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四十一章 前因后果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四十一章 前因后果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历史上,今年与吐蕃的这场大战,石堡城确实是丢了,是盖嘉运丢的,而且很多年之后才拿了回来。

但因为李琩的缘故,有些局势发生了变化,这次轮到皇甫惟明丢了石堡城。

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明错不在藩镇将领,而是吐蕃这一次确实太凶猛。

开元十八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求和,与大唐订立了赤岭之盟,后世称之为舅甥之盟,因为尺带珠丹的称臣表是这么写的:

“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尺带珠丹将吐蕃与大唐边境的不断交恶,归咎于边将交构,还说屡次写信都被边将扣下了,他说的这个边将,是他自己的边将,可见也是一身甩锅的好本事。

这老小子跟基哥一样,已经集权了,他的边将不可能不听话。

那么舅甥之盟过后,吐蕃韬光养晦,继续向大唐纳贡,国内锐意发展兵农合一的制度,如今已见成效。

正如信安王李祎对李琩说过的那样,现在的吐蕃跟以前不一样了。

也算是师唐长技以制唐,官制军制的相继改革,吐蕃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军事实力暴增之下,野心自然也随之暴涨。

盟约为吐蕃和大唐带来了长达七年的和平,这期间,只有小打小闹,没有出现大规模争斗。

直到五年前,吐蕃七年之积攒,终于到了一个发泄的时候,但是他们不敢直接跟大唐较劲,而是打算向西发展。

那么向西的话,是肯定绕不开大勃律国和小勃律国,这个地方就是后世印巴冲突核心战略所在的克什米尔地区。

但是这个地方是向大唐称臣纳贡的,所以吐蕃强攻之后,大勃律国第一时间请求大唐出面调解。

李隆基自然发文吐蕃,令其立即撤兵,吐蕃那一次没有搭理他,而是一鼓作气拿下大小勃律,小勃律王苏失利之被迫臣服吐蕃,迎娶吐蕃公主为妃,致使西域二十余国成为吐蕃臣属,直接侵犯了北面安西都护府的利益。

也就是说,吐蕃这一战过后,将会与安西在西域发生直接冲突,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李隆基当然非常震怒。

但是两国外交是大事,他也没有在第一时间挑起战事,而是派赵惠琮与诲偕前往河西,询问节度使崔希逸具体情况。

但是历史记载,他派去的那两个人直接矫诏令崔希逸袭击吐蕃,崔希逸不敢违令,南下吐蕃两千余里,大破贼军,斩首两千余。

至于到底是赵惠琮与诲偕矫诏,还是基哥让他们俩背锅,反正舅甥之盟就这么被打破了。

从那天开始,吐蕃认为大唐失信,拒不朝贡,开始在国内备战。

积累数年之后,终于于去年挥军四十余万,大举入侵唐境,并攻破石堡城,战事一直延续至今。

这便是吐蕃与大唐这次纷争的前因后果,是双方十二年以来的最大规模冲突。

换句话说,此战是大唐与吐蕃舅甥之盟后,一个全新关系的开始,两边会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说不清楚。

大唐方面,肯定是倾向于将吐蕃干趴下,让他们继续称臣,但吐蕃显然不打算这么干了。

鄯州方向,唐军全面后撤,被迫休整。

长达一个半月没有夺回石堡城,锐气已丧,再强攻下去,也是徒增损耗,乃不智之举。

而积石城方向,郭子仪一万步兵军团,生吃吐蕃两大主力,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通道,进驻积石城,固守堡垒,修建工事,加上后勤源源不断,竟然守的稳如泰山。

这一消息,李琩是在半路上才知道的。

事实上,他其实并不怎么看好自己的老丈人,虽然郭子仪被誉为有再造大唐之功,但实际上,他吃的败仗也不少。

所以李琩一开始并不觉得,郭子仪这一次会有出彩的表现,但事实上,人家还真就很长脸。

李琩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明白了,郭子仪历史上吃的败仗,对手不一样啊,那可是大唐的河北精锐,这一次是吐蕃精锐。

那么到底是河北精锐牛逼还是吐蕃精锐牛逼,郭子仪一战给了人们答案。

“这次可真是丢人丢大发了,”陇西郡官驿,收到军情的李峘咋舌道:

“陇右河西皆无建功,反倒让朔方来的郭子仪出了风头,皇甫惟明这张脸往哪放?”

