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家父李隆基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偃月堂

家父李隆基 第一百五十三章 偃月堂

作者:圆盘大佬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与平卢地区升为节度区同时进行的,是安西和北庭,也从都护府升级为节度区。

安西节度使,如今是夫蒙灵察,北庭节度使由岐州刺史王倕补任。

至此,大唐十大节度区正式成型。

王倕这个人,是某人的幕僚出身,与太仆令王冰,太医令王焘,同是出自韦抗门下。

韦抗活着的时候地位不低,干过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东都留守,掌管过吏部铨选,死后追赠太子太傅,谥号“贞”。

而韦抗与韦昭训一样,都是出自郧国公房。

王倕从岐州赶回长安,第一时间入宫觐见圣人,这是公事,然后便去拜会了韦陟,这是人情。

因为他任命北庭,就是韦陟促成的。

韦抗临终之前,将他的一些心腹属下,都托付给了韦陟,这是为家族在外增加助力,也是让王倕他们继续与郧国公房保持良好关系。

“糊涂,你来我这里干什么?”韦陟见到王倕之后,劈头盖脸道:

“你即将任职藩镇,节度一方,这个时候来见我这个中书要臣,这不是交构吗?”

王倕则是不以为意的笑道:

“我来这里,圣人是知道的,韦家于我有知遇之恩,理应拜会,这是情谊,我若连这份情谊都不认,圣人对我也不会放心。”

他今年四十五岁,十五岁跟了韦抗,跟了十五年,完全可以说,他能有今天,都是拜韦家所赐。

他曾经的岐州刺史,其实也是韦陟在背后给他谋划的。

韦陟苦笑道:

“现在不同以往了,每日常朝不定期,圣人更为依赖中书省,我又在中书省任职,自该谨慎一些,你记住了,任职藩镇不要与中枢过多来往。”

王倕点了点头:

“兄放心,我很清楚圣人为什么让我去北庭,安西夫蒙灵察,是盖嘉运的人,如今圣人对盖嘉运不放心了,所以我去那边,是帮圣人看着安西,圣人都明说了,我在那边的所见所闻,先汇报给兄,再由兄上奏圣人,所以我今天来你这里,根本就是圣人授意的。”

韦陟双目一眯,大概猜到圣人为何会做此安排了。

节度使的奏报,可以直接上达中枢,但肯定还是要经过中书门下,圣人这样的安排,等于是跳过中书门下,直接由他来汇报北庭之事。

换句话说,圣人想知道的东西,不能写在奏报中,只能写在私信里。

因为皇帝监视节度使,虽然是明事,但不能明着干。

韦陟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圣人嘴上没有责怪盖嘉运,其实已经对其相当不满了,但河西节度,不是说动就能动的,我看呐,不出两年,盖嘉运肯定是要卸任了,圣人一旦对某人心生猜疑,基本不可能扭转过来,夫蒙灵察虽然是盖嘉运一手提拔,但这个人在朝廷的风评还是不错的,你去了之后,可以多多走动,探探对方与盖嘉运的关系,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放心,我心中有数,”王倕笑了笑,转移话题道:

“听说韦昭训的女儿,要成为隋王孺人了?我是不是应该去拜会一下?”

韦陟摆手道:

“你快别去恶心他了,他现在的心情很不好,女儿给人做小,脸上挂不住,恭贺反倒成了挖苦。”

王倕笑道:“我既然回京,过门不入,说不过去吧?毕竟我与他相交十余年,不见一面,怕那老小子私下怨恨我。”

他们俩之所以相熟,是因为韦昭训也是韦抗的幕僚出身,两人以前是同事。

“那就晚上去,不要大张旗鼓的恭贺,”韦陟苦笑道:

“你还不知道吧,册封诏书已经下达四天,隋王宅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人家太子良娣都递了婚书了,六月初九就会嫁过去,隋王这边似乎不乐意啊。”

按理说,一个妾,不能用嫁,但这是内命妇,有正儿八经的品级,所以为了表示尊重,还是会用嫁这个字眼。

普通人家里的妾,就是妾,但是皇室这边,是高等妾,会入宗室谱牒的。

“他也是倒霉,牵扯进了皇子之争,”王倕笑道:

“他听说我进京之后,怕不是一直在家里等着我,等着跟我这位老友诉苦。”

说罢,王倕起身道:

“兄这里我就不久留了,该见的人都见一见,我也该上路西行了。”

韦陟拱手道:“万事多珍重。”

册封诏书来的太快,以至于李琩来不及反应。

但是该有态度还是要有的,既然不能入宫拒绝,那就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对这桩婚事的不满。

当然,他知道肯定要委屈韦妮儿了。

“我的十八郎啊,你怎么还不派人去交换婚帖?”

