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烈火南明二十年 > 第478章 再见故人上

烈火南明二十年 第478章 再见故人上

作者:青弋渔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在清军分兵,多尔衮带领精锐部队快速返回京师的时候,兴华军这边,高衡也有了下一步动作。桂林会战结束之后,兴华军取得大胜不假,但是并没有让清军伤筋动骨,或者说没有损耗到清军的元气,清军的主力是满蒙和北洋新军,桂林一战看似战果斐然,但主要歼灭的还是汉军和饥兵,这些人马的损失对于多尔衮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兴华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高衡暂时还没得到达延鄂齐尔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如果把固始汗的人也算上,那么兴华军十八万总兵力至少损失了三五万,这个损失对于兴华军来说不小了。虽然有近半的损失是仆从军,但是要明白,兴华军是职业化军队,每一个士兵都是精兵,不是随便发一把火铳就能拉上去打仗的。

损失这么多人马,还有重伤的士兵当中会出现许多伤残退伍的士兵,短期内对兴华军的战斗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是现在立刻征兵补充,兴华军在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内也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

但是几个月的时间高衡也不是全部浪费掉,而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他要亲自去办,他要去见一见郑成功。

“大帅,你都不休息一下,直接去台岛吗?”当高衡把这件事情说出来的时候,参战的将领们都提出了疑问,张超领头说道。

高衡点点头道:“这里就交给你们打扫战场,不要冒进,守成即可,目前的态势,广西已经被我们实控,湖广南部和广东成为我们和建虏的缓冲带,这里没有多少兵力驻扎,我们不进攻,建虏也不会主动招惹我们,一切等我去了台岛之后再做安排。另外发信给统帅部,这次出访台岛,军师、景昭等人要随本帅同去。”

“大帅,此次桂林会战打得好啊。”数日后,高衡星夜兼程赶往下龙湾码头,而统帅部内得到高衡传讯的成子龙等人也立刻前来下龙湾,众人在下龙湾码头汇合。成子龙一见到高衡,便上前拱手道。

高衡道:“这一仗,全靠三军将士用命,但是我们的损失也不小。”

成子龙捋须道:“补充倒是不难,前面损失的军队调回来,后面的建设兵团中抽调出兵力进行补充,只要前面打得好,后面就安稳。这段时间大帅不在统帅部,安南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黎皇在我们的支持下已经形成了压制的态势,阮氏无力北伐,但他们跟占城以及周边小国联盟,共同抵御黎皇,导致黎皇南征也不顺利,双方僵持住了。”

高衡道:“很好,就让他们僵持吧,这次攻入桂林,本帅特地从黎皇这里抽调兵力,也是这个意思,让黎皇的军队不能形成合力,间接削弱他的兵力,让他跟阮氏保持这种平衡,稳定我们的大后方。说实在话,两家纷争,无论谁占了上风,都对我们不利,如果将来有可能,安南的全部领土还是应该全部并入华夏。”

成子龙点点头道:“说得对。不过这一次,大帅主动出访台岛,这是何意?”

“军师,还记得我跟你曾经探讨过的三权纲领吗?”高衡道。

“当然记得。”成子龙道。

“攻略华夏,完全靠我们一家单打独斗也不行,郑成功对闽浙、南直隶都很熟悉,又跟我们有旧交,如果能争取他到我们这一边来,将会有很大助力。”高衡道。

“可是这和三权纲领有什么联系。”成子龙问道。

“当然有,我曾经和你说过,未来,兴华军驱逐建虏、恢复中华之后的施政纲领就是三权纲领,民安之权,民富之权和民智之权三权鼎立,缺一不可。这不是仅仅对我们兴华军一家而言,而是面向整个华夏,郑成功虽然现在势单力孤,兵力微薄,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是明廷最后的国姓爷,我们总要给百姓们一个过渡的时间,如果郑成功能跟我们站在一起,帮助三权纲领的普及和实施,我想,事半功倍。”高衡道。

景昭在一边一直没说话,现在听高衡这么说,便低声问道:“可是大帅,你说的这些都是解决建虏之后的事情,现在强敌仍在,我们谈这些是不是为时过早了。”

成子龙道:“不,景昭,其实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此消彼长,我看建虏恐怕挺不了多长时间了。”

景昭一愣,“此话何意?”

成子龙解释道:“建虏的核心兵马就是满蒙八旗,汉军八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仆从军的一种,可以理解为高级仆从军,也就意味着,只要我们把满蒙八旗打掉,对方自然就土崩瓦解了。这次桂林战役,满蒙八旗受到的损失不小,虽然还没到瓦解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再来一次桂林战役,他们恐怕就要完了。”

高衡道:“军师说得不错,只要我们抓住机会,在长江附近再打一次桂林战役规模的会战,特别是找个机会重创他们新建立的北洋新军,估计多尔衮的政权自己就崩溃了。而且这一次,他们的饥兵被消耗了很多,不管怎么说,饥兵还算是兵,是从流贼那里直接转变过来的,如果多尔衮就地强迫平民参战,恐怕立刻就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一点恐怕他自己也清楚。”

成子龙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南直隶和江南一带人心本来就不稳,全靠洪承畴想办法支撑,如果多尔衮倒行逆施,必然会引起极大不满,这里可是大明朝曾经的基本盘啊,多尔衮必须要小心行事才对。”

