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杀牲歃血誓神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四十五章 杀牲歃血誓神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如今,干脆便住进了节帅府,有一个独自的院落做为他的主要办公场所。

他带来的人,大多被安排在这里。

韦寡悔的三百左卫,分做了七队,四队守在节帅府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两队守在节帅府前后门,一队就在这座庭院当中,归李晟统领。

这算是李琩的安保护卫了。

鄯州的建筑风格,虽然一味在模仿中原,但与中原还是不一样的,这里因为是边关地区,所以城内的营造多采用一些军事布局,塔楼遍地,以便居高临下观测全城。

最大的特点便是密集。

除了城内主要街道,其他道路都非常窄,节帅府也是一样,院子小,屋子小,巷子小,什么都小,看上去密密麻麻,像是挤在一起的。

李琩住的房间呈长方形,不大,中间有一道屏风隔开,李琩睡在里面,武庆、李无伤、牛五郎、郭敬四个睡在外面。

甲胄军械就放在屋内,以防不测。

里外各有一个火炉,烟囱从墙上打出的孔伸出,即使这样,屋内还是一股子烟熏火燎味,李琩都担心自己呛死在这里。

半夜的时候,郭敬起床给炉子里添柴,以确保房间整晚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恰好这时,门外有人敲门。

郭敬轻手轻脚的走过去,打开一丝缝隙。

老黄狗站在外面,小声道:

“有消息,李光弼两个时辰前,刚从鄯州经过,往南边去了。”

“进来说,”郭敬将门打开,放老黄狗进来,随即打量了一眼戍卫在小院的八个侍卫,这才将门关上。

武庆睡的也不实在,听到老黄狗进来之后,指了指炉火:

“先烤烤火,这里的晚上冻死人了。”

说罢,武庆走入内间,先是将李琩那件厚裘展开,在炉火边烤了烤,这才过去拍了拍李琩:

“阿郎,有李光弼的消息。”

李琩道:“听到了。”

接着,他恋恋不舍的从温暖的被窝起身,由武庆将厚裘衣披在他身上,随后在炉火边坐下。

藩镇不同于长安,既然来了这里,就要做好随时起夜的准备。

军情不等人,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只要有消息,李琩都要确保自己第一时间能够知道。

“什么情况?”李琩摆了摆手,示意老黄狗坐下。

老黄狗小声道:

“这才三天,李光弼已经过了鄯州,算算时间,一定是星夜行军,卑职已经派了五个弟兄跟上他们,李光弼的行踪,日后都会有回报。”

武庆皱眉道:“怪不得都说他立功心切,这个人还真是着急啊,动作这么快。”

李琩是需要监视各方人马的,虽说眼下的陇右,都是他的属下,向他汇报工作是分数应当,但是李琩还是要更为谨慎一些,他们汇报的是否真实,自己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以确认的途径。

就比如当下,他第一时间知道李光弼已经经过鄯州,但是李光弼的人,还没有向他汇报。

军中一直有传信使,负责将大军行程规划奏报给上一级,长安当下对藩镇的要求,是五天一报,一旬大总,而藩镇对各军的要求,是一日一报,三日大总。

李琩当下,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军情奏报,而严希庄与裴迪,是负责筛选汇总的,有些可以立即奏报李琩,有些就没有必要。

比如军械支出、新军招募、库存更新等等内务事宜,严希庄他们会一一记录,做一个简单总结,再交给李琩。

但是军情,李琩需要第一时间知道。

“让裴迪明天去找韦光乘,调拨二十匹战马,老黄狗你亲自选人,要机灵的,口风紧的,派去积石城一带,我要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打。”

老黄狗点了点头,离开房间。

李琩指了指内间还有的一块空地,道:

“明天将这里收拾一下,加一张床,让李岘住进来。”

武庆愣道:“为什么不是李峘?”

