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日耳曼涅槃 > 第10章 天作之合

日耳曼涅槃 第10章 天作之合

作者:幽泠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事实上,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为首的等一部分人,已经打算在会谈中对苏俄实施一定的让步:毕竟这种要让苏俄先单方面履行义务的条件很难让莫斯科感到自己的诚意,而与苏俄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和解,也能拓展英国在东欧的贸易和利益。根据他的计划,协约国将先向苏俄提供一笔重建家园的贷款,以此来换回苏俄对昔日欠债的全面承认;只要苏俄完全接受自己的条件,英国也将支持苏俄根据凡尔赛合约中的相关条款,向德国提出赔款要求。

如果会谈进程按照乔治的意志执行下去的话,那么对德国而言无疑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他们原本就被向英法等国的巨额赔偿压得不堪重负,国内经济在高额的通货膨胀中日渐萧条;现在赔款的对象再多一个苏俄,今后的局面必将更加不堪。要知道,虽然《布列斯特条约》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战败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但在1918年3月至11月期间,德军仍是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搜刮了难以计数的物资;如果苏俄真的要翻这段老账,德国绝非是轻易就能拿点钱应付过去的!

就在德国外交部长拉特瑙为苏俄可能与协约国达成的反徳密约而忧心忡忡、以至夜不能寐的时候,毕生都在致力为大英帝国寻找和制造敌人的高手丘吉尔、以实际行动将原本可能倒向西方的苏俄一脚踢了开去,从而以他在1914年将奥斯曼帝国推入同盟国怀抱的如出一辙的做法,再度让柏林坐收了最大的渔利。

当乔治的主张提出之后,这个对**怀有最尖锐仇恨的右翼政客当即表示了最强烈的反对;他在下院猛烈抨击乔治的让步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苏俄根本就不会接受西方所提出的条件。丘吉尔甚至放出话来:“告诉那个小人(乔治)要往何处去,而我将与他背道而驰。”英国政界的右翼势力也对乔治的妥协政策群情汹汹,似乎要消灭资本家的**天生就是他们势不两立的绝对仇敌。

尽管从政资历更老的乔治毫不退缩,尖锐地讽刺丘吉尔是因为他那“愚蠢拙劣的战争计划被红军粉碎而恼羞成怒”,才坚决不愿意承认苏俄的地位,但英国国内的对苏态度也由此陷入了相持不下的局面,再不被乔治所掌控。在鹰派强大的反对浪潮之下,乔治的设想最终只能宣告流产。而法国政府也反对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苏妥协,这使得苏俄与协约国之间的接触很快就陷入僵局。

面对英法的强硬逼凌,苏俄的外交重心便随之转到了德国的身上。与苏俄的情况相似,身为战败国的德国在整场会议中无时无刻不遭受着冷遇和压制,即便是曾经被其一个指头就摁死在地的比利时,现在竟然也能鸡犬升天的在德国面前颐指气使。德国代表团所提出的减少赔款和延期支付的提议,在由英法把持的会议上完全就被当成了一个屁,根本不予进行任何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同样被排除在强盗分赃的凡尔赛体系之外、且与协约国有着不共戴天之切齿深仇的苏德两方,很快就在利益的驱使下抱在了一团。面对苏俄方面打来的约见电话,德国代表团欣然应允;仅仅6个小时之后,两国外长就举行了缔结《拉帕洛条约》的签字仪式,这也是这场欧洲经济会议所达成的唯一实质性成果。

根据这份条约,1918年3月在波兰签署的《布列斯特条约》将被全盘废除;苏德互相免除对彼此的债务,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且按最惠国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对于双方而言,这份协议的签署都是自己的一个重大外交胜利:苏俄打破了自建国以来所一直遭受的孤立和封锁,对政权的稳固和发展意义重大,而德国也借助与苏俄的修好对英法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战后一直被协约国恣意摆弄的情况。德苏初步形成了反凡尔赛联盟,这是国家利益战胜意识形态、在弱肉强食的丛林环境中谋求生存的最佳写照。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共和政府和共产国家相互和解的最大限度,那你就错了。以上的条款只不过是双方政府公布在世界面前,用以提升各自国际地位的产物。就在**会议落幕的两个月后,德苏双方又在此基础上签署了一项秘密协定:德国将派遣军事技术人员前往苏俄进行武器的研究、制造和测试,其中全都是凡尔赛和约所明令禁止德国研发和拥有的坦克、飞机、重炮、重机枪、毒气弹、甚至是最为敏感的潜艇。对于德苏两国而言,这同样又是一条惠及双方的协定: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大地为德国进攻型武器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掩护,山高皇帝远的英法根本鞭长莫及,而提供场地的俄国人也能分享德国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大幅充实他们那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国防军事力量。

