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实力派新生代

家父李隆基 第二百一十四章 实力派新生代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正月初四的朝会,牛仙客参加了。

他尽量使自己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但其苍白的面容,虚弱的神态,无一不在彰显着,他真的不适合再处理政务了。

信安王李祎也在下面坐着,人家的年纪更大,却给人一种老当益壮之感,精神烁烁。

大唐藩镇地区的统帅,没有几个是靠自己爬上来的,都是不忘前人志,薪火代代传。

首先,你得符合前人的志向,才能传给你。

裴宽是萧嵩带出来的,牛仙客就是信安王李祎带出来的,但是牛仙客回京之后,与信安王的关系并不好,因为李祎军功太高,李隆基非常顾忌,只能让他闲散。

李祎深谙其理,什么事都不掺和,安安心心的养老,以至于经常给前来拜会的牛仙客吃闭门羹。

久而久之,两人便不来往了。

但是今天李祎看到牛仙客那副强撑的样子,心里也是不胜唏嘘,尤记得对方给自己做节度判官的时候,才三十来岁,意气风发,如今苟延残喘,怕是时日无多了。

今天牛仙客之所以非要来,是因为只有他清楚,陇右眼下非常危急。

石堡城与积石城的得失,决定了陇右未来的走向,也决定了朝廷将来会在陇右投入多少资源。

那么朝廷在陇右投入的越多,势必对其它地方投入的减少,这对整个国家的财政系统非常不利。

“开战至今,已一月有余,如果本相咳咳本相没有猜错的话,陇右已成决战之势,”牛仙客勉力道:

“朝廷接下来收到的军情,也许就是石堡城丢没丢的消息了,我们需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李祎立即附和道:“我赞成左相的看法,贼军之后补给应已近油尽灯枯,决战在所难免,观眼下情形,他们定会不惜代价拿下石堡城,再取积石,以做东进之壁垒,石堡城若丢,必须在一旬之内拿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牛仙客瞥了一眼李祎,微微颔首。

眼下大家对战场形势,基本上都有了一个大概判断,石堡城如果丢了,那么吐蕃多线作战的大军,势必全数撤退,为石堡城与积石城外围的两支大军节省下粮草。

但是省下来的军资,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给你送过去,需要一段时间过渡,那么过渡的这段时间,就是石堡城攻守的黄金时间。

牛仙客的分析是一旬,也就是十天,十天要是拿不回来,等人家补给供上来,后援顶上来,想要拿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而这种时候,陇右迫切的需要支援,河西方向往这边调兵,急行军也需要十天,朔方差不多。

也就说,支援部队无法赶上十天的黄金期。

当然了,这一切的预想,都是以石堡城已经丢了的情况下,如果没丢,当然另算。

萧炅皱眉道:

“形势没有如此不堪吧?京师遥远,我们并不知道西北已经发生的事情,盖嘉运身经百战,也许已经早早调兵支援,中书门下给郭子仪的调令,也是催促其尽早赶赴陇右,皇甫若能撑到那时,绝无问题。”

西北藩镇与吐蕃之间兵力悬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西北兵精将广。

他们太能打了,而且装备非常好,不是吐蕃那样的奴隶军团可以比拟的。

但也正因是奴隶军团,所以他们的命不是命,一直在跟你以命换命的打消耗。

人皮唐卡、人皮鼓、人骨法器、头做酒杯、皮做灯伞、腿骨做喇叭,后世发掘出不少。

他们但凡与突厥差不多,大唐都非常乐意设立一座安西南都护府,但现在嘛,我可不想去你那边,你特么也别来我这边。

这就是为什么,大唐从来不愿意深入敌境,扩大领土面积,只守着那条防线,因为打下来也守不住,咱们不是同一种社会体系下的人,融合不到一块去。

吐蕃的奴隶之下,还有奴下奴,顶在最前面的就是这类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死,必须给我死在前面。

