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35章 远兵空漠窦宪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35章 远兵空漠窦宪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窦宪,曾祖为窦融,曾在汉光武帝时期任大司空,封安丰侯;

窦宪幼年时,窦穆与窦勋因罪被杀。

建初三年,妹妹窦氏被汉章帝刘炟册立为皇后。

窦宪被拜为郎,后升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为黄门侍郎。

“建初八年,随着窦皇后恩宠日盛,窦宪兄弟二人一起在宫中侍奉汉章帝,汉章帝对他们非常亲近,赏赐的财物不计其数。”

“司空第五伦上书建议汉章帝,要严令窦宪等人洁身自好,谨慎结交官员士子。”

“窦宪依仗皇后的影响和势力,专横霸道。”

“无论是亲王、公主,还是阴家、马家等外戚都怕他。”

“窦宪曾经想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庄园,公主很怕他的权势,不敢计较。”

“汉章帝出行时路过那座庄园,向窦宪询问庄园的情况,窦宪暗中命令左右之人不得照实回答。”

“后来,汉章帝发现了真相,大怒。”

“他认为,窦宪强夺公主的庄园已经是个错误,当自己问起时,他竟然还敢撒谎欺骗,简直比赵高指鹿为马还要恶劣。”

“公主尚且横遭掠夺,更何况平民百姓。”

“窦宪太过跋扈,朝廷抛弃他,就跟扔掉一只小鸟或者小鼠一样简单。”

“汉章帝呵斥了窦宪,窦宪非常害怕。窦皇后脱去自己皇后的衣饰表示谢罪。”

“过了很久,汉章帝才平息了怒气,命令窦宪将庄园还给公主。”

“汉章帝没有对窦宪依法治罪,却也不再对他委以重任。”

“元和三年,太尉郑弘数次上书,指出窦宪的权势太盛,言辞恳切,窦宪对他十分怨恨。”

“后来,郑弘上书弹劾窦宪的党羽尚书张林和洛阳令杨光,说他们贪赃枉法、行为残暴。”

“处理奏章的官吏是杨光的故交,他通知了杨光,杨光又报告了窦宪。”

“于是窦宪弹劾郑弘,说他身为重臣,却泄露机密。”

“郑弘因此遭到问责,不久后被罢官。”

“郑弘亲自到廷尉投案待审,汉章帝下诏将他释放。”

“他请求退休回乡,未被批准。”

“后来,郑弘得了重病,却还上书说,窦宪为人奸恶,堪比篡权的王莽。他建议汉章帝远离进谗献媚的奸臣。”

“章和二年二月,汉章帝去世,汉和帝登基。”

“窦太后临朝摄政,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入宫主持机要,出宫宣布窦太后的命令。”

“他的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瓌为中常侍,全都在显要位置上。”

“窦宪的门客崔骃上书告戒窦宪,说他的恩宠日隆,官位不断上升,所作所为都会引起朝臣们的注意,应该小心谨慎,克己守礼。”

“如果权势太盛而又不知退让,官位太高而仁义不足,则会被人讥讽和嘲笑。”

“窦宪因太尉邓彪仁义礼让,受到先帝的敬重,为人又忠厚随和。”

“因此请窦太后下诏,将他任命为太傅,赐爵关内侯,主管尚书机要,并令百官听命于太傅。”

“窦宪要是有什么想法,就告诉邓彪,让他奏报给窦太后。”

“窦宪则到内宫向窦太后说明情况,每件事都得到了批准。”

“邓彪身居太傅之位,只是修身自好而已,不能匡正朝廷纲纪。”

“屯骑校尉桓郁是几代皇帝的老师,生性谦和守节,因此窦宪推荐他在宫中讲授经书。”

“窦宪性情暴烈,睚眦必报。”

“汉明帝永平年间,谒者韩纡曾审理过窦宪之父窦勋的案件。”

“窦宪便命令门客斩杀韩纡的儿子,用他的人头祭奠窦勋。”

“章和二年五月,齐殇王刘石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到京城来祭吊汉章帝,窦太后频繁地召见他。”

