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四十一章 卖不出去的私盐

天策大明 第四十一章 卖不出去的私盐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正统八年,正月,鱼山集。

“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

正统八年春节来临,这是刘君韬在穿越到大明之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大明的春节习俗和后世不太一样,样式更多、年味更浓,对于刘君韬来说显得格外新鲜。

大年三十来临之前,鱼山集家家户户都在院门外挂上了用桃木雕刻成的“桃符”,用来驱邪避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像郭永忠这样的读书人,还会在桃符上刻上对联,以示喜庆。

不过在此时的大明,春联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春帖”。在北京、兖州府等大城市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在春节期间出售“春帖”、福字等物品的商家和集市。

大明的春节自元旦开始,包括鱼山集在内的大明民间会在元旦前后开始祭奠先祖。如北京有“烧阡张”之仪: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细剪成阡张的草纸,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后,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张至元宵罢,才烧毁。

而在元旦当天,鱼山集各家各户都会结伴出游,欣赏冬日景色。如在道上碰到亲友,即于街上叩头、相互拜年,称为“贺节”。

在元旦之后便是迎春。

在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午,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藉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谙将、瀛州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娟技绚装环配,童子衣被锦绣,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午。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锗币,用来迎接芒神土午.并向土牛抛掷五谷。

在迎春期间,鱼山集又有一些附带习俗,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只,至于贵人,则插满整个头部,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如此,鱼山集各家各户便在迎春之时迎来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熬夜守岁,孩童老人燃放鞭炮庆贺。再加上六个村子以及众多灶户刚刚迁移过来,都分到了不少的钱粮补偿,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年景,可谓是家家户户喜笑颜开。

过了大年三十,上元元宵节就到了。

元宵赏灯的习俗自古有之,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则是其遗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

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极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元宵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最为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丝料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为一时之盛况。

在鱼山集这样的边远村寨,肯定是没有这些贵重的灯饰的,不过郭永忠、张白圭也是不甘冷清,还是带着村中老少赶制了不少的花灯,虽然在达官显贵看来都是些粗制滥造的货色,但是也不失喜庆。

同时,由于鱼山集已经成为滑口镇下第一大村,不但村中人口繁盛,而且还有鱼山集护卫队在,各项物资的需求都是海量,所以在上元佳节期间,也吸引来了人数众多的小商贩,在村中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灯市。

这些商贩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棕子、粉团、荷梗、瓜子、瓜果,也有纱人、耍贷,这些商贩的铺面从鱼山集最东头一直蔓延到了最西头,铺设至一二里长。

在上元节这一天,鱼山集很是热闹了一番,不但人来人往,而且也将鱼山集的名字彻底传开了。

不过,如此热闹的上元佳节,刘君韬却是没有心情去玩乐。

此时在刘君韬家中,唐宇正拿着一本厚厚的账簿念着。

“迁移各处村民,用于安置的银子共花费二千三百七十两。”

“迁移灶户共花费白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

“翻建、新建房屋共花费白银两千七百多两。再加上后续大哥准备筹建的工坊区房屋,以及咱们鱼山集的寨墙等花费,还要预留下至少白银四千两。”

“整饬鱼山盐池花费白银一千九百两。”

“扩充护卫队,打造兵器、购买各项物资,共花费白银一千四百五十两,耗费粮食一百石。”

“为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分发过年的粮食,共计两百石(2000斤)。”

“鱼山盐池恢复生产之后,各项开始共计耗费白银五百多两。”

说完之后,唐宇呼了口气,说道:“目前,咱们村中还剩下白银两万六千多两,粮食不到五百石。这还是将滑口镇三处产业的进项全部折合进去的花销。”

刘君韬此时面沉似水,说道:“还好,剩下的钱粮比我想象的要多上不少。”

唐宇却是皱起了眉头,说道:“大哥,等到开春之后,咱们筹划的被服所需要钱粮,为春耕购买耕牛、农具,修建灌溉水渠都需要不少钱粮。在那些迁移来的村民、灶户在能够自给自足之前,都还要咱们养着,这都是海量的开销啊!别看现在咱们手里的钱粮还有不少,但却经不起挥霍的!”

“你估计,咱们手中的钱粮还能支撑多久?”

