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九十四章 粟特人

家父李隆基 第九十四章 粟特人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闲暇的时候,就会练习武艺,他的师傅,就是王府侍卫当中的那个陇右老兵,叫牛五郎。

牛五郎在陇右当兵的时候,节度使是郭知运,后来在开元八年,他以节度使帐内的身份,跟随郭知运北上,与当时的朔方大总管王晙合兵,共击粟特叛军康待宾的时候,在传递军情的路上受了伤,被郭知运举荐回了长安。

初时只是一名普通的金吾卫亭长,后来武惠妃见此人乃矫健壮士,便安排在了前身寿王的身边。

这个人在隋王府,单挑无敌手,擅横刀、漆枪。

牛五郎的身上,一直都带着一小块磨刀石,这块石头伴随了他的整个军旅生涯,他常挂在嘴边的说一句话就是:磨刀不误砍人工。

他是帐内,也就是郭知运的亲卫队,亲卫主要的制式兵器,就是横刀和枪,其实在大兵团作战的时候,横刀是没用的。

但是宫变的时候,横刀配上一面盾牌,最适合宫城这种近距离贴身巷战。

所以李琩眼下主要练习的,就是横刀。

“刀末曰锋,其本曰环,名起于隋,多兵士所配,”牛五郎在王府的演武场,指点李琩道:

“在军中是用不着横刀的,只因这玩意砍人太费劲,入皮肉三分为骨,它砍不动骨头,远不如陌刀用起来爽利,但若是缉捕拿人,近战杀敌,它又是最好用的,不过得时常带着这个。”

说着,牛五郎掂了掂手里的磨刀石:

“杀人,不是一刀就能解决的,需要很多刀,如果遇到甲士就更难办了,刀锋容易磕坏卷刃,所以磨刀石是横刀必备。”

李琩一身戎衣,手执横刀笑道:

“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磨刀石啊。”

牛五郎笑了笑,将磨刀石收入怀中,道:

“刀锋锐利,无论敌人是否着甲,只砍脖子,刀锋卷刃,那就砍敌人执兵器之手腕和肘窝,这只是个人经验,我用横刀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

死人堆里磨砺出来的经验,自然是非常宝贵的,要不然李琩为什么偏偏挑人家当师傅?

牛五郎能给郭知运当帐内亲卫,就是因为人家原本是最底层的枪兵,陇右军帐,杀敌二十八人,属于绝对的狠人了。

他教给李琩的招式,也都是军伍当中的制式刀法,但传授给李琩的经验才是宝贵的。

不过牛五郎还是那句话,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刀都拿的不稳当。

武庆、李无伤,无论以何种兵器,都无法让牛五郎手里的兵器脱手,这就是本事。

所以他教导李琩的第一步,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自己的兵刃,那等于将自己的命交到了敌人手中。

因此李琩每一次练习横刀之后,右手五指很长时间都无法伸直,需要长时间的活血按摩才能恢复正常。

“啊疼死了,今后你别碰我,”

咸宜尖叫一声,赶忙躲闪至一侧,一脸嫌弃的看着她的哥哥。

李琩练刀过后,见到咸宜来了,习惯性的右手拍了拍对方肩膀打招呼,结果将咸宜给惊吓的连连后退,口中不停喊疼。

李琩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只觉指关节坚硬无匹,五指用力一握,指骨咔咔作响。

“你每次都是这样,拍疼我好几回了,”咸宜一脸不满的在郭淑身边坐下,牢骚道:

“都是闲出来的,没事干可以去戏场酒楼逛一逛,何必折磨自己?”

李琩揉捏着手掌坐下,道:

“今天怎么这么晚来?”

“日间在曲江斗鸡,赢了不少,我这不是想着元日要到了,所以来问问你,贺词与贺礼你准备好了没有?缺钱的话借你点,”咸宜揉着肩膀道。

元日,也就是除夕了,唐朝的节日是非常多的,而且假期也非常多,白居易就有一首诗: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

单是正月,就有元日(除夕),正月初七的人日(女娲造人日),正月十五的上元节。

李隆基《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人日是一天,上元节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永为式,是三天。

不过这种假日对于李琩来说都是多余的,他一年有大半年都是节假日。

郭淑回答道:“都准备好了,王府眼下也不缺钱,咸宜的好意,郎君领受。”

别啊,咱们怎么就不缺钱了?你个实诚娘们,李琩颇为无语,咸宜那么多钱,与其斗鸡输掉,还不如给我呢。

虽然咸宜嘴上说是借,实际上他们兄妹几个之间,借和给是一个意思。

而且咸宜这傻丫头,曾经私下里透露给李琩一个秘密,长宁公主当年上交的家产不是全部,她还给自己的儿子杨洄,留了一小部分。

咸宜没有具体折算这笔财产大概值多少,但是李琩用屁股想也知道不少。

那可是韦后的亲女儿,当年都是可以卖官的存在,足足给李隆基上交了两百万贯,那么给杨洄私留的那部分,怎么也有四五十万贯,再加上杨洄亲爹杨慎交家产,咸宜的一千户食邑和嫁妆,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几人正聊天的功夫,管家张井进来了,附耳李琩低语几句,李琩直接起身:

