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五百九十九章 文武分途、出将入相

天策大明 第五百九十九章 文武分途、出将入相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成化元年,二月,京师。

新元伊始,朝堂上下异常平静,定襄侯、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君韬已经成为朝中实际上的主政者,即便是内阁首辅李贤、众阁老也要就政务与其商议,而后众人再一同上奏成化帝。

而成化帝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显现出明君的姿态,连下四道圣旨减免各地的赋税,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让大明税赋减少了一些。

如今,经过朝中各方几个月的努力,朝局逐渐稳定,刘君韬便联系了二十八名武将、七名文臣,自己牵头上奏成化帝,建议在朝中制定文武分途的律法。

按照刘君韬的上奏,大明从今以后,文官主抓内政、武人掌管征伐,二者互不同属、不得相互管辖,兵部尚书一职,以及兵部侍郎等职必须由各镇有功将士充任,不得再由文官担当!

当然,如果朝中某位大臣能够像大唐李靖那般文武双全,则可以视情况出将入相。

不过刘君韬明白,如今大明这种情况,会有名将出现,也会有名臣出现,但是在短时间内,绝不会有文武双全、能够出将入相的人才出现,如今的大明不是大唐,也没有大唐那种崇文尚武、雄踞天下的霸气。

而且,刘君韬在奏议中还明确提出,从今以后大明不再设置文官充任监军,直接将监军一职废除,彻底改变了武将出征备受压制的局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后武将将在无限制,可以肆意妄为了,刘君韬规定武将同样不得干预地方政务(包括财政和政治),只有统兵、征战的权利,调兵权被兵部牢牢掌控着,将来刘君韬还准备将各镇武将的后勤补给也全部收归中央,由兵部统一规划、调拨。

但是刘君韬的这道奏议刚一提出来,便遭到满朝文官的强烈反对,几乎所有文官都跳了出来,纷纷站到了刘君韬的对立面。

原本武将的地位上升,还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明确下来,更没有写进大明律,所以朝中文官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这也是此时朝中文官能够和刘君韬一同稳定局面的基础,毕竟争取权力也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可是现在刘君韬竟然要将文武分途写进大明律,要用大明律来限制文官争取军权、压制武将的杀手锏,朝中文官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于是瞬间便组成了同盟,开始对刘君韬发难。

甚至不少文官开始上折子,认为刘君韬之所以要拒绝文官涉足军权,就是要独掌大明军权,要让各镇武将为其马首是瞻,要成为大明最大的藩镇!

还有一些文官认为,刘君韬此举一旦成功,势必会让各镇将领气焰大涨,更是会让各镇兵马陆续失去控制,甚至会重演唐末藩镇割据的惨祸。

更有甚者,一些御史还公开叫嚣,刘君韬此举是要为自己培养势力,将来必将会祸乱大明,甚至一旦失去控制,刘君韬极有可能会起兵造反!

一道道弹劾刘君韬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到了成化帝的面前,同时朝中和各镇的武将、武人也纷纷上奏折,全力支持刘君韬的奏议,朝中文武大臣分成两派,开始互相攻击,开始激烈的争论起来。

成化帝见状也是有些措手不及,没想到朝中文官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心中也是有些担忧。

就在成化帝犹豫的时候,刘君韬再次上了一道奏折,成化帝看过之后顿时下定了决心!

“……自晋以来汉家多难,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靖康之耻又丧中原,崖山海战华夏陆沉,何故?非鞑虏强悍,非华夏不强,唯文盛武衰而已!彼时文人猖獗、武将低贱,大兵受制于书生,军威不及文章,即便大军千万、金戈铁马,亦必将败亡……”

“……维我太祖,以布衣之身,义起淮右,揽天下群杰于麾下,俯江南形势之地,有长江天险,鼎足金陵,而后北伐中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雪靖康之耻,以祭崖山国难,光三代之基业,复华夏于汉唐!此文官之功?文章之能?非也!此乃武力之强悍,将士用命、兵马之威!……”

“……故称:汉唐之盛,士君子必携弓佩剑;华夏将亡,必文华昌盛而欺武……”

看到这里,成化帝的心中也是豪情万丈:“定襄侯说得对,我大明就应该崇文尚武,决不能让文官独掌权柄,否则便又是一个弱宋!”