接下来上去的才是奴隶,最后是平民,也就是有户口的,这类人的装备是最精良的,甲胄军器齐全,战斗力惊人。

眼下正在强攻积石城的,就是一支精锐平民大军,围攻石堡城的十五万人,则是奴隶居多。

安人城的大战,吐蕃也是有不少逃兵的,但是这些逃兵大唐不会接手,见一个杀一个,因为让他们活着散落民间,是一个祸害。

李林甫当下也是脸色凝重,没办法啊,西北鞭长莫及,朝廷这边发文,是不适应那边形势的,过度干预适得其反。

朝廷能做的不是指手画脚,而是提供支援。

“发文皇甫,陇西牧场的马匹,适宜战马者,他可以取调三千,兵力不足,可以就地招募,军饷问题,朝廷这边会想办法,”李林甫沉声道。

中书省萧华赶忙记下,随后修改几字,立即交给吏员发往都亭驿,五百里加急送往鄯州。

李林甫接着又道:

“发文盖嘉运,无论如何他都要抽出两万人支援陇右,若不从命,以丢城失地论罪。”

中书侍郎韦陟记下,盖印之后将文书交给吏员。

一封一封的决策,正不断的送往西北,驿路上的信使日夜不绝。

李林甫是最不想石堡城出问题的,因为他管着国家财政,本就入不敷出,你们再给我搞出点幺蛾子,我拿命给你们换钱啊?

户部侍郎萧炅叹息一声,道:“筹措军资,眼下还要是在关中,但是钱真的没有了,是不是可以暂时默认恶钱可以全额购买物资,以解燃眉之急。”

李林甫一愣,怒视对方道:

“这个口子一开,就堵不上了,届时财政混乱,你担罪还是我担罪?”

萧炅哑巴了,不吭气了。

眼下恶钱的流通,对硬通货的影响还不算大,因为硬通货交易,是看恶钱比例的,你比例太大,我不跟你做买卖。

萧炅的建议,等于抹掉比例,就算全是恶钱,也可以参与大宗交易。

那么这样一来,等于朝廷默认了恶钱的地位,那么就会出现恶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到底哪个是恶哪个是良,分不清了。

但也不能说萧炅糊涂,他是户部侍郎,难道不知道户部已经严重亏空了吗?

没有来钱的路子,又得保供西北,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战事,肯定是优先保障,雍正不也为了年羹尧的军饷,抄了曹雪芹的家吗?

这种法子,一向都是朝廷急需用钱的时候,最快的筹钱的办法。

李林甫肯定也想过,但是眼下,抄谁的家也不合适,因为有钱的,现在大多都依附他。

李隆基一直都在帝座上,聆听着下方大臣们的讨论,从始至终没有开口说话。

因为他刚刚进来的时候就说过,朕只是旁听,右相可全权做主,他要给大臣们一个适应过程,那就是朕正在一步一步将国事交付给李林甫。

改元都改元了,养老生活也该提上正轨了。

整个开元时期,他主持的对外战争本就非常频繁,经历的多了,所以对这次的战事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他心里有数,大唐的国境线,是打不进来的。

每年国赋的一半都用在了藩镇,都是用钱夯出来的铁桶防线,固若金汤。

而且他想的,跟这些人想的不一样。

他的想法更为复杂,因为他在形势和人之间,看重的是人。

西北若是大捷,如何应对?若是大败,又该如何处理?这都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就在盖嘉运和皇甫惟明身上,这两人他都不喜欢,但是眼下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这个时候,牛仙客突然剧烈的咳嗽了几声,大家的目光纷纷看了过去。

牛仙客也尽力在忍,以袖遮面,不想让人看到他的窘迫。

李适之立即装出一副关心的样子,道:

“左相殚精竭虑,以至身患重疾,您该好好歇歇啊。”

李林甫双目一眯,看向李适之:

“正因为国事操劳,左相方才疲累难支,我看你红光满面,想必平日很轻松吧?”

李适之笑道:“玄元皇帝显灵,圣人改元,大赦天下,都是好事情,天宝已至,祥瑞日增,按照右相的意思,我不该高兴吗?圣人在上,御极天下,恩荫四海,我不该轻松吗?”

“你误会右相的意思了,右相恐是有大事托付宪台啊,”崔翘笑呵呵的看向李适之。

李适之道:“若有,吾固不辞让,必为右相分忧。”

杨慎矜冷哼道:“你能干得了什么?前方战事,财政吃紧,听闻宪台日费万钱,是不是慷慨解囊,以助军需呢?”

SB,你乱说什么?萧炅在心里骂了一句,让他出钱,你用不用出?

