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迷茫大明 > 第486章 受益

迷茫大明 第486章 受益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9:04:36 来源:蚂蚁文学

乾武出了内阁,也不乘坐便舆,一路沿着内金水河逶迤而行,他根本就没心思与内阁较劲,更不存在与内阁争权,如今大明的军事和经济完全都操控在他手上,要架空内阁,根本就是不费吹灰之力,但他不愿意那么做。

内阁有内阁的好处,皇权高度统一,唯以一人治天下,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权力还是趋于分散的好,他不能将大明往暗处带。而且,有内阁的存在,他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指点大明的经济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这些比政治更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军事,大明必须的文武并重,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再繁荣的大明也只是空中楼阁,称霸世界,必须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着手!从这方面考虑,内阁之外的还的专门设立一个军事机构,而且要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象文官集团一样,源源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

如此一来,除了海军学院,还的建立陆军学院,至少要一南一北两所,有四五所军事学院,大明的军官就不会出现断层,文武才会趋于平衡,这架子必须先的利用勋臣搭建起来。

内阁一众阁臣连着几日都异常平静,这让京师一众等着看好戏的大小官员大为郁闷,乾武是强势,但一众阁臣难道就甘心内阁成为摆设?这究竟是这么回事?

就在一众官员疑惑不解之时,金陵报刊载了几位阁臣署名的文章,无一例外,都是历数安南、倭国之罪,极力声讨,虽然没明言出兵征讨。但其中的意思,就是个傻子也看的出来,一众官员看的都是默目瞪口呆,内阁的大佬们集体发疯了?被乾武如此打脸,沉默也就算了,居然还赤膊上阵为乾武征伐安南和倭国摇旗呐喊!

不过两日。乾武正式下旨,征讨安南和倭国,全面废除海禁,海外分封宗藩,另外还宣布在汉武建海军学院,废除马政,一道接一道的谕旨看的众官员目不暇接,最后一道谕旨更让人觉的匪夷所思——朝廷将倭国石森银矿的内的大小金银矿山转租或是直接售卖,公开征集承包商和采买的商人。后面还附有石森银矿的详细资料,以及最近几年的产量,另外,大量发卖倭国的土地!统一在倭国的秦源城售卖,凡是倭国的商贾,皆允许向东兴港购买火器!

征讨安南和倭国有前面几为阁臣的铺垫,如今已是顺理成章之事,全面废除海禁更是意料中事。宣布不宣布都已经无所谓了,这一年来。大明实则已经废除海禁了,海外分封宗藩,这事情最近在京师早就传的沸沸扬扬,如今终于下旨落实,宗藩官员士绅商贾百姓无不交口称赞,拍手叫好!

建立海军学院的意义不小。这是武学!文官虽然不喜,却也没人反对,毕竟如今的大明已经离不开海军,不论是海外五省还是分封海外的宗藩,都需要强大的海军保护!文官不喜。勋臣武将自然是大为欣喜,一直有消息传出,乾武要改变大明文贵武贱的格局,推行文武并重,如今总算是有动静了。

大明武学颓废已久,如今乾武提出建立海军学院,这明摆着是要重振武学!只不知道乾武接下来还会有何举措?

最为引起轰动的莫过于倭国金银矿山的转租和售卖,倭国素有金银岛之称,早在大唐之时就名闻东土,此番公开了石森银山的产量,众人才知道倭国金银储藏之丰,已是超乎想象,

一个银山的年产量就高达百万两!心思灵动的官员很快就明白过来,为什么内阁的大佬们在被乾武无视之后还要为乾武摇旗呐喊!一切都是因为银子!