随军的郭子琇自然是非常为弟弟高兴,但是听到李峘这句话之后,深知弟弟仗打的漂亮,也是会得罪人的,于是赶忙道:

“若无皇甫节帅的全力支援,他也不可能建功,河源军使王难得侧翼牵制,才为郭子仪进驻积石城提供良机,说到底,还是皇甫节帅运筹帷幄。”

老三李岘笑道:“郭将军没必要维护皇甫,大家又不是傻子,军情已经呈递长安,大家届时一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皇甫不是小心眼的人,脸上挂不住是有的,但绝对不会给郭子仪穿小鞋。”

说罢,李岘瞥了一眼李琩道:“他现在也没那个胆子。”

河西兵高见,已经领着十五骑飞速赶往鄯州,告知皇甫朝廷有最新任命,李琩要来主持大局了,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负责去通知盖嘉运的,是河西兵马敦。

李琩虽然还在半道,但已经急需跟两方建立联系,军情不等人,陇右的状况眼下很糟糕。

“我军损失并不大,以少击多,我们不占优势,休整是不可避免的,后方军需足备,等到府主坐镇鄯州,局面定会有所改善,”严希庄坐在下面,表情淡定道:

“关键在河西,要催促盖帅出兵,出多少,什么时候出,我们要有周全计划。”

眼下的陇右,真正能搬上战场的,不足五万人,这还是算上的李光弼那一万人,盖威就不要说了,眼下怕不是个累赘,郭子仪能守住积石城,就谢天谢天了,如果河西再不全力支援,那么陇右还是打不开局面。

但是怎么个支援法,是要慎重考虑的,这方面,你不得不考虑盖嘉运的想法,强迫对方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恐怕适得其反。

“我们休整多久了?”李琩问道。

武庆答道:“三个时辰了,距离鄯州还有八百里,马不停蹄,尚需五日。”

李琩点了点头,看向众人道:

“我们现在就商量一下,赤水军的骑军主力,到底该不该撤走。”

韦寡悔第一时间道:“应该走,人吃马嚼的,恐怕早已被皇甫厌烦了,盖帅从前不敢撤,但有大总管的命令,他也就能安心的撤走了。”

老三李岘也赞同道:“骑兵在当下的陇右难以发挥作用,继续滞留弊大于利,他们善于长驱直入,深入腹地远击吐蕃,但是盖嘉运眼下肯定不敢这么干,需要大总管点头,以攻代守,是解石堡之围的最佳方法。”

“正是如此,李三郎与我家府主的想法不谋而合,”裴迪笑道:“来之前,我们府主确实是这么打算的,但如何进击,需要考虑周全。”

河西与陇右的边境线非常的长,河西派兵来陇右支援,那是远水去解近渴,单是行军沉疴,便是不小的烦恼。

可以说,大家都能看得出,由盖嘉运率军主动出击,深入吐蕃袭扰其各部大军,围魏救赵,可以减轻陇右压力。

但是如何去运作,不是那么想当然的。

都觉得国足应该打四后卫、五后卫,但没人能打的好,所以想和做是两码事。

再者说,盖嘉运一旦从河西南下出击,如果对石堡城并没有带来实质好处的话,是会被人诟病的。

这就是为什么,朝廷一致认为,必须派个人坐镇西北,其实就是帮盖嘉运担责任来的,好让对方放心大胆一些。

“盖威想走,皇甫不愿留,如今大总管也希望他走,便是水到渠成了,”吕諲道:

“要走就尽快走,多呆一天,多消耗一天的口粮。”

盖威眼下在陇右,是吃的皇甫惟明,陇右当下,韦光乘还在征兵,所以盖威的存在无疑是加重了陇右的负担。

但是就让他这么走了,也是一种极大的消耗。

那是骑兵啊,骑兵的口粮本来就有限,用在回河西的路上,还不如用到其它地方。

李琩沉吟半晌后,抬手道:

“不如这样,安人城已经拿回来了,让盖威从安人方向出,游曳西海,寻找敌军各主力所在,为盖嘉运将来出击,做前期准备,供给仍由陇右出,从朝廷给河西的军资当中扣下一部分用以维持。”

这就是大总管坐镇的必要性,如果不是李琩,皇甫敢扣押朝廷给河西的军资吗?

