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一百八十三章 历史最大变数

家父李隆基 第一百八十三章 历史最大变数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历任河西节度使,任职时间最短的,就是那位伏猎侍郎萧炅。

他是三年前的腊月出任河西节度使,到了凉州之后,没两个月就吃了一场败仗,被李林甫又给调回来了。

先后担任河南尹,刑部侍郎,最后又回去了自己的老本行,户部侍郎。

王琚挂了之后,户部没有尚书,现在的两个侍郎是萧炅和王鉷,省内诸事,几乎是萧炅一人判之,王鉷知道自己在户部没有权利,所以一门心思搞工程。

崔圆这小子最近就是傍上这个人了,以前因为与李琩吃过几顿饭,就被认为交构亲王,在大理寺挨了一顿毒打。

后来证实是被冤枉的,以至于他胆子也大了,巴结这个,讨好那个,如今在皇城当中混了一个不错的人缘。

因为这小子口风紧,嘴巴严,所以给人的印象是靠得住,容易获得人的好感。

崔圆在酒肆内,望着风情万种的胡姬,感叹道:

“卑职一开始考的就是武举,那时候年轻,浑身上下使不完的劲,想着若能从军报国,积累军功,等年纪大了再做行政官,是最好不过了,可惜虽然中举,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从军的。”

李琩呵呵一笑,其实崔圆说的从军,和正常情况下的从军是不一样的。

人家和郭子仪走的路子差不多,已经有正经武职,如果去了藩镇,肯定是官员将领,但是问题在于,藩镇的任命大多把持在节度使手里,人家不点头,你去不了。

而节度使喜欢用亲朋好友。

郭子仪能去,是因为那时候有郭虔瓘和郭知运两位担任过藩镇节度的本家,但藩镇可没有姓崔的。

大唐眼下,其实有着颇为浓厚的从军风气,因为经常打胜仗,不管是真胜还是谎报,反正很容易获得军功,升迁会非常快。

像崔圆口中的从军报国,只是句漂亮话,人家的目的是从军立功。

“你今年多大了?”李琩问道。

崔圆颇为感慨道:“三十七了。”

“噢”李琩点了点头,这就正常了,男人的身体条件,三十五岁是一个大坎,在这个年龄段之前,是可以负担体力活的,过了这个年龄段,渐渐就会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电视剧里面,经常将武将们的武力渲染的很夸张,级别越高的将领,武力值越高,这是扯淡。

武力值最强的,永远都是打前锋的,将领们能打,多来自于对技战术的熟练运用以及丰富的战斗经验,但是年纪大了,身体条件下滑,肯定干不过年轻力壮的,因为人家能耗你。

盖嘉运年轻时候绝对的猛人,但你要让他现在跟一个二三十的年轻人对打,不一定是对手,拳怕少壮啊。

所以在军中,超过三十五还不能混个一官半职,基本就废了。

崔圆也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断了这个念头,开始另辟蹊径,打算走财税这条路子。

“卑职给隋王透露一个消息,当然了,您知道也是早晚的事,但现在肯定还不知道,”崔圆笑呵呵的卖关子道。

他口风严,轻易不会乱说话,但是眼下想要告诉李琩的事情,实际上已经开始上演了,只不过消息不够灵通的话,还没有察觉出风向。

李琩笑道:“方才你提到过萧炅,那么这件事一定与萧炅有关了?”

崔圆一愣,低头苦笑道:

“卑职还是道行浅,在隋王面前无所遁形。”

跟我比道行?也不看看我祖宗是谁,我这是先天灵根,修行事半功倍,李琩笑道:

“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崔圆点了点头,给李琩斟酒道:

“韩朝宗回来了,应该是盯上了京兆尹这个位置,圣人眼下对裴公不太满意,多半是要换他了,右相不愿意将这个位置被韩朝宗拿走,所以眼下正在为萧侍郎谋划。”

李琩手指在酒碗的边缘打转,默不作声。

裴耀卿最大的问题不是依附李林甫,也不是盖嘉运,而是范阳节度使裴宽。

裴宽既然出任藩镇,那么中枢与他关系最近的人,就不能掌大权,避免内外勾结。

在外,李隆基以安禄山来节制裴宽,在内,那就只能是罢免裴耀卿了。

裴耀卿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很可能已经预见到了将来的结果,所以当下反应不大,否则李琩一定已经听说了。

李琩皱眉道:“这种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萧炅还跟你说这些?”

崔圆嘿嘿笑道:“我的正妻已经亡故,眼下请高将军做媒,即将续弦萧侍郎三女,还没来得及告诉隋王呢。”

王德发!李琩目瞪口呆,你小子打算吃软饭啊?