李琩道:“大郎太圆滑,有城府,不如三郎坦诚,皇甫惟明昨夜见过李峘,李峘虽然也都跟我说了,但我觉得他还是藏了一些。”

武庆笑道:“这不是很正常嘛,两人是故交,有些私密话,肯定不会告诉咱们的。”

“就怕他们的私密话里牵扯大事,”李琩皱眉道:

“我虽然相信李峘,但也认可皇甫的游说能力,你派人盯紧他,毕竟我对他并不了解,知人知面不知心。”

信安王府是倾向于少阳院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峘之所以被称为南宫郎,也有一层这个因素在里面,毕竟进中枢的首要条件就是:皇帝会用你。

而当下这个时期,如果按照历史来看,基哥还能潇洒很久,但现实当中,这么想的人不多,大家普遍觉得,皇权传承在五六年之内,基本会见分晓,最多七八年。

毕竟谁也不会想到,基哥会是高龄。

那么做为下一任接班人的太子,他会使用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南宫郎,太子少师的嫡长子,无疑是首选。

而太子太师萧嵩的嫡长子萧华,人家已经在中枢了。

晚上被惊醒,又因为一些事情引起大脑的快速思维,就很难再睡着了,李琩干脆扯来一条被子披在身上,就这么蹲在炉火边,道:

“让良器尽快和他的祖父、阿爷取得联系,大小军情可直接向我奏报,不要跟杜鸿渐联系,他一直都在杜希望身边,如果被人发现他一直暗中向我奏事,杜希望会不高兴。”

武庆点了点头:“我这就去吩咐良器(李晟)。”

李琩朝牛五郎等人小声示意,让他们继续休息,不用管他,而他则是正对着炉火,安静的发呆。

做为陇右最高统帅,他需要了解和分析的事情太多了

吐蕃这一次倾举国之力侵犯大唐边境,三大论全都出动了。

大贡论乞力徐,中贡论莫贺吐浑,小贡论慕容阿波谒。

对于这三个人,陇右这边都有详细的了解,最应该忌惮的自然是乞力徐,但皇甫惟明在开战初期,并没有认为乞力徐的这支大军可以攻破石堡城,因为对方麾下的大军组成,边境斥候已经打探的很清楚了,来自吐蕃通颊十一个东岱、象雄十东岱,以及多康六岗的杂牌军队。

事实上,如果不是慕容阿波谒不惜代价攻破安人军防线,然后南下合击石堡城的同时,拖延住了湟水一线的陇右增援主力,乞力徐肯定也拿不下石堡城。

但无论怎样的假设,眼下的事实就是,石堡城在乞力徐手里,而这个人,最擅长防守。

牛仙客卸任河西节度使之后,接任的便是崔希逸,当时的陇右老大,是盖嘉运,两人搭档西北。

而他们俩当时面对的,就是吐蕃西北边境的最高军事统帅乞力徐。

河西的与吐蕃之间的边境线是最长的,而且牵涉到了河西走廊这条最重要的大唐商路,虽然双方当时处于赤岭之盟的约束当中,没有大的冲突,但是小规模的摩擦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河西走廊的贸易自然会受到影响。

崔希逸为了保障商路流通以及收获时节双方之间频繁的粮食争夺,派人与乞力徐取得联系,商讨边境防务。

他当时的原话是: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

当时的边境线上,满布守捉城,守捉都是边军,除了俸禄之外,肯定都想捞点额外收入,那么隔壁吐蕃牧区的牲畜,无疑是块肥肉。

所以大唐这边频繁跨境抢夺牲畜,吐蕃那边也频繁进来抢夺秋收之粮,大家保持在一个不挑起大争端的范围前提下,频繁挑起小规模冲突,发展到后面,就是抢劫商路。

崔希逸之所以希望大家将边军都往后撤一撤,各自约束,是因为抢劫商队的不单单是吐蕃,大唐的边军也会扮成吐蕃人抢劫商队。

这一现象很难去改变,惟有撤销守捉城。

西域来的货物在进入长安之后,都能卖出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利润丰厚,大唐收的税自然也高,也是朝廷非常重视的一笔收入。

而作为敛财大佬宇文融带出来的崔希逸,对财税方面是非常擅长和了解的,心知边境环境长此以往,国家财政损失太大,所以才有了这次接触。

而当时乞力徐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吐蕃也跟西域做生意,他们也靠河西走廊赚钱。

但是乞力徐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不信任大唐,人家拒绝的话非常有水平,原文是: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当时崔希逸还兼着中书省右散骑常侍,所以乞力徐称他为常侍,然后说明拒绝的理由是:我相信你这个人,但是我不相信大唐朝廷,万一我按你说的做了,你手下背着你偷袭我,我后悔都找不到地方。

