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 第341章 李信留下的烂摊子

一场悲壮的陪葬的确令人动容。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在这个是时代。

情义二字比泰山还重!

人人都说春秋战国礼乐崩坏,可人人以道德为立身之本,之所以称之为礼乐崩坏,只是相比起那个人人遵礼的时代相去甚远。

而随着法家兴起,儒法转变,道德二字成为了标榜德行的工具,得利者行小人之事,却用道德来约束别人。

这未尝不是一种退步。

嬴城亲眼目睹了李信,内史腾,温方,张天这等位高权重者的忠勇行为,内心所受到的震撼是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治国,无非礼与法二字,法,不能太重,礼,不能太轻。

生命,贵不可言,信仰,于世无解!

这本身,就存在矛盾性。

然而。

纵然悲壮的挽歌令人动容,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他可以为东守都统帅李信擅离职守的行为买单,但,他还是斥责李信的行为给他留下了烂摊子。

李信倒是一走了之了,可东守都统帅必须在最快的时间选定。

而关于东守都统帅的人选,却是令人犯难。

在秦国的武将,虽在级别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划分,护国都尉之下便是上将军,上将军之下是都校尉,校尉将,但是,这其中的地位,依旧是论资历和功绩。

李信是在秦国武将中论资历和功绩,仅次于王贲之下,战绩虽然没有王贲灭四国般耀眼,却也是同为灭国的将领。

李信,是在始皇帝登基后最早提拔的一批将领,并参与了秦国灭六国的大多数战争。

这其中,李信的成名之战,便是伐燕之战,在耕战国策和秦***事氛围中,没有军事才能,即便是皇子进入军中,也没有统兵的权力。

在秦国,任何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均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王贲不例外,李信也不例外。

只不过,若是勋贵之后,其晋升之路相对于其他将领要坦途顺利快速许多。

而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李信与李斯八百年或是一家,或也不是,但二人各供祖先,非同族。

李信属于陇西李氏,其祖先李宗本为魏国大夫,在孝公年间是最早一批在秦国招贤纳士下来到秦国的士大夫,任县令。

经历代繁衍,早已与秦国血脉相连,到李信之时,经其任陇西郡守的祖父李崇推荐于始皇帝,被安排在王翦军中历练。

后李信年少壮勇,一步步成为了王翦军中校尉,却也同样因为在王翦军中任职,王翦为了扶持嫡长子王贲,对获得军功的机会自然略有偏重。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王贲受始皇重视,为其筹建虎贲营,独领一军之后。

而这也到了伐燕之战,王翦无需再为王贲铺路,这才命李信为前锋,率骑兵攻燕,李信在伐燕之战中大放光彩,在易水河畔,大败燕国太子丹并一路追杀燕丹至蓟城,随后王翦抵达蓟城,破城后,李信再次率骑兵追杀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斩杀燕丹。

自此,李信受到始皇帝重任,以李信率领的前锋营为班底,为李信独设了破燕营。

而始皇帝设立破燕营目的,是与王贲的虎贲营一样,均为骑兵营。

王贲的虎贲营偏具装重甲骑兵,而李信的破燕营偏轻装骑兵。

随后王贲攻魏,李信与蒙恬攻楚!

