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藩王 > 第四十一章 备战辽东

大明藩王 第四十一章 备战辽东

作者:鸣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袁应泰唯一擅长的土木工程真不差,立即动用全城民工,不但将辽阳的城墙重新加固,还将护城河拓宽数丈。qiuyelou

城防建设也得到重视:加高、加固城楼;箭楼数量加倍;城门得到修葺。

另外,袁应泰还大大增加城墙的“马面”的数量。

马面就是突出于城墙外的一段,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外观狭长类似马面。上面建有敌楼,即可屯兵和瞭望、又可储藏武器。与城墙防御遥相呼应,自上而下三面攻击敌人,是守城必备。

大明境内战略位置重要的城池都修建了马面,如京师、西安、辽阳等城市。

辽阳作为大明辽东的政治中心,按照规定六十步建造一个马面,这个距离正好是弓箭的有效射程。袁应泰不惜民力,不但大大增加了马面的数量,还将马面上的箭楼改为歇山式重檐二层敌楼,极大加强了防御力量。

袁应泰为了能查探实情,私下带着家丁检查兵器武备,发现一些士卒低头搓麻绳,手中、身边无任何武器。

袁应泰心道:“辽阳乃辽东第一镇,竟有士卒手无兵器,难道要拿麻绳去捆敌人吗?如何守得住城池!”

袁应泰对着那些士卒大喊:“汝等为何手无兵器!”

士卒低头搓麻绳未回应。

袁应泰见状大怒!小小的丘八,竟然敢不听辽东经略的召唤!看来再不答应就要杀人立威了!

袁应泰对着那些士卒又喊道:“汝等再不回应,休怪军法无情!”

士卒依旧低头搓麻绳未回应。

袁应泰的家丁看不下去了,冲过去将那几个空手的士卒带了过来。

这几个士卒有些茫然,不知经略叫众人何事。

袁应泰看这几个一幅欠揍的表情,更是怒不可遏!冲着几人大喊:“汝等不停军令,休怪军法无情!”

士卒这下有了反应,立即跪下,用震耳欲聋的声音高喊:“经略饶命,我等非是不停调遣,实乃耳聋听不清,还望经略明察!”

这下轮到袁应泰发懵了,赶紧让家丁叫来几人的小旗。

这个小旗也是耳朵发聋,问了半天,袁应泰才知道这几个人为何无兵器,因为这是大明新的兵种——投掷兵。

袁应泰在兵部数年,不过一直担任侍郎,略微听说有这么个兵种,便让这士卒拿出兵刃。

过了许久,几名士卒从仓库取出“兵刃”,袁应泰走进一看,是一大一小两个灰色、四方的棉布包、一个铁桶上面插根空心粗木棍。qiuyelou

袁应泰叫来小旗,问道:“这是什么兵器?”

小旗心道:“这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官儿!这几样东西明明是兵部发过来的,你这原兵部侍郎都不知道?”

口中却说道:“启禀经略,这棉布包叫炸药包,分为五斤装和十斤装两种;这个圆圆的铁桶叫手榴弹,为五斤装,守城专用;另外还有两斤装手榴弹为野战使用”

袁应泰虽然久在兵部,熟读兵书,但这手榴弹、炸药包却是第一次看见。当场要求士卒展示如何使用。

士卒带着袁应泰通过街道,来到城墙上。投掷兵走到离袁应泰一百多步的地方,朝小旗示意准备完毕。

袁应泰刚要说跑太远看不清楚,那个小旗已经递上两团棉花,说道:“还请经略用棉花塞住耳朵,要是震坏了经略,卑职可担当不起。”

袁应泰看着手中两团棉花,哭笑不得,心想:“周围所有人都没带这棉花,我若带上,传出去岂不成了百官笑柄?更何况我来辽东乃是为了精忠报国,何惧之有!”

对小旗说道:“本官不需要这些,速速实验!”

小旗见袁应泰如此,先是朝城里大喊,“点炸药包喽,速速回避!”

原本还有一些兵丁、百姓围观辽东经略,一听点炸药包,立即四散躲避,一时间是鸡飞狗跳。

小旗朝远处的士卒挥了挥手,那边先是小心翼翼点燃了手榴弹的导火索,扔在了城墙外,立即着趴在城墙上紧紧捂住耳朵。

“轰”一声巨响,内装五斤黑火药手榴弹瞬间爆炸,将弹体炸成数个碎片。

远在两百步开外的袁应泰被这巨响吓了一跳,耳朵也震得嗡嗡直响。

小旗见状再次递上棉花团,这次袁应泰没有拒绝,身边的家丁也学着袁应泰,用棉花团堵住耳朵。

这次点的是五斤的炸药包,声音没有手榴弹那么大,外加耳朵被堵住,袁应泰等人还能接受。

紧接着点燃了十斤装炸药包,一声闷响过后,袁应泰看见城墙上的灰尘都震了几震。

小旗上前说道:“启禀经略,已经全部点完了!”