虽然他非常想扣下,毕竟送往河西的军资,要经过他的地盘。

“是个办法,反正不能让他们闲着,闲着也是吃,出去也是个吃,”老大李峘道:

“要物尽其用,不过要嘱咐盖威,切勿莽撞行事,赤水军损失过重,对河西士气大为不利。”

李琩点了点头,看向武庆道:

“立即发文,让盖威现在就走,怎么游击,他熟门熟路,让他自己斟酌即可,但要时刻与鄯州保持联系。”

“喏!”武庆点了点头,立即着手去办

鄯州城,节帅府。

“守城艰难,军粮没有如数送至,布帛等赏赐更是一拖再拖,王将军非常生气,”河源军副使靳元曜在堂内沉声道:

“振武军这次是帮了大忙,该给我们的,拖一拖无妨,都是自己人,大家也不会埋怨,但是该给人家郭将军的,咱们也拖?是不是说不过去了。”

王难得眼下正率军驻扎在积石城西面三十里的横岭,为积石城西面侧翼,而宁塞军加两个守捉1500人,为积石城东面策应。

这一次能守住积石城,完全就是郭子仪的功劳,积石军使已经阵亡,暂代军务的就是副使了,而副使就是李晟的爷爷李思恭。

李思恭知道郭子仪是李琩的老丈人,所以眼下的积石城防务,郭子仪一个人说了算。

石堡城连连受挫,这边却打了一个大胜仗,那么犒赏将士肯定要及时,这也是提振士气的一种办法。

但是呢,鄯州送来的军饷,与预期的差距太大,郭子仪没意见,但是王难得不爽了。

人家是帮咱们来的,死了不少弟兄,咱们还不能多给点钱啊?

所以趁着眼下积石城正在构建防务的空当,派自己的心腹靳元曜来鄯州要说法。

别以为他是冲着皇甫惟明来的,人家其实是冲着韦光乘来的。

王难得和皇甫惟明,这是穿一条裤子的,王难得的父亲王思敬,眼下可是太子宾客,人家出身鼎鼎大名的琅琊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琅琊王。

韦光乘眼下就在堂内,他是陇西道观察使,道一级的,所以在节帅府是上宾,人家这个职位,还有一个通俗的名称:督军。

李琩的陇右道行军大总管,才是韦光乘的顶头上司。

韦光乘没有说话,因为靳元曜的级别,不够资格让他说话,而是他身后的幕僚崔昇起身道:

“一个半月的激战,我方损耗颇巨,眼下急需补充兵员,朝廷发来的军资是有数的,给郭子仪报功的奏请已经发往长安,朝廷关于赏赐还没有回复,你让我们怎么给?只能是用现有的军资,暂时调拨一些出来慰劳将士们,待到长安发面补上,我们再交代人家,如果眼下将钱都花出去,拿什么募兵?补不上兵员,是你担罪,还是我担罪?”

“呵呵”吃了败仗的臧希液在下方冷笑道:

“我们陇右的账,什么时候归你们来算了?韦使君的手是不是也伸的太长了?”

他说的没错,观察使本来并无权力调度军资,这个权利应该在节度使皇甫手里。

但是呢,眼下陇右的军资大部分来自于长安,长安呢,又是李林甫在张罗,所以他要保障自己的送往藩镇的钱不能被挪用乱花,所以负责长安往陇右军资调度的是杨洄,负责陇右河西两镇军资调度的,是韦光乘。

这都是李林甫的人,方便他了解账目,以确保他辛辛苦苦弄来的钱,没有被人胡乱的花掉。

按理说,轮到谁跟韦光乘发牢骚,也不该是臧希液,因为臧希液吃了大败仗,安人军折损过巨,是韦光乘募兵七千,给他补上的。

但是呢,韦光乘还给他补了一些副将,这就触犯了臧希液的利益了。

韦光乘身后的另外一位幕僚刘威起身道:

“募兵,就要练兵,不是胡乱给你塞进去就能拉上战场,使君在安人军安排的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将,为的就是方便尽快练兵,使安人新军能够早日带上战场,臧将军不要以为我们是在夺权,眼下这个关头,大家都是一条心,我们绝无其它心思。”

“放屁!”臧希液大怒起身:“我说了话不管用,这还不是夺权?”