一众富商巨贾却是为之疯狂起来,谁都清楚这背后蕴含着多大的利润,还有什么比开采金银矿等赚钱的?而且在倭国开采金银矿,劳力是现成的,谁不知道东兴港在海外的奴隶贸易?这道谕旨一经金陵报刊载,各地富的流油的商贾纷纷四处聘请冶炼采矿的工匠,同时出海赶往倭国。

一些听多了小琉球传闻,渴望发财的中小地主商贾,尤其的山东、浙江、南北直隶等地的都纷纷赶往倭国,虽然朝廷没有公布土地售卖价格,但肯定要比大明本土便宜的多,否则谁愿意巴巴的去倭国买地?虽说如今海运便捷,但毕竟出海还是有风险的不是?相比于南洋的垦荒,人口富裕,农耕发达的倭国具有更大的诱惑力!更别说还能购买火器!

马政的废除,也是大快人心之事!不论是江南还是江北,养马的百姓,不少人家都因为养马而倾家荡产,各地屡有拒绝养马而引起的冲突,不仅百姓,地方官对马政亦是深恶痛绝,马政繁难,朝野皆知,如今一朝废除,自然是大快人心,谁都清楚,这是因为鞑靼举族归附带来的直接好处,一时间朝野上下,颂圣之声,不绝于耳!

乾清门内东侧南庑,首辅翟銮坐在刚刚粉饰一新的内阁值房里,微微皱着眉头,挑剔的打量着房间内的陈设,心里隐隐有些担忧,内阁搬迁,这是乾武的意思,这已经是内阁第二次搬迁了,乾武入京,陛驻武英殿,内阁迁至武英殿对面的南薰殿,如今乾武住进乾清宫,内阁又迁至乾清门内东侧,距离乾清宫不过数十步之遥。

内阁搬迁,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心里却清楚,这是乾武加强对内阁掌控的手段,距离越近,一众阁臣就越能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天威。

“首辅大人。”兼任着礼部尚书的张璧一步跨了进来,微微一拱手,便道:“朝鲜使臣朴文实一行昨日抵达京师,前来上贺表,言语间在试探朝廷对朝鲜的态度......。”

朝鲜使臣?翟銮随即反应过来,乾武征伐安南和倭国。朝鲜这是坐不住了,害怕下一个被征伐的对象就是朝鲜,略微沉吟,他才道:“对于朝鲜,崇象是何看法?”

“安抚。”张璧毫不迟疑的道:“朝鲜与倭国素有往来,护卫队兵力有限。如今又是同时征伐安南和倭国,此时必须的稳住朝鲜,不能让朝鲜惊恐,以免给征伐倭国带来变数。”

“不错。”翟銮颌首道:“不管皇上对朝鲜是何打算,眼下必须的先稳住朝鲜。”略微一顿,他才接着道:“朝鲜虽非海外,却也是藩属国,还是奏报皇上,恳请皇上定夺。”

两人当下便进了乾清宫。听闻禀报,乾武微微沉吟,才道:“朝鲜与倭国一衣带水,要想将倭国彻底并入大明版图,朝鲜这个藩属国也必须并入大明,其实朝廷对藩属国历来就没有实际上的控制,藩属,不过是空有其名。一旦朝廷衰弱,周边的藩属国就会脱离宗藩属关系。如今既有能力征伐,自然要并入大明疆域。

转告朝鲜使臣,大明与朝鲜往来密切,素来友善,朕不愿意与他们兵戈相见,让朝鲜国王主动退位。否则,倭国就是前车之鉴。”

听的这话,张璧连忙躬身道:“皇上,如今护卫队同时在征伐安南和倭国,无力顾及朝鲜。微臣担忧过于强硬,会迫使朝鲜与倭国大名联手,恳祈皇上慎思。”

“联手更好。”乾武不以为意的道:“如此,讨伐朝鲜则师出有名,免的一些官员呱噪,朕就怕他们不反!”

听的这话,翟銮已是完全明白了乾武的心思,根本就是存心逼反朝鲜!才好名正言顺的征讨!所有的藩属国中,朝鲜与大明是关系最为密切的,不罪而征,容易招人非议!略微沉吟,他才躬身道:“皇上,征伐倭国不过三万大军,据闻皇上之前又向倭国大名大量售卖火器,如今发卖倭国矿山的消息已经发布,这节骨眼上,若是逼反朝鲜,会否节外生枝?”

