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四十一章 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四十一章 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手中有钱又有粮,我心中就踏实啊。”

三月二十日,南京皇宫内,朱元璋坐在书桌后面,马皇后则帮他揉搓着太阳穴。

听到他的话,马皇后笑道:“今年上半年新稻收获,又是大笔粮食呢。”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毛笔,躺在椅子上专心享受着妻子的按摩,闭眼说道:“是啊,而且这个月光银元就三百多万枚,真不缺钱了。”

之前朱云峰工厂银币产能不高,每天五万多枚,一个月下来也就一百多万,一年大概1300万枚的样子。

但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过去的半年内,朱云峰与季赫陆陆续续又搞了几台冲压机过来,在造步枪枪械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银币的产能。

唯一的问题就是银币是合成银,是朱云峰从湖南白银上市集团那买来的原材料货,大明没有合成银技术,原材料受限。

不过好在原材料这种东西,只要货款不拖欠,人家才不管你拿来做什么,巴不得你多买一点。

所以这东西要多少有多少。

季赫在二月份一次性购入了大量原材料,就跑到武安当牛马去了。

朱家坪没人,朱元璋就只能亲自跑到朱云峰家里拉货,要不是他之前就学会了怎么开自动传送带,银币都得断货。

如今有钱有粮,就能干大事。

积极发展人口才是根本,朱元璋打算取消丁税,再次清查丈量土地,改为亩税制度,取消国家级工程的大徭役,改为雇佣制度。

这就意味着修运河、修城墙之类的徭役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普通百姓要负担的徭役就是本县丁役,如修本县水渠、平整田地、挖水利设施等等建设。

如此加上之前朱标做的火耗归公,其实还是雍正那一套。

可实际上雍正那一套也并非他发明,明朝后期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统治阶级试图改变,但阻力巨大,包括张居正改革也在于此。

所以这些政治革新从明朝中后期一直拖到雍正时期才算是彻底解决,并且也没解决多久,乾隆后期就给废了。

归根到底,封建时期的生产力以及士绅地主阶级的力量过于强大,想推行这套政策十分困难。

朱元璋要不是背靠现代的超强生产力,恐怕也无法做到这些。

“去皇庄看看吧。”

老朱批阅了一个上午的奏折,休息了一会儿,说道:“待会就在皇庄吃个饭,皇庄产的蔬菜、瓜果都是从现代拿来的良种,地里摘的新鲜。”

“好。”

马皇后笑了笑。

两个人随即出了乾清宫,乾清宫外广场上坐落着一排红色与蓝色的三轮电动车。

按阳历来算,从2024年11月份,老朱出现在朱云峰家地窖里,到如今已经是2026年4月份,刚好一年半的时间。

这一年半朱云峰除了给大明输送粮食、蔬菜、瓜果种子,还有银元、钢材、水泥、电线、车床、冲压机、发电机等等农业工业产品以外,交通工具自然也不能少。

他自己在大明有一辆摩托车,季赫不会开挂挡的男式摩托车,就搞了一台一扭就能走的小电驴,朱标和朱棣他们也有自己的电动车。

还弄了一些自行车给小皇子们。

老朱五十多岁了,开两轮电动车不安全,于是就搞了一些电动三轮车。

这玩意儿在县城和农村让汽车车主很讨厌,一来占地比摩托车和电动车宽,二来没什么动静,驾驶的都是老年人,稍不注意就碰到。

但在大明。

连自行车都才几辆,更别说汽车,那自然没什么问题。

朱元璋骑上三轮车,马皇后坐在副驾驶。

身后数十名背着拉栓式步枪的士兵也骑上三轮车,货斗里再蹲个五六人,浩浩荡荡地向着皇庄而去。

此时皇庄的道路再次有了大变化。

原来是夯土路面,年初季赫搞了大量水泥粉过来,直接修成了一条大概一个半车道的水泥路,跟村道差不多。

虽然没弄钢筋,但又不是后八轮大卡车,普通电三轮足够了。

正是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农历3月,晚春临近初夏,金灿灿的阳光洒落下来,令人刺眼而又感到一丝丝燥热。

