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六十二章 祸乱根源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六十二章 祸乱根源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杜希望申请回长安的事情,中书门下批准了。

接替他成为镇西军兵马使的并不是杜鸿渐,而是臧希液的六哥臧希晏,是从河东调过去的。

等到双方交接之后,杜希望和杜鸿渐便都可以回京了。

以杜希望的级别,朝廷没有位置可以安顿他,所以给了太子少傅,这完全就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实权,但绝对算是维护了杜希望的面子。

而臧氏兄弟将代替杜希望,成为在陇右节制皇甫惟明的一大派系,再加上安思顺,皇甫在陇右的日子依然不好过。

至于杜鸿渐,将返回关中出任新丰县令。

长安往西,有三条主要通道,一是新丰、渭南、华阴这条线,直通洛阳,这是两京通道。

一是从冯翊郡过黄河进入河东郡,河东郡是山西运城市,河东地区泛指山西省。

另外一条是经蓝田县、商洛,一直往南进入两湖地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关道。

三条路线都非常的重要,所以长安以西的最大两座驿站,就是新丰驿和蓝田驿,李隆基曾经在继位之初,于新丰驿阅兵,将当时的同州刺史姚崇直接拜为宰相。

这座驿站,历史上是在天宝二年被废除的,整体搬迁至渭南县,原因是这里距离华清宫太近了。

按理说,一座大驿站距离别宫这么近,不是方便消息传递和贡品运输吗?确实方便,但也同时带来一个问题,人太杂乱了。

驿站,不是简简单单的传递消息,它是一个大型的交通商业综合体,要知道新丰县是先有驿站才有县,可见这座驿站的规模何其之大。

单是停留在这里等待进入长安售卖的牲畜,就有数千之多,还设置有大型粮仓。

这里也是京师子弟常来光顾的大型商业区,王维不是有首诗嘛: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李隆基去华清宫是躲清闲去了,不是凑热闹,那么大一座驿站就在眼皮子底下,吵吵叭火的,实在让人心情不好,所以天宝二年之后的新丰驿,成了右龙武军的驻地。

但是当下,新丰驿还在,杜鸿渐担任这里的县令,属于顶格肥缺。

而达奚盈盈贩卖军械进入长安,必经此地。

“三十副铠甲,走官道啊?”

李琩今日晌午,在达奚盈盈的宅子里吃午饭,人家自从与杨玉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在恶钱集团中的话语权不降反升。

总之,现在没有人愿意得罪杨玉瑶,因为女人都很小心眼,得罪一次,就回不了头了。

“那不然呢?怎么,你不会以为这些军械都是走山间小路偷摸摸送进长安的吧?”达奚盈盈笑着为李琩夹菜,道:

“各路关卡我都已经打通了,而且是与其它货物混在一起进京,不虞被人查到,但是进京之后,就需要你帮忙了。”

李琩皱眉道:“长安这边没有问题,我已经都交代给武庆了,各水门关卡,金吾卫都会放行,但是长安之外,是不是有点冒风险,这种事情一旦被查到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开始,达奚盈盈跟李琩说好的,是一次只送进来五套铠甲,这样一来目标比较小,不容易被发现,但事实上,她一口气带进来了三十副,而且她刚才告诉李琩,范阳那边已经有人进京跟她接头了,手里有笔大货,准备打包出售。

李琩本来需求不大的,现在好了,真成了军火商了。

“做生意,只走官道,这是所有行商之人的第一准则,”达奚盈盈解释道:

“我本来也没打算一次运进来这么多,但是因为西北战事的缘故,从洛阳来的军资商货源源不断,各路关卡因为要保障军资通行,所以勘验货物的时候也放宽松了一些,不然堵塞道路延误军事,谁也担不起这个罪,你放心好了,东西已经在新丰驿了,由我的人看守,不会被人发现。”