“窦宪怕刘畅分去自己在内宫的权势,便派刺客在皇宫禁卫军中暗杀了刘畅,并归罪于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

“于是朝廷派侍御史和青州刺史一同审讯刘刚等人。”

“尚书韩棱认为,凶手就在京城,不应舍近求远。”

张居正:窦太后大怒,严厉地责备韩棱,但韩棱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侍御史何敞向太尉宋由奏请,想参与审案。宋由便答应了何敞的请求。

司徒、司空二府听说何敞要去参与审案,都派主管官员随同前往。

最终查清了案情,窦宪的所作所为大白于天下。

窦太后大怒,将窦宪禁闭在内宫。

窦宪害怕被杀,就请求去攻打北匈奴,以赎死罪。

章和二年十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征调北军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兵和黎阳营、雍营、边疆十二郡的骑兵,以及羌人、胡人部队,准备出塞征战,讨伐北匈奴。

永元元年,窦宪出征讨伐北匈奴前,朝臣们纷纷上书劝阻,他们认为,北匈奴并未侵犯边境,汉军却要无缘无故地劳师远行,花费国家资产只为了求取万里以外的功勋,这样做对国家没有好处。

奏章接二连三,却都被搁置下来。

见此情形,太尉宋由感到恐惧,不敢再在奏章上署名,朝臣们也渐渐停止劝谏。

只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仍在坚持,甚至脱去官帽在朝堂力争,先后上书约达十次。

众人都感觉到他们会有危险,但袁、任二人却神情镇定,举止如常。

侍御史鲁恭上书说,汉章帝去世不久,就要为了远征北匈奴而在全国征兵,扰乱百姓生活。

现在刚要出征,物资就出现匮乏,官员们为了筹钱,互相逼迫,人民也困苦到了极点。

朝臣和百姓都认为不可出征北匈奴,只为了窦宪一个人,就要付出上万人的生命,让百姓受苦受难,实在是于国不利。

尚书韩棱、骑都尉朱晖、京兆人议郎乐恢,也都上书劝谏,但窦太后固执不听。

窦太后下诏为窦笃、窦景兴建宅第,役使百姓。

侍御史何敞上书阻止,说如今北匈奴没有叛逆之罪,汉军出师无名。

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大规模征发兵役,百姓一定会心怀不满。

而窦笃、窦景是皇亲国戚,本应成为百官表率,却在朝廷不安定、百姓愁苦、国家财政空虚之时,为他们大修宅第,很不合适。

应当暂且停工,专心考虑北方边疆的战事,体恤人民的困难。奏章呈上后,窦太后不予理睬。

窦宪曾派他的门生带信去见尚书仆射郅寿,有私事请托,郅寿不仅没有接受请托,反而立即将送信的人送到诏狱。

他还屡次上书,弹劾窦宪骄横无理,引用王莽篡位一事来告诫朝廷。

又趁着上朝的机会,就讨伐北匈奴和大肆兴建宅第之事抨击窦宪等人,厉声正色,言辞激烈。

窦宪大怒,反诬郅寿私买公田,诽谤朝廷。

经过审讯后,郅寿被判处斩刑。

何敞上书为郅寿求情,说他的职责就是纠正大臣的错误,如果他面对错误而沉默不语,则罪该处死。

如今郅寿为了社稷平安,提出正确主张,却被人诽谤。

朝廷不应治罪于他,否则就会被后人讥笑。

奏章呈上,郅寿被改判为流放合浦。还没有动身,郅寿就自杀了。

六月,窦宪、征西将军耿秉从朔方鸡鹿塞出发,南匈奴单于从满夷谷出发,度辽将军邓鸿从稒阳塞出发,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会师。

窦宪分别派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领南匈奴一万余精锐骑兵,同北匈奴单于在稽洛山会战,大败北匈奴军,北匈奴单于逃走。

汉军将北匈奴各部落追到了私渠比鞮海,共斩杀匈奴一万三千人,还活捉了很多匈奴人,俘获了各种牲畜百万余头。

八十一个匈奴部落、二十余万匈奴人投降汉朝。

窦宪、耿秉出塞三千余里,登上燕然山,命令中护军班固刻石立碑,记录汉朝的国威和恩德。

“窦宪又派军司马吴汜、梁讽带上金帛财物送给北匈奴单于。”

