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之铁马山河 > 第一百五十七章 离间

三国之铁马山河 第一百五十七章 离间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7:57:18 来源:蚂蚁文学

对于焦和,没有会想到这个一直被人指责无能的青州刺史,居然会死的这么突然。天籁『小说』23txt他的死对青州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论过去有多少人指责他尸位素餐,他始终是青州名义上的统治者。

而他的死造成的最大影响,莫过于青州势力之间的失衡…

青州六郡,原本共分为两大势力,其中之一为严绍。青州六郡之中,至少有平原乐安的支持他,或者说是受他影响。济南国持中立态度,而支持焦和的除了他本身的临淄外,就只剩下一个东莱郡了。

如果这么看,三郡比二郡,焦和的势力明显要弱于严绍,何况北海郡兵强马壮,全部兵马足有近万余,骑军更是过一千。

但这并不意味着焦和就彻底弱于严绍,说到底平原跟乐安也只是倾向于严绍,让他们明目张胆的出兵支持严绍却是有些难度。反观焦和,却是青州名义上的统治者,乐安跟平原也是深受其影响,要是焦和跟严绍摆明车马的对上一场,这两地未必就真的会出兵支持严绍。

换言之,别看焦和看上去很没用,实际上对青州的势力平衡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平原乐安等郡国的人而言,也未必就不乐见与此。能开开心心的做一方诸侯,又何必去做其他人的臣属呢?

他们会支持严绍,也是因为先前严绍出兵帮了他们很大的忙,让他们就这么甘愿去做严绍的臣属却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现在随着焦和的死,一切都化为泡影…

没有了焦和的制衡,也就意味着严绍在青州的影响力再也没有限制,这对某些人而言可是不愿看到的…

“………使君不要在迟疑了,而今严绍领军在外,正是猛虎离其巢,如此岂不是天赐良机?”黄县城中,一中年文士苦口婆心的在书房内劝说着蔡起。

拿蔡起端坐在榻上,手里捧着书简,似乎是想要读书的样子,可是往日里很容易让他沉浸其中的文章,这时候却半点也看不进去,心中反而升起一股烦躁出来。

“哼…”将书简扔在榻上,蔡起起身在书房内度步。

旁边的一个侍女连忙走了上来,悄无声息的将蔡起扔在榻上的书简收拾起来,然后就像毫不存在一样退回到房间的角落里。

那文士又要劝说,却被蔡起抬手打断。

“你说的却有道理,可事若不成该怎么办?那严绍可不是吃素的,岂会不报复?”谈到严绍,蔡起的心里也升起一层顾虑来。

对严绍,他原本并不怎么瞧得起。左右不过是一落魄的世家子,凭着侥幸在战场上立下了些功勋,而后又通过贿赂何进,得到了北海郡守的位置——————最后一点,正是蔡起一直对严绍反感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传统的士人,他本就对何进跟十常侍等十分的看不顺眼。要是严绍只是凭着战功获得的地位,或许蔡起还未必会这么看不上他,可是他却是通过贿赂的方式买来的官位。

一个不过二十出头的人,居然转眼间就能跟他平起平坐,这叫在宦海中沉浮了二三十年,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蔡起如何能服气?

其实他就连对焦和也不是很看的起,但好歹都是士人出身,还算有共同语言,又不愿意被严绍这个‘孩子’爬到头上,也就不奇怪蔡起会支持焦和了。

但是现在焦和死了,就轮到他头疼了。

眼下他的谋士献策,让他抓紧这个机会攻伐北海,可那严绍难道就是吃素的吗?若是一个不小心,怕是就要引火烧身了…

——————————分割线——————————

蔡起迟疑不定的样子,让那谋士在心底叹了口气。

可是为人臣属,不就是应该为主尽心尽力?

“严绍,猛虎也,往日尚有牢笼困顿,今牢笼已开,岂能不食人?主公自问往日同这严绍关系如何?焦和已死,来日他若是返回北海,岂能不会拿主公开刀?若是现在不想办法先行下手,只怕就要反而受制于人了!”