朱元璋和马皇后这两个50多岁的老头老太戴着草帽,像两个老农夫妇一般,摇摇晃晃地驶向皇庄。

两侧农田郁郁葱葱,绿色的水稻随风摇摆,田里偶尔溅起水花,稻花田鱼四处游动,青蛙的叫声熙熙攘攘。

三轮车驶入皇庄,皇庄也变化很大。

最早朱标迁来农户为皇庄耕地的时候,先造了一批棚户区让农户有个栖息之所,后来建造了一批夯土木制房屋。

一排排木制房屋耸立在远处的农田边上,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村落的规模。

“陛下。”

皇庄的负责人过来向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点点头,下了车,带着马皇后来到了田边棚子下。

远处秦淮河徐徐流淌,周围田间道路绿荫遮天,有农夫扛着锄头牵着牛从田里往村子的方向而去。

从宫里带出来的御厨已经去后面忙活。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一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就端了上来。

老朱还是很简朴,虽然现在有钱了,发达了,但却深知如今大明物资还是匮乏,最多就是有粮食。

其余鸡鸭鱼猪牛羊之类依旧很缺乏,哪怕朱云峰搞了很多种猪过来,照着朱云峰那边的养殖场抄,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养出那么多牲畜。

所以里面唯一的一盘肉菜,还是早上宫里太监在宫外采买的一条秦淮河草鱼。

正在这个时候,远处季赫骑着小电驴过来了。

“老祖宗,太奶。”

季赫边把车停好边笑着打招呼。

朱元璋笑道:“小季,来得正好,陪我吃饭。”

“那我就不客气了。”

季赫走了过来,笑嘻嘻地坐下。

他最近忙得不行,甚至都累瘦了十多斤,下巴脸都尖了不少。

春节刚过,他就弄了几台轮船发动机过来。

接着又把炼钢厂的发电机组、炼钢铁的电弧炉组,以及配套的锅炉、管道之类的搞过去,又要重新组装。

说实话,对于他这个之前的门外汉来说,已经是相当麻烦了。

好在朱云峰之前买的是低功率发电机组,体型比较小,并且还特意让厂家简化了安装,属于订做范畴。

不然的话,像那种几十万功率的发电机,光一个锅炉与管道的焊接,探伤检测以及仪器盘操作就是不是普通人能够搞定的事情。

所以也没办法。

事实上大功率发电机不是不能送,30万功率发电机买得到,也能拆开送到大明组装。

可季赫能力有限,不是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本玩不转啊。

就那么简单的一个低功率火力发电机组,加上配套设施,熟练的技术人员一天就能装好,他却搞了一个多月,就知道多辛苦。

不过虽然是低功率发电机组,但炼钢足够了。

以目前每天理论能产钢一千吨,实际上应该七八百吨来算,一年产量20多万,接近30万吨。

这个产量放眼整个14世纪,不能说是遥遥领先吧,那也能算得上全球第一。

毕竟在那十多台电弧炉投入生产之前,即便把大明算上,全世界的钢铁产量能不能达到10万吨,都是个未知数。

“他们到哪了?”

朱元璋问。

季赫边拿碗自己装饭边说道:“刚给我打电话,已经到黄花机场了,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县里,我已经安排人去接了。”

“嗯。”

朱元璋点点头道:“不知道这三个月来,标儿他们怎么样了,看了看现代的大好河山,感慨如何。”

季赫笑道:“他们注册了微信,还发了朋友圈,好着呢。”

“哈哈哈哈哈。”

马皇后大笑起来:“那朋友圈挺有意思,赶明儿,也给我注册一个。”

“放心,到时候让峰子给您弄一个身份。”

季赫扒拉着饭。

三个人说说笑笑,很快就把饭吃完。

等吃完饭后,季赫就回现代了,他过来就是告诉朱元璋一声他们的行踪。

过了两个来小时,朱云峰他们总算是回来了。

本来带了大包小包很多在外面旅游买回来的礼品,但朱元璋在皇庄,他们就骑着摩托车和电动车过来。

“父亲,母亲。”

朱标和朱棣下了车,把车停好后走到朱元璋与马皇后身前拱手行礼。

马皇后上下打量道:“你们俩去哪了,都变黑了。”

“去了趟广东和海南,那边三月份就热死个人,不过风景也确实好,下次母亲可以去那边玩玩。”

朱棣笑着说道。

“嗯,过来坐下。”

朱元璋招招手,然后又问道:“这次出去感觉如何?”