袁应泰高声喊道到:“你说什么?”

众人“……”

当袁应泰得知实验结束,立即将棉花团扔掉,带着众人来到城下观看爆炸情况。

来到爆炸处,只见地面上出现三个脸盆大小土坑,另外到处散落着铁片。

小旗指向袁应泰解释道:“经略,这最浅的坑为五斤装手榴弹爆炸所致,最深的为十斤装炸药包所致”

袁应泰在爆炸处捡起不少碎铁片,赞不绝口。转过头问小旗:“这手榴弹威力足矣!为何还要制作炸药包?还分成五斤装和十斤装两种?”

小旗挠挠头,说道:“启禀经略,小的职位低微,这等事情并不知晓,还望经略恕罪!”

袁应泰身为辽东经略,怎能和一个小旗生气。便召集辽阳内的官员问话。

袁应泰招来了辽阳兵备道何廷魁、辽东巡安张铨,询问二人手榴弹和炸药包等情况。

听袁应泰询问手榴弹和炸药包,二人说的头头是道。

要说世上心眼儿最“坏”的人,不是强盗、不是土匪、不是武将、也不是皇孙,最坏的是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二人就是典型的“坏的冒烟儿”的读书人。

何廷魁、张铨虽是文官,但是一直处在辽阳。

朝廷在万历四十五年开始,派了数百探子前往辽东。通过不断送来辽东的紧急情报,二人深知建奴虎视眈眈,故而熟知兵备。

自打万历四十四年,手榴弹、炸药包作为制式装备,运往辽东,两位山西老乡较上劲,闲着没事就开始研究。

首先是手榴弹,二人通过实验,一致认为应当保留某皇三孙子认为不适合实战的五斤装型号。

这还不算,这二位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商议,又在手榴弹内部加了数十个泡过马粪的铁片;另外还通知工匠,把手榴弹外面的铁壳制成粗糙不堪。

其结果是手榴弹爆炸时的弹片多了数十个!威力增大了数倍!

最令人叫绝的是改进炸药包!

辽阳兵备道何廷魁,字汝谦,山西大同人。历任泾县知县、刑部主事、归德知府、西宁兵备道、黎平知府。在归德知府任上,曾将恶霸张国安绳之以法,合府百姓称贤。

作为“贤良”的兵备道,何廷魁仔细研究了炸药包,用各种动物做了实验。

炸药包的优点很明显:声响!

五部之内的牛羊几乎瞬间震死、十步之内瞬间震晕、耳鸣头昏、丧失战斗能力外加永久失聪!这还是五斤装炸药包的威力,十斤装的威力几乎翻倍!

另外士卒都称赞,炸药包炸死的牛羊肉特别香!

至于为啥知道能失聪,是因为那几个倒霉蛋儿士卒,就是多次实验炸药包,最后几乎什么都听不见。

那几个士卒也很争气,发明了抗响神器——棉花团!

何廷魁也发现炸药包的缺点,除了靠声响外,没其他威力,这可不符合何大兵备道的性格,于是何廷魁仔细琢磨,于是有了新的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先取一块大棉布——厚棉被最好,上面铺上厚厚的稻草,撒上火药;再把炸药包裹在棉布中,打捆,接出引信。

由于此武器太过阴险、恶毒,士卒给此武器起名——魁家包!

张铨见兵备道何廷魁得意洋洋,心中也是不满:“同为文官,你能发明新武器我就不能吗?”

辽东巡安张铨,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窦庄人,万历兵部尚书张五典之子,妻霍氏,儿子张道浚,女儿张凤仪。

值得一提的是,张铨的女婿叫马祥麟,马祥麟的亲爹叫马千乘,马千乘的妻子叫秦良玉!

张铨也是“贤良”的巡按御史,首先是略微改进了魁家包,除了在里面加了少许泡过马粪的铁钉,还稍微加了点猛火油!也就是某无良皇孙“发明的”煤焦油!

张铨觉得还够,又有了其他发明。

具体是这样的:找一个大木桶——小点的水缸亦可;底部放入油布包裹好炸药包;再将猛火油和柴草混合,加入柴草的目的是加强凝固性,防止木桶掉下城墙摔得粉碎。

再将猛火油添入桶中,引信用中空竹管接通内部,外侧要有油布包裹——其实已经用不到引信了。

鉴于此武器太已经无法用阴险、恶毒来评价,简直是丧心病狂!所以广大士卒给起了名字——铨家桶。

何廷魁对张铨的发明也是嗤之以鼻,当即指出其重大缺点:仅炸药包就最低就五斤重,外加水桶或者水缸就得十几斤,再加上猛火油,这铨家桶最低三、五十斤!

虽说实惠、量足,可一但战起,谁敢扛着五十斤重、哧哧冒着火星的铨家桶冲到城墙往下扔?

于是,万历二十九年三甲三十七名进士何廷魁,笑着拍了拍万历三十二年三甲倒数三十六名进士张铨的肩膀,说道:“见平,还是让本官帮你改进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