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末沉浮记 > 第一百五十六章 九原义令

汉末沉浮记 第一百五十六章 九原义令

作者:何子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韩易笑谈道:“观足下相貌不凡,想必足下定是张使君所亲近之人,日后我在张使君麾下为将,还望足下多多关照才是。”

张辽淡然的应道:“韩司马过誉了,在下只是一介门下小吏,无权无责,如何关照得了韩司马。韩司马乃张使君所看重之爱将,更是威镇鲜卑的一位名将,辽还想得到韩司马的关照呢。”

韩易哈哈大笑,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互相关照好啦!张贤吏若是不弃,日后可常来阴馆县走动走动。韩某不才,添为地主,必会好好的款待张贤吏。”

张辽笑道:“说来某是雁门马邑县人氏,恰好是阴馆邻县人。而韩司马只是暂时主政阴馆县,日后必有高升之时。算来某才是真正的地主吧。”

韩易哈哈大笑,说道:“原来张贤吏是马邑人氏。巧,巧得很。咱们是越说越亲近了,只怕再说下去都要成一家人啦!干脆咱们就别足下、贤吏、司马的叫唤了,韩某身为武人,不耐这些文人的虚礼。韩某痴长足下几岁,足下若是有意,可称呼我一声兄长,我则称足下一声兄弟,如何?”

张辽迟疑了一阵,才拱手唤道:“这……既然韩司马不弃,辽在此见过兄长。”

韩易大喜,上前握住张辽的手道:“好好好,易又多一兄弟了。张兄弟,这个,为兄初次见面,别无他物相送,只有在鲜卑地曾弄得一些好马归来,那马是为兄的日常乘骑,兄弟若是不弃,就收下算做兄长的见面礼了。”

张辽望见一侧栓马柱旁的七尺鲜卑极品良马,心中不由一阵欢喜,身为武人,有不爱马的人么?当下欲拒无声,赶忙大礼拜道:“辽多谢兄长之赠。”

韩易笑道:“这算什么,就是八尺高的鲜卑马马王,兄长也曾得到过八匹。除了赠出的五匹之外,还剩有三匹。因为前段日子里,一连数千里地的奔波,为兄恐它们伤了元气,所以一直好生的饲养着,没有乘骑。等改日养好了,为兄再送你一匹。”

张辽又惊又喜的问道:“莫非张使君与张司马所乘骑之鲜卑马王,就是兄长所赠?”

韩易点头应道:“正是。”

张辽闻后,更是喜出望外,连连大礼拜谢,韩易拉着张辽的手道:“兄弟,若要使马行千里,还需多多了解所乘之马的习性。你可上马试乘一下,为兄给你说说此马的优劣来。”

张辽惊喜的问道:“此马是千里马乎?”

韩易哈哈笑道:“千里马哪有那许多,就算肩高八尺的马王,也不定是千里马。千里马除了本身擅长奔走以外,还需乘骑之人的爱护与配合。若是一味的催促与鞭打,就算再好的千里马,不两日也成了一匹死马。所以世上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息了。”

张辽听了连连点头,说道:“兄长之言是以。”正欲举步下阶,突然摇头自嘲道:“兄长,试马之事,还是等会再试吧,张使君在府中已经等了许久,兄长还是先拜见张使君后再说吧。”

韩易直拍脑袋,笑道:“怪我,怪我,我一见兄弟就心生结交之念,哪里还记得有张使君召唤之事。罪过,罪过啊。”

张辽大笑,请韩易入府。刺史府正堂,一名四旬有余的白面和熙男子正坐于正堂,望见张辽引领韩易入内,当即起身笑道:“明远姗姗来迟,却是叫我好等啊。”

此人正是并州刺史张懿,韩易连忙上前大礼拜见,说道:“使君有召,易敢不速来,只是前有阴馆县事未曾理清;后又于刺史府门,遇见一位少年英才,不免多攀谈了一会。所以有所耽搁,还望使君恕罪。”

“少年英才?”张懿转头望了望正尴尬的张辽,不由大笑,说道:“明远是想说文远吧。文远乃是我故友之后,本姓聂,为前汉聂壹之后,为避灾祸,改随我姓张。我亦将其视同子侄,说来我张氏一族,除了稚叔之外,就属文远有大才了。只可惜文远一直不肯拜我为义父,还想着回复旧姓……唉,不说了,不说了。明远,来,坐下再谈。”

韩易拱手拜谢,与十分尴尬的张辽一同在侧坐下。张懿缓缓坐下后,笑问道:“我虽未与明远相见,但稚叔回来后,一直对明远赞不绝口。今日你又与文远相交,这……是否是因我之故?”

