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绝代天骄之问鼎天下 > 第五十三章 儒法之辩

绝代天骄之问鼎天下 第五十三章 儒法之辩

作者:子楚云天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姑苏书院,在苏州府,乃至帝国都小有名气,时常会有一些文人、士子前来拜访。

山长会邀请帝国有名的文士,给学子们授业。

士子们时常在书院见到帝国名士,听他们畅谈对朝局的见解。渊博的学识,令士子大长见识。

书院有时候还会召集,持不同见解的士子进行辩论,更是令这些学子大呼过瘾。

帝国境内官办的书院,就没有私家书院这种风气。姑苏书院虽官私合营,风气却较为开明,通达。

帝国最高统冶者和官员们,大多反感这一学风,认为这些书院,变相鼓励士子空谈,不学无术,好高骛远;只会口舌之争,不谋实务,不在其位,却助长擅自讥评朝政之风。

朝廷也曾关停一些私家书院,终究架不住文人、士大夫们的口诛笔伐,不得不废除了一些不当的举措。

太祖,乃至当今圣主,对这些读书人爱恨交加。对于骑马打天下的他们来说,下马冶天下时,也不希望他们,出来指手画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尽是天子之家。这些“刁民”妄议朝政,又将天子置于何处?!

为此,两朝圣主,曾不约而同向儒家开刀,怎奈终究抵不过,士子们的抗议,没完没了的口舌之争。对于这些认死理的读书人,朝廷只能折中妥协。毕竟,冶理家国天下,仍需这些读书人辅佐。

近期,书院就来了几名北方儒家弟子,他们来书院交流,几次公开授课,引起书院内不小的轰动。

大班的秀才们群情激昂,请求山长提供一次辩论的机会。

山长见这架势,怕出事,没有准许。怎知这些学子,堵住那几名儒生的住所,抗议他们胡言乱语,要求选派人员,出来与之辩论。

事情虽被山长与先生们给平息了,但山长和先生们商量后,达成共识。

学子们都有不同看法,与其压制,反倒不如疏导,让他们进行辩论,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于是,征得几名儒家弟子的同意,山长安排了他们之间的论战。

对于年少的童生而言,虽不大明白他们的主张与朝政见解,却能使他们增广见闻,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期待着论战。

对于书院的那些举子们而言,他们已有功名在身。若是出言不当,甚至将影响到,他们的仕途。反倒没那些童生,秀才有兴致,有的甚至避而远之。

这几日,整个书院都在议论着,即将上演的论战。

文鹏也听闻过,那些儒生所宣扬的主张。从他的理解,亦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即将开始的辩论,文鹏很是期待。

同时,书院为了公正期间,还特意邀请江南文坛的名士,地方学政等人作为评判。

这一日,风和日丽。

学生们早早起床,清扫路面,在饭堂外的场地上,整理出会场来。

会场内,摆满桌椅。北面,东西两侧也各摆放着几张桌椅。会场的南面,放满椅子,四周还放了几张桌子。

文鹏早早地和小玉他们来到会场,小玉偷偷拿出一包瓜子,不时分给几个孩子。

会场里,陆续来了不少人,各自落座,学子们坐在南面。

山长和几名官员相互施礼,为首的是苏州府的郑知府,郑知府一个劲地推让着,不肯坐在首位,其他官员亦不敢坐于首席。山长只得自己坐在中间。

苏州名士和士绅也赶到会场,作揖寒暄后,纷纷落座。

等会场坐满人,山长宣布论战开始,双方士子入场。

双方在会场东西两侧就坐,书院学子坐东,北方士子位西。

北方士子中,为首之人,一身蓝色衣衫,盘着发髻,二十多岁的样子。

这士子相貌堂堂,文质彬彬,他先是起身,向场中的官员,山长及宾客,众学子施礼作揖。

回到座位前,他大声说道:“小生不才薛礼,字文德,山西人士,来自嵩南书院,师从洛学。近日来姑苏书院交流,学生这里先谢过山长与夫子们,热情款待与赐教。学生言语唐突之处,还望诸位海涵。以言会友,以文论道,此次辩论,定然会令学生受益匪浅。”