这几天来,只有杨玉瑶一个劲的在催,她也是为李琩好,因为宫内传来消息,圣人对隋王的敷衍态度相当不满。

不满就不满,你对我不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李琩现在是不能让太子对他不满。

如今已经拖了四天,再拖一段时间,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少阳院那边,太子妃都派人过来打了招呼,嘱咐李琩纳妾不要抢在太子之前,因为陈希烈那个狗日的在送持节礼册的时候,说了几句阴阳怪气的话。

那句话任谁听了都不会觉得有问题,唯独太子听了心里不爽,大意是恭贺兄弟俩同时纳妾,长安最大的两个豪族,一人一个。

他们兄弟不是一般兄弟,是有尊卑之分的,一个是君一个是臣,怎么能同时纳妾呢?

关键在于,京兆韦杜,杜家跟韦家不是一个量级的,李琩占了便宜。

太子妃之所以有此番提醒,李琩完全能够猜到,肯定是太子又发牢骚了。

“我的事情,你怎么比我还上心,催什么催?你这么着急,你去吧,”李琩在右金吾的公房中,开玩笑的说了杨玉瑶几句。

杨玉瑶撇了撇嘴,看向堂兄杨銛:

“瞧见了吧?出力不讨好啊,我这心啊,都凉了。”

杨銛正在低头算账,没时间掺和两人的斗嘴,只是嗯了一声。

商宅的事情,达奚盈盈那边已经有了消息,要么是三万贯良钱,要么良恶二八比例的十万贯。

李琩肯定不乐意将良钱都贷给杨玉瑶,因为杨銛这个笨蛋收回来的贷款,良钱本来就没有多少。

但从价格就能判断出,王元宝出手的这座商宅,面积绝对不小。

“钱的事情交给大郎,你跟我去道德坊瞧瞧那块地方,”李琩起身,特意将横刀挂在腰上。

自打被吴怀实惊吓一回后,他现在手不离刀,这样有安全感。

牛五郎教他用刀的时候,第一堂课就是拔刀。

李琩当时还想着,拔刀有什么好教的,不是有手就会吗?

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

刀在刀鞘中的时候,刀柄位置与刀鞘贴合,只有一道缝隙,所以拔刀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拔,而是左手握着刀鞘的地方,以大拇指在刀镡的位置推那么一下。

刀镡,就是护手,刀柄与刀身连接的地方。

因为刀身全部都在刀鞘当中的时候,拔刀时是会感受到一股吸力,不利于瞬间出刀。

所以李琩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左手握刀鞘的地方,始终在护手之下,方便随时以大拇指顶出刀身,借着刀身与刀鞘内部的光滑,快速出刀。

杨玉瑶也发现了李琩的这个小动作,左手拇指总是一抬一抬:

“至于嘛,身边又不是没有护卫,这又是在长安,遍地金吾卫,你还用得着带刀?”

李琩笑了笑,没有跟她多解释,我这叫肌肉记忆,练习的多了,不用大脑传达命令,本能的就可以做出反应。

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道德坊,东靠朱雀大街,属于长安南城。

王元宝的实力,根本不要想着能在北城有商宅,那不是商人能买的,你有那个钱,也没那么命。

北城的商宅都在勋贵手里,很大一部分甚至是从隋朝就传下来的,也只能是隋朝,不会是北周,因为眼下的长安城,是隋文帝修的,北周的那个长安在北边,如今属于长安县管辖。

只要大唐不灭亡,这些商宅,人家是不会出手的。

也不必担心某一房绝后,宅子会变成无主之地,你们应该听过“吃绝户”这个词,从古至今都不罕见。

韦皇后完蛋之后,京兆韦氏驸马房可谓损失惨重,有些绝了后的,就被逍遥公房和郧公房吃了绝户。

长安城南的主城门是明德门,进来之后第三个里坊,西边是道德坊,东边是开明坊。

朱雀大街两侧所有的商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做的生意必须是光明正大,卖肉的赌博的放高利贷的买卖,一律不许出现在这里。

王元宝这次卖给杨玉瑶的这座宅子,以前就是卖琉璃的。

琉璃在大唐,只有两个用途,建筑材料和家里的装饰、生活用品,前者如后世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多宝琉璃塔,广胜寺飞虹塔等等,后者如琉璃盏、琉璃瓶、琉璃屏风、琉璃球、琉璃罐等等。