朱标就坐过去坐在吃饭的八仙桌长椅上,回味说道:“感受十分震撼。”

“哦?说来听听。”

“孩儿没见过这样的盛世,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仅仅这些?”

朱元璋皱起眉头。

他喜欢考察儿子的能力。

比如当初贬朱橚,就问朱橚在云南被贬两年的经历与风土人情。

按道理来说,在现代社会,朱标看得更多才是。

“自然不是。”

朱标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道:“感受实在是太多,孩儿都记在里面了。”

朱元璋接过去翻了几页。

里面都是朱标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风土面貌、国家政策以及去的地方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好的探究等等。

显然朱标确实下了功夫,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去地方旅游,而是通过这个城市来了解其中根源。

“嗯。”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道:“做得好。”

正在这个时候,远处田间道路上有队人马走了过来,为首的是锦衣卫副都指挥使蒋瓛。

洪武年的锦衣卫与后来的锦衣卫还是有所区别,比如在官职上,洪武年由都指挥使掌管,有两名副都指挥使。

这种情况到成化年间制度愈发成熟,由副都指挥使改成了指挥同知。

由于锦衣卫是由仪鸾卫与亲军都卫合并而来,所以作为仪鸾司的老大以及亲军都卫的老大,毛骧和蒋瓛自然也就成为目前锦衣卫的一二把手。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看到蒋瓛过来,便上去交谈了几句,过了片刻他回来躬身说道:“陛下,刚才又有一批地方锦衣卫的密报奏上来了。”

“拿过来看看。”

“是。”

毛骧向蒋瓛挥挥手。

蒋瓛随即把押送公文的马车卸下来,将一叠叠公文取出,由几名卫士摞着放到了朱元璋面前。

等人退去后,朱元璋随即开始看起了公文。

朱标和朱云峰也拿了一份。

这一幕让朱元璋看了朱云峰一眼,但也没说什么。

如今他已经知道这孙子确实不把皇权当回事,拿公文看大抵也是好奇,不会插手皇权的事情,所以倒也安心下来。

事实上也是如此。

朱云峰这样做并不是没规矩,而是在大明过了两次年后,他已经把朱元璋当家里老头看待。

既然是把对方当家人,那跟家人客气什么呢?

反正他确实不想跟对封建皇权低声下气,当初约法三章,就是如此,现代人可真不习惯三叩九拜,搞得那么严肃,那就没意思了。

“啪!”

“混账!”

看了第一页公文,朱元璋拍案怒道:“地方竟已糜烂至此?”

朱云峰好奇道:“老祖宗,您那边什么情况?”

“崇安一民妇的丈夫被当地恶霸打死,但那恶霸却有手下替罪,且只判了两年徒刑,那民妇为此把丈夫尸体敛入棺材,放于家中七年,每年都往官府喊冤,却无人应答。”

朱元璋冷声道:“还有当地一农夫,看去年蚕丝价格较低,便找当地一名地主借了不少钱囤积了一批蚕丝,期望今年卖个好价钱。结果借给他钱地主见去年年底蚕丝价格涨起来,眼红那农夫得利,便连哄带骗以一些粮食为定金,将蚕丝骗走,转手卖给公门衙役,农夫讨要后续尾款,被此獠以其借款不还为由,联合公门衙役,将他关进牢中七日,多次毒打。”

“这么无法无天吗?”

