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我在日本当文豪 > 第206章 与众不同的北川老师(下午还有一更)

现在世界文坛的主流作品还是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主要描写上流社会圈子为核心的为主。

因为纯文学的主流受众是中产阶级、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所以文学家们更喜欢用这些人好奇向往的圈子来写书。

如果把笔尖聚焦在底层和普通人身上,很容易写成那种无病呻吟,歌颂苦难的。

这类就和北川秀之前写过的战争文学一样,吃力不讨好,很不受待见。

因此克努特十分不理解北川秀为什么忽然从《百年孤独》这类撰写上流社会家族史的,跳转到了《老人与海》这种描写底层渔民生活的上。

北川秀简单说了下写作思路和用意,但被瑞典“上流文学”深深影响的克努特依旧不太看好这本新书。

他和达里奥·福与马悦然持相反观点,认为北川秀要是持续产出这类,很可能又要和明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了。

另外,今年达里奥·福拿奖后,世界文坛瞬间多出了一大批戏剧文学。

这和北川秀穿越前,隔壁的网文风向一样。

一旦有某本大火,其跟风作品就如同群山上的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初北川秀写《且听风吟》时,类似的言情纯文学也风靡过一阵,让不少跟风作家赚到了钱。

诺贝尔文学奖还是现代文学的风向标,有一大波人跟风达里奥·福很正常。

从这点上看,克努特非常建议北川秀写一些戏剧文学,否则的话,明年用《老人与海》和戏剧文学打擂台,太吃亏了。

其实他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在原历史中,从1997年起,戏剧文学在诺贝尔文学奖上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四连冠。

1997年获奖者达里奥·福;

1998年获奖者,来自葡萄牙的戏剧大师若泽·萨拉马戈;

1999年获奖者,德国著名寓言家、戏剧文学家君特·格拉斯;

2000年获奖者,生于中国,法国国籍的中文戏剧大师高行健。

这四位就是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四大天王,谁也想不到他们一人能拿一次诺贝尔文学奖。

之后戏剧文学家再拿诺奖,要到2005年的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了。

不过北川秀倒是不在意这个。

他写书的最大目标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昔日的优秀作品展现给读者们。

让他没来由的去抄某一本书,如果没钱的时候,他愿意,可现在钱都多到花不完了,就没什么意义了。

其次,他想通过文抄写书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因此文抄的首选都是他比较了解的经典名著。

最后才是顺便拿一拿奖,让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最好能大满贯。

见没法说服北川秀,克努特只能摇头叹息,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文学创作生涯还是太顺利了。

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世界文坛的顶尖大师们,因为得不到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而遗憾终身。

仗着自己年轻就任性,以后的苦果可不一定能承受得住。

不过他转念一想,年轻时候不任性就不是年轻人了,他自己当年不也是这样么?

克努特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一行人很快就抵达了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旁的号角酒店。

因为颁奖典礼是在明天举办,安置好行李后,北川秀两人便跟着马悦然和克努特去逛了一圈瑞典文学院。

面对这个全世界文学家都无比向往的文学圣地,斋藤玲奈既好奇又敬畏,全程像是日本小学生校园祭参观博物馆一样,张大的嘴巴就没有合拢过。

经历过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北川秀早就对这些“朝圣地”祛魅了,他就像个普通的游客,在文学院里各种瞎逛,听听马悦然他们的讲解,了解了解这个世界第一文学圣地的过往。

“这块学院座右铭石碑自建院以来就一直存在,每一位终身评委的名字都会被雕刻在这句格言的下方。”

四人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瑞典文学院的大门口,只是此刻再看到那句“天才和鉴赏”时,克努特和马悦然的心情已经和当初第一次见它时截然不同。

此时此刻,天才就站在他们的身边,而鉴赏者们却抬不起头。

北川秀看这句话时又是另一番感受。

自从担任了直木赏的终身评委后,他慢慢了解到了这些文学大奖的内部运作逻辑。

一个好的奖项不仅需要大量的投稿、参与者和知名度,也需要无数工作人员在背后默默运营和努力。

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能力压布克奖和龚古尔文学奖,成为三大世界文学奖里的公认第一,就是因为其背后的理事会和运作团队非常专业。

为了使奖项更规范,更权威,诺贝尔奖理事会特意和瑞典、挪威政府联合创办了瑞典文学院,使其成为了两个国家最权威的文学机构。

但这还远远不够。

诺奖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来源于诺贝尔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可类似的奖项在世界各地数不胜数,为何偏偏是诺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世界各领域一番大赏呢?

诺奖的发家史,其实可以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出名里窥见一二。

当初设立了瑞典文学院后,诺奖理事会花费重金做了各种宣传,但和其他奖项不同,他们的钱主要用在塑造瑞典文学院的逼格和打通其他国家文坛的关系上。

一方面,他们着力用“一旦录用便永不开除”、“终身评委”、“文学朝圣圣地”等词汇丰富瑞典文学院的外在形象,让瑞典和挪威的知名大学为其背书;

一方面,在奖项设立的最初二十年里,利用金钱打通各国文坛关系,让他们在本国内进行各种有关诺奖的宣传。

所以北川秀这样年纪的人,一般都是从小被灌输了“诺贝尔文学奖”很牛逼的概念。

好像只要拿了这个奖,你就能在世界文坛名垂千古。

如果拿不到,你的文学创作生涯再怎么圆满,似乎都缺了点什么。

譬如因过世太早而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老舍先生。

每每谈论到他,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遗憾老舍先生没能拿奖,而他的文坛地位也总是稍微比那些拿奖的人低一等。

这种互相成就的模式很商业化,也很成功。

同样,细数诺贝尔文学奖成立最初的十几年,能叫得出名字的获奖者屈指可数。

譬如1908年的获奖者,来自德国的鲁道尔夫·欧肯,这人获奖就很扯。

首先,鲁道尔夫·欧肯并非文学家,他都没文学作品。

那他是为什么能拿奖呢?

官方给的获奖理由是:“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进步。”

没错,这个家伙是个哲学家,不是文学家。

而且还是哲学界里不太有名,不太被认可的一个。

他是继特奥多尔·蒙森之后又一位文学圈外获奖者。

鲁道尔夫·欧肯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在接受报界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获奖显得十分自信。

他公开表示自己曾经潜心研究过所有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定,他认为自己的获奖符合一切必备的条件。

他的作品将在全世界越来越“热门”!

而事实上,他能获奖,纯粹是因为诺奖需要一个在德国文学界有名望的人来帮忙在德国宣传诺奖。

拿奖后,鲁道尔夫·欧肯很卖力的将诺奖在德国境内推广开了。

这样的例子北川秀能举出好多来。

不仅诺奖如此,其他文学奖项也类似。

毕竟一个东西商业化后,要分蛋糕的人多了,肯定不可能还保持得那么纯粹。

瑞典文学院门口的座右铭石碑是诺贝尔文学奖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也是垫高它逼格的物件。

这样的东西和设定,北川秀在逛瑞典文学院时还看到了不少,让他大开眼界。

比起诺贝尔文学奖,北川文学奖就有点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了。

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还有很多啊!

马悦然他们见北川秀一直盯着座右铭石碑看,还以为他是看了后十分感慨,有些不满今年的评选结果,只能继续低头不语,假装没看见。

要是让他们知道北川秀的真实想法,估计会哭笑不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