在后世,之所以留存下来的琉璃建筑大多为塔,是因为那些豪宅大多都被拆了,塔为供奉之用,佛教属性浓郁,不敢拆。

琉璃用品则是不少,基本都在各大博物院。

如今的琉璃生意不太景气,王元宝打算缩小规模,转至另外几间规模较小的铺子。

因为长安快饱和了,王元宝在长安卖了二十年琉璃,有钱人都买过了,剩下的那是买不起的。

“听说这间铺子的营收,还不如王元宝在蒲州的铺子,”

达奚盈盈自然也会陪同,她为李琩二人解释道:

“骊山华清宫,如今也在修缮,但是主管修缮事宜的王鉷,不是从王元宝这里买琉璃,人家有别的路子,所以王元宝眼下的琉璃买卖,在其所有的生意当中,只占很小的份额。”

李琩站在朱雀大街,望着眼前这座颇具规模的二层商铺,这只是临街的一面,后面的内宅面积更大。

“你故意跟我说这些干什么?王元宝嘱咐的?”李琩一眼看穿达奚盈盈的心意。

达奚盈盈笑道:“你这个人真无趣,就不能装一次糊涂吗?”

李琩呵呵一笑,抬步进入铺子。

给什么工程供应材料最赚钱呢?国家工程。

王元宝以前靠着宇文融,给圣人的兴庆宫送材料,虽然大头都让宇文融赚了,但剩下的那些残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再后来,裴耀卿掌管水陆转运,他开始将手伸向漕运生意,成了江南-洛阳-长安这条线上,最大的私人漕商,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现在裴耀卿不管事了,韦坚担任陕州刺史兼河南水陆转运使,用的是一个叫做任宗的顶级富商,王鉷用的,是一个叫做郭万金的河东巨贾,这也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王元宝现在的生意,肯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然也不会将他名下最大的一座商宅,卖给杨玉瑶。

铺子内,各处都陈列适用于宫殿、庙宇、陵寝、家宅等用途的各种琉璃制品,以及琳琅满目、质地精致、柔润光泽的各种家居用品。

琉璃的诞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仿玉倾向。

《周礼》: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在古代,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珍物,也是世家大族给孩子起名最常用的偏旁。

杨玉瑶看的眼花缭乱,完全忘记自己是来干嘛的了,流连在一件件琉璃制品面前,目光闪烁,甚为喜欢。

这很正常,在后世,你住别墅,别人知道你非富即贵,在大唐,就是看你们家的琉璃用了多少。

她眼下正在装修房子,自然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李琩则是在一旁与达奚盈盈谈话道:

“王元宝什么时候将这里腾空?”

“不着急,”达奚盈盈瞥了一眼杨玉瑶:

“得是玉娘能够相中才行啊。”

杨玉瑶听了之后,转过身来,蹙眉沉思片刻后,道:

“这么好的东西,在长安卖不出去吗?”

王元宝的次子王敬仙赶忙笑道:

“不是不好卖,是没有好的路子,平时只有一些散碎生意,用不着这么大铺子了。”

王元宝自打有了钱,找了很多妾室,一共有十七个儿子。

但是嫡子只有仨,分别是长子王感恩,次子王敬仙,三子王崇玄,这仨儿子以前的名字叫富贵、余庆、来福,有钱之后感念财帛星君的大恩,才改了名字。

长子在洛阳负责漕运,次子在长安负责琉璃及其它生意,三子负责潇洒。

杨玉瑶皱眉道:“不应该啊,长安乃天下首富之地,商贸最是繁华,贵人迁居首选,琉璃本不该愁卖才对。”

王敬仙笑着解释道:

“贵人们的家宅,多请大匠名工,这些工匠上面,有个将作监管着,我们家现在没有将作监的门路,以至于接不到大宗生意。”

牛逼的工匠,都是世代传承,而且是家族式经营,技术不外传,士农工商,人家比商高一级。

这些人在将作监都有备案,方便朝廷随时雇佣,打交道的时间久了,基本上就是给将作监干,不揽别的活。

“打个比方,”李琩笑着走过来,道:

“比如圣人赏赐给你和杨銛的宅子,营造是将作监包揽了,他会分包给下面的那些工匠家族,这个负责瓦工,那个负责石工,还有木工的,他们的用料来源,都是将作寺指定的几个地方,不在名单上的,你东西再好,人家也不用。”

“明白了,”杨玉瑶点了点头,看向王敬仙,指了指头顶:

“上面没人对吧?”

王敬仙尴尬一笑:“就是这个意思。”

杨玉瑶思量片刻,道:“现成的琉璃生意,换了可惜,如果让我来做的话”

说着,她看向李琩:

“你能不能给我找些门路,你不是与将作少监李岫很熟悉吗?”