而崔希逸呢,不断派使者往吐蕃劝说乞力徐,久而久之,乞力徐似乎也看到了崔希逸的诚意,双方各派使节,杀白狗为盟,撤销守备,还边境一个太平。

杀白狗,是因为白狗的血,可以辟除不祥,以白狗之血涂抹在嘴巴附近,表示信守誓言。

真正起到约束的,是神仙,也就是“杀牲歃血誓神”,古代最常见的歃血为盟就是这样,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袁绍领十八路诸侯攻董卓,就有这个仪式。

但是呢,大唐这边因为吐蕃攻打大小勃律,而强令崔希逸失信攻吐蕃,至此,吐蕃对大唐再无信任可言。

而神奇的是,历史上关于崔希逸的死,都提到了白狗。

《新唐书》记载:(崔希逸)既而与惠琮俱见犬祟,疑而死,诲亦及它诛。

《旧唐书》记载:行至京师,(崔希逸)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相次而死。

总之,古人将守信看的非常重要,因为崔希逸,当年朝廷下令在陇右与河西,清杀白狗,一条不剩。

乞力徐拿下石堡城之后,正在不断的修建工事,完全将石堡城当作吐蕃将来入境大唐的前沿阵地。

正是因为白狗之盟崔希逸失信,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已经改变了国家战略,从一开始的交好大唐,向西扩张,转变为西域徐徐图之,与大唐正面火拼。

因为他算是看出来了,不收拾大唐,他没办法安心向西扩张。

两国之间因为切身利益,已经是处在不得不大打的形势之下,乞力徐也不知道从哪找来的上百条白狗,从石堡城放出,驱赶至陇右腹地。

这是一种心理攻击,意思是你们失信在先,白狗来报复了。

振武军使王孝德,便接了一个任务,负责杀狗。

他这个振武军和郭子仪那个振武军名字一样,但是他这个是新军,信安王当年拿下石堡城之后创建的,原本有1500人,守石堡城的时候打废了,眼下只有600人,而且韦光乘一点没有给他补兵的念头,而是任由这个番号自生自灭。

吐蕃在陇右有奸细,而陇右在吐蕃也有奸细,主要是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及昭武九姓。

上百年的民族融合,西域很多国家已经分别融入了大唐和吐蕃,而这类人也被两边所重用,因为他们的熟悉当地环境,语言流通,一般传播谣言的都是这类人。

王孝德做为信安王的侍卫出身,混到振武军使已经是极限了,近十年没有升迁过,因为李祎不敢扶持藩镇将领,而皇甫惟明对他也并不信任。

往往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利用,他眼下急需傍上大树,否则振武军再打下去,他这个兵马使就混成旅帅了。

“将军,抓到四十五只白狗,但据说沿线村民描述,似乎还远远不够,”属下一名校尉汇报道。

王孝德眼下就身处一座村庄内,村子里住户不多,十来户,谷场内,眼下已经堆放了几十条白狗的尸体,就等着一把火烧掉。

“知道了,我要几只活的,一天之内给我送过来,”王孝德吩咐道。

“喏!”属下依言退下。

这时候,他身后的参军毛俊小声道:

“朱漆已经都准备好了,最多四五条,不能再多,否则上面会责怪我们办事不利,刮掉肚皮上的毛,在皮肤上写,不易磨损,撑得时间能久一些。”

王孝德点了点头。

他不知道自己面对是多少条白狗,但是差事肯定得办的漂亮,他已经发动沿线村庄的村民,凡是抓到一条白狗,赏钱五十,他手下的六百人也否分散下去抓狗,不过困难不小。

人有人道,狗有狗道,狗往哪走,你是不知道的,人家四条腿想去哪去哪,不易捕捉。

就在刚才,鄯州城来了一个人,对他有过一番嘱咐,让他在几条白狗身上写几个字:白狗为祟,隋王将死。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狗,你肯定是抓不完的,百分之百有漏网之狗。

别的地方见到白狗,不会当回事,但是在陇右与河西,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当年大唐背信之后,上面下令,杀光陇右河西所有的白狗。

那么在这里出现白狗,是非常不好的预兆,影响军心民心,甚至对将领来说,也是非常苦恼忧虑的事情。

而白狗短期内肯定是抓不完的,所以就需要转移矛盾。

白狗出现意味着山河之神动怒了,神祇化为白狗,报复大唐当年的背信之举,这是冲着所有人来的,那么写上李琩,等于转移矛盾到了李琩身上,意思是与其他人无关,神仙是冲着隋王来的。

