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红楼大贵族 > 第656章 请立新君

红楼大贵族 第656章 请立新君

作者:桃李不谙春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0:2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武百官,宗室勋贵,一行一百多人往熙园行来。

这一百多人,都是品阶较高的。

因为如果品阶太低,连进熙园的资格都没有,来了又有什么用呢?

忠顺王带着宗室诸人,有些雄心万丈,英气勃发的感觉。

因为这一路走来,周边全是歌颂赞美他的言辞。

“小弟在此先行恭贺九王兄了,九王兄身为太上皇唯一的皇子,这一次,太上皇定然会册立九王兄为新君……”

“九王叔德高望重,又有首辅和朝中如此之多的大臣,以及咱们宗室子弟的支持,将来登基称帝,文治武功,必定名垂青史。”

“正是正是,等会见到太上皇他老人家,我们大家都会举荐九王叔登基称帝的……”

大家都是聪明人,这一段时间,关于新君的人选,早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呼声最高的,自然就是忠顺王和靖王。

可是大家一瞧,今儿那靖王根本都没有来,可想而知,这些大臣们支持的,肯定就是忠顺王了。

而对于宗室来说,一个还没有被他们完全接受的毛头小子,和太上皇的一代血脉,且还拉拢过他们的忠顺王相比,他们自然更愿意支持后者了。

此时他们这一百多号人,几乎占据了朝廷和宗室大半核心人物,就算是太上皇,也必须郑重以待吧?

况且,他们始终觉得太上皇更应该册立忠顺王。

哪有放着好好的儿子不立,去立一个大家都不心服口服的毛头小子?

忠顺王瞧着周围这一片雄赳赳气昂昂的小弟,心情真是相当的好。

不过随即他也瞧见后头的几位不太热情的人,于是收敛一些笑容,说道:“承蒙众位抬爱,小王先行谢过了。

不过小王才疏学浅,不敢觊觎大宝,大家还是不要折煞我了。

照小王看来,果郡王年纪虽轻,却器宇轩昂,儒雅的紧,可是咱们宗室中少见的贤王,说不定太上皇会册立果郡王即位……”

忠顺王说着,笑看着后方那比他年轻许多的果郡王。

果郡王连忙摆手:“王叔过誉了,小侄如何敢与王叔相提并论,王叔就切莫挖苦侄儿了。

今日此来,不过是替王叔做一个见证罢了。”

竞争皇位可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要是从始至终未表露还好。

一旦表明心意,要是最后没有成功,那可能就会被继位者记恨上,下场凄惨。

所以,在没有什么把握的情况,果郡王是不会表露心迹的。

“哈哈哈,你太过谦了……”

果郡王如此识相,令忠顺王很高兴,朗声一笑,也就不在意他了。

正好此时翰林学士谭瑞生拿了请求册立新君的谏书从前方走过来,让他们共同署名。

忠顺王一瞧上面只是谏言太上皇册立新君,却只字未提到他,心头有些狐疑。

谭瑞生看出来,拉着他走到一边,低语道:“老师说了,这册立新君归根到底乃是太上皇一言之事,群臣虽有谏言之权,但若是直接写在谏书上,有逼迫上意之嫌。

不过王爷还请放心,等到面见圣颜之时,群臣自会向太上皇谏言册立王爷的……”

忠顺王这才了悟,心头只觉得王维仁果然不愧是首辅,想的这么周到。

因此很高兴的就签了名字,又拿给其余宗室诸王公。

一时来到熙园之前,守门的将军见到这么多白衣大臣前来,吃了一惊,赶忙上前拦截。

“站住!”

王维仁出列,“吾乃内阁首辅,率百官有要事求见太上皇,还请将军通报让行。”

殿前司护卫将领有些迟疑,虽然朱紫大臣们有资格进熙园,但是除了太上皇、太后的寿宴之时,从来没有这么多人齐来过,这令他有些担心。

“不知首辅大人有何事求见太上皇?可否容卑职先行请示过太上皇?”