唐宇显然已经估算过,此时直接说道:“四月,最多到五月。大哥,咱们要早做打算了!要是无法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

“不可能!”

刘君韬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唐宇的建议,说道:“现在咱们鱼山集的摊子已经铺了起来,决不能半途而废!再等等吧,等到开春之后,看看咱们手中的私盐能卖出去多少,也许到时候咱们手中的钱粮就能收支相抵了。”

唐宇闻言虽然觉得不能再等,但眼见刘君韬似乎很有信心,便没有再说什么。

四天之后,由于安山镇的刘家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刘君韬心中有些不安,便找来高冉,让其派几个机灵的手下去南面的安山镇打探一下消息。

接着,刘君韬便带上一队青壮来到了鱼山盐池。

严虎闻讯急忙出来迎接,众人进来之后,便在鱼山盐池里面四下转了转,严虎一路为刘君韬介绍着。

“大哥,现在正月十五已过,咱们盐池也恢复了生产。”

刘君韬看着四周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很是宽慰,问道:“每月的产量大概有多少?”

“大哥,现在咱们的私盐主要是靠芦苇荡中的盐碱熬制得盐的方法,产量自然比不上官府的海盐、井盐产量,但是每月也能有四千到五千斤的收成。”

刘君韬闻言不由点了点头,这个产量已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要知道,在此时没有专业化设备的情况下,所有的私盐全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从熬制盐水、蒸馏煮制,再到收集芦苇燃料等等环节,都是用人力完成的。

如此情况下,鱼山盐池的产量还能达到将近五千斤,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刘君韬稍稍算了一下,说道:“要是按照之前王家定下的价格,那咱们每月就能有六百多两的进项(明代中期大概800文折合一两白银)。虽然比我之前预料的要少,但是日后定会不断增长的,这也算是咱们鱼山集的一大支柱了!”

这时,严虎面有忧虑的说道:“可是现在出了一些问题。”

“嗯?什么问题?”

严虎说道:“大哥,之前王家出货的时候,滑口镇乃至东阿县那边都有不少的下家前来拿货。但是现在王家没了,那些下家也全都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全都没了踪影。”

刘君韬皱着眉头,说道:“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熬制出的私盐一斤都没卖出去?”

“是的!”

“可曾联系过那些下家?”

严虎点了点头,说道:“我派人去联系过,但是都找不到人,这些家伙全都躲了起来。而且……”

“还有什么事?说吧!”

严虎说道:“大哥,东平湖芦苇荡里还有数量颇多的灶户,只是这些人不是陈子平、高冉一伙的,所以都没有投靠过来。不过,这些人都听说咱们收购私盐的价格高,不少人都过来兜售私盐。”

“数量有多少?”

“都是散户,每户的数量大多在几斤到十几斤,不过人数众多,前前后后好几拨过来联络,估计涉及的灶户有几百户了!”

刘君韬闻言当即问道:“这些人愿意投靠过来吗?只要他们愿意投靠过来,他们的私盐我都收了!”

“不愿意!”

“为什么?”

刘君韬闻言很是愕然。

严虎凑了过来,说道:“大哥,这些灶户大多是受刘家挟制的,只敢私底下卖些私货,不敢公然投靠过来的。他们不像陈子平、高冉那样归在王家手下,而且又人多抱团。”

听到这里,刘君韬明白现在鱼山集的发展已经受到钱粮的限制,已经到了瓶颈期。

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安山镇的刘家!

刘君韬深呼一口气,对严虎说道:“我本想着咱们鱼山集灭掉了王家,而那刘家又和陈家干上了,咱们怎么也能过上一阵平静日子了。可是事与愿违啊!”

严虎闻言顿时满脸兴奋,小声说道:“大哥是准备对刘家动手了?”

刘君韬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只要是刘家不除,咱们的私盐就一两也卖不出去,咱们鱼山集各项开销巨大,光凭滑口镇的三处产业根本就入不敷出,迟早要垮掉!”

“大哥,那咱们什么时候动手?”

刘君韬抓了一把跟前麻袋里白花花的私盐,沉声说道:“现在护卫队的第二次扩编已经开始,正在从新来的村民中征召青壮。只要护卫队扩编完毕,咱们就立刻启程南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