“无须担心。”乾武含笑道:“售卖给倭国的火器,大多还不如卖给朝廷的新式火器,如今征倭大军的米尼枪完全可以全面压制,更为重要的一点,倭国不产硝石,海外贸易又全被东兴港垄断,火药完全靠东兴港供给,否则,朕岂会只派三万人征倭?

朝鲜的火器,朕早已派人详细的了解过,比朝廷之前的火器还不如,火药的药效也十分差,根本不能与东兴港的火药相提并论,况且倭国的福冈港早就在护卫队的掌控之中,朝倭要想联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你们无须担心。”

听的这话,翟銮、张璧不由的放下心来,东兴港已经是二征倭国,而且长期与倭国贸易往来,对倭国的情况远远甚于京师这些官员,乾武既然如此信心十足,那自然是没问题,令二人没料到的,是乾武对朝鲜也是了如指掌,看来,他是早就存了征伐朝鲜之意。

略微停顿,乾武又接着开口道:“朕最近在京师微服私访,发行不少适龄儿童没有入学,教育是强国之本,朕欲在京师设立十座小学,也就是蒙学,京师百姓子弟可以免费入学。”

听的这话,翟銮不由微觉奇怪,这事乾武吩咐顺天府的府尹便是,何以要跟内阁提及,他反应极快,联想到小琉球的的情况,心里登时一沉,乾武这是准备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京师不过是开头,真要如此,朝廷可负担不起。

他当即躬身道:“皇上仁慈,此举实是利国利民,不过,京师孩童众多,十所小学怕是难以尽数收容,而且这笔开支也不容小觑,顺天府怕是负担不起。”

见他哭穷,乾武微微一笑,道:“京师孩童不少,但私塾亦不少,十所小学若是不够,慢慢增添便是,至于开支,主要是建校的费用,日常开支并不大,岂有负担不起之理?”

“皇上。”翟銮连忙道:“从京师到乡村,开设的各类蒙学并不少.,若只局限于京师.....。”

“什么叫不少?”乾武打断他的话头道:“京师乃首善之地,你们到京师调查一下,看看有能够识字写字的有多少?读书人为什么地位高?就是因为读书人太少!”

听到这里,张璧已是反应过来,合着乾武是想在全国广增官办蒙学?他当即毫不畏惧的说道:“皇上,生员数目越庞大,朝廷的开支越大,如今天下童生数以百万计,秀才数十万,举人数万,若是再扩大蒙学,只怕朝廷不堪重负。”

秀才是免赋税的,而且朝廷还有补贴,日米一升,十万秀才,一年补贴的米就要四十万石,三十万就要一百二十万石,若是有百万秀才,不仅赋税减少,开支也将达到惊人的四百万石。

秀才免赋税毕竟还有限额,举人则更不的了,名下的田产全部免税,所以才有穷秀才,富举人之说,若是秀才和举人的数量过多,朝廷确实是不堪重负,张璧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

乾武瞥了他一眼,端起茶杯缓缓的呷了口茶,废除读书人的特权,他还真不敢开这个口,至少现在不敢!科举有多难考,他很清楚,别说进士,就是举人都极为难考,但万千士子仍然愿意穷其毕生精力埋首科举,就是因为读书人有特权,不说举人,就连穷秀才,实则也是极为受人尊敬的,虽说不富裕,至少也是衣食无忧,地位不低。

他这个本就是篡位得天下的皇帝真要开口说出废除读书人特权的话,保证骂名滚滚,连皇位都坐不稳,缓缓放下茶杯,他才开口道:“时移世易,如今的大明已非往昔可比,随着海外的征伐,大明的疆域将越来越广,人口亦会日滋月生,田土自然亦会跟着增多,需要的官员也会越来越多。

不断扩张的疆域需要官员治理,朕不仅是要广增蒙学,亦要提高举人和进士的录取名额,否则,根本就跟不上大明海外扩张的步伐,海外扩张,朝廷和所有百姓,全部都要从中受益!”(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