不过话说回来,崔圆的才华一定是得到认可的,否则萧炅也不会舍得嫁女。

再者说,崔圆眼下官职是不高,但是家里很牛逼啊,清河崔氏青州房,位列禁婚家。

历史上这小子就是杨国忠的马仔,能捧杨国忠臭脚的,可见是个脸皮厚的。

“那我便提前恭喜崔郎了,届时我一定往贺,”李琩笑道。

崔圆嬉笑拱手:“卑职的请柬,您是第一个,您不来,这婚我结不了。”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大笑。

李琩与崔圆打交道,极少掺和正事,多是以朋友的身份来相处,所以两人之间上下属的界线并不明显,崔圆一开始也放不开,现在与李琩交流则是非常随意。

崔圆这个年纪,本来是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也不会轻易付出自己的友谊,但他一开始不是落魄嘛。

像他这种出身好的人,一旦落魄,非常渴求知音,李琩身份尊贵,屈尊与他结交,会让崔圆觉得,隋王乃伯乐,识得他这匹千里马。

所以他对李琩,是有真友谊的,何况高力士也跟他说过,隋王孺人韦氏背地里,没少在高将军夫人面前帮他说话。

这是什么?不是真兄弟,亲哥们,能帮你这个忙?

我身上可没有什么值得人家利用的地方。

李琩与崔圆一直喝到酉时,他回家,崔圆则是找了个地方继续快活去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娶妻之前,崔圆还能浪几天,等到娶回来,就得规规矩矩的了

高尚女儿高孝娘升籍的事情,已经办妥了,眼下人家是良籍,可以嫁人了。

但是父女俩之间的关系,依然非常僵。

高尚有心修复,但是高孝娘一点都不买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不是旁人可以劝的了的。

李无伤暗恋高孝娘,在王府已经是人尽皆知了,但是这小子脸皮薄,开不了口,而高孝娘没有一点想要嫁人的意思,即使郭淑亲自出面,也是毫无作用。

“她的性子太倔强了,源于受的苦难太多,”

郭淑一直都惦记着这件事,丈夫身边近卫的婚姻大事,她这个做主母的,肯定是要张罗周全的。

“我早早便跟高尚提过这件事,他是赞成的,但是他也说了,孝娘孤苦伶仃,独自求生,以致于防备心太重,轻易不信旁人,恐难说服,我起初还不信,如今费尽口舌,也是无用。”

李琩笑道:

“这种事情,我们不要管,无伤真有那个心,让他自己去争取,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孝娘的经历,只会让她的性格更为柔和,表面看起来拒人于千里之外,只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无伤机会很大的。”

郭淑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么这段时间,就不要让无伤跟着你了,让他先将自己的大事解决了,你身边的护卫,交给牛五郎、郭敬如何?”

郭敬就是郭淑的车夫,在大唐一般不叫车夫,叫辇夫。

《新唐书·李德裕传》:常以盛夏至,地苦瘴毒,辇夫多死。

这是一个光鲜的职业,即使在后世,领导的司机,也是好岗位嘛。

李琩的车夫是武庆。

“可以,”李琩点了点头。

他对郭敬印象不错,听说他离京之后,曹日昇为了寻找太子妃而搜查郭淑车驾,带着五六个人生拉硬拽,挨了郭敬不少拳头,才将人家拉下马车。

朔方军出身,今年三十一岁,被郭子仪认了当义子。

军中认义子的风气非常流行,因为大唐重孝,你当了人家义子,就不能背叛义父,否则会被戳脊梁骨,今后无论投靠谁,人家也不会信任你。

“我已经怀胎七月有余,夫君是不是该给孩子取名字了?”郭淑笑道。

李琩一愣,低头望着妻子的大肚子,诧异道:

“男女还不知道呢,怎么取?”

“一定是个小郎子,”郭淑非常坚定道。

别这样啊,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万一是个闺女你怎么办?年纪轻轻又不是不能生了,何必在乎头胎是男是女呢?

李琩摇了摇头:“万一是个女儿呢?”

郭淑一愣,顿时脸现阴霾,她是传统女性,重男轻女。

只见她噘了噘嘴,跺脚道:

“是女儿就再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李琩无所谓的摆了摆手:

“男女都一样。”

郭淑一脸正色道:“男女不一样。”

十一月初三,李琩终于还是被召入兴庆宫了。

李隆基召见他的理由名正言顺,询问王妃身孕的事情。

子孙后代一直都是皇家最为关心的事情,尤其老李家在武则天时期,一棵参天大树被打断了不少枝叶,所以当下,皇嗣的繁衍一直都是皇帝最为重视的事情。

宗室是基本盘,皇室是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龙池之上,万千荷叶已然凋零。

李琩记得后世看过吴冠中大师的一幅《残荷新柳》,当时还觉得,这不是小儿画画?线条杂乱的简笔画吗?大师就这个水平啊?