这样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失信的,往小了说是崔希逸,往大了说就是当今圣人,而李琩是当下陇右地区,圣人的唯一血脉。

合情又合理。

所以说啊,很多时候敌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内部。

当天夜晚,五条被朱漆写了字的白狗,被人悄悄带回了靠近湟水一线的位置放掉,具体能有几只被其他镇军发现,不知道,但凡有一只,李琩这一次都要在神仙身上栽个跟头了

翌日,安思顺驻扎在外围的军士,第一时间抓到了一只,收到消息的安思顺心知事关重大,不敢声张,亲自出城,在城南三十五里的一座游击营内,见到了那只白狗。

“谁写的?”安思顺摸了摸白狗身上的字,仔细端详一番后,起身喝问道。

抓到白狗的一名队副站出来道:“卑职今晨例行巡查,在南边的田野里抓到的,抓到是时候身上的字已经有些模糊,卑职专门找人辨认了一下,是白狗”

“闭嘴!”安思顺怒斥一声:

“你找谁辨认的?将他带来。”

军士大多是不识字的,八个字里,除了死字,能认识白字都了不得了,所以需要找识字的翻译一下。

不一会,那名翻译被带来了,是一名普通军士,安思顺仔细询问其来历,方知此人来自扶风,之所以认字,是因为年幼时候跟着本村一位石匠给人刻过墓碑。

这小子记性也好,当时便认了不少字,刚巧白狗身上这八个字,他都认识。

“你都跟谁说了?”安思顺问道。

那人回禀道:“禀将军,秦队副找我辨认,我只说给了秦队副一个人。”

实际上,他辨认之后,已经回去大嘴巴,告诉了好几个人,但是他肯定不敢承认啊,看安将军这架势,他害怕。

安思顺本来是想杀人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要问清楚对方的出身来历,免得杀了一个有来历的,对方虽是普通卒伍,但毕竟认识字,谨慎一些自然更为稳妥。

但是当下,他不打算杀了,因为他猜到,这小子多半已经传出去了。

于是他沉吟片刻后,将那人叫至一旁,道:

“你会写字对吧?”

“回将军,会的,我给很多贵人刻过神碑,刻过几千个字,”那人道,这小子甚至都刻过颜真卿的字,因为颜真卿经常被人请去写碑文。

安思顺点了点头:“你将白狗身上的字改成白神追福,隋王威武,然后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那人先是一愣,随后毫不迟疑的点头道:

“卑职一定写好。”

“办完这件事,你来我帐内做亲兵,”安思顺拍了拍对方肩膀。

那人瞬间振奋,忙不迭的点了点头。

安排完这一切之后,身边的堂弟安贞皱眉道:

“你说这是真的,还是人为的,若是真的,兄长这么做可是亵渎神灵啊。”

安贞是堂弟,莫门军副使安元贞,这是亲弟。

安思顺冷笑一声,抬起手掌道:

“若真的是神灵,这些字怎么可能搓的下来?分明是朱漆,那便是人为了,胆子不小啊,敢行此旁门左道,陷害隋王?”

安贞挑了挑眉,小声道:“皇甫?”

“不会是他,”安思顺摇了摇头:

“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皇甫不是这么下作的人,立即发散人手,追剿白狗,以免事态扩散,否则对我陇右当下形势极为不利。”

“明白了,”安贞点了点头。

大唐拜的神仙,眼下首推道教,其次本土山川神灵,接下来佛教,但是在西北,因为这里是多民族聚集地,而少民信奉的首推山川神灵,接着便是动物图腾崇拜。

突厥人是狼,吐蕃人是狗。

唐史记载:犬作为吐蕃之兽,与羊并列。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崔希逸是杀白狗为盟,这是尊重人家的习俗,在吐蕃看来,只有白狗才能与神灵沟通。

而大唐之所以毁约那么干脆,就是因为大唐的图腾不是狗,而是龙。

安思顺这个人还是顾全大局的,他知道白狗作祟这种说法,对汉人影响不大,但是陇右地区,少民太多了,民间多,军中也多,而且都是动物图腾崇拜。

如果这件事传播开来,不但对李琩影响极大,对整个陇右都不是好事情。

皇甫身兼重任,断不会拿这种事情做文章。

“你留下来,我回城一趟见见隋王,让他早做准备,此物绝不会只有一只,恐怕已有妖言流传开来,”

安思又嘱咐堂弟一番后,翻身上马,紧急返回鄯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