李琩摇了摇头,指着自己身边的李晟道:

“你觉得我会不会换了李大郎,去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人?”

达奚盈盈拍手笑道:

“这个比方打的好,用惯了的顺手,知根知底,轻易是不会更换的。”

杨玉瑶叹息一声:

“我反正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卖琉璃似乎就挺不错,抛弃的话有点可惜。”

李琩现在明白,王元宝为什么要将这里卖给杨玉瑶了,人家是想通过杨玉瑶,继续自己的琉璃生意,宅子能卖给你,但是生意你买不了,只能合作。

你还别说,谁进来这里看到这些琉璃,也觉得这是很好的一桩营生,但因为这玩意主要是贵族用品,买卖讲究的不是什么地段好客源多,甚至不是产品质量,而是门路。

“好了,内宅我也不用看了,我回去好好想想,再给你阿爷一个答复,”杨玉瑶交代了几句,便与李琩等人登上马车离开。

车厢内,杨玉瑶一直闷闷不语,很明显在思考着什么。

李琩也没有开口询问,达奚盈盈更是正襟危坐,目光隔着望向车窗外。

半晌后,杨玉瑶拍了拍李琩,道:

“要不,你帮我引荐一下李岫,我来跟他谈,大的吃不下,吃点小的也行,毕竟我这里不管卖什么,都不过是个幌子,赚钱也不指望这个,但是明面上,我得让别人知道,我做的是正经生意。”

正经生意是最难上手的,不正经的才容易,王元宝现成的摊子,杨玉瑶肯定是不想在忙活张罗其它了。

李琩本想拒绝,因为他觉得去找李岫开这个口,肯定会碰钉子,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啊,杨玉瑶本质上是要搞恶钱生意,那么李林甫那边,肯定愿意掺和进来,看看这恶钱生意到底是怎么做的。

别以为他是右相,他就懂这个,他懂财政,但对恶钱的整个流通过程,不算太熟悉。

毕竟这玩意介于非法和默认之间,普通人可以了解,贵人也可以了解,唯独不能让掌权的知道。

这就好比铁子的事情,程序员知道,某些人也知道,这一行里不少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能让JIJIANWEI知道。

知道就坏事了。

李琩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反正我们现在也是去平康坊,顺路去右相府一趟,看看李岫在不在家。”

借着杨玉瑶,他甚至都有机会跟李林甫见面了。

如今的李林甫,因为前段时间忙的太厉害,累垮了身体,风湿病犯了不能走路。

李隆基也是够离谱,直接允许李林甫在家里处理中书门下的事务,就在右相府的偃月堂。

所以当下的平康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大官的车驾往来于这里,他们是向李林甫汇报工作来的。

以至于门下省的主官牛仙客,也不得不抛下门下省,整天泡在李林甫的家里喝茶。

如今是夏季,偃月堂内种植的花草林木正是盛开之时,头顶上的梁柱还挂满了各种藤蔓植物,可谓绿意盎然,像个小花园,还有水池子呢。

年龄大的人,都喜欢这样布置居所,会让他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力量。

“给张利贞发文,御史台有人状告易州刺史柳蓉贪腐,让他查一查,等河北巡查完了,让他经河东,再下河南,查一查潞州刺史和颖州刺史,要低调行事,也不要冤枉人家,要查有实据。”

李林甫在偃月堂吩咐道。

韦陟就在这里,闻言点了点头。

这三个刺史,都是盖嘉运的人,可以想见,上面要对盖嘉运动刀了。

李隆基明面上没有表现出对盖嘉运的任何不满,但是在背地里已经在运作怎么收拾对方。

像这样的大官,一旦决定收拾,党羽也需要连根拔起,否则会出乱子。

这个时候,管家进来了:

“禀阿郎,隋王携裴夫人杨玉瑶来了,是要见四郎,可是四郎不在家,老奴将他安顿在了空色堂。”

正在低头查看卷宗的裴耀卿和严挺之同时抬头,两人对视一眼后,看向李林甫。

其他官员也是如此,对于李琩的到访感到非常意外。

因为家中没有大事,一般是不会有亲王来访的,上一次李琩来,还是李林甫孙子的满月礼。

见或不见,都难选,不见吧不给面子,见吧,有诫宗属制。

李林甫能够感受到众人疑惑的目光,他微微一笑,看向管家道:

“有请隋王。”

裴耀卿忽的皱眉,因为按照礼制,你真要见人家,得去迎接,而不是坐等。

当了首相,架子是不小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