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 第342章 治粟内史府府令,许峰

王贲的话让嬴城一愣。

兵家领袖!

王贲要将兵家领袖让给杨端和,并不打算争。

这让他意外。

王贲这些时日,并未表现出半分谦让的态度,反而事实参言,并肩负起天子师的职责,想方设法的教育他。

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天子师只是名分,可若是真正仗着天子师之名行事,那其权柄就大了去了。

而这。

也让他认为,王贲的确有心兵家领袖之位。

虽然,朝廷并没有设立领袖这样的职位,包括儒家领袖,农家领袖等,领袖朝廷是不认可的,也不赋予其权力。

但,

要知道。

兵家领袖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那般简单。

一旦站在了那个位置。

就会自然而然的令一批人由心的遵从,并从此之后,成为一批志同道合,有共同信仰之人的最高领导者,其一言一行将成为表率,将有一批人坚定的追随者。

而兵家,人数虽不及儒家,农家那般数量庞大,但其在天下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世道乱不乱,兵家说了算。

即便是皇权,也干涉不到兵家的内部决策。

就如同,他并不能以朝廷的命令来任命法家领袖,农家领袖。

只能是法家领袖,农家领袖因为要效忠他,效忠秦国,进而他为这些领袖人物升官,以此达到互惠互利的局面。

可以说,领袖,是类似于皇权,族长等可决人生死的权位。

王贲这说放弃就放弃,他岂止意外。

一旦王贲决定放弃兵家领袖,那么接下来,大秦军事的核心,将从王氏转移至杨氏,王氏唯一的依仗就只剩下双候威望和外戚威望,王氏的地位也誓必将下滑。

「还望陛下尽快决策,迟则生变,东守都统帅多空悬一日,便多一份危机发生的可能。」

「河东,南阳,泗川已经受战乱的波及,若是济北再受影响,恐今年收成急转下滑,此中影响,容不得半点马虎。」

王贲忍不住的劝谏。

不是他王贲不懂政治,只不过很多时候即便是看明白他也不想参与罢了。

但如今。

东守都统帅一职位空缺,东守十三郡局势不稳,一旦发生动乱,对此时的新朝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嬴城此时也是犹豫,甚至说,是在抉择。

他的确是想要削弱王贲的权势,尤其是王贲在军中的影响,但并不是现在,现在他的地位,依旧需要王贲来维持。

毕竟。

王氏现在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外戚。

大殿内的其余几人也安静的没有吐半个字。

包括李斯,冯去疾,蒙毅在内,都没有参言的意思。

都是人精,看的比谁都明白。

此事一个不好,就会引火烧身。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是被支持王贲的兵家弟子知晓,以为是他们影响了二世帝的决策,导致王贲被迫放弃兵家领袖之争,因此将矛头指向他们,那就是平白给自己树敌。