“当时北匈奴内部大乱,吴、梁二人到西海之畔才追上单于,向他宣布汉朝的国威,并以汉和帝的的名义进行赏赐,单于叩首接受。”

“于是梁讽游说单于效法呼韩邪单于的先例,做汉朝的藩属。”

“单于欣然同意,立即率领部众同梁讽一道南归。”

“抵达私渠海时,听说汉军已经入塞,单于便派他的弟弟右温禺鞮王带着贡物去汉朝做人质,随梁讽一同入京朝见。”

“窦宪因北匈奴单于没有亲自前来,便奏报窦太后,把单于的弟弟送了回去。”

“南匈奴单于在漠北送给窦宪一只容量五斗的古鼎,窦宪将古鼎献给了汉和帝。”

“因攻打北匈奴立下战功,窦宪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为武阳侯,享有二万户食邑。”

“窦宪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封爵,窦太后同意了。”

“按旧例,大将军的地位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下。”

“窦太后特地下诏规定:窦宪的地位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

“窦笃、窦景、窦瓌任侍中、奉车、驸马督尉,四兄弟争相修建房宅,工匠众多。”

“窦氏兄弟恃宠而骄,执金吾窦景尤为突出。”

“他的奴仆和部下强夺百姓的财物,非法释放罪犯,奸淫掳掠妇女。”

“商人们害怕得不敢出门经商,如同躲避敌寇。”

“窦景擅自征发边疆各郡骑兵部队的精锐,为己所用。”

“弹劾窦氏兄弟的奏章都被搁置下来,得不到答复。”

“尚书何敞密奏,大将军窦宪在汉章帝驾崩后不久,辞去高位,让人钦佩。”

“可是国丧尚未告终,窦宪却改变了态度。”

“如今窦氏兄弟都在朝廷专权,窦宪掌握全国的军队,窦笃、窦景统领宫廷禁卫部队。”

“他们苛刻暴虐、役使百姓、生活奢侈无度、滥杀无辜,引起百姓和朝臣们的非议。”

“窦氏兄弟中,只有驸马都尉窦瓌喜好儒家经书,洁身自好。曾多次请求从高位退下。”

“何敞建议窦太后与窦瓌商议,考虑如何能够既维护江山社稷,又保证窦氏家族的安稳。”

“窦宪得知后,让太后将何敞调离京城,出任济南国太傅。”

“永元二年,窦宪派副校尉阎盘率领骑兵两千多人袭击北匈奴在伊吾的守军,重新占领该地。”

“车师国深感震恐,前、后王均派遣王子到汉朝充当人质,依附于汉朝。”

“窦太后下诏封窦宪为冠军侯,窦笃为郾侯,窦景为汝阳侯,窦瓌为夏阳侯,窦宪不肯接受赐封。”

“不久后,窦宪出京屯驻凉州。命侍中邓叠任征西将军,充当副统帅。”

“北匈奴单于因汉朝遣回他送去做人质的弟弟,于是派遣使者到边境表示臣服,并请求入京朝见。”

“窦宪派班固、梁讽前往迎接。恰逢南匈奴单于再度上书请求消灭北匈奴,窦宪便派左谷蠡王师子等人率领八千骑兵出兵鸡鹿塞,袭击北匈奴单于。”

“大军夜间到达,向北匈奴单于发动围攻。北匈奴单于受重伤,仅得活命。”

““汉军俘虏了北匈奴王后及其子女五人,斩首八千人,生擒数千人。”

“永元三年,窦宪因北匈奴力量微弱,想趁势消灭它。”

“二月,他派遣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带兵出居延,在金微山包围了北匈奴单于,俘虏了北匈奴单于之母阏氏,斩杀五千多匈奴人。”

“北匈奴单于逃走,不知去向。汉军出塞五千余里,自汉出师以来,从未到达过如此远的地方。”

“从此后,匈奴势力被彻底击溃。”

