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四十六章 徐达(新年快乐)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四十六章 徐达(新年快乐)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调南京城周边十余卫入京,充实京营。

自己则率领京营十万大军出征,向北平而去。

这意味着他给朱标留下了二十万大军,自己只带三分之一的精锐士卒前往北方。

就这他还嫌多了。

因为定名为洪武十四式的新式步枪已经在军中装备了大半年,神机营的将士们每日训练,威力他自然清楚。

三万神机营除了步枪以外,还有大炮和手榴弹,足以荡平整个草原。

即便纳哈出有二十万大军也无所谓,北平的徐达郭兴、大同的冯胜、辽东的杨璟郑遇春马云等将领,都手握重兵。

所以朱元璋放心大胆地只带了十万人走,不像之前征西北与云南,带足二十余万之众。

老朱走后,朱标开始全方面施政。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在水泥厂和南京钢铁厂成立之后,就不缺建筑材料。

朱云峰又搞了小型水泥搅拌机来,第一步就是先把南京周边的夯土路,修成水泥路。

虽然各种工具齐全,可大明没有土木老哥,全都是招募的工匠,想修得多专业,达到国家级标准不现实。

不过大明的工匠也不是一般的工匠,那可是赌上九族性命的工匠,连皇陵都能给你修好,更别说简单的水泥铺路,放点钢筋了。

朱标令工部规划道路以及召集工匠,让水泥厂与钢铁厂准备原材料,在确定了修哪些路后,于十月正式开始动工。

除此之外,就是规划开挖水渠,兴修水利设施,并且从现代搞来蒸汽机设计图,大肆打造蒸汽机炼钢。

朱云峰之前是打算学我国初期,直接从毛熊老大哥那引进设备,跳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系统炼钢。

事实上他早就做了计划。

因为他在现代有炼钢厂,有相关设备,一步步提高武安钢铁产能,等平定北方,再在迁安开个发电厂和炼钢厂。

到时候光以整个武安与迁安的铁矿和煤矿储备量,足够供应整个大明了。

但朱标却觉得还是太慢了点。

诚如朱云峰所言,蚂蚁搬家一般从现代购入一万功率的小型火力发电机组,搞个二十台,在两地凑个十万功率的发电站,发电量将暴增。

再大量购入小型电弧炉,只要有一百台左右,年产几百万吨钢铁,乃至上千万吨钢铁也不是做不到。

可一来这样搞需要慢慢来,不可能一次性就搞那么多设备,太难等了。

二来火车怎么办?

火车作为陆地运输最重要的一环,重要性甚至超过汽车,是必须要造的东西。

而内燃机与电动力火车他们没有相关能力与产业制造,即便是搞到设计图纸和方案,原材料供应也足够,也没有相关技术人才实施。

因此这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大明的能源系统已经从蒸汽动力升级到电能,技术也无需担心,从现代完全可以把技术方案以及设计图纸弄过来。

可技术人员却没有。

比如电动力火车需要相关的电力动力技术,像从外部电源获取电力的受电弓技术,还有沿途电网铺设技术、能量存储技术、控制系统技术等等都需要人来实现。

内燃机倒不需要点亮那么多科技树,目前大明有钢铁,有车床之类的打磨工具,从现代买润滑油和设计图纸,自己就能造。

可没石油啊。

除了要点亮石油提炼技术以外,还得去搞石油,又得点亮石油开采技术。

即便你从现代把这些技术全都弄过来,没有技术人才把这些技术变为现实,不能点亮这些关键科技树,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需要坚实的基础教育才行。

我国后世那是前三十年打底,大搞扫盲运动以及义务教育,这才吃到了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之后,于二十一世纪经济腾飞,耀眼于全世界。

大明就不行了,没这个底子。

哪怕从现代搞知识过来,用投影仪之类的工具放名师辅导,也得至少十几年后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理工科工程师。

所以综合种种,大明的唯一选择就是蒸汽火车。

不需要点额外的科技树,有煤炭和水就行,现代也有高功率蒸汽机图纸,又有制造业工具和高端原材料,做蒸汽机可以说是手拿把掐。

更何况蒸汽火车也不算差。

哪怕是二十一世纪,蒸汽动力也并没有完全过时。

高利用率的蒸汽火车能跑到每小时一百多公里,纵使一些发达国家,也仍然保留与维护着大量蒸汽火车的运营线路。

因而在朱标提出这个问题,与朱云峰讨论之后,朱云峰也觉得自己确实目光短浅了一些,便决定支持朱标的想法,电动力与蒸汽动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于是大明在朱标的带领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大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修水泥道路,又打造蒸汽机,准备明年开始修铁路,建设大明工业!

