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三百二十九章 铸造火炮(一)

天策大明 第三百二十九章 铸造火炮(一)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白圭得知刘君韬准备开始铸炮,心中也是激动不已,毕竟铸炮这件事情已经拖延许久了,现在终于是准备开始施行了。

于是,张白圭急急忙忙的赶回了玉山兵仗局,一面指挥手下工匠抓紧时间打造兵备,同时又从手下人中精心挑选了二十名工匠,作为铸造火炮的主要人手。

接着,张白圭便紧急调集优质生铁,特意在玉山镇兵仗局开辟出一块场地,专门作为火炮工坊,以及铸炮使用的仓库。

几天之后,张白圭已经做好了铸炮的准备工作,刘君韬便带着一队亲卫赶来了。

自从过完年,刘君韬还没休息过一天,就连和妻子郭沐英也是聚少离多,一直在忙着各方各面的事情。

这天赶到玉山镇兵仗局之后,刘君韬便在张白圭的引领下来到了新成立的火炮工坊。

“总镇,这些就是我挑选出来的工匠,都是兵仗局里的好手!”

刘君韬看了看那二十名工匠,只见众人都是脸色黑红,双手都满是老茧,一看就是在炉火前讨生计的汉子,不由点了点头,便对众人说了几句鼓励的话。

这时,张白圭便笑着说道:“总镇,咱们是不是开始铸炮?”

刘君韬眼见张白圭心急火燎的,也是笑着说道:“那张司丞就说说看,这铸炮的门道吧。”

张白圭眼见刘君韬想要考考自己,便笑了笑,之前自己可是已经做足了功课,便说道:“这铸炮最好是使用铜,这样火炮的寿命会比生铁铸炮长许多;如果是生铁铸炮的话,造价会低上不少,而且生铁含硫较少,很适合铸炮。所以我建议咱们使用生铁铸炮,”

刘君韬听着张白圭的话,脑海里也是回忆着一些资料来:在历史上,明代的闽粤地区出产的生铁就是以质地优越著称,该地区的炼铁工场因为以木炭为燃料炼铁,含硫量比北方使用煤炭炼制出来的生铁要低得多。而硫正是使生铁变脆,品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明代人不能理解这个缘由,但是南方铸造的火炮要比北方坚固成了当时的一个共识,以至于到了明末朝廷大规模铸炮都是在广东进行。

到了后来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奉命练兵拱卫京城的时候,就建议朝廷在福建和广东招募匠人来京铸炮。崇祯三年,他又自请赴广州铸炮,其原因是:“工匠甚众,铁料尤精,价亦可省三分之一……”而在崇祯初年,两广总督王尊德一次性就铸炮二百门。

当然这些都是明末时期的情况,不过在此时景泰年间,大明南方的铸炮技艺和数量,已经开始超过北方各省了。

不过,此时的大明火炮都是有一些缺陷,那就是装药少,射程短,没有准星,无法进行精准的瞄准,火炮的炮膛外口宽,内部小,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药气体,炮膛内部也无法做到合格的圆形,炮膛没有镗光。炮弹尺寸乃至形状随心所欲。弹炮游隙过大。

此外火炮没有炮耳,而且有头重脚轻的毛病,如果装药太过密实,就会在开炮的时候颠倒自行炸裂。

所以,在来玉山镇兵仗局之前,刘君韬就已经打定主意,对大明现有火炮的这些缺点进行改进。

毕竟刘君韬在穿越之前就是学理工科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火炮的管壁加厚,加大火炮倍径,同时将炮身从前至后渐粗。

这样一来,玉山镇兵仗局铸造出来的火炮将会在射程、杀伤力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少的优势。