不怪吴大师,是李琩见识浅,直到他真真切切的看到冬日里的残荷,才真心叹服,人家不是抽象画,是写实啊。

李隆基裹得挺严实,绕着龙池散步,李琩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

“怎么?胆子这么小,不敢下手?”李隆基负手踱步,一脸悠闲。

李琩回答道:

“父皇的旨意,儿臣不敢违背,但是凉州之所见所闻,让儿子觉得,处死盖嘉运,于河西防卫大不利,也不利于今年与吐蕃的战事,非是胆怯。”

“冠冕堂皇,”李隆基冷哼道:

“你的意思是,河西只尊盖嘉运,眼里没有朕这个皇帝?没了他,河西就要吃败仗,防线便要土崩瓦解?”

李琩道:“没有那么严重,河西各镇的兵马使,还是心向朝廷的,盖嘉运本人对父皇也是一片赤胆忠心,绝无二志,要不然,他不会跟着儿臣回来。”

“既然都是忠臣,你还担心什么呢?”

李隆基忽然转身,以至于没有反应过来的高力士向前多走了几步,又赶紧退了回来。

“你发什么呆?装痴聋翁呢?”李隆基瞪了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嘿嘿笑着,他其实是过于专注父子俩之间的对话,因为一旦发现哪句不对,他需要从中斡旋。

李琩答道:

“处死盖嘉运,各镇节度使会怎么想呢?眼下非常之时,王忠嗣在朔方要面对突厥,皇甫惟明在陇右,要防卫吐蕃,就算是安西与北庭,夫蒙灵察和高仙芝,也在平定达奚等部落的叛乱,他们同为节度使,会不会有自危之感?”

李隆基顿时挑眉道:

“朕没曾想到,你这心里还装着我大唐的万里边关啊?让你做金吾将军,是不是屈才了?要不,你去做河西节度使,盖嘉运肯定不敢跟你争吧?”

“父皇说笑了,儿臣哪有那个能耐,”李琩低头道。

这时候,天上有雨滴降下,高力士赶忙搀扶着李隆基走入湖边的一座小亭内。

李琩不敢进去,就这么站在亭外,雨势渐大,任由雨水淋湿全身。

这是一个认错的态度,做为儿子还不至于连避雨的资格都没有,但基哥明显在生他的气,所以要卑微一些。

老一辈的经常会嘱咐小辈不要淋雨,是因为淋雨这种事情,体质好的,啥事没有,体质不好,淋雨有时候都会出大事。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是因为有先天脊柱裂,上山下乡淋了一场暴雨,高烧之后病情加重,以至于下肢彻底瘫痪。

远处已经有内侍送来雨伞,高力士接过之后便出了亭子为李琩遮雨。

“十八郎进去回话吧,”高力士道。

李隆基冷笑道:

“让他待着!心里装着金戈铁马,淋个雨算什么?”

高力士摇头苦笑,返回亭内。

李琩继续回话道:

“儿臣愿意担保,盖嘉运对父皇的忠心天地可鉴,就算他在河西的做事风格,有些不妥当的地方,都是可以规劝其改正的。”

李隆基沉声道:“诫宗属制,对你不起作用是吧?在长安交构官员,朕睁只眼闭只眼也就算了,现在翅膀硬了,都会交构边镇节度了?”

“没那么严重”高力士苦着脸劝道:

“十八郎去河西,也是中枢的意思”

“你闭嘴!”李隆基怒斥一声,道:

“人是你举荐的,现在落下了一副烂摊子,让谁收拾?朕的旨意都敢违背,将人带回来将朕的军,要不是因为他是朕的儿子,已经治他的罪了。”

高力士赶忙道:

“圣人舐犊情深,老奴都看在眼里。”

李隆基一脸不爽的沉默半天,望着亭外的大雨道:

“盖嘉运私下里,有没有指斥过什么人?”

李琩老实回答道:“常称裴公为老狗,对右相的意见也不小。”

高力士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隆基也难道的露出一副笑脸,问道:

“牛仙客呢?他没有提过?”

