本也有言在先,让我留意合适的人家,国公爷对你一惯怜爱,我也当你一声母亲,自是会替你打算周全,择的虽然不是皇亲国戚,也都称得清贵门庭,子弟都是才品兼备,当不会有半分委屈你。”

原来,自从卫国公发话,让黄氏关注三娘婚事,这些时日以来,黄氏也颇多上心,虽说崔姨娘眼下是失了宠又一病不起,卫国公当知三娘肖想三皇子,急怒之下,也曾说出了不苛门第,只考人品的话来,但黄氏自然晓得不能将这话当真,若真给三娘寻了个寒门子弟,旁人还不议论她这个嫡母苛待庶女,卫国公毕竟疼了三娘多年,心头还是不忍看女儿委屈。

三娘虽是庶出,但国公府门第在这摆着,在门庭稍次的人家里择选,配个嫡次子还是不难。

但黄氏做惯了“良母”,当看好几家清贵,自是要与三娘商议,询问一下她的打算,可几次谈话下来,三娘都是这么一副闷闷怀郁的态度,屡屡拖延,就是不肯点头。

好比眼下,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三娘却憋出那么一句:“女儿受了父母多年养育疼惜,还不曾稍尽孝道,只想多些时日承欢膝下,不舍早离父母。”

黄氏心里头委实不耐得很——旖景在并州诸番“作为”,早被传扬开来,眼下京都贵族对她满口称赞,都说有大长公主当年风格,巾帼不让须眉,这些时日以来,回回出席宴请,贵妇们提起旖景都是满眼放光,可黄氏心知肚明,三皇子那般执着,必是会争取这门姻缘。

黄氏本就心急如焚。

身为女人的直觉,让她洞悉三皇子对旖景的执着,绝不是当年对旖辰那般,只看作是笼络国公府的棋子。而旖景的心性,更是不知比旖辰高出多少,聪明才智不容小觑,绝非她能掌握操控,二哥声称,凭三皇子的手段能力,谋储胜算竟有八、九成,这要是将来……

苏荇有这么一对妹子妹婿保航,可是大不利她的谋算。

就连二哥,虽是三皇子的人,将来只怕也敌不过旖景在三皇子心中的地位,一旦有了矛盾冲突,也难保不会落得个鸟尽弓藏,白为他人做了嫁衣。

黄氏还真是希望三娘能搅和进这么一桩,但眼下看来,三娘纵有这样的心思,却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又怎耐烦三娘这番“为尽孝道,不愿早嫁”的虚伪之辞?

但面子上的慈和还是不得不装的,黄氏深深吸了口气,浅浅一笑:“倒是我误解了你这孩子,但只不过,你虽出于一片孝道,可也得明白,这女儿家到了嫁龄,就算做父母的心有不舍,也不能耽搁了孩子的终身,更何况咱们这样的人家,门第在这儿摆着,长幼有序还得遵循。”

点到即止,三娘心里头却也明白了黄氏的言下之意——若论家中大的排行,她是行三,后头四娘也正议亲,更有本房的五娘紧随其后,不过几日就要及笄,两个妹妹在后“步步紧逼”,哪容三娘矫情拖延。

但三娘委实不甘!

那日福王府春宴,她挨着几个庭苑园子逛了个遍,没有如愿“邂逅”心上人,却在沁芳苑中,碰巧听见了三皇子侧妃孔氏母女的言谈,说的却是另一个侧妃宁氏,当然没什么好话,诸如在三皇子跟前怎么极尽狐媚、在皇后跟前又是多少讨好的闲言碎语,总之是让三娘了解到一个信息——看来皇子府里,较为得宠的是那宁氏。

可巧才一转身,走出没有多远,便见宁氏袅袅婷婷行来,三娘心念一动,便巧妙提醒了一句:“刚才远远看着,倒像是孔妃娘娘与四夫人在石屏边上歇脚,娘娘可是来寻她们说话?”