同时,刘君韬还准备在玉山镇兵仗局铸造的新式火炮上增加准星和照门,以增加火炮的精度;在炮身上增设炮耳,便于将火炮架设在炮车上,以及调整射击角度和移动方便。

在来玉山镇兵仗局之前,刘君韬已经画好了新式火炮的草图,此番要制造的火炮是一种滑膛炮,大体也可以算是一种仿制的红夷大炮,不过蓝本要稍微先进一些。

刘君韬仿制的是后世19世纪早期法军的12磅加农炮,并且根据刘君韬所学的知识加以改良了一下,将火炮的炮身加长、炮筒加厚。

按照设计,这种炮有效射程为两里,最大射程为三里,炮身重量大概在一千两百斤左右。

张白圭说完之后,刘君韬也从思绪之中回过神来,便将自己画好的图纸递了过去。

张白圭连忙双手接过来,仔细看了起来,旁边的二十名工匠也是纷纷围了过来,众人不时小声指指点点,甚至还讨论了起来。

刘君韬笑着问道:“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铸炮?”

一名工匠当即说道:“回总镇,当然是先制造泥模了!”

张白圭和其余工匠也是纷纷附和着。

刘君韬却不是很满意,当即否决了众人的提议。

张白圭等人提出的铸炮办法也是此时中西方的主流方法。

对此,刘君韬便问道:“你们用泥模铸炮,那泥土遇到高温之后,里面的水气怎么办?那么高温度的铁水一倒进去,泥型里只要有一丝水分,就会立即蒸发在铁炮里形成气泡。这气泡可是火炮的大害,很容易导致炮壁脆弱进而导致炸膛的危险!”

刘君韬对于这个时代的铸炮技术很是了解,所以问出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专业和刁钻,那些工匠一听就知道刘君韬是行内人。

张白圭和众工匠闻言都是一怔,他们完全没想到身为总兵官的刘君韬竟然还懂这么专业的问题,互相看了一眼,还是张白圭回道:“总镇高见!这泥模确实容易藏水,所以我们做好泥模之后都要风干一个月才会使用。不过即便是这样,还是免不了有些微水气使铜炮形成马蜂窝,一般情况下平均铸十门炮才有一门炮堪用。”

“十分之一的成功率?”

听到这个概率,刘君韬也是眉头紧锁,显然是非常不满意的。

于是,刘君韬便直接推翻了众人的建议,说道:“如果不用泥型,而是用铸铁做铸模呢?铸铁里没有水气,也不会形成气泡,成品率将会极大的提高吧?而且铸铁做铸模产出的火炮内外壁都会比较光滑,这样也可以减少表面清理、选洗内堂的工作量!”

听到刘君韬的话,张白圭和众工匠都是傻了眼,他们在学徒的时候,就是用的泥模来铸造大炮,一直用师傅传下来的手艺做了多少年大炮了,却从没想过用铸铁来做铸模。

不过这些工匠毕竟也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经过刘君韬的这么一点拨,立刻就是灵光一闪,都觉得用铸铁来做铸模确实是个好办法。

没有了铸造过程中的气泡,铸造的火炮岂不是每门都可以使用了?再也不会有这么多残次品!

不过,此时张白圭也是想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便笑着问道:“总镇的这个主意甚好,不过如果用铸铁来做铸模,这铸模和火炮到时候如何分开呢?”

刘君韬其实早就猜到了会有人问到这个问题,便说道:“用铁模铸造火炮之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沙泥加水合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趁着炮神还是红热之时,清楚毛刺,便可以得到成品。不过这个涂料的具体比例还需要诸位自行斟酌一下。”

刘君韬所说的这个办法其实都记录于明末赵士祯的《神器谱》之中,在穿越之前刘君韬也是详细阅读过,因此自然是顺手捏来。

听到刘君韬的话,张白圭与二十名工匠又一次陷入一片沉寂,他们默然思考着刘君韬刚才所说的方法。

其实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模型铸造器具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铁范成批铸造生铁农具和工具了。其中提到的使用铁模铸造采用的双层涂料,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演进,甚至都并非赵士祯首创,这一点刘君韬还是记忆犹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