王贲,李信,蒙恬三人便是当时秦国最耀眼的少壮派

统帅。

而李信与王贲,蒙恬地位之所以出现差别,也是在这一年。

王贲攻魏,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出城乞降,灭魏。

李信攻楚,因为李信连克楚国数城,骄横之心渐胜,冒进进攻鄢郢,虽然攻克鄢郢,却与同攻楚国寝丘,城父的蒙恬脱节。

而这,被一心强楚的虞子期找到机会,密谋策反前往鄢郢接手城池的秦国丞相昌平君,昌平君在鄢郢谋反,切断了李信后路。

李信后继无援,果断转向西北,想要与在城父的蒙恬汇合,可在两军对垒中,又在楚国腹地,李信后路被断,横向移动,被项燕找到机会,李信大败。

二十万兵马只回来十万,破燕营近乎全灭,七位都校尉死在了伐楚一战。

而这也导致同样深入楚国腹地的蒙恬,被迫撤军,攻楚之战告破。

李信兵败而归,始皇帝对李信并没有罪责,反而说了一句话「将军所以兵败,是朕之错,非将军战之错!」。

于是,始皇帝一面重整旗鼓命,重启王翦继续准备伐楚,一面让李信前往陇西筹建南征营,一面又令王贲军中,在伐魏之战中崛起的辛胜,重组破燕营。

随后。

在准备了一年后,破燕营,南征营,虎贲营等,在王翦的统帅下攻破楚国,灭楚。

王翦一战封武成候。

然而,这对于李信而言,因为此前伐楚大败,已经失去了成为统帅的资格。

纵然如此,此后李信还是跟着王贲平定潦西,潦东,俘虏燕王喜,并在王贲带领下灭齐。

天下一统,王贲封侯,蒙恬成为护国都尉,李信却只能成为驻守将驻守陇西。

虽如此,陇西在秦国的地位至关重要,始皇帝将陇西交给李信驻守,依旧非常信重李信。

可以说,李信的军事才能丝毫不比王贲,王翦之流差,只是因为伐楚之战惨败,这才将这位名将的光辉掩盖了下去。

但是,不难看出,始皇帝对李信的信重依旧,让李信与蒙恬伐匈奴。

而这。

便是李信在秦国的地位,能够与李信的地位功绩相比,以及能够统辖邯郸,衡山等十三郡的将军,真不多。

蒙恬进入漠北已经失去联系快大半个月了。

屠睢远在闽中。

杨端和在守着临晋防线,在河东与匈奴正在打消耗战。

冯劫在负责西征军之事,西征军筹建完毕之后要西进。

蒙武要负责江东之事,平乱泗川郡陈胜吴广叛乱。

至于大庶长王戍,杨凤几人,其地位甚至要弱于未成为都统帅的李信,并非可以带兵驻守的统将,更准确来说是备用统帅,想要成为东守都统帅,还需要先去驻守一郡混资历功绩。

这算来算去,就发现无将可用。

至于东守左都帅王继,右都帅杨辰,其资历并不够,甚至要羌瘣,张唐更次之。

至于三川营的李由,那要比王继,杨辰等人更次之,乃是天下一统之后李斯仗着自己的功劳深重给李由安排的,李由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且到现在为止还是个大上造的爵位,属于郡守与驻守将同职的职务,所带兵马更多为郡兵。

在始皇帝南巡对江东用兵后,见李由可怜才让李由去混爵位,江东一战不管李由战果如何,至少能升到驷车庶长爵位。

可惜事与愿违,江东未战,现在的李由想要升爵位,就看泗川郡一战。

而东守都统帅之下十三郡,其重要不用再提,必须要一位地位功绩无可挑剔之人去接手兵权,必须是接手便能镇住十三郡四十万兵马的统帅,更要让王继,杨辰二人心悦诚服。

「陛下,末将思来想去,末将如今任西守都统帅,待关中稳定之后必然要前往陇西,杨端和任中守都统帅,想要结束匈奴之战还需数月,这东守都统帅之职,断然是不能空悬如此之久,必须尽快决策。」