文士口中的牢笼,就是过去曾经有过的体制。在汉室的统治下,各镇官吏根本没有胆量彼此攻伐,那岂不是跟造反差不多?就算是十常侍时期,地方官吏对中央再怎么不满也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可是现在不同,汉帝被董卓挟持,汉室的威信已然扫地。而诸侯之间攻伐的迹象隐隐出现,等于是往日里制约这些枭雄们的笼子被打开了,这严绍也算是当世的枭雄之一,而蔡起跟他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只怕严绍早就有心除掉蔡起了。只是碍于汉室还在头顶上制约着,又有焦和在,所以才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前者威信扫地,自顾不暇,而后者又突然逝世,等于是制约着严绍的两大要素全部都消失干净了。再加上乱世已经来临,若是不增强实力,来日必定为他人口中之食。而增强实力最快捷的办法,莫过于吞并其他诸侯。

严绍本就需要增强实力,过去蔡起又跟他素有恩怨,于公于私,蔡起都会成为他的要目标。既然如此,为何不抢先一步动手?要是非要等着别人先一步动手,那可就真的是彻底被动了。

本来还可以指望一下联军,也就是作为盟主的袁绍。虽然蔡起没有加入过联军,但袁绍好歹也是关东诸侯中威信最高的一个,至少可以指望一下他主持公道。谁想此人非但没能解决掉董卓,而且还弄得联军分崩离析,甚至还闹出了还没等联军解散就已经开始自相残杀的闹剧——————也正是这点,才让他坚定了一定要尽快动手的念头。

蔡起又何尝不知道这点,只是这个决定真的是很难下。

毕竟要是真的出兵攻伐北海,成了固然欢喜,可若是败了呢?

现在他至少还可以幻想一下,或许严绍还会顾虑汉室的存在不敢对他动手,可要是他主动动手了…

无论怎么想,道理似乎都不在他那边了?

“还有一点,那太史慈该如何解决?”沉吟了片刻,蔡起问道。

眼下严绍确实是领兵在外,可这并不意味着北海空虚。恰恰相反,现在北海的兵力强盛的可以,不仅是严绍留在北海的兵力,还有太史慈…

严绍当初将大部分的兵力都留给了太史慈,让他自己做决断,在该回北海的时候自行返回。眼下联军已经解散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都开始自相残杀,太史慈又怎么可能继续留在洛阳?早已领兵返回北海。

就算他是步军,又有意的拖慢度,这么长的时间也已经差不多快要到青州了。

起兵的事情不是仓促可行的,需要提前准备粮草,还有动员兵力,大致算算时间,他起兵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撞上返回的太史慈,那岂不成了自寻死路?

“不然…”既然是谋士,这点那文士自然也早就考虑到了。“那太史慈汜水关前阵斩华雄,虎牢关前力敌吕布,海内皆知,盛名远播,此等人物怎甘久居人下?某愿凭三寸之舌,说反此人,如此则为主公去一劲敌,得一力助也…”

“这…”蔡起迟疑了一下,他扪心自问,若是自己也有太史慈这等的勇武跟威名,显然也不会愿意居于他人之下,若是派一个口舌伶俐的去游说一下,说不定能得到奇效。“可是若是这太史慈居于高位,难保不复严绍之患啊…”

毕竟这太史慈如此厉害,假如真的说动他反叛,也难保他不会跟严绍一样将目光盯上东莱。

那文士摇了摇头,继续道。“虽是如此,但严绍在北海久有威望,人心信服,这太史慈就算取而代之,又怎能轻易屈服人心?再者严绍前剿黄巾后讨乌桓,在北海城中积累了大量的金银粮草,主公若是得之,则可以于东莱招兵买马,积蓄实力,凭此则可自保以观天下…”