“窦宪立下大功后,威名大震。”

“他以耿夔、任尚等人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为他撰写文章。”

李清照:州刺史、郡太守和诸县县令,大多由窦氏举荐任命。

这些人搜刮官吏百姓,一起贪污贿赂。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弹劾了一批郡守,因受牵连被贬或被免职的官员有四十多人。

窦氏兄弟对此十分怨恨,但由于袁安、任隗二人一向行为高尚,声望甚重,因此也无法加害于他们。

尚书仆射乐恢,监察检举,铁面无私,窦宪等人对他很是厌恶。

乐恢上奏道,窦宪等人作为汉和帝的舅舅,不应掌控中央大权。

汉和帝应该为了大义令窦宪等人放弃权力,窦宪等人也应该主动引退。

奏章呈上后,未被理睬。于是乐恢称病,上书请求退休,返回故乡。

窦宪暗中严令州郡官府,胁迫乐恢服毒而死。

朝廷官员们对此十分震惊,全都察言观色迎合窦宪的意思,无人胆敢违抗。

袁安因汉和帝年幼、外戚专权,每次朝会进见时,或与其他朝臣谈论国家大事时,都会呜咽流泪。

自从北匈奴单于战败不知去向后,其弟右谷蠡王于除鞬就自称为单于,率领数千部众驻扎在蒲类海一带,派使者到汉朝请求归附。

窦宪建议按照南匈奴单于的先例,将于除鞬立为单于,设置中郎将进行监护。

宋由等人同意窦宪的建议。袁安、任隗上书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光武皇帝招抚南匈奴只是权宜之计,为的是利用他们去抵御北匈奴。

如今北匈奴已经平定,应当命令南匈奴单于统一管理南北方,而不应该再另封于除鞬做单于。

两种意见上奏后,一时无法确定下来。

袁安担心窦宪的主张会被批准,便上呈密封奏章,极力建议让南匈奴单于统一管理南北方。

他的理由是,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的先人曾率领部众归降,至今已四十余年。

屯屠何也是首先提出北征策略的人。消灭北匈奴后,却要另立一个新降服的北单于,违背了长久以来的谋划,失信于汉朝养护的南匈奴单于,以后其他外族就不敢再相信汉朝的承诺了。

供给南匈奴单于的费用,每年达一亿九十余万;

供给西域的费用,每年七千四百八十万;

如今北匈奴距离更远,费用超过一倍,这将耗尽国库。

汉和帝令群臣们再次讨论此事,袁安与窦宪进一步争执,互相诘难。

窦宪仗势凌人,言辞骄横,但袁安始终不为所动。最终,汉和帝还是听从了窦宪的建议。

永元四年,窦氏父子兄弟同为九卿、校尉,把持着朝廷重要职位。

穰侯邓叠和弟弟步兵校尉邓磊、母亲元、窦宪的女婿射声校尉郭举、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结在一起。

其中元、郭举经常出入宫廷,郭举又得到窦太后的宠幸,于是,他们便共同策划杀害汉和帝。

汉和帝暗中知道了他们的阴谋。可是因为窦宪兄弟专权,汉和帝无法接近内外臣僚,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

汉和帝认为朝中大小官员都是窦宪的党羽,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机敏有心计,不谄媚窦氏集团。

于是,汉和帝就和郑众密谋,想要杀掉窦宪。

当时窦宪出征在外,汉和帝怕他兴兵作乱,暂且隐忍了下来。

就在这时,窦宪和邓叠全都回到了京城。

汉和帝想要采取行动,就将清河王刘庆留在宫中住宿,夜里单独与刘庆私聊,请他向郑众传话,让郑众搜集皇帝诛杀舅舅的先例。

不久后,汉和帝驾临北宫,下诏命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宫和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全部送往监狱处死。

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让他与窦笃、窦景、窦瓌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

因为顾及窦太后的缘故,汉和帝不愿正式处决窦宪,而是选择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对他进行监督。

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后,全都被迫自杀。

窦氏家族及其宾客,凡因窦宪的关系而当官的,一律遭到罢免,遣回原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