言罢,又是施礼道谢。紧接着,开始陈述他的观点:我儒家自圣人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倡导“仁,义,礼,智,信,恕,中,孝,悌”,宣扬德化与仁政,于国于民大利,更为历代君主所推崇,实乃我华夏繁荣昌盛之本,统一强盛之源,教化万民与夷狄之策,为我华夏文明之神髓。纵观历代强盛之国,皆用我儒家之说冶理朝堂。因而小生认为,我朝应大力提倡儒学,尤其是前朝理学,使我万民重沐圣人之言,以重振我华夏强盛之风,使百姓安康,朝廷贤明,万邦臣服……“

这薛士子,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论述着儒学观念,不时引来在场学子,名士等人的喝彩,官员们更是频频点头称赞。

“汉皇大帝更是将儒学定为国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千年来,历代君主,皆重视儒学对我华夏之贡献,将之作为选拨朝廷人才的标准,多少寒门布衣,出相拜将,哪个不是得益于科举,这跳龙门的举措?所谓读圣贤书,行万里路。这圣贤之书,乃我儒学之经典。由此观之,儒学乃我华夏繁衍不息,国泰民安之本。众生在此修习四书五经,不也是拜我孔圣人为师,读我儒学圣人之典籍乎?”

这薛礼言罢,大笑起来,虽然毫无贬损之意,却让人无法辩驳。

书院论战的秀才们,见这薛礼口出狂言,咄咄逼人,大有力压群雄之气势,个个面有愠色,跃跃欲试,势与之比高。

但随后各自镇定下来,为今日之论战,他们以准备数日,就是为好好应对这些儒生,怎能自乱阵脚。

这薛礼讲完,其他儒生也分别陈述,儒家之思想,仁义德化,中庸之道等。

他们不时谈论时政与史实,论述儒家的功德与思想,丝毫不理会书院学子的反应。

山长见状,暗想这群儒生,确是狂傲不逊。心中又生出忧虑,不知书院学子能否从容应对。

虽说他不在意虚名,但姑苏书院,在江南一带也小有名气,若场面太狼狈,岂不有辱先父重托?山长如此想到。

郑大人与山长交谈,不时夸赞北方士子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山长故作镇定,笑得颇为尴尬。幸好,众人只顾关注场内士子的发言,而未曾留意。

文鹏也读过不少儒家经典,但今日气氛,明显让他感到一种压力,一股道不出的感觉。

他涉猎宽泛,更喜家中藏书,据莲儿姐姐说,那是父亲大人生前留下的。书中有儒家的书籍,却多是法家,史书之类的。

书院兼容并蓄,不仅教授儒学经典,亦传授其他典籍,对于北方学子的言论,文鹏也不太赞同。他认真聆听着,以至于小玉低声喊他,也未注意到。

儒家四位弟子讲完,轮到姑苏书院学子。

此时,书院为首的一名学子,从座位上起身,来到场中,先是向众人施礼,从容淡定地走回座位前。

他清下嗓子,说道:“诸位大人及先生,各位学友。学生况衡,曾师从文大人,浅修儒学,后专修法家学说。今日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在座诸位大人,夫子与士子们,莫道小生猖狂。”

众人一惊,先礼后兵,难道此子要出言不逊吗?众人好奇,听他如何论战。

这况生接着说道:“开篇之前,小生先与诸位讲一个小故事,乃千年前,孔子问老聃的故事。相信诸位皆知,今日小生献丑,再说于众位听。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

这况生所讲,乃是《庄子·天道》中记载的故事:孔夫子欲藏书于周室,故而拜会老聃。老聃闻之,不允。他接连三问,夫子俱答之。老聃听罢,一番驳斥。

此子应对思路清晰,借用道家之言,直指儒学之虚伪,儒家宣扬之核心不攻自破。

天地万物皆有其规律,人亦是万物之一,应遵循其规则。如此宣扬仁义道德,就象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人跑得越远。

众人议论纷纷,也有人叫好,还未开始,此子出言不俗。

大伙儿耐心听着,期待这场精彩的论战。

况生见众人反应,底气似乎更足,他声音也更大了些:

夫天地出,万物造,循循而序。大道出,而后圣人行。

三皇五帝,无为,而无不为,教化子民,泽被后世,与儒家何干?