欸?这是个好法子,李隆基顿时将目光投向李适之,意思很明显了,你带个头吧。

李适之愣住了,我特么现在没钱啊,都给杨三娘送过去了。

“家资微薄,但也愿节衣缩食,以助军,”李适之道。

李隆基又看向其他人,一个个的不是低头,就是避开李隆基的目光。

看样子都不肯出钱,李隆基淡淡道:

“罢了罢了,国家也不缺你那点节衣缩食之用,右相自有办法。”

说罢,李隆基神情柔和的看向李林甫:

“前方军需用度,朕就全权托付爱卿了。”

李林甫内心一叹,起身道:

“臣定不负圣人所望。”

李隆基又看向牛仙客:

“左相务要保重身体,你可不能累坏了,朕离不开你。”

牛仙客连忙谢恩。

接下来,李隆基离开了,留下大臣们继续商讨国事。

牛仙客这才狠狠瞪了李适之一眼,而李适之面无表情,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他早就多方打探,问过太医署的人,牛仙客绝对撑不了多久,他只要稳住阵脚,不出意外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

到时候登上左相之位,老子再跟你好好比划,李适之眼神冷淡的看了李林甫一眼。

那么在这种缺钱的时候,就凸显出韦坚的重要性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家能当京兆尹,韩朝宗不能。

韦坚今天就在这里,不过朝会过后就会离开,他要去一趟陕州,哦对了,现在不叫陕州了,叫弘农郡。

没错,就是弘农杨氏的老家。

这个地方,是洛阳至长安水陆运输最关键的一个地方,这里有三门峡,修建有两座大库,东库和西库。

所有进入长安的货物,先经东库,再入西库,然后发往长安。

“去年的俸米,到现在都没个说法,杨慎矜,我的禄米什么时候给我啊?”卢奂冷笑道。

按理说他的级别,缺谁的也不能缺他的,但是李林甫故意给扣下了,你不是清廉吗?扣下别人的,不影响生活,扣下你的,我看你吃什么?

“前方儿郎还不知道会否挨饿,国宝郎倒是先紧着自己的肚子,”杨慎矜冷笑道:

“我的禄米也没发,但我可没有像你一样发牢骚,因为我知道时局艰难,愿舍小家为大家。”

李适之哈哈一笑,声音颇为洪亮:

“真是个笑话,在座的官员,恐怕没有哪个人比你的妾室更多了,养这么多妾,你也不缺钱啊,我说杨慎矜,酅国公,你一把年纪,能不能行啊?”

萧炅立即反驳道:“朝堂之上,是议论国事的地方,私人小事不宜在此声张,你们要是有私怨,下去说。”

“李宪台谈的就是国事,”刑部尚书崔翘道:

“听说酅国公最新纳的第十七房小妾,花了整整六千贯,你却在这里冠冕堂皇的说什么没发俸米?你那点禄米,够不够给小妾买些金钗饰物啊?太府寺的亏空,都亏到这些小妾身上了吧?”

人家没有冤枉他,杨慎矜就是有这么多小妾,今年都六十八了,也算是老当益壮,雄风不减,年前刚新纳了一房小妾。

杨慎矜立即看向韦坚,亏空都是谁落下的,你们心知肚明。

韦坚眼下正在李林甫跟前,俯身聆听着李林甫的一些小声安排,所以并没有掺和他们几人的斗嘴。

李林甫给了他一些任务,让他务必想办法筹些军粮。

韦坚当然愿意,一来这是功,再者,这是为皇甫,他和皇甫的私交不错。

不过眼下听到有人议论太府寺的亏空,韦坚赶忙站起身,朝李林甫揖了揖手,随后转身朝着众官员拱手道:

“诸君先忙,我还是些事情,告辞告辞。”

李适之冷哼一声,韦坚现在的地位,他们更不能随意针对了,前线战事为重,等你小子筹措完军需,咱们再算总账。

这个贱种!杨慎矜在心里骂了一句。

韦坚和王鉷,在天宝元年,彻底成为财赋大臣当中的实力派新生代,王鉷不但领了华清宫的差事,还担任了和市和籴使,负责调控长安即将迎来的物价飞涨。

没错,他领这个差事,也是杨玉瑶帮忙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