有明一代,对于两宋的灭亡感触颇深,毕竟大明是驱逐了蒙古人之后建立的。大明君臣上下对于当年蒙古人肆虐华夏,杀人灭城、圈地跑马、毁田种草、杀男侮女等种种反人~类罪行记忆犹新,所以终明一世都在避免两宋的投降路线,这也是大明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投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思想基础!

即便是文官,即便是骨头最软的文官,在外族来犯的时候,也绝不会、绝不敢提出投降、议和,充其量也就是叫喊着迁都而已,紧接着又会被同僚打成逆臣身败名裂。

于是,成化帝在刘君韬的激励下,当着在朝议上力排众议,下旨照准施行刘君韬提出的奏议。

朝中文官见状当即有十余人跳出来反对,甚至开始公开叱责成化帝昏庸,成化帝也不手软,直接下令将这几个文官拖出去杖毙,同时罢免了二十三名文官,全部由勋贵大臣补充位置。

朝中大臣见状顿时吓了一跳,没想到刚刚即位没多久的成化帝竟然也是一个狠角色,挥手之间就是几条人命!

而且,成化帝也手段娴熟,转眼之间就安排了二十三名勋贵大臣进入朝堂,要知道这些勋贵大臣全都是站在刘君韬一边的,而且对成化帝很是忠心,对文官充满了敌视,成化帝这是要改变朝中的政治格局了!

此时,所有文官的心中都明白,成化帝是要开始扶持勋贵势力,一面全面打压文官集团,同时也对武人集团形成掣肘,在朝中建立三足鼎立的态势。

如此一来,朝中的文官集团即便是继续压制住了武人,也绝不会再独揽朝政了!

想到这里,朝堂上的文官们顿时泄了气,大部分人都变得哑口无言,站在那里发愣、叹气。

刘君韬站在朝堂上也是沉默不言,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任何一个帝王,只要不是白痴,就绝不会让朝中任何一方势力做大,维持平衡是最基础的政治手段。

当然后世崇祯皇帝例外,他并不是白痴,而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政治训练,被文人洗脑、对东林党太过信任才导致了恶果。

成化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料理了一众文官之后,看了刘君韬一眼,只见刘君韬面色沉稳,没有丝毫的意外和不满,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成化帝很担心自己扶持勋贵势力会让刘君韬不满,到时候一旦刘君韬出面反对,朝中局势极有可能失控。现在看来,成化帝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刘君韬并没有出来反对。

就这样,几天之后刘君韬的奏议开始施行,大明上下武将的地位瞬间大幅上升,大明各地的文官一片哀嚎,同时文官对刘君韬的不满也在积攒,刘君韬此举将文官彻底排斥在了大明军权之外(毕竟文武双全的文官凤毛麟角几乎不存在),一时间对刘君韬的非议越来越多。

而大明上下的武将对刘君韬的称颂则是越来越多,即便是北镇抚司指挥使门达有意将这些对刘君韬不利的言论、情况按下不报,成化帝也听到了很多对刘君韬不利的言论。

就连宫中的宫女、太监都知道,大明的定襄侯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有时候说话比天子还管用!

但是成化帝也不是傻子,刘君韬是否忠心、是否独揽权柄,心中很是有普。

更何况成化帝心中感念刘君韬的大恩,要不是刘君韬拼力保护自己,估计自己已经变成一捧黄土了。

于是,成化帝对这些不利于刘君韬的言论始终不闻不问,继续对刘君韬言听计从,让朝中上下的文官很是沮丧。

这段时间,刘君韬对于文官的非议已经不怎么理会了,此时刘君韬已经将心思放到了如何收复哈密卫上。

刘君韬想要上奏成化帝出兵哈密卫,并且还是整顿兵马、弃械,但又担心大军征讨之时后方起火,到时候朝中文官密谋使坏再生出一场土木堡之变,那就悔之晚矣了。

于是刘君韬准备提前对大明官场进行整改,也为自己谋划的大明全面改革扫清障碍。

刘君韬将自己关在京城内的宅子里开始闭关,同时暗中命令山东总督胡德兴、太原镇总兵官严虎开始整顿山东、山西的兵马,命令商部部长唐宇开始筹集钱粮,提前做好收复哈密卫大战的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