朱云峰看向自己手中的公文道:“我这边也挺离谱的,一刚新婚不久的男子被其妻子怂恿与当地恶霸发生口角,恶霸指示家丁打他,结果没想到把人打死,便赔偿五十两白银。那女的要把白银全部拿走改嫁,男子父母不同意,女子就告到衙门,差役便强行夺走了那五十两白银,女子随后不知所踪,男子父母上告无门,老父因此吐血精神失常,母亲哭瞎了眼沦为乞丐。”

“这些地方吏员,当真是该杀。”

朱元璋脸上愈发寒冷。

“太伯爷,你这边呢?”

朱云峰看朱标看公文看得沉思,便好奇问道。

“我看的是遂安有一地主截取了当地县衙发放给乡里的新稻种,还抢夺乡民田地,甚至其中一乡民的死似乎也与他有关。”

朱标沉吟道:“只是这都是锦衣卫的一面之词,是不是该调查清楚?”

“我觉得十有八九是真事。”

朱云峰说道:“这里面陈述的这些恶霸地主衙役,全杀了都没几个无辜,隔一个杀都全是漏网之鱼。”

“为何?”

朱标询问。

并不是他非要刨根问底,而是这件事非同小可,涉及到很多人命,因此对于他来说,自然要谨慎谨慎再谨慎,需要调查清楚。

毕竟他的性格不像老朱。

老朱才不管是真是假,只要有探子上报,或者有人弹劾,他就先处理了再说。

所以老朱冤杀了很多人,比如道同,还有四大案当中很多人甚至都不认识胡惟庸、蓝玉、郭桓等人,就这么无缘无故被牵连惨遭杀害。

究其原因,就在于高压下胡乱攀咬,以至于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却不加以证实的结果。

朱标在有这样方面前车之鉴或者说从历史当中发现后来的问题,才会觉得需要认真斟酌与再三考量,以防止冤枉好人,放过坏人。

“首先是这里面很多都涉及到当地的地主、恶霸、乡绅、衙役。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盘踞在当地,在当地势力强大,不能指望地方县的地主乡绅衙役个个都是好人,其中但凡有坏人,他们本身就有权有势的情况下,欺凌弱小是常有的事情。”

朱云峰分析道:“其次是锦衣卫才派出去,在当地还没有与地方形成利益勾结,这就意味着秉公办案的可能性极大,不可能莫名其妙到地方就冤枉人。最后就是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比如说遂安地主截取当地新稻种的事,到地方看他们种的水稻一眼不就认出来了,其它的事情问问当地百姓,他们是什么风评,找到当事人,聊聊具体情况,一问就能看出真假,所以这里面记载应该没问题。”

“嗯。”

朱标觉得朱云峰说得很有道理,微微点头道:“确实如此。”

朱元璋冷声道:“毛骧。”

“陛下。”

“让地方锦衣卫抓人。”

“是。”

“等一下。”

朱标连忙叫住毛骧。

“标儿?”

朱元璋皱眉道:“有时该果断还是要果断。”

“自然是,但程序还是要正义,不然的话督察院岂不是形同虚设了?”

“你的意思?”

“锦衣卫抓人,督察院与当地官府共同审理吧。”

朱标说道:“由锦衣卫把详细审理经过上报,若是地方包庇,也能顺便治理地方官员的罪。”

“唔”

朱元璋想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

里面很多案子都涉及到了地方官府,其中衙门差役扮演了坏人的角色。

难道县衙里的官员就这么干净,全是衙役差夫的问题?

恐怕不止。

督察院有巡查御史,是流动性质,与地方衙门很难产生勾结。

锦衣卫也是刚派出去,还没有形成利益关系。

所以三方一起审,刚好让锦衣卫与督察院看看当地官员有没有在其中干坏事。

即便没有做,可从上个月开始,各地锦衣卫陆陆续续就开始上报,下面那么多问题,这些官员一个失察之罪也跑不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点点头道:“嗯,毛骧。”

“陛下。”

“按太子的意思办,让各地锦衣卫与督察院尽快办理,上报到朝廷。”

“是。”

毛骧随即出去传令。

显然。

随着锦衣卫开始驻扎全国,加上督察院巡查御史风闻奏事,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