听到这个问题,李琩瞬间反应过来了,看样子牛仙客眼下的处境颇为尴尬啊。

他从杨洄那里知道,李适之已经在排队了,等到牛仙客因病致仕,十有八九就是李适之来顶替。

基哥这么问,就是想要搞清楚牛仙客与盖嘉运的私交究竟如何。

这一点李琩是知道的,那天从张延赏家里出来,他和盖嘉运一路上聊的最多的就是牛仙客。

而盖嘉运对于牛仙客当下的境遇,是有些惋惜的,觉得牛仙客被架空成这个样子,令人唏嘘。

那么基哥在意的,自然就是牛仙客这个宰相与盖嘉运这个藩镇节度,私下有勾结。

所以李琩心知,他接下来的回答,很可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盖嘉运对牛仙客颇为鄙夷,认为对方卑躬屈膝,逢迎右相,无宰相之风,”李琩正色道:

“也曾指责过对方,没有为河西在朝堂争取利益,称其为河西之贼。”

这样的回答,是保盖嘉运,划清楚与牛仙客的关系,基哥就会放心一些,也是保牛仙客。

“是这样吗?”李隆基笑呵呵的看向高力士:

“御史台是怎么说的?”

高力士答道:

“各方都有呈报,盖嘉运返京之后,先是在门下省见了左相,私下里,也前往私邸会面,至于谈了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李隆基又看向李琩:“朕将右金吾交给了你,你不知道?”

李琩顿时露出一副惶恐之色,惊讶道:

“儿臣真的不知道。”

他只是知道韦坚私下与盖嘉运见面,但这件事不能说出来,眼下韦坚是太子的左膀右臂,还不是坑害的时机。

高力士赶忙圆场道:“盖嘉运是偷偷去的,一路小心提防,非常警惕,若非他身形异于常人,也是不好分辨的。”

李隆基点了点头。

盖嘉运的身材确实很好认,不但骨架大,关键是脑袋还大,常年居于高位,自身气质本就不同凡人,确实非常好认。

李琩大概已经猜到,基哥要动牛仙客了。

因为盖嘉运已经不能动了,那么唯唯诺诺好些年,对李林甫马首是瞻的牛仙客,基本要走到仕途的尽头了。

同理,裴耀卿因为裴宽的缘故,京兆尹肯定是不能兼了,但人家毕竟还是尚书右仆射,名义上可以参议国事,又得李林甫倚重,所以丢了这个官职,损失不大。

由此可见,一方节度使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一个盖嘉运,搅得形势大变,把宰相都要拖下去了。

接下来,基哥又问了一些问题,直等到玉真公主进宫,父子俩的交谈才暂时作罢。

见到一脸泪痕,明显刚哭过一场的妹妹,李隆基心情顿时极坏。

因为他猜到,妹妹多半是刚从宁王府离开。

当着李琩的面,李隆基多少还是要关心的询问一番的:

“阿兄的身体如何了?”

玉真面无表情的叹息一声,摇头道:

“已经不能进食,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了。”

李隆基顿时一愣,受当下清净的周边环境所影响,陷入了往昔的回忆当中。

他初登太子之位后,其实对几个亲兄弟是很不放心的,其中老四李范最跳,李隆基也敲打过好多次。

那时候就是他这个大哥,帮着他约束几个兄弟,让他至少能分出心来处理国事,这份情,李隆基一直都记着。

小时候在五王宅,他对大哥是又敬又怕,直到他成为太子,成为皇帝,对大哥的那份敬爱也越来越少,因为他觉得,宁王应该敬爱他才对。

直到被李琩的哭声惊醒,李隆基才从回忆中抽身而退,长长叹息一声:

“总是躲不过去的。”

玉真突然道:“你不去探望兄长吗?”

李隆基表情一僵,随即感伤道:

“朕不忍见之,十八郎去吧,近几日不要乱跑,代朕送你大伯最后一程。”

呸!李琩在心里吐了李隆基一口唾沫。

你们拢共弟兄五个,眼下就活着这一个了,人生的最后时刻,你特么都不肯去探望,有你这样的弟弟,宁王也是倒霉。

要是当年他还是太子,能顺利继承皇位,那么他一定比你做得好。

并不是宁王的能力比李隆基高,而是宁王的寿命少。

历史的走向,往往都是由一些大人物的寿命所决定的,活得越久,埋得雷越大。

大人物的寿命,是历史的最大变数。

雍正要是活的够久,也不见得能比乾隆强多少,但人家死的早,所以落了个明君的美名。

“儿臣谨遵圣意,”

李琩朝着玉真公主行礼之后,便这么淋着雨走了。

玉真公主望着李琩的背影,皱眉道:

“他又怎么了?你要罚他?”

李隆基没有吭声,高力士主动道:

“圣人并未惩罚,是十八郎自己不肯进来。”

我会信你?玉真公主无奈的摇了摇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