当一名政府高级官员将德苏密约的相关条款告知给已经是企业巨头的鲁道夫之时,他的心中忍不住瞬间产生出了宛若海啸狂涛一般的震惊之意。这不仅因为魏玛政府竟然会与那帮**人变得如胶似漆,更在于方彦半年前的那一语谶言又得到了没有丝毫差错的应验。军队和政府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他们都希望德国的老牌军工企业能够在国外规避监管,继续进行相应的技术发展。

在方彦的劝说之下,鲁道夫最终决定在原帝俄首都圣彼得堡建立一座分厂。身为商人的他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只要不是干背叛国家的事情,那么一切就都将以赢利为最高目的。更何况战后重工业几乎被破坏殆尽的苏俄为了吸引德国厂商投资,在土地使用和财政税收上都给予了极高的优惠。反正自己都要在汉堡维持这个偌大船厂的日常开销,倒不如将一些多余的雇员和设备转移出去,让他们在国外能够有所作为。

对于这番行动,方彦也是有着详尽的考虑。诚然,当前德苏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反凡尔赛体系的特殊历史环境之上,未来不可能指望两国还能像今天这般情比金坚;但在苏俄建立船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却反而是有利于今后德国与其分道扬镳之后的处境。如果自己能为苏俄留下一个较为完善的舰船制造工业,那么饱暖思**的俄国人势必会将更多的资源和人力用在海军之上;而陆军所获得的投入也会随之大幅减少,如此便能减轻德国在东线所受到的压力。在另一个位面中,好大喜功的“慈父”斯大林极为钟爱能够展示自己红色帝**威的战列舰,由他所拍板通过的海军重建计划中光是重型战列舰的数量就高达16艘;一旦苏俄拥有了过得去的造船能力,方彦完全有理由期待德国“最忠实的盟友”斯大林会为了自己的喜好和野心,而干出怎样的事情来。

至于苏俄海军对日后德国造成的威胁,方彦没有任何的担心。随着技术的发展,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将会从传统的大炮巨舰转到航空兵手中;凭借着德国在波罗的海战略中那绝对的地缘优势,己方完全可以凭借陆基航空兵将苏俄海军的这些庞然巨兽一一击沉,以极低的代价让对方的野心灰飞烟灭。

事实上,坐拥整个西伯利亚的苏俄,在国内市场份额和资源总量上与德国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他们完全可以像中世纪时代一样关起门来过日子,而根本不像德国一样对海外市场有着迫在眉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承载着海外利益的海军的需求也无疑就十分有限了。苏俄真正需要部署强大舰队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终年不冻的南方黑海: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历史方面的诉求,以土耳其为代表的巴尔干诸国,都是俄国最需要、也最值得去解决的核心利益所在地。不过方彦显然是不会去干有助于苏俄战略的事情的,他的谋划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将苏俄为数不多的资源,都投入到打造全新的波罗的海舰队这个性价比极低的无底洞里,从而为今后可能爆发的德苏战争提供极佳的助力。

眼见家里已经在各领域都铺开了局面,方彦也决心要尽快从幕后走到台前了。他已经在中学这个容积有限的浅滩里呆了太久的时间,这种每天都要将大把时间耗费在自己早已烂熟无比的基础课程中的生活,对他而言实在是一种折磨。他向校方提出了进入下一个学年进修的申请,而后稍稍放开了一些自己在学业水平上所施加的禁锢。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拥有远超自己生理年龄的知识的方彦轻松进入了更高的年级,这也让他从中学毕业的时间提前到了1924年。

麦浪蔫萎,枫叶飘落,时间很快来到了1922年的隆冬岁末。而令所有德国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风暴浩劫已经迫在眉睫了。

求收藏,求推荐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