高衡道:“而且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有利因素,被俘的岳乐这次交代了大量信息,当然这也是陆涛的功劳。”

想到这里,高衡差点忍不住笑出声,一开始岳乐被俘的时候还是非常硬骨头的,毕竟是清廷的镇国公,又是宗室,虽然被俘,也要拿出大清朝勇士的气节来。但是谁能想到,碰到了陆涛这个活阎王,陆涛本来就是在锦衣卫干过的,当然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几番下来,岳乐就受不了了,只能竹筒倒豆子一般交代情况,所以高衡他们现在已经掌握了清廷上层的很多事情。

高衡道:“多尔衮在外面搞黄袍加身这一套,即便他能先行回到京师把这件事办了,也会埋下反对的火种。清廷内部反对他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他要是把小皇帝怎么样,会有人找他麻烦的。也许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可他一旦遭到重创,根基不稳的时候,一定会出事。”

景昭点点头表示明白了,看来不能操之过急。成子龙道:“所以我们这一次拜访郑成功给尤为重要,如果将战场摆在南直隶,郑成功将是很大助力。”

成子龙这话说得一点不假,且不说郑成功对这里比较熟悉,就说他刚刚经历的南京战役,就能给兴华军提供大量宝贵经验。哪怕是兴华军和清兵未来的战场不摆在南京城下,只要是在南直隶或者江南开战,郑成功都能给予一些帮助。

“大帅,船来了。”正说着话,运送他们的大船已经停靠在了下龙湾港口。高衡指了指海船道:“走吧,事不宜迟,早点见到郑成功才好。”

安平城港口,经过二十几天的航行,高衡总算是来到了台岛附近,他们乘坐的海船是下龙湾船厂最新建造的大船,速度比以往快得多,而且因为够大,中途不需要停留港口补给,可以直奔安平城,所以仅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高衡一行人就赶到了台岛。

在高衡等人乘坐的大海船到达之前,高衡已经派出快船预先通知了郑成功。说实在话,这个时候高衡能来拜访自己,郑成功也感到喜出望外。虽然这样的形容不太好,但是郑成功也不得不承认,南京一战失败之后,整个沿海的抗清势力元气大伤,说是被人家连锅端了也不为过。

最重要的是,作为闽浙沿海抗清主力的张煌言和郑成功,一个全军覆没,一个大残,这样一来,想要反攻闽浙,无异于痴人说梦了。而且郑成功这里还有个极大的短板就是人口,南京之战失败之后,厦门因为连接大陆,也没保住,郑家军的前沿基地只能退到金门,说白了,金门也是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而且距离厦门近,距离台岛远,郑家军要维持在金门的兵力,还要不断往返运送补给,成本很高。

而郑成功本身控制的人口就不多,失去厦门之后,内陆的人口很难跨洋过海去金门,这就等于清军变向切断了郑成功扩充人口的道路,没有人口,何来军队。郑成功治下人口区区二十多万,前次攻打南京,几乎把能当兵的青壮全部征调了。如果再这么大规模征兵,那无异于竭泽而渔,将会把台岛的人口结构全部摧毁。

所以退回来之后,郑成功只能缓慢补充,冯锡范带着骚扰沿海的军队回到台岛之后,郑成功手头能控制的总兵力大约是一万五千人,这是水师和陆军加起来的兵力,而且是败兵,士气极为低落。郑成功倒是想补充,但是经过冯澄世的调查之后,台岛已经不能再大规模征兵,所以到现在为止,他们只征集了五千新训部队,就这五千人里面也是老弱病残参差不齐,高质量兵源都被葬送在南京了,剩下的人也就这个素质了。

所以直到高衡来信之前,郑成功的心态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绝望,如果能补充人马,他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可是现在没法补充兵力了,但是建虏却能依靠华夏大地源源不断进行补充。台岛的人力有限,无法发展全链条的农业和工业,这就意味着未来也许郑成功连一颗炮弹都造不出来。

很多后世人不理解人口为什么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觉得人口少了就不用卷了,最好是减少到一个亿,这样就舒服了。理论上说是不错,人少地多,大家都有饭吃,都舒服了,竞争压力小了。但那是落后农业国思维,别说在后世,哪怕在明清时期,华夏已经出现了手工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就已经促使人们要跳出农业国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军工方面为范例,除了经济问题,国家的人口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军工产业。根据后世科学估计,一个国家想要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维持较为全面的军工产业,至少需要五千万人口。因为只要有一个人进入军工生产,就意味着有一个人脱离了农业、药品、轻工业产品等领域的生产。

在人口数量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有大量人口进入了军工生产,进行经济生产的人口会不够,这是导致国家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比如当年解体的北方某国就是一颗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苏联大量人口投入军工生产后,国家的轻工业生产出现了工人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该国轻重工业严重失衡。

还有高丽也是如此,所以才搞出了所谓的先军体系,就是因为人口不足,只能先保证一个方面。

郑成功现在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南京城下一战,郑成功已经领教了职业化军队的威力,不管是兴华军,还是现在的清军,都保留了大量的常备军,这是非常恐怖的,也就意味着郑成功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脱产军队,也就是非卫所兵才能保持战斗力,可是他从哪里去搞这些军队,不脱产,军队就是拿起兵器的农民,没什么战斗力。脱产,农业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就会因为青壮不足而停滞,左右都是死。

郑成功甚至想过,既然大业不成,就只能跟自己老子一样,想办法转进去倭国混日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