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68章 勇冠三军尉迟恭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68章 勇冠三军尉迟恭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47: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尉迟敬德,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一员大将,尉迟恭最后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不但本人得以善终,陪葬昭陵,极尽哀荣。

而且在尉迟恭死后,尉迟恭的后代也都过得不错,福泽绵延数代。

尉迟恭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个结局,主要也是和他一生立下的功劳有关。

“隋开皇五年,尉迟敬德在朔州善阳出生。”

“青年时期尉迟敬德在高阳从军,参与讨伐暴乱。”

“尉迟敬德生性英武果敢,曾经率领数百名轻骑在幽州击败山贼翟松柏、刘宝强等人,缴获马匹三千,俘虏五万人。”

“此后几役,他多次获得胜利,不久便被提拔为朝散大夫。”

“之后他又击破王须拔、历山飞等人,因为战功被授与正议大夫的职位。”

“在刘武周起义之际,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副将,与西南道大行台宋金刚一起出发至南方,攻陷了晋州、浍州。”

“武德二年,宋金刚需要接应魏王吕崇茂,于是便派遣手下将领尉迟敬德、寻相二人带兵到夏县接应他。”

“尉迟敬德他们突袭击破永安王李孝基的军队,捉拿了独孤怀恩、唐俭等人。”

“但在尉迟敬德、寻相要回浍州时,秦王李世民、陈郡公殷开山、将军秦叔宝等人对他们进行截击,结果尉迟敬德大败。”

“之后尉迟敬德带领部下想要援救王行本,但是被李世民截败,在逃脱的过程中其部下被李世民所俘。”

“武德三年,当时李世民在柏壁城攻打刘武周,刘武周让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介休县驻兵以制衡唐军。”

“但在与唐军的交战中,宋金刚大败,他潜逃于突厥,介休县城只剩下尉迟敬德守卫。”

“李世民有心拉拢尉迟敬德,便派李道宗等人去开导他。”

“权衡之下尉迟敬德选择归顺于李世民,并将介休、永安二城献给了他。”

“李世民得知这一好消息,亲自在指挥部设下宴席迎接尉迟敬德,并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跟随李世民到东都洛阳去进攻起义军王世充。”

“武德三年,李世民出征洛阳。”

“九月,之前投降于唐的叛军将领大多数选择背叛,逃往别处。”

“李世民的部下担心尉迟敬德身在曹营心在汉,决定将他囚禁于军营之内。”

“之后蒋国公屈突通、殷开山劝李世民趁此机会将其诛杀,不然日后他可能会来报今日被囚禁之仇。”

“李世民并没有采纳他们的进言,而是将尉迟敬德释放,让其进入自己的寝殿进行面谈,并赏赐了尉迟敬德许多财宝,一是为了劝慰于他,告诉他自己并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义之士;”

“二是为了善始善终,如果尉迟敬德因为被囚之事心生怨恨,不想再继续在此处效忠,便可带着金银选择离开,尉迟敬德选择继续效忠李世民。”

“武德三年九月,李世民在巡查战区地形时被王世充率军偷袭,敌军将领单雄信手持长枪刺杀李世民,尉迟敬德将单雄信刺下马,带领李世民突围。”

“后屈突通前来支援,他们合力击溃了王世充的军队,活捉陈智略。”

“武德四年,李世民用全部兵力对抗窦军,并带领尉迟敬德等人暗访窦军军营。”

“不料被敌军发现追击,李世民用弓箭射死数名追兵,尉迟敬德也斩杀十几余人,追兵认识到二人具有非凡的战斗能力,都不敢上前。”

苏轼:李世民、尉迟敬德等人前往洺州征伐起义军刘黑闼,与刘黑闼的军队僵持六十余天。

不久,刘军偷袭唐军,尉迟敬德冲入包围圈,李世民与略阳郡公李道宗才脱离危险,这是尉迟敬德第二次救李世民脱险。

武德七年,尉迟敬德被任命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在泾阳与突厥人交战,获得大胜,并俘虏了突厥的俟斤阿史德乌没啜。

尉迟敬德在唐初巩固政权的战争中多次立下功绩,被李世民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职位。

武德九年,突厥进犯边郡,皇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领兵北讨,并邀请李世民一起为李元吉送行,其实二人私下合谋想要乘机刺杀李世民。

他们暗中递信给尉迟敬德,希望尉迟敬德可以为他们所用,并且赠送一车金银器物以表真心。

尉迟敬德郑重的拒绝了二人,并说明李世民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永远不会背叛他。

李建成二人自此便将他视为眼中钉,后来尉迟敬德将此禀于李世民,李世民很是感动,但又担心尉迟敬德忤逆李建成二人,会遭到报复,劝解尉迟敬德日后可以假意附和他们,不用顾虑自己的感受。

事情的发展正如李世民预料的一般,李建成派刺客去暗杀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知道后,将家中所有的大门全部敞开,自己若无其事地躺在床上睡觉,刺客多次进出尉迟府的厅堂,但始终不敢进入尉迟敬德休息的房间。

这个计谋失败之后,李元吉又向李渊诬告尉迟敬德,将其关押入监狱准备问斩,经过李世民的再三请求才得以保全性命。

李建成与李元吉不只陷害了尉迟敬德,还先后诬陷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军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的目的是将李世民架空,方便日后的刺杀行动。

尉迟敬德等人意识到李建成二人的目的,恳请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但李世民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想要在李建成二人陷害自己的事实成立之后,再依据法理进行反击。

后来经过尉迟敬德又和侯君集连夜进言,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听取尉迟敬德等人的意见。