古代的官道,其实并不多,主要出现在一些交通便利之地,连接一些主要的城市群。

商人必走官道,是因为其它道路他不敢走。

影视剧当中,动不动就在哪个村庄借宿的,那纯粹是胡扯,平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老实巴交和和气气。

实际上,民风彪悍。

你敢进村子借宿,人家就敢杀人劫货。

即使放在后世,货车司机经过某些村子的时候,都得给人家交过路费,何况是大唐了。

村子里的年轻人多的是,胆子大得很,人家除了种地的时候都是清闲的,无事可干的时候就会找事干,找不上事干,就干大事。

你带着刀,人家就不敢动你了?人家还想要你那口刀呢。

这就是为什么,大唐最低的行政单位乡、里、村的乡正、里正、村正,都是由当地最吃得开的人担任。

律法约束好这些人,这些人就能帮着国家约束下面的平民。

这就是排在世家大族后面的地方乡绅集团。

“我交给无伤去办,夜长梦多,要尽快将这些东西带进来,”李琩沉声道:

“现在盯着我犯错的人可不少,太子已经跟我翻脸了。”

达奚盈盈点了点头:“放心,我能将恶钱送进长安,这点东西算什么。”

就在两人聊天的当口,一名仆人进来,低声在达奚盈盈耳边说了些什么。

达奚盈盈点了点头,看向李琩,道:

“正好,那个人来了,将你这身衣服换了。”

说罢,达奚盈盈便起身帮着李琩脱掉外衣,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套普通的黑褐色男子长衫给李琩换上。

“你这里怎么还有男人的衣服?”李琩皱眉道。

达奚盈盈笑道:“我平时出行的时候穿的,因要掩盖身材,所以宽大了些,你穿着正好。”

她平时在家里的装扮,是不合礼仪的,太超标了,出门的时候又不想太过惹眼,所以会穿男装。

事实上,当下的长安,很多少女外出游街,都会作男装打扮,这一风俗是从上官婉儿来的。

所以流行二字,一直都是从上往下流行。

李琩那身紫衣太显眼,上面还绣着鹘衔瑞草,懂行的一眼就能认出是亲王,自然不方便与人私下约见。

等到李琩穿戴完毕,达奚盈盈这才唤来家仆,将人带进来。

李琩本来以为来的会是一个武人,结果却是是个文人。

武人和文人非常好区分,一个走路步子大,一个走路步子小,主要源自于他们日常穿戴养成的习惯,文人多穿长襦衫,所以步子迈不大。

虽然今天来的这个人,是一身脚夫的装扮。

“坐吧,我只是个中间人,这位才是你的顾主,”达奚盈盈介绍道。

那人点了点头,笑着坐下道:

“在下田干真。”

李琩一愣,看向达奚盈盈,后者笑道:“是真名。”

“干这事,还敢以真名示人?”李琩忍不住笑道。

田干真笑道:“达奚娘子没有瞒我们,我们自然也不会隐瞒,做生意嘛,要开诚布公,但是您的姓名就不必告知了,规矩我懂。”

李琩点了点头:“兄弟是在范阳宏图?”

田干真道:“也不算,范阳没有我的锅灶,我只是一个讨饭的,饥一顿饱一顿,不长久,所以做些要命的买卖,好让手下的弟兄们有个就食的门路。”

李琩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道:“你手里有多少?”

田干真道:“一个守捉城有多少,我就有多少,甚至更多。”

“兄弟的买卖不小啊,”李琩笑道:

“我都怕我吃不下。”

田干真微笑看向达奚盈盈,道:

“但是达奚娘子肯定吃得下,我这次来,是因为我手里有一批货着急出手,如果暂时没有买家,就要劳烦达奚娘子先留着,您也知道,我们这个买卖,回钱要快,拖不得的。”

达奚盈盈取来算筹,在桌子上摆弄计算,半响后,摆出了一个数字,道:

“我也不管你有多少,这批货就这个价,你要觉得可以,我便派人拿货。”

“可以的,”田干真笑道:“生意上搭伙,不图赔赚,咱们只图个长久,货还在老地方,您可以派人去取。”

“那就这么定了,”达奚盈盈抬了抬手:

“我就不留你了,今后寻我,还是这个地方,哪天我要是不在这里了,你就可以换个人做生意了。”

田干真起身朝李琩二人拱手道:

“达奚娘子定然是长命百岁,郎君安康,在下告辞。”

等人走后,李琩诧异的看向达奚盈盈,道:

“他说的那个老地方在哪?”