刘威反驳道:“这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如何驾驭下属,那是你的事情,臧将军若非大败,自然也不会有当下的忧虑。”

臧希液就是因为败的太惨,所以手下心腹阵亡过半,补充进来的新军,他想安排自己人进去,结果被韦光乘横插一手,换谁谁也生气。

“我入你娘!”臧希液大怒起身,直接拔刀就要冲过去给刘威一个痛快。

但是被皇甫惟明的亲兵给拦了下来。

“先请臧将军出去,”皇甫惟明淡淡道。

他是顶级聪明的人,在陇右这几年,与各派实力之间明争暗斗,早已经将这里的形势都摸透了。

安人新军,毕竟是新军,短期内是上不了战场的,所以基本可以认为,这是后备部队了,也就是实在没办法了,才让他们上。

你现在让他们上,就是炮灰,连最基本的行军制度作战制度都不懂。

那么这样一支部队,按照目下形势,很有可能是上不了战场的,所以韦光乘才会打主意,架空臧希液,为以后操控安人军打基础。

这里真的太复杂了,盖嘉运那边就没有这么多烦恼。

皇甫惟明有时候,是真的羡慕盖嘉运。

只见皇甫看向靳元曜,道:

“眼下形势,犒赏军饷不切实际,本帅会再发一道嘉奖令,以慰问振武军,该给人家多少,陇右绝对不会食言,你告诉王难得,不要在这个时候发牢骚。”

其实就是暗示对方,不要找韦光乘的麻烦。

眼下韦光乘的出现,对皇甫惟明来说是有利的,对方得罪的人,几乎都是与皇甫惟明有嫌隙的,便于皇甫借刀杀人。

不管韦光乘在陇右怎么干,有一点变不了,那就是韦光乘一定希望陇右赢。

臧希液大败一场,班底打掉了一半,新军也不愿意跟着败军之将混啊,首先士气就要比别人低落几分。

正常来说,军队在前线的胜败,是严谨泄密的,但是这一次没办法保密,因为大军都退回了湟水一线,就连老百姓也能猜到,军队在前面吃亏了。

何况军士的家眷也都在这边,瞒的了一时,瞒不了多久。

“十天,十天内我要二十架绞车、五架抛车,利于山中行走,务必交付,”皇甫惟明看向一名推官说道:

“延误军事者,斩!”

绞车就是重弩,抛车就是投石车。

大唐的攻城武器,种类挺多,但是能用在石堡城的,只有绞车和抛车,还需要根据地形特制,标准是不一样的,其它的器械运输太困难。

这玩意类似于一次性工具,战事中损耗极大,因为敌军也知道应该先打它。

你玩帝国时代守城的时候,肯定是先打投石车对吧?这一点毋庸置疑。

安思顺在敌军刚刚拿下石堡城的时候,有过几次强攻,器械基本都损耗殆尽。

吐蕃外围援军抵达之后,攻城就已经不是重心了,撤退时候难以运输,只能是自行捣毁。

只是攻打石堡城的话,不难,难就难在外围囤积着大量敌军,覆盖方圆百里,已经构筑成了完整防线。

眼下拿回石堡城,难度非常大。

皇甫惟明也愁啊。

“大家尽快休整,以十天为期,”行军司马张介然嘱咐众人道:

“我们不能拖的太久,等朝廷问罪的诏书一到,在座的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说罢,张介然看向韦光乘,道:

“盖威的赤水军,消耗太重,河西那边,就麻烦韦使君交涉一下,让他们走吧。”

韦光乘这才终于开口,叹息一声,道:

“能撤的话,盖嘉运早就撤了,一万大军空手打个来回,人吃马嚼的,合适吗?他们现在上路,定然跟我要粮草,我没办法拨了,拨不出去,人家就不走,我也没办法。”

战马行军的时候,与平时的消耗,是完全不一样的。

干活的时候吃得多,换成人也是这样。

眼下盖威的骑军驻扎在临蕃城,没有任务在身,那么吃的也就少,韦光乘还能勉强负担得起,一旦人家上路北返,韦光乘就需要调拨一大笔粮草。

你们十天之后要打,这个节骨眼下,我也不敢有大的开支啊。

也就是这个时候,外面有人通报,说是总管府来人了。

堂内众人顿时面面相觑,哪特么又来的总管府?

“让人进来,”皇甫惟明沉声道。

不一会,一名壮实的年轻人被带了进来,手持一封盖着总管府大印的文书双手呈上:

“圣授陇右道行军大总管隋王,奉旨节制陇右、河西,大总管不期将至,这是总管府公文,请节帅过目。”

堂内众人目瞪口呆,彼此之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临阵换帅,兵家大忌,圣人怎么能这么做?

皇甫惟明却没有表现得很震惊,摆手示意亲兵将公文拿过来,阅完之后,彻底放心了。

李琩在信里说的很清楚,不干预他用兵,而且会尽最大努力,为他解决烦恼。

皇甫惟明知道自己的烦恼是什么,微笑的将信件收好,看向韦光乘道:

“那便等隋王来了,再做打算。”

韦光乘一脸疑惑的点了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