当时房玄龄、杜如晦都被李渊逐出秦王府,不能再来与李世民进行商议。

李世民便让尉迟敬德拿着自己的宝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如若二人还是不愿前来,就将他们的首级带回来,房玄龄、杜如晦这才进了秦王府。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附近进行埋伏,率先将李建成诛杀,李元吉骑马逃向东面,尉迟敬德和部下一齐开弓将他射下马。

李世民骑马追赶,但在追击过程中被缰绳挂到地上不能起来。

李元吉上前夺过弓箭即将灭其性命,尉迟敬德一箭又救了李世民一次。

之后李建成、李元吉的部将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领队伍聚集在玄武门,想要进行讨伐。

尉迟敬德提来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震慑他们,他们连忙撤走。

“在玄武门事件后,李渊仍在划船游水,于是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去海池中保护李渊。”

“李渊见到了身着盔甲手执兵器的尉迟敬德非常吃惊,尉迟敬德对他解释了太子和齐王发动叛变并将秦王全部诛杀。”

“随后尉迟敬德为李渊签署诏令,由秦王负责国家所有事务。”

“李渊为了慰劳尉迟敬德,还赏赐给他诸多金银财宝。”

“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尉迟敬德被封为太子左卫率。”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李世民想要严惩其家仆以警示世人,但被尉迟敬德劝下。”

“后来论功行赏时,尉迟敬德被认定为头功,李世民赏赐给他一万匹绢,并将整个齐王府都赏给了他。”

“贞观元年,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爵位,收一千三百户租税。”

“突厥进犯唐朝边境时,李世民任其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去击退突厥军队。”

“在泾阳,尉迟敬德诛杀敌军大将,突厥军队大败。”

“但尉迟敬德恃功而骄,目无他人,经常揭别人短处。”

“每当他发现长孙无忌等人的任何过失,一定是不讲情面直言指责,也因此与一众官员相处的并不和谐。”

“贞观三年,尉迟敬德离京任襄州都督。”

“贞观八年,尉迟敬德出任同州刺史。”

“同年九月,李世民在庆善宫大设宴席,尉迟敬德入席时见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便斥责对方无功劳竟然还敢坐在自己的上位。”

“任城王李道宗对他进行劝慰解释,想要平息他的怒火。”

“尉迟敬德却拳打李道宗,让他一只眼睛几近失明。”

“李世民不高兴地离开宴席,再次面见尉迟敬德时,用汉高祖刘邦大肆诛杀功臣的故事警告他即使是拥有天大的恩遇,也要谨慎做事。”

“不要祸乱朝纲,以免引来杀身之祸,尉迟敬德从此事后意识到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

“贞观十三年,尉迟敬德任鄜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希望可以告老还家,朝廷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允许他五天一上朝。”

“不久后,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绘制成像放在专门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凌烟阁中,尉迟敬德位列第七名。”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自东征,任命特进萧瑀为洛阳皇宫的留守,并下诏由皇太子监国。”

“当时尉迟敬德上书请求他不要亲自前往高丽,可能会导致国都内部空虚。”

“李世民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任命其为左一马军总管,随行到高丽。”

“而在成功收服高丽之后,尉迟敬德也没有重返官场,而是选择回归山林。”

“随着年龄的增长,尉迟敬德变得十分迷信,成天沉迷炼丹,吞服云母矿石粉。”

“他喜欢弹奏乐曲自娱自乐,整整十六年不与外人交流。”

“显庆三年,唐高宗根据尉迟敬德所立下的功劳,追认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

“同年,尉迟敬德寿归正寝,享年74岁。”

“唐高宗李治为其举行哀悼活动,敕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前去吊祭和存候。”

“并追认尉迟敬德为司徒使持节、并州都督,赠绢一千五百段,米粟一千五百石,谥号为忠武,赐灵柩,陪葬在太宗的昭陵。”

王阳明:真实的尉迟恭,早年确实是个打铁的。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职业,导致尉迟恭练出了一身惊人的力量,后来才能在战场上横勇无敌。

到了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反对隋朝。

不过,隋末的绝大多数农民军,其实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相反,绝大多数农民军,其实根本就算不上是军队,只能算是打家劫舍的流匪。

因为隋朝压迫得太过厉害,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起义造反。

但是他们造反之后,其实也不敢和隋朝官军硬碰硬,只敢四处打家劫舍,欺负那些更弱小的老百姓。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当农民军闹到山西之后,性格暴躁的尉迟恭,一气之下从军入伍。

只不过,当时尉迟恭加入的并不是农民军,而是隋朝官军。

加入隋朝官军之后,尉迟恭凭借作战勇敢,一路升为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这个官职很有意思,因为这个官并不是一个武将体系内的官职,而是一个从五品的文官官职。

不管怎么说,从品秩上来看,这时候的尉迟恭,应该算是副师级的武官。

能够单凭军功升到副师级,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尉迟恭是在山西北部从军,而当时山西北部最大的军方官员,也就是正军级而已。

就在尉迟恭升为朝散大夫之后不久,山西北部发生了一系列有意思的事情。

这些事情,不光改变了尉迟恭本人的命运,更间接改变了整个天下的命运。

当时山西北部最大的这个将军,叫做王仁恭。

王仁恭是隋朝名将,当年跟隋炀帝一同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其他将军几乎都是全军覆没,只有王仁恭带兵渡过辽河之后,还能安然返回。

从高句丽返回之后,王仁恭就被派到了山西北部坐镇,抵御北方的突厥。

而当时山西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则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此时的李渊,正在为后来的起兵做着准备。

从官职上来看,李渊是太原留守,而王仁恭则是马邑太守,俩人有点上下级的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直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