许久。

嬴城艰难的抉择后,终是道:「朕,准了!」

「传朕旨意,天子师,护国都尉王贲,卸任西守都统帅之职,即可动身前往临晋防线,接替杨端和中守都统帅之职,并接替杨端和平定匈奴之乱。」

「令杨端和,接令之时卸任中守都统帅,即刻动身前往邯郸,接手东守都统帅之职,戍守东守十三郡。」

「传朕旨意,破燕将军辛胜平乱有功,升任西守都统帅,接令

即刻动身前往陇西。」

闻言。

王贲似也在突然间如释重负般,跪拜道:「末将遵旨,即刻准备动身,前往夏阳,接手临晋防线。」

而一旁的李斯,冯去疾几人,虽满心疑惑,却迅速道:「陛下圣命!」

对王贲的举动,几人都有着不解,在揣摩王贲的意思。

「治粟内史府府令,太仆令二职,诸公可有合适人选?」

却是嬴城,并未停顿,今日议事,主要是处理始皇帝入葬时发生的烂摊子。

治粟内史府,太仆令均是极其重要的职位,容不得半分轻率处置。

「陛下,治粟内史府府令,老臣倒是有举荐。」冯去疾在此时,也不再谦让,非常干脆利落的道:「东方道巡路使,许峰!」

「许峰,南阳许氏出身,昭襄王五十一年,楚燕合纵攻秦,秦攻周而破合纵,俘虏周赧王回咸阳,同时携卷十万户百姓入关,其中,便有南阳许氏,三川张氏等诸大族。」

「而南阳许氏,本为鲁国贵族,居于砀郡泗川一带,后楚国灭鲁,许氏归楚,考烈王因忌惮许氏,遂拆迁许氏于,鲁许一分为三,鲁许,楚许,南阳许,至今,以南阳许氏称鲁许。」

「这其中考究,楚考烈王灭鲁后,鲁许中农家领袖,鲁许氏族长许方因念鲁顷公之旧被迁南阳,许迁降楚尊初而被迁钜阳,许真自领一脉居至此鲁地。」

「其中,南阳许氏刚迁徙至南阳,便被昭襄王破楚国合纵纵兵攻南阳,许方降秦,携南阳许氏入关为秦人,许方亦被昭襄王委以重任,治丹地。」

「而这许峰,便是许方嫡长子,于始皇二年,由许方举荐任治粟内史吏员,经吕不韦赏识任巴中县县丞,其在巴中治理妥善,又任培关县县令,汉中郡丞。」

「先皇掌秦国大权后,擢升许峰为汉中郡郡守,先皇平定济北后,调许峰前往济北治理济北郡,先皇二十八年,调许峰回都君前听任,至八月,任东方道巡路使至今。」

冯去疾说着,微微一顿继续道:「陛下,老臣斟酌许久,许峰为治粟内史府府令的不二人选。」

嬴城没有直接准允,而是目光搜寻的看向了李斯,蒙毅,嬴天几人,乃至于王贲也看了一眼。

王贲似乎完全不鸟他。

蒙毅低着头。

而李斯,看了看冯去疾,似乎要说什么,却又止住的转念道:「冯公此次倒也中正公允。」

「陛下,老臣认为,这许峰倒也合适!」

李斯似乎觉得他为什么不反对,补充道:「陛下有所不知,这许峰乃是鲁农领袖许行之后。」

「若要追究甚远,许行所创农学乃是滕农之学,被滕国,宋国一些地方所用,但始终不得为国学,后得鲁湣公召见用许行所创农学,在鲁顷公之手发扬光大,成为国学,故称鲁农学。」

「而这,与冯公所学齐农略有不同,齐农受儒学「君子远庖厨」的影响,主「劝农桑,以足衣食」,其根本之学在于「学农有成的贤者,劝导百姓从事农桑,丰益衣食。」」

「而许行所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其根本之学在于「学农有成的贤者带领百姓从事农桑,先种粟而后食,百姓争相从之,」,尤其反对不劳而食者。」

「而这,也有闻名的孟陈之争,孟子***于滕,与许行之徒陈相,展开了闻名的农儒之辨,自然,随着鲁国被灭,鲁农自然无法与齐农相抗。」

「而鲁农,虽有所长,但其反对的不劳而食,太过偏执,上到君王下到百姓皆要先劳后食,自然不会被君王采纳。」

「而今我秦国所用之农学,也是自齐农之学的劝导百姓从事农桑之事,而非鲁农之

学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虽如此,鲁农之学并未断绝,其中由南阳许氏和东郡陈氏继承,南阳许氏在农学地位虽不比齐农,却也影响不小,在农家之中有不少支持者。」

「这其中,许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凡其历任治理之所,必先做一件事,以身作则,选良田十亩,召集所治百姓观其耕作,并与锄草,修渠,驱虫,收成之时召百姓继观,待到百姓见到其所收获之粮丰满,便纷纷敬服而争相从之。」

「济北郡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我大秦粮仓之一,许峰功不可没,其学虽不能成为农学正统,但取其精华,却也是治地良策。」