达奚盈盈道:“魏州,眼下叫武阳郡,就在荥阳以北,南下便可直入运河。”

说罢,达奚盈盈抬手指了指桌子上以算筹摆出的数字,道:

“准备钱吧。”

大唐没有算盘,算盘是在唐末才开始通行,眼下是算筹,就是以小木棍综合交错摆放来计算。

李琩瞥了一眼那个数字,笑道:“三千贯钱,我还需要准备?”

达奚盈盈顿时诧异道:

“你为什么会认为是钱呢?这是三十条金铤,我一个做恶钱生意的,哪个敢收我的钱,不怕亏死吗?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在兑换金铤了吧?”

李琩笑了笑:“那也是小钱。”

安思顺给他的礼物当中,有两百条金铤呢

“从前在西北,你一直跟着我,大事小事怎么处理,你都看在眼中,”

信安王府,李祎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的看着跪坐在自己面前的两个儿子,朝长子李峘道:

“从那个时候,我便有意培养你独自处事的能力,也颇见成效,怎么?在长安待久了,不会做事了?一把年纪的人,办事与稚童何异?漏泄漏泄,你身在中枢不懂这个道理?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没个分寸?”

李峘兄弟俩回京之后,连受赏都是战战兢兢,因为李琩手里握着一个天大的把柄,已经不仅仅事关皇甫的任免问题了,还关系着李峘漏泄军务。

他是总管府行军长史,却将与李琩的秘议透漏给皇甫惟明,这种事情就触犯了皇帝最为在意的中枢四大禁律,也是大罪。

说白了,这就是个特务嘛,谁能容得下特务呢。

李峘叹息一声:

“隋王锋芒毕露,已经直指太子,皇甫此举也是出于大局考虑,被逼无奈之下兵行险着,是儿子大意了,上了李琩的当,谁能想到这小子是故意说给我听的。”

“你还是没听懂我的话,”李祎并没有生气,说话很柔和,语气当中并没有训斥的意思,但是落在两个儿子耳中,无疑很扎心。

因为他们的爹,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批评过他们了。

李祎教育儿子,是从小抓起,等儿子过了二十五岁,基本就放手了,因为他知道,二十五之前教不会,也就教不会了。

都说男人三十而立,在古代,要更早一些。

老三李岘侧头看向兄长,道:“阿爷的意思,是在说你的做法是错误的,不是说你袒护皇甫的行为不应该。”

李峘皱眉道:

“那我当时还能怎么做?眼睁睁看着李琩将这个人带回京?那皇甫岂不是性命难保?我错在低估了李琩,谁能想到十王宅里能养成这样的心机,一路上相谈甚欢,跟我挺交心啊,原来都是在哄骗我。”

老三李岘一愣,回忆起路上与李琩的交往,你还别说,这个人确实给他一种非常和善好相处的感觉,如果不是他大哥,换成他,也会上了李琩的当。

说到底,还是长安对于圣人的儿子们太陌生了,他们缺乏与皇子打交道的经验。

李祎淡淡道:“结果呢?人家还是将人给带回来了,粗浅的小伎俩,就将你这个久经世故的南宫郎给哄骗了,是你低估了他呢?还是高估了自己?”