王维仁眉头一皱。

大臣面圣,都是可以先进熙园,然后再向濯尘殿通报的。

因为熙园很大,就像是皇宫一样,除了太上皇,还有太后、诸位太妃甚至一些公主、郡主住在里面。

不过他也明白将领的担忧,反正这么远的路都走了,也不在乎多等一会,便点头,让将领进去通禀。

一会之后,太上皇身边的内监出来,道:“太上皇龙体欠安,不便见外臣,请各位大人都回去。

另,太上皇还问了,今日乃是陛下的大殓礼之日,首辅及诸位大人不在大明宫为陛下送行,跑到熙园来做什么?”

后面的话,显然是责问了。

王维仁忙道:“还请公公通报,非是臣等有意怠慢,而是臣等确实有十万火急之事要面陈太上皇。

朝廷连番动乱,百废待兴,西海诸国却又再次举兵来犯,而且这一次还是各国联兵,形势十分危急。

当此之时,朝廷急需册立新君,坐镇中枢,以带领群臣共渡难关……

此诚事关重大,还请公公代为通传。”

太上皇不见,倒还在王维仁的预料之中。

他之前也来过好几次,也几乎都被拒见了。若不是回城的那一日他还看见过太上皇,只怕都要以为太上皇已经不行,而被人控制了……

那红色暗花纹袍服的大内监斜着眼睛瞧了众人一眼,皮笑肉不笑的道:“王大人的话小的会带到的,不过太上皇可是明确让诸位大人各自回去的,如今各位大人却执意不走,要是惹太上皇生怒,到时候可别怪小的没提醒诸位大人……”

说完,他也不管那些大臣们突变的面色,摆正佛尘,傲慢的走了。

“此等阉竖,实为可杀!”

王维仁身后,一人怒道。

王维仁也是暗中捏紧拳头,随即却摇摇头,制止了愤怒的文臣们。

太监和文官们素来互相瞧之不起,这也没什么,只是这个太监却也太嚣张了一点。

但是却也有那心思狡猾的心下揣测,那些太监们服侍在圣人身边,是最会察言观色的。

那大内监对他们如此态度,是否从侧面说明,太上皇真的对他们不满?

于是,一些人心下开始打退堂鼓。刚刚还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便有些散乱起来。

直到过了许久,都还没有接到太上皇的命令,很多人再也忍耐不住。

那宗室中人对太上皇是最为畏惧的,又少有文人气节。

礼貌些的,打个招呼,没礼貌的,趁着别人不注意,便溜了。

转眼间,宗室中人已经跑了一半。

忠顺王有些坐不住,来找王维仁讨主意。

王维仁面色沉俊至极。

他没有想到太上皇居然如此不顾念众大臣的情面,居然连传递第二道命令都不愿意。

瞧着已经散乱的队伍,王维仁知道,今日要是他们兴师动众而来,却灰溜溜的回去。

那么,他将再无颜面,担任这首辅一职。

于是,他厉声一喝:“自古以来,武死战,文死谏。

值此朝廷危难之际,吾愿以五尺残躯,请太上皇圣心明断,早立新君!”

从古流传下来的口号,极具号召力。

别说王维仁的门生故旧,便是其他那些人,都一下子受到煽动,纷纷跪立在熙园之前。

今日前来的这些人,本来也非都是支持忠顺王或者唯王维仁之命是从的。

他们中也有很多,是抱着“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样的正统思想,而被蛊惑而来。

他们或许不明白太上皇为何迟迟不立新君,但是他们却觉得,圣人若是不明,则需贤臣以死谏之。

国无主,犹如天无日,岂是长久之策?

再说,首辅和诸位大人们都决心以死谏君,这个时候谁要是悄悄走了,以后还在朝堂上混不混了?

因此文臣没有一个人逃走,他们全部高唱一声“请太上皇圣心明断,早立新君!”然后跟着王维仁一起,跪在熙园之外。

……

熙园内,太后的寝宫。

老太监急忙来报:“太后,不好了,王维仁带着百多位大臣,跪在熙园门口,恳求太上皇册立新君!”

太后闻言手上微微一抖,手中的银耳汤碗差点落下,旁边侍立的宫娥见状,连忙将汤碗接下去。

太后这才道:“哦,他们要拥立谁?”

“这个不知道,不过看架势,像是要拥立忠顺王爷,因为忠顺王就在其中……”

“哼,痴心妄想!”