说着,李斯毫不避讳的冯去疾的笑道:「而这,必然要涉及到农学正统之争。」

说到这里,李斯便不再继续往下说。

懂的都懂,而他也是出于避免二世帝猜疑,将原委讲清楚,至于结果,他是相信二世帝绝非愚笨之君。

嬴城微微沉思,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道:「召东方道巡路使许峰入都。」

李斯就差掰开明说了,他自然没有什么考量的。

这许峰,准确来说,是冯去疾在朝堂之上的敌人,而且还是生死大敌。

冯去疾如今掌握着以齐农主张为治国理念的农家,而许峰掌握着以鲁农为治国理念的农家。

无论是齐农还是鲁农,均为农家的一支派系,如儒家八派一样,乃是治国理念上的差别。

除非,和淳于越一样,秦国只任用孙氏之儒,并给予淳于越最大的权力来吞并其他儒家派系,才能够形成统一的儒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国朝堂一致认为,儒家除了孙氏之儒,其他一无用处。

这无论其他派系主张的正确性,只论与秦国的契合程度。

然而。

农家的问题正是因为,齐农之学为主流农学,乃是御民之术,贤者劝农桑,但贤者却要指挥百姓去耕耘,这是成为官员之后的权力。

而鲁农之学虽不能成为农学主流,但同样在秦国的认可之中,其根本是在于,鲁农主张可以成为治国之策。

于是,便有了许峰这样的人一步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就算是连齐农也会效彷。

这其中,就涉及到正统之争。

即便是许峰是巡路使,那也仅仅是影响到东方道沿途,可一旦许峰成为治粟内史府府令,那其影响就会遍布秦国。

冯去疾举荐许峰,无疑是为自己在朝堂树敌,也为齐农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敌人。

至于冯去疾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冯去疾举动,倒是让他更近一步的看清楚了王贲的举动。

能够混迹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者,没有一人是头脑发达之人。

冯去疾在自保,或者说在保全齐农。

他在放权,冯去疾却在分权。

农家虽有不同流派,但这些年因为始皇帝的信重,齐农之学在秦国的地位俨然已经不可被撼动,更重要的是齐农之学的贤者,遍布天下。

始皇帝有足够的胸襟来容纳冯去疾和齐农学士,可他,未必有足够的胸襟来容忍一个已经不可撼动的齐农之学。

而冯去疾,预见到了这一点,在他打压齐农之学前,主动将农学分裂,以此降低损失。

同样。

王贲现在的权势太大了,面对这种不可被替代的权势,王贲选择了主动放弃可以争到的权势地位。

这才是智者的选择,不被权势冲昏头脑。

而他,也能更放心的渡过这段皇权的过渡期。

治粟内史府府令人选已经选定,而接下来,便是商定太仆令一职。

太仆令虽然只掌管皇室车马,但其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九卿府。

其职权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皇室财产在朝堂直接关联的九卿府。

选定太仆令的人选上,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几人均有举荐,而后由他权衡。

很快,太仆令便敲定了下来。

而除此之外。

卫尉府也需要选拔将领,而这,三公九卿就管不了了,卫尉府形同他的私兵,他可以任意处置。

很快。

一场内朝议事结束。

王贲启程前往夏阳,但将虎贲营留在了咸阳,暂由都尉杨锋领军驻守皂河原。

其中校尉各领其职。

而发往武关,夏阳,东方道的诏令也离开了咸阳,调辛胜前往陇西,杨端和前往邯郸,许峰归都。

而现在。

对秦国而言,或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翌日。

嬴城再次召见三公九卿参加内朝议事。

而此次商定之事,只有一件事。

发行粮债!

以秦国累世积累的信誉发行粮债,此举一旦失误,对秦国而言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内,秦国频繁的动用军事,百万兵力的频繁调动,导致粮食消耗成倍的增加。

现在有三张血盆大口在等着国库府喂养,而且一刻也不能停。

长城军,南征军,临晋防线。

按照这个速度,不到七月,朝廷的粮草就要告急。

这在二月便定下的解决之策,必须要发动,现在先敲定具体流程事宜,具体的颁布政令时间,还要等到治粟内史府府令许峰回都主持大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