“你们聊吧,我出去一趟。”

“阿兄去哪?若是好玩的去处,应该带上我们,”咸宜抢先道。

李琩淡淡回应了一声:

“不带你们。”

他这次要去的地方,还是长乐坊,不过不是大安国寺,也不是教坊,而是徐家酒肆。

徐家本是江南扬州人士,隋朝时从江南迁徙至长安,因擅酿酒,很快便在长安立足了。

他们家的酒非常的贵,利润超级高,原因就是产量少,拢共四个酒窖,年产也就几百坛子,除了照例进贡皇宫的,剩下的真没多少了。

所以他们除了自己的招牌黄桂稠之外,还卖其它酒水,不然生意就黄了,其中还有被粟特商人垄断的西域葡萄酒。

长安的所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外族人士,穿金戴银花里胡哨,那肯定就是粟特人了,也就是昭武九姓,这帮人是整个西域最会做生意的,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但身在长安的粟特人,绝大多数可不是外人了,他们已经融入了中原,成为唐朝百姓。

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妥妥的东亚youtai人。

因其民族特性是父子计利,所以只存在小家族观念,堂表亲戚都很疏远,例如安禄山和安思顺。

安禄山起家就是边境上帮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可见赚钱,是粟特人刻在骨子里的。

这次约他见面的,是卢奂,在一个不起眼的包厢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胡人。

不对,穿金戴银的,这是个粟特人。

李琩进入包厢之后,卢奂的随从从外面将门关上,卢奂看到一身便服的李琩,笑道:

“大郎坐吧。”

他派人通知李琩的时候,就嘱咐过,不要挂着显眼的金鱼袋,要避人耳目。

如今呼之为大郎,自然是不希望那名粟特人知道李琩的身份。

“这位是我本族额算是族叔吧,比我高一辈,”卢奂指着李琩朝粟特人介绍道,随后又向李琩介绍:

“这位来自营州。”

他本来想要掩饰李琩身份,介绍李琩是他的堂侄,但转念一想,那自己不就比圣人还高出一辈,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叫叔叔了。

“都是自己人,”卢奂朝那名粟特人道。

那人嘻嘻哈哈起身,朝着李琩行礼:

“见过郎君,郎君真俊,实属京师罕有。”

粟特人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所以嘴巴特别甜。

接下来他又说了一些恭维的话之后,便告辞离开,因为他和卢奂谈的事情,已经谈完了,以为李琩是卢奂的第二个客人。

等到粟特人走后,卢奂笑呵呵指了指长几上的酒坛子:

“还未开封的黄桂稠,隋王饮几杯?”

李琩点了点头:“那个胡人是谁?”

卢奂为李琩斟酒道:“营州都督安禄山帐下的参军,名叫安守忠,这不是年关到了吗,进京给我送礼来了。”

安禄山眼下,已经是平卢军兵马使兼营州都督,今年刚上任的,营州就是后世辽宁朝阳那一块,在幽州的东北面。

“地方官贿赂你,为什么还要告诉我呢?”李琩笑道。

卢奂先敬了一杯酒,随后道:

“就是故意让你看见的,本来那个人很谨慎,早就要走了,我故意留他,直到你来。”

他是吏部侍郎,管着官员的升迁调动,老家又是河北,被安禄山盯上,一点不奇怪。

“为什么要让我知道呢?”李琩道。

卢奂笑道:

“这个人前天给右相送了十车财货,给左相送了五车,陈希烈和我,都是三车,一个杂胡,志向不小啊,四个主持铨选的,他都在暗地里巴结。”

“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李琩皱眉道。

卢奂笑道:

“这里是长安,谁还没有点眼线呢?我只是想让隋王知道,我大唐眼下的官职,都被这种人给抢走了,进士出身的士子,比不过一个营州杂胡,何其哀哉。”

原来是这样,李琩心里倒是挺乐意知道这种事情,因为他对安禄山的事情还是非常关心的。

但很显然,眼下的朝堂,没有谁会将安禄山放在眼里。

“贿赂这种事情,罪名可大可小,国宝郎告诉我,就不怕我把你卖了?”李琩笑道。

卢奂哈哈一笑:“无妨,一来,我相信隋王的人品,再者嘛,左相右相全牵扯在里面,大家都拿了,隋王不会这么没有眼力。”

李琩撇了撇嘴,举杯道:

“边喝边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