除此之外,还得抓紧提升教育水平。

继续在南京城大开学校,引进先进的投影仪技术,里面全是我国各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名师视频辅导。

虽然只是上课课程,没有提问,以及下课去老师办公室询问的环节,但本身这类名师辅导就讲得很通透,而且还可以反复观看,倒也不是不能学习。

如此争取在十年之内,培养出几批素质人才。

当然。

也不需要太高学历,能有个高中水平就不错了,毕竟大明的理工科教育,完全是从零开始,有的学就算烧高香,要啥自行车。

而就在朱标提出重要纲领,预计在十年之内,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搞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炼钢铁,并且要在大明修建连通各都司、州府、县镇火车的时候。

老朱也于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初,抵达了北平城。

下午申时,今年50岁的徐达站在北平城南门口外,远眺着远方。

就看到南方的地平线上,数不清人头攒动,蜿蜒成线,缓缓向着北平城挪动。

而在队伍的最前面,是一辆高大的马车,由四匹马拉着。

车辕、车轴好像是钢铁打造,下方竟有锁簧,轮子更是他从未见过的黑色物状。

这马车是皇庄工匠给他打造的,轮胎用的是汽车轮胎,车厢是一层薄薄的钢可以防弓弩,车轴处还有减震装置。

说实话,给老朱搞台车过来不太行。

因为朱云峰家地窖比较小,又不敢乱挖,怕破坏空间节点,塞不下长四五米的轿车。

而那些机器都是拆解成零部件,再送到大明重新组装完成,并且也都是小物件,最大的就是炼钢厂的发电机机组,但也可以拆卸下来。

轿车和越野车就不能拆,自然不能在大明开车。

所以如果要远程出行的话,就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上帮老朱解决一下出行的困难,自然就只能打造这样一台马车。

不过即便是这样老朱也已经很满意了。

汽车就算弄过来,虽然吉普越野车一类,土路不是不能走,但没汽油,车子里就得全装汽油才能出发,委实有些不安全。

还是这样的马车让老朱更觉得习惯与舒适。

马车徐徐停在北平城外,城外空地上,徐达带着郭兴、陆仲亨、吴高、曹泰、韩勋等部将前来迎接。

这些部将除了郭兴是徐达副手以外,陆仲亨因诽谤老朱被朱标治罪,派往北平戴罪立功。

其余要么是勋贵二代,要么是北平都指挥使及周边卫所指挥使等军中高级将领。

此刻面对老朱,徐达带着众人迎上去拱手道:“参见陛下。”

朱元璋挑开车帘,从马车上下来,看到徐达,露出笑容,快步上前把他扶起来,上下打量道:“朕的大将军快起来!”

“陛下!”

徐达憨笑着微微低头,不敢直视朱元璋的龙颜。

“都起来吧。”

朱元璋又对众人说道。

“谢陛下。”

众人才放下手,直起腰。

朱元璋令随军的李文忠、傅友德二人把大军安置在城外休整。

随后他搂着徐达,边往城里走,边笑道:“朕的大将军,近来起居可安好啊?”

“谢陛下关心,臣都好。”

徐达忙道:“上次些许微恙,蒙陛下赐药,真乃神药也,一粒便好了。”

老朱是知道徐达过两年就要得背疽而死,所以提前派人给他送了一些阿莫西里、红霉素、莫匹罗星软膏之类,叮嘱他怎么用。

现在徐达自然没有得病,不过上次喉咙肿痛,就吃了一颗阿莫西里就好了,让他感觉到神奇无比。

“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笑道:“要多注意身体,朕的万里长城全靠你一人尔。”

“陛下圣谕,臣铭记于心。”

徐达见他心情不错,也笑着回答道。

朱元璋与他一起进城。

两个人边说边笑。

后世都说老朱与徐达是发小,从小就认识,其实不是。

老朱的发小只有周德兴与汤和两个,与徐达是同乡,但不是发小。

也就是一个县一个乡的人,以前并不认识。

直到二十多岁老朱回乡募兵,这才碰见徐达,于是一见如故。

但这并不妨碍老朱对徐达很好。

毕竟就连其发小周德兴都被他弄死,发小这个身份并不是保命符,老朱更看重徐达的品质。

忠诚、谨慎、谋勇、聪慧。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子嗣也教育得当,不会踩老朱的雷点。