太后一掌打在桌面上,令桌子发出厚重的悲鸣声。

“将你知道的与我细细说来。”太后吩咐,然后那老太监便将之前熙园外发生的情况,以及濯尘殿的反应,都与太后说了一遍。

太后听完,脸上的紧张之色不在,竟浮现一抹笑容。

不过随即她还是冷声道:“这个王维仁,好好的首辅不当,专管生事,竟一而再的干预我天家立储之事,实为可恨。”

老太监自然附和,帮着骂了王维仁几句,又道:“幸好太上皇明断,没有中他们的奸计。奴才瞧着,太上皇压根就不想理他们,他们那些老骨头,要跪死几个就好了……”

老太监说的无心,但是太后听了却是面色微微一变。

跪死了……

不行!

太后终于知道王维仁等人的险恶用心。

太上皇一生极为维护自己的名声,鲜有做出荼毒朝臣之事。

所谓天家无私事,更何况还是册立新君这样的天下大事?

王维仁等请求太上皇册立新君的举动,若按法礼来说,并无过错。

若是他们因为这件事而被太上皇罚跪而死,只怕太上皇百年之后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靖王现在在何处?”

“回太后,靖王尚在大明宫为大行皇帝祈福。”

太后闻言,点点头,贾宝玉能够坐得住是对的。

王维仁等的行为,若是真要说错,那就是在景泰帝的大殓礼之日擅自离开……

“你派人留意外头的举动,有事尽快来回。”

“奴才遵命……”

……

“没进去?”

大明宫,贾宝玉闻得卫立琁的回报,有些意外。

“回殿下,是的,现在王维仁等还跪在熙园之外,咱们可以放宽心了,看起来太上皇确实无意册立忠顺王……”

贾宝玉笑了笑,他自然明白这个。

若是太上皇当真有意册立忠顺王,就不会给他这么多权力,还让他节制了京畿之地的兵权。

除非,太上皇想杀他……

但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太上皇可是冒着被天下非议皇室的风险,强行把他纳回皇室的。

太上皇要是没病,应该都不会干出这样辛辛苦苦把他捧高,再把他摔死的行为。

“既然那些人中有我们的人,有什么事,等他们回来我们也就全知道了。

今日是陛下的大殓礼,就不要频繁的派人过去打探了,免得节外生枝。”

“是……”

卫立琁躬身应道。

“对了,朝廷没钱了,这件事你知道吗?”贾宝玉忽道。

卫立琁点点头,“卑职也听说了,大玄这些年四海升平,十年间,除了当年为太上皇建造熙园,再没有过巨的开销,财政一向都是较为宽裕的。

不过这一年间,倒是猛然发生了不少大事,朝廷忽然周转不过也是有的。

不过想来也无妨,再过几个月,今年的秋税就入京了,到时候危机自解。”

只听卫立琁这一番话,就知道此人虽然之前没在朝廷做官,但是却极为关注朝政之事,否则说不出这么肯定的话来。

心中不由再次高看两分。

果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冯、陈、卫三人都是凭借军功发的家,但是陈大良已经有了一些安于享乐之意,而冯唐则只好军事,对于政务多有不耐。

只有卫立琁,在朝廷罢用他们这些武将之后,主动转型做文官……

只有这样善于适应环境的人做事才能更让人放心,所以,他才会愈发倚重他。

不过贾宝玉去并没有赞同他的话,反而道:“秋税的话,各省通常要到冬腊月才能统计上来,而要等到税银入京,很多都要等到开春之后了。

而眼下西海之战迫在眉睫,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卫立琁想了想,觉得贾宝玉说的对,于是道:“这一段时间以来,被抄家问罪的文武勋贵近百家,那些更小的吏员及普通将士,更是数不胜数。

便是如今,也还有好些家还在封存,等待清查。

不然,卑职加派人手,尽快将财务清点出来上报国库,以供此次朝廷应对西海之战?”

一场大战虽然耗钱多,但是架不住这些日子抄的家多,只要这笔银子出炉,打一场西海之战,想必是足够了。

贾宝玉闻言没说话,只是瞧着他。

卫立琁为愣,忽然笑起来,“卑职可是糊涂了,那些文武官员众多,家中财物、田地又分散,清查起来十分复杂、费时,短时间内决计清点不出来的……

朝廷若是问,卑职便这样回答,殿下瞧着可行?”

贾宝玉这才笑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