李峘叹息一声:

“如今看来,是儿子高估自己了,他故意告诉三郎王孝德还在他手里,就是想借三郎之口,泄露给我,好让我告诉皇甫,让皇甫寝食难安,而我呢,明知如此,也必须告诉皇甫,否则皇甫稀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更容易坏事。”

李祎点了点头:“你明白的也不算晚,今后你不必再与隋王打交道了,你的话人家已经不会相信了。”

说罢,李祎看向老三李岘,道:

“我刚才询问了你们兄弟两个一路与李琩打交道的所有细节,他对你应该还是有一份真心的,你明天去一趟隋王宅,怎么说,我不教你,你觉得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李岘一愣,皱眉道:“阿爷的意思,是让我亲近隋王?这是否会让太子对我们起疑心?”

“我们这么做,是在保皇甫,如果太子连这点都看不出来,他疑心与否,老夫也就不在乎了,”李祎淡淡道:

“储君之争当下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太子赢面最大,但事情就怕一个万一,我大唐开国至今,继任之君,每每总是最出人意料的那一个,难保李琩不会,他当下展现出的能力,已经让很多人都动摇了,你要维系好这层关系。”

老大李峘愣道:“阿爷看低太子?怎么可能?您不是说圣人不会易储吗?”

“圣人之心,深入大海,我也无法揣测啊”李祎叹息一声,抬了抬手,示意儿子们退下。

历史上,李峘兄弟俩还真就是烧的两口灶。

论能力,老大李峘要比李岘强很多,但为什么李岘做到宰相了呢?因为跟对人了。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峘是跟着李隆基去了四川的,而李岘跟着太子去了朔方。

而老大李峘即使在肃宗年间依然吃得开,就是沾了弟弟的光。

李祎今天,其实就是让兄弟俩分道扬镳,各选阵营,李峘是太子党,李岘是隋亡党,等到储君之争尘埃落定,成功的那个要捞一捞失败的那个。

李岘这次回京之后,升官了,从太子通事舍人,改为鸿胪丞,大哥李峘身为工部屯田司老大,正式进入中书门下,兼任工部朝集使。

“事情有那么严重吗?李琩这次回来,并没有在兴庆宫百官面前受赏,听说只是被圣人私下里赏赐了一颗金丹,”李峘离开父亲庭院之后,皱眉道:

“这明摆着是圣人在维护太子,李琩那场病本就来的蹊跷,如今看来,恐怕是奉旨生病,李适之如今也上去了,李林甫再也不能像从前那般春风得意,阿爷怎么反倒看好李琩了?”

李岘闻言陷入沉思,捋须思忖半晌,道:

“阿爷也是出于稳妥考虑,我确实觉得,隋王似乎要比太子更沉稳,也比太子更会骗人,皇甫一直在拉拢李光弼,但是李光弼到头来,反倒是屡次接近隋王,人心所向啊,隋王这次去西北,看似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赏赐,其实收获极大,连圣人都不得不将他扣在武功驿,以免太子难堪。”

“唉”李峘叹息一声:

“此子乃祸乱之根源啊,你与他交往要处处提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别像我一样上了他的当,你的事情太子若过问起来,我会帮你说话。”

李岘点头道:“兄长的苦衷,我也会让隋王知晓,你也是出于公心,但愿隋王不会记仇。”

兄弟俩对视一笑,各回各院。

他们兄弟七个,眼下都住在信安王府,还没有分家,因为人家这个家,不太好分。

要等李祎死了才行,因为涉及到一个爵位和门荫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郡王的继承人,应该是降一级,为国公,但也有破例直接嗣郡王的时候,就看皇帝给不给李祎这个面子。

论功劳,李祎是足够了。

那么就会是老大李峘继承郡王,老二李峄承袭国公,老三李岘和剩下的那几个,就是多分点钱,自谋生路去吧。

家业家业,家族产业是不分的,都是老大的,但是会给兄弟们一些钱财,以便他们分家之后不至于迅速衰败落魄。

旁支就是这么来的,容易落魄的原因就是没有固定产业,全靠自力更生和主支扶持,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就看能不能出个兴家之子了。

出一个,就能保三代富贵荣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