所以徐达家族二百余年屹立不倒。

即便是在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案当中,也没有受到波及。自始至终,都是徐达与其家族子嗣的表现,让老朱放心。

就好像现在。

虽然老朱强拉着徐达一起并排走,徐达不敢反抗,但脚步始终慢一分,让自己落后老朱半个身位,不敢与老朱并排,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的时候甚至老朱自己都觉得徐达谨慎谦卑过头了。

可或许正是如此,也是为什么老朱对徐达这般安心的缘故。

两人进入城内,入驻到了北平燕王府邸。

燕王府早在洪武十二年就竣工,原本是打算让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用。

但当时不是恰好遇到老朱穿越到现代去,就一直耽搁了。

这座府邸原先是元大都皇宫西南的隆福宫,为元朝太子居所。

徐达攻破北平之后,元大都皇宫就荒废了,无人居住,已近是残垣断壁。

所以这次朱元璋到北平之后,就暂时先住在儿子的府中。

进入燕王府,老朱看到新修府邸崭新,王府人员俱全,就差朱棣过来就藩,十分满意道:“修得不错。”

徐达笑道:“臣得陛下旨意,不敢怠慢,日夜督工,盼望着燕王殿下早日就藩。”

“他另有差遣,估摸着是来不了了。”

想到自家老四已经变成肥宅,还经常抽烟酗酒,去长沙解放西酒吧搂着妹妹蹦迪,俨然已经成为社会人,朱元璋就眼泪双流,摆摆手道:“这府邸以后改为魏国公府,你自己住吧。”

徐达大惊,忙道:“不可,这原本是燕王宅邸,臣怎敢僭越。”

“你呀。”

朱元璋笑着摇摇头道:“这辈子就是太谨慎,朕给你的就是你的,你怕甚么。何况老四来不了,宅子放在这儿就是浪费,毋须多言,让你住就住着,等朕回去了,自会下令改成魏国公府,住与不住你自己看着办。”

徐达苦笑道:“尊陛下旨意。”

进入大厅内,老朱坐在主位,此刻徐达等人,还有李文忠傅友德蓝玉等人也进来。

众人站在大厅正中央,以徐达为首,按武职大小排成方阵立着。

见大家都进来,老朱挥挥手道:“都坐下议事。”

“谢陛下。”

众人随即分左右两排坐住。

朱元璋便说道:“此次朕来北平,便是要一举荡平纳哈出,将整个辽东、长春等地纳入大明治下。”

徐达诧异道:“陛下,眼下马上就要入冬,冬天出征会不会?”

“无妨。”

朱元璋笑道:“我已准备大批棉衣、棉裤、棉鞋,不惧寒冷。”

说着他对李文忠道:“文忠。”

李文忠随即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交给徐达道:“大将军。”

徐达接过棉衣,摸了摸里面的棉绒,惊讶道:“此衣裳竟如此暖和。”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份,北平虽然还未下雪,但已经很冷,近乎零下几度。

不过跟东北以及南方不同,北平比较干冷,只要衣服套多点基本上也能御寒。

相比之下,南方湿冷,零上几度就算穿再多衣服都能让人打颤。

而东北就更厉害,零下几十度,如果没有暖气和厚衣服,一会儿的功夫便足以冻死人。

偏偏古代底层百姓御寒的冬衣里面塞的是芦絮,根本不能抵挡严寒,只有权贵才有皮毛裘服,所以古代打仗往往都少在冬天打。

但看到这棉衣比寻常木棉衣裳更厚更保暖,里面的棉绒也非常多,徐达惊讶之后便是喜上眉梢道:“若是军中将士人人都有这衣裳,那便能打了。”

郭兴也上前摸了摸,笑道:“此时辽东已经下大雪,纳哈出必然在过冬,不会想到我们会出兵,这正是出其不意的好机会。”

“嗯。”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你们久在北方,有何良策破敌?”

徐达想了想道:“臣以为,可大军先至广宁,顺广宁北上,千里奔袭,直取金山,必能打纳哈出一个措手不及!”

广宁便是锦州,金山是双辽,两地直线距离三百多公里,但中间一片平坦,几乎无险可守!

朱元璋大笑道:“好,大将军之策,与朕不谋而合,明日大军在北平修整一日,后日便直达广宁,诸将士与朕一同奇袭,朕要生擒纳哈出!”

“是!”

众将起身,向朱元璋拱手行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