听着王贲的言语,嬴城直想翻白眼,若不是因为如此,何至于在此为难。

倒是王贲,继续道:「不过,这并非没有解决之法,相比起西守五郡,东守十三郡更需稳定,也只有末将前往邯郸,统领东守兵马。」

「至于西守五郡,冯劫将军可兼任,亦可另选将领担任,西守五郡乃是我秦国根基之地,只要关中无恙,便无战事发生。」

闻言。

嬴城眉头一锁,第一反应便是否决王贲的提议。

倒是李斯,率先开口道:「目前无论是朝堂还是关中,均需要王将军坐镇,此时王将军前往邯郸,关中怎么办?」

在军事将领的任命上,不管是李斯还是冯去疾,连建议的权力都没有,只是参谋之用,而此时李斯所言,也是切实关乎关中稳定之事。

而这同样道出了嬴城的疑虑,尤其是,他认为虎贲营是与王贲十分契合的一支队伍,王贲前往邯郸,必然也要卸任虎贲营统将之职。

「召辛胜将军回都坐镇咸阳!」王贲则是不慌不忙的道:「辛胜将军也是百战之将,守卫关中足以,而且嬴显之乱已经结束,破燕营也要调回咸阳。」

「不妥!」嬴城直接否决了王贲的提议,言辞没有半分退让。

辛胜,目前来说,其态度难以捉摸,这时候让辛胜率破燕营回都,他无法保证到底是弄来了一头吃人的狼还是忠实的将领。

这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从辛胜对嬴显的态度上,不难看出来,辛胜对于始皇帝驾崩,他继位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怨气的。

王贲似乎早有预料,再次道:「其二之法,末将前去替换杨端和将军,剿灭匈奴之乱,杨端和将军立刻前往邯郸统领东守兵马。」

「西守兵马咱由辛胜将军统领。」

「夏阳距咸阳并不远,末将可以兼顾咸阳。」

「除此之外,末将想不到,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如今困局。」

李斯和冯去疾,蒙毅三人沉默不语,不反对,也不赞同。

但相比起其余之法,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现在。

只要王贲不离开关中,坐镇关中,天下大局基本还能稳定一二。

若王贲去了邯郸,就远离了中枢,成为戍守将,咸阳便无人坐镇,太尉府更没有一个足以号令天下兵马的人物。

要他们去号令那些军功卓越,甚至狂妄自大的将军统帅,指不定会生出什么大乱来。

而王戍,杨凤几人更不用说。

唯有王贲坐镇太尉府,对天下各郡兵马发号施令,才有一定的份量。

这并非二世帝以皇帝诏令行令所能相提并论的。

想要中枢朝廷大将齐出,空置太尉府,这需要二世帝在军中拥有足够的威信。

「临阵换将?」嬴城眉头一锁,骊邑之行王贲才苦口婆心的给他讲了临阵换将的弊病。

现在,王贲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提出临阵换将之策。

要知道,现在的河东,杨端和在夏阳以东,汾水以北的平阳高地,借助着山地地形与匈奴在进行拉锯战。

可以说这极大的降低了河东的损失,没有让河东糜烂。

杨端和设计引诱匈奴攻打平阳城,让匈奴进入了平阳之后,命太原李枯,上党齐武,还有不远千里从苍梧赶来的公子荣禄,围困平阳城,封锁汾水,将

匈奴兵马挡在了平阳一带。

反而,杨端和放开了汾水以北的大片山岭地带,让匈奴只能从夏阳渡过黄河进犯关中。

现在的杨端和并不着急围灭匈奴,反而借助山岭地形扰乱匈奴,令匈奴疲于应对。

这条计谋可以说非常的成功,只要耗空匈奴在平阳城抢夺的粮草,匈奴必死。

目前,平阳一带正在进行着亢长的拉锯战,但按照此法执行下去,平定匈奴指日可待。

此时将杨端和叫去邯郸,难免让杨端和有意见。

匈奴来势汹汹,这可是杨端和这位和王翦一个时代的老将封侯机会。

「陛下,因时制策,无有定策,临阵换将并非亘古不变,可因主将无能而换将,可因敌军主将所善长者而换将,可因主将善战而换将,可因地形而换将,也可因朝廷需要而换将。」却是王贲,非常自信的解释道:

「非有定论,但只需保持两点,被换将者遵从,换将者军事素有才能,且足以安定军心。」

「此两点,条件均满足,自然换将无损。」

「末将可以保证,杨将军对换将一事,绝无半点怨言。」

嬴城眉头再锁,问道:「王将军如何自信?」

王贲微微一顿,震声道:「兵家领袖,非杨端和莫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