韩易拜道:“易领着二万余口,从渔阳犷平县千里逃亡至雁门郡内,本想求助于雁门太守,助我安民。然雁门太守无动于衷,只说这是渔阳太守所管之事,让易听了好不寒心。而使君闻之,却全然不顾什么地域管辖之别,派人数百里来援,又让稚叔连连送粮送物,助我渡过两月的难关。使君大恩,易岂有不记念之理。至于文远一事,易就真的不知了,易却与文远一见如故。”

张懿笑道:“犷平县民与并州之民同属大汉之民,哪里需要分什么所辖不所辖的。身为官员,又岂能闭户自守,不问邻里之事。雁门太守对于此事的态度,可不算好。对了,这二万余口的安置,是否妥当了。”

“基本上妥当了,只有少许之事,还需细细处理……”说着,韩易将阴馆县的县事,大至的与张懿分说了一些,张懿听得十分的用心,不时说给韩易一些建议,让韩易顿觉思路一宽,原来还有如此理政之法。

许久,韩易将阴馆县事谈完后,张懿沉默了片刻才说道:“今日召你前来,是有一事想交由你去办。”

韩易拱手应道:“还请使君吩咐。”

张懿站起身来,于堂中踱了几步,才说道:“至熹平六年,我大汉征讨鲜卑失败以来,到光和四年檀石槐死去为止,我大汉边界日渐南移,更曾迫不得以,将并州的塑方、五原、云中三郡全部弃之,定襄与上郡小部也被鲜卑人所占去。数郡中有不下三十万之汉民,被鲜卑人所掠走,成为鲜卑人之奴隶。”

“这是大汉之耻,是天下万民之耻,也是我张懿之耻。所以当听闻明远你,以区区千骑犷平县义勇,就纵横东部鲜卑地数千里,斩杀东部鲜卑人达数万之众时。我顿时欢心鼓舞,欢乐不已,深感汉之卫、霍总算是后继有人了。所以对于明远你的前来,我是持期盼之心的。”

“然我之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明远你终于是来了。而随同前来的,还有二万余千里迁徒而来的犷平县民时,顿时让我大感欣慰,知晓此事总算是所托有人了。”张懿笑问道:“明远,你可知晓,我欲托你所办理的,会是何事?”

韩易一愣,说道:“该不会是迁徒百姓之事吧?”

张懿大笑,说道:“正是迁徒百姓之事。”

韩易惊讶的问道:“哦?不知是迁徒哪里的百姓?又要迁徒到哪里去?”

张懿笑道:“是迁徒五原郡九原城的百姓,回到太原来。”

韩易更是疑惑不解了,张懿不是说五原郡已被鲜卑人所占去,好像成了河西鲜卑的和连部领地了。张懿望见韩易有些困惑不解,于是认真的解释了起来。

原来在十年前,汉军战败之后,塑方、五原、云中三郡的百姓退之不及,大部皆被鲜卑人所掠去。然而五原的郡治九原城,却因县令的果决,坚守了下来,一直未被鲜卑人所攻破,这一坚守,就坚持了十年之久。

原本那九原县令,是想不叫鲜卑人轻易的夺取了三郡之地,自由自在的在河套之地安然的放牧生活。同时也想为将来的汉军反攻鲜卑人时,在阴山之南,河套之地,为大汉钉下一根坚固钉子。

然而十年过去了,大汉不但没能反击鲜卑,国内更是叛乱不断。先是黄巾蛾贼之乱,再是西凉羌乱,南方又有区星与许昌贼乱,现在又有幽州二张与乌桓变乱。叛乱一波紧接一波,让大汉几乎没有一丝的喘息之机。

加上去年时,九原县令因为精力焦悴,不幸逝去,九原县县民已然有坚持不下的迹象。然而三郡之地早入敌手多年,九原城四面皆敌,此时的九原县民欲要退出,返回汉地,可谓势如登天。只要出了九原城,九原百姓必被鲜卑人吞得连骨渣都不剩余。

然而就在张懿这刺史万难之时,韩易的出现让张懿看到了新的曙光,以韩易去年威震东部鲜卑的凶名,必叫河西鲜卑的和连不敢轻举妄动。加上韩易又有千里迁徒百姓的经验,由韩易前往九原城接回九原百姓,将是大汉全境最好的一个人选。

韩易听闻后,不由大为感叹,说道:“不想大汉治下竟有九原县令如此的大义之人。此人当是我辈县令之楷模。”

张懿亦感叹道:“高元鸿义气深重,确实是我辈之楷模。我能与之为友,可谓天幸也。”

韩易问道:“高县令是于去年逝去的,那此时的九原城是由何人为主?”

张懿说道:“高元鸿虽逝,却留下了两员猛将,一名高顺,一名吕布。特别是后者,有万夫不当之勇,九原城能守得十年之久,皆此二人之助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