就此,便与宁妃结下了“善缘”。

接下来好几场赴宴,自是不乏与宁妃巧遇的时候,三娘有意讨好,“善缘”越结越深,终是找了个机会,委婉表达了自己对三皇子的仰慕。

三娘本是孤注一掷,抓紧一切机缘,不想却正中了宁妃的心坎。

三皇子妃位当然不会久悬,必得婚配名门淑女,宁妃原本也是皇后的“耳目”,对皇后的心思倒也能摸着几分,应还是有意笼络国公府,最佳人选,自然是嫡出的五娘。

可五娘身份这般尊贵,深受大长公主与太后宠爱,据说又是个聪明伶俐人,更有京都双华的才名儿,若有她这么一个才貌双全出身尊荣的正妃,兼着孔氏到底与皇后亲缘情份上要近些,一旦五娘与孔氏联手,今后哪还有她宁妃立足之境,只怕失宠也是迟早。

三娘到底只是庶出,瞧这意思又是存心与自己交好,若助她成了三皇子妃,将来势单力薄地便成了孔氏,虽知以三娘的身份嫁入皇子府阻力不小,可为了将来,但有机缘还得一试。

宁妃一念及此,倒也没有拒绝三娘的示好,甚至说出了但有机会尽力相助的话,让三娘遂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自然不会满足于黄氏看好的几家清贵子弟,她可是好不容易才争取了一个“助力”,眼下虽未有实质进展,总归有了念想。

原本宁氏也打算先泄露三皇子行踪,提供给三娘,争取“邂逅”的机会,假若三皇子有了那层意愿,这事便又添了几分成算,不想还未谋成,三皇子便被一纸圣谕遣去了并州,只好暂且作罢。

对于自己这头的议亲,三娘当然要竭尽全力拖延,尤其是当三皇子归京之后。

但黄氏的话,显然又将她逼到了为难的境地。

三娘正在犯愁,却有人主动替她解了围。

却是蓝嬷嬷入内,请黄氏往远瑛堂——

“国公夫人,宫里来了人,手里持着圣旨,说是颁给五娘,太夫人请您前往。”

黄氏闻言,自是满面慎重,暂时没了心情再理会三娘,先打发了她回自己院子,连忙更换了一品命妇接旨时穿戴的衣冠,疾步去了远瑛堂。

又说三娘,早对旖景风头日胜满怀妒忌,暗忖倘若不是因着祖母与太后纵容宠爱,换作旁的闺阁女子,这般涉足政事,只怕非但不能赢得旁人的交口称赞,还得担着个“轻佻失礼”“不安闺阁”的恶名儿,哪是巾帼不输须眉,分明不自量力。

可这世上,多的是对人不对事的偏坦,哪有公道可言。

偏偏身边丫鬟又感慨一句:“五娘这回可是立了大功,应是宫里赏赐下来了。”

更让三娘心浮气躁,瞪了一眼那多嘴的蠢笨丫鬟,转身却又遣了个素来伶俐的,去远瑛堂打听究竟是个什么旨意。

两刻之后,便有消息传回——却是圣上下旨,恩册了旖景为广平郡主!

倘若仅此还不至让三娘焦灼难耐,那么当听说这回恩册的理由——

其一,当然是并州一事上,大长公主捐助私财,及时收购黄花蒿解疫情之危,圣上有意大加表彰,但大隆律令有定,唯皇子之女方可封为公主,大长公主嫡女苏涟被册郡主已属恩及,不能因大长公主此回平疫有功,再将恩典加诸苏涟;再者旖景这回同往,当觉察施德“贪墨枉法”之罪行,发挥机智果敢,于平疫一事上大有功劳,恩册加身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此点,三娘还只是略有不服,更添妒忌。

让她焦灼的是其二。

旖景不仅对平疫有功,更当三皇子在并州遇伏时,及时援手,竟于三皇子有救命之恩!