却是完全没想过要劝说蔡起领兵征战,野心这东西确实是谁都有的,可若是野心太大而自身的能力太小,那可就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了。他还是比较清楚自家主公的能力的,这种事情还是别麻烦自家主公了。

到不如把北海洗掠一番,捞上一票,如此则可以在东莱郡招兵买马,只要有了实力,无论是太史慈还是其他人等都绝对不敢小瞧了自家主公。以此作壁上观,最后无论是哪家诸侯得了天下,又或者是汉室中兴,自家主公都可以待价而沽。

对资质有些平庸的蔡起来说,这大概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分割线——————————

这蔡起的资质虽然有些平庸,到也清楚自己的谋士是真心在为自己谋划。而且如是就这么坐以待毙,只怕用不了多久严绍就该找上门来了。凭着他跟严绍的交情,想要有个好的下场几乎是没可能的事情,究竟该如何选择似乎也就不难想象。

“如此,就拜托先生了!”深深一礼,蔡起对着那文士郑重的道。

他又何尝不明白,文士此行的危险性。

若是成功了,当然是皆大欢喜,可要是失败了…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这等人物可通常都不被包括在来使的范围之内啊…

那文士当然也清楚自己此行究竟有多凶险,也就没有在交情了,仅仅只是站直了身子,面上凝重…

为了能让文士尽快的解决这次的事情,蔡起也算是尽心尽力,给文士特意挑选了一些快马,甚至还从自己的亲卫之中挑选了十来个人,确保文士不至于在半路上就被盗匪给解决了——————跟北海可不一样,东莱的治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的,如今依然是黄巾的重灾区,只是被太史慈等人重创过一次之后,程度减弱了些罢了。

但就算是这样,也不是一个能让文弱文士轻易穿越的地带,若是文士自己上路的话,只怕没多久就真的变成上路了。

眼下蔡起的全部希望都在他的身上,又怎么可能会想自己倚重的文士在半路上被一群黄巾余孽给解决了。

那文士也清楚自己此行的重要性,直接便领着那些亲卫快马而行,不出几日的功夫,不但穿越了东莱郡,甚至还穿过了北海,直接来到了刚刚抵达青州境内的太史慈军前…

得知有东莱郡的人来寻自己,太史慈也有些惊讶,但是心里也没多想。

因为他本来就是东莱郡的人,就算已经把家中老母给接到了北海来,在东莱郡依然有很多的古交好友乃至亲朋,眼下他多少也算是衣锦还乡,虽说还没还到东莱郡去,可要说有什么亲朋好友找上门来,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对着亲卫开口道。

“且放他们进来…”

“遵命!”自从阵斩华雄,力敌吕布,太史慈在军中的声望与日俱增,很是得到军士们的崇敬,这亲卫自然也是如此。

没过多久,就见那亲卫带着文士从外面走了进来。

刚刚见到文士,太史慈多少愣住了一下。

他本来以为这次来寻觅自己的,就算不是什么亲戚,好歹也该是在东莱时的一些好友,可是眼前这个人吗…

他还真不认识,可是这么瞧着,却又有那么一点眼熟。

“你是何人?”看着文士,太史慈不由疑问道。

不想那文士听了,却是哈哈大笑。“子义果然是贵人多忘事,怎么,难道忘记当年的黄县故人了?”

听到文士这么说,太史慈更觉得有些愧疚,连忙将此人请了进来,毕竟把自己的好友给忘了,连叫什么都不知道,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尤其是在这么一个时代。

“还望兄台莫要怪罪…”深深一礼,太史慈歉意道。

“怎么会…”那文士连忙摆手。“子义如今身居高位尚且能如此,我又怎么会怪罪呢…”

说着也介绍了一番,原来他还真是故人,不过关系并不亲密,只能算是当年在东莱郡时的同僚而已。

听到对方这么说,太史慈也是松了口气,但是看向对方却又有些奇怪的道。“不知道兄台此番来是为了?”

谈到正事,那文士的表情也严肃起来。“某此番正是为了子义而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