后井田废,礼乐崩,大争于世,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百姓思变。

于是乎,先秦百家,或著书立说,或传道授业,或力图变革,或兼济天下。百家争鸣,各吐芬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何来儒家之功?

战乱息,刀兵止,铸剑为犁,秦皇汉武,一统华夏,开疆拓土,又何来儒家之功?

昔日孔老先生周游列国,说列国而行仁道,遭列国鄙弃,何故?迂腐而不合时宜也。

大争之世,施仁道非明君之举,此乃沽名钓誉之徒。止刀兵,还生息于民,方为大仁大义。

法家顺应大道,身体力行而强秦。商君虽亡,法家思想更盛。助强秦开疆拓土,一统六国,开我华夏一统之先河。

车同轨,书同文,推郡县。北击匈奴,南收百越。筑长城而北御外敌,何过之有?儒家动辄“焚书坑儒”罪之,若经典被焚,何来今日儒家经典?所谓坑儒,不过是些欺瞒圣听,炼丹的方士。你儒家执刀笔辱之,可知廉耻乎?

昔日,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宫,三月不绝。究竟焚书者,何人也?

历朝历代,开国盛世之君,皆励精图冶,立法以信民。定立律法典章,公诸于世,何也?无法以用,国不将国。

历代衰败,皆有法不依,权臣一手遮天,欺瞒圣听,践踏法典所致。

儒家出贤臣,亦出乱臣贼子。朝代更迭,朝廷上下贪赃枉法,毁法之根基,搞得民不聊生,人神共愤。敢问,儒生在何处?多少儒生贪生怕死,委曲求全,美其名曰:识时务者为俊杰。实乃贪生怕死,阿谀奉承之辈。攀附权贵,结社营私,蝇营狗苟。

宣扬孝道,却违人伦。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互为矛盾,实乃泯灭人性。

儒家既大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又何来孝道之说?母亲非女子乎?夫亡从子,子何来孝道?

存天道,灭人欲,更为可笑。倡导者尤甚,其身不正,先乱人伦。不灭己欲,不修已身,对异己者,大加排挤,己身不正,何以正人?道貌岸然,实则男盗女娼。

前朝教训,尤为可鉴。虽富甲天下,实乃为他人作嫁。割地送币,实为与虎谋皮。重文轻武,腐儒当道,排挤能臣良将,结社营私。偏安一隅,不思进取。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国破家亡,忠臣蒙难。后朝仍不思变革,固步自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敢问儒生又何在?

……

况生此番言论,犹如一锅热油,在人群中沸腾,众人皆惊。

如此指责儒家,甚至拿圣人作为攻击对象,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虽有大不敬之嫌,但句句在理,语惊四座,振聋发聩,令对方无从反驳。

北方士子已被激怒,面对书院这群学子的羞辱,早已按耐不住,时不时打断况生言论,甚至恶言相加。

况生丝毫不顾及他们感受,反而更加坦然应对。

主持辩论之人,不得不多次提醒,要求双方士子,遵守论战规矩。

况生哪管这些,他更不避讳,言谈之间,道尽对儒家弊端的批判。

书院学子又分别从国政,军功,法冶,官学,伦理,朝政等方面,阐述法家思想,其间夹杂对儒学迂腐、保守的嘲讽。

在场的士子,官员士绅,一时间议论纷纷,山长等人亦面面相觑。

论战仍在持续,双方剑拔弩张,口若悬河,言辞犀利,妙语连珠,颇为精彩。

多日之后,这场论战,竟引起燕都皇宫的瞩目。

作为这场论战的两名主要士子,却由此有了不同的境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