无疑,这对三娘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

眼下她总算是正视了一点——旖景是她姻缘路上那颗横挡足下的绊脚石,是她首屈一指的情敌!

作为当事人的姐姐,同为国公府的女儿,三娘可没有听闻“救命之恩”的半点风声,更不曾听说三皇子险些遇刺的事!

而大长公主自从并州归来,也不曾入宫,自然还没有机会去圣上面前为旖景请功。

对于父亲卫国公的秉性,三娘自忖很有几分了解,当即否定了父亲往圣上面前表功求赏的可能。

这说明什么?

说明“救命之恩”一事极有可能是三皇子自己禀报天子御案。

三娘于政事上虽无多少远见,但也明白皇子遇刺牵涉及广,一般情况下,在真凶未明之前,不会公之于众,何况事发地远在并州,于今又已隔了些时日,之前并没有半句风传,说明知晓此事者本生不多。而今,为了使旖景这个恩册更名正言顺,天家竟然不顾皇子遇刺的影响,广为传扬,这似乎说明,皇室对旖景这个广平郡主的重视。

说不定五妹妹这个郡主的恩册,正是三皇子亲自请来。

无论是英雄救美,抑或是美人之恩,都是成就一段良缘佳话的“绝妙诱因”,三娘怎会掉以轻心?

可纵使明白威胁指向,一时也是莫可奈何,想不到“反败为胜”的良策,仅仅也只是焦灼不甘而已。

除了三娘,黄氏也对“救命之恩”一事大觉震惊,心里又添了几分沉冷,大感无可奈何。

大长公主虽没预料这突如其来的恩典,但且以为圣上将三皇子遇刺一事公开,必有用意,倒也不怀孤疑。

二夫人利氏闻言,自是为旖景兴奋不已,携着两个女儿,率先去了远瑛堂道贺。

三夫人许氏倒没赶着去锦上添花,因同样也想到了“姻缘”一事,暗中替世子捏了把汗。

圣旨才颁,自然没这么快流传到街知巷闻的地步,不过国公府经此喜事,自是瞒不住自家仆妇,与对门儿的楚王府。

老王妃一惯不大理会别家的事儿,听说后,也只是赞了句“上元就是会调教人”。

将军夫人小谢氏却有些糟心——从前那苏氏五娘就够集宠一身的了,眼下又有这郡主的封号,将来更得对她娇惯笼络,这婆婆的威风,哪里还敢抬出半点?故而,当见自家夫君心潮澎湃,儿子虞洲欢喜雀跃,父子两个满怀殷切地交待,可得抓紧时间,抢先一步去国公府提亲——

相比镇国将军,虞洲当然更是急切,想趁着虞沨这会子不及归来,好先下手为强。

小谢氏心下不甘不愿,顺嘴就是一句拖延的话。

“眼看五娘就当及笄,这会子急巴巴地去提,未免太落了痕迹,莫如当及笄礼时,先与黄氏通通口风。”

镇国将军一挥大手:“寻她不顶用,都推托了你几回?还是得向姑母直言,不过夫人说得也有道理,及笄礼时正是一个机会。”

还有一个心潮澎湃的人,便是宋嬷嬷,她老人家这些时候以来,日子过得“七窍生烟”,此处暂不赘言,只说宋嬷嬷为何心潮澎湃?当然是因为也想到了三皇子与旖景的“姻缘”上头,为冬雨将来的前程似锦兴奋。

以她看来,关于五娘“功劳显赫”一说实在不能当真,一个闺阁女子能有这般能耐?并州一事显然是大长公主在背后筹谋,为的不过是给五娘的名声再添光彩罢了,她倒也知道五娘练习骑射之事,暗忖碰巧救了三皇子那事还有可能。

当然,圣上明智,必知并州一事功劳是在公主,之所以恩及五娘,一是体恤公主的苦心,再来这一恩册,也便全了五娘“命格贵重”,与三皇子可不是绝配?

还当真是